古人講究避諱,為何王羲之和王獻之這對父子,名字如此相似?

2020-12-16 三順說名著

避諱,是中國古代的一種習俗。即在說話或者寫文章時,遇到君王或者尊親的名字,不能直接寫出或者說出來,而是要改用另外一種方式,或者用另一個相似的字來代替,以表示對君王或者尊親的尊重。

避諱之說,有人認為是起源於夏商時期,也有人認為是起源於西周,也有人認為是從春秋之時開始的。避諱,在唐代、宋代之時,達到了極致。

避諱的對象主要有四類。其一是帝王,比如在漢光武帝劉秀期間,秀才不能被稱為秀才,而是要稱為「茂才」,就是因為要避諱劉秀的「秀」字;比如趙匡胤在做了皇帝之後,他的弟弟趙匡義、趙匡美,改名為趙光義和趙光美;趙光義做了皇帝(宋太宗)之後,趙光美又改名為趙廷美。

還有一種情況是避諱長輩,即父母和祖父母的名字。比如杜甫的母親名字叫海棠,所以杜甫一生寫了近三千首詩,流傳下來的有一千四百多首,從兵戰徵戎到日常社會風俗,從四季變換、田野小景到各種花卉動物,凡所際遇,皆有吟詠,卻沒有一首寫海棠的詩。比如在《紅樓夢》中,賈雨村曾經和冷子興提到自己的女學生林黛玉:「怪道這女學生讀凡書中有『敏』字,她皆念作『密』字,每每如是;寫字時,遇著『敏』字,又減一二筆……」,就是因為林黛玉的母親,名賈敏。

另外還有兩種情況,一種是避長官之諱,一種是避聖賢之諱。比如著名的「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的笑話,就是因為當時一個叫田登的官員,不許治下的百姓提到「登」字,諧音也不行。於是,正月十五放燈三天,就被寫成了「放火三天」。避聖賢,主要指的是避諱聖人孔子和亞聖孟子。

雖然避諱有四種情況,不過最常見的就是避諱前兩種,即避諱帝王和父母、祖父母。

然而,我們都知道,在東晉時期有一位非常著名的書法家王羲之,他的代表作《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他還有一個兒子,名字叫王獻之,這位王獻之的書法造詣也非常高,擅長多種書體,與父親王羲之合稱為「二王」。

那麼問題來了,在極其講究避諱的古代,王羲之與王獻之這對父子,名字為何這麼相似呢?王獻之為何絲毫不避諱父親,還和父親重複了一個「之」字呢?當我們翻開王羲之的家譜時,會發現另一個令人驚訝的事實——不僅王獻之不避諱父親王羲之,王羲之的七個兒子,分別叫王玄之,王凝之,王渙之,王肅之,王徽之,王操之,王獻之;除了這父子八人,王氏家族之中,還有很多名字中帶「之」字的,王頤之、王建之、王閩之、王胡之、王耆之、王彭之、王彪之、王興之、王翹之、王宴之、王崐之、王陋之、王衝之、王允之、王範之、王肇之、王慧之、王仲之、王承之、王茂之、王和之、王隨之、王羨之、王韶之、王弘之、王鎮之、王裕之、王越之、王臨之、王閔之……等等。據統計,王羲之的堂兄弟中,名字中有「之」字的12個;子侄輩中,名字有「之」字的22個,孫輩12個,曾孫13個,玄孫9個,五世孫4個。

事實上,不僅王家如此起名字,我國南北朝時期著名的數學家,天文學家祖衝之,其祖父是祖臺之。也就是說,祖衝之,也重複了祖父名字之中的「之」字。南北朝時期,道教代表人物寇謙之,其父名為寇修之。

那麼,為什麼這些父子、祖孫之間,都用了這個「之」字呢?其實,人們早就發現了這個問題,近代史學家陳寅恪在《崔浩與寇謙之》一文中,專門就此事作了研究和解釋,陳寅恪老先生在考察寇謙之家族的時候發現,「之」字在史料中的記載,有時候出現,有時候又沒有出現。以前的學者大都認為,「之」字在部分記載中的缺失,是記載的文字脫漏。但陳老先生認為,「之」字其實並非脫漏。因為在天師道信徒以「之」字為名者甚多,「之」在名中代表其宗教信仰,與佛教的「曇」、「法」相類。也就是說,「之」其實是一種符號,是代表著一種信仰。

所以,王羲之與王獻之,以及王家其他的那些「之」們,其實都是因為他們是道教徒的關係。所以,這對歷史上著名的父子,名字並不觸犯避諱的規則。

相關焦點

  • 王羲之的兒子王獻之、孫子王靖之,不怕亂輩嗎?原來如此
    在古代,孩子起名是非常講究的,尤其是在避諱這方面,必須要避祖先的名諱。但是,在歷史上,有一個家族卻非常奇怪,那就是書聖王羲之所屬的琅琊王氏,這一家人的名字後面幾乎都帶著一個「之」字,比如王羲之的七個兒子全帶,如王煥之、王徽之、王獻之,王羲之的胞兄叫王籍之,而王獻之的兒子叫王靖之。
  • 王羲之、王獻之、謝道韞、謝安、謝玄原來是這樣的關係
    淝水之戰謝玄是「淝水之戰」中前鋒。那麼,請問,王羲之、王獻之、謝道韞、謝安、謝玄究竟什麼關係呢?在談及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回顧下東晉的歷史:自從晉朝避禍江南,九品中正制的真正實行,門閥政治開始影響中國的歷史,厲害的世家中,有了「王與馬共天下」的說法。王羲之就來自這個家族。王羲之和王獻之的關係是非常明了的,這對「二王」父子,在書法史上是非常知名的。
  • 駱賓王的名字為何如此特殊?和易經有什麼關係?唐朝沒有避諱嗎
    如果你知道駱賓王名字的來源,肯定就不會認為這有什麼忌諱可言。駱賓王的名字裡有個王字,在古代對名字如此避諱,出現這個字,難道真的是有什麼特殊含義嗎?觀國之光,利用賓於王。這句話出自於《周易》,是第64卦。駱賓王,字觀光,其實就是出自這句話。
  • 歐陽詢這幅小楷作品,和王羲之有很多相似之處
    歐陽詢的書法受其養父江總的啟蒙,初學梁、陳時期的流行書體,就學習王羲之、王獻之以及北齊書法,形成了自己險俊、方整的書法風格,融南北書法風格於一體。歐陽詢以楷書著稱,其楷書被稱為「歐體」,也是中國書法史上楷書四大家之一,和顏真卿、柳公權以及元代的趙孟並稱。
  • 以書法名揚千古的東晉駙馬,了解王獻之不平凡的一生
    而在王獻之逝世十年之後,司馬德宗於公元396年11月登上帝位,於397年改元後封王神愛為皇后,同時追封其嶽父王獻之為侍中、特進、光祿大夫、太宰。其中,太宰(原為太師,因避諱司馬師而改為太宰)是東晉最高官銜之一,可以說王獻之也得到了身後的至高哀榮。不過,晉王朝也在20餘年後滅亡,王謝兩家進一步來到了下坡路。
  • 王獻之《得書帖》書法真跡欣賞,書法真漂亮,傳承王羲之書法精髓
    特別是他的代表作《蘭亭序》更是贏得了書法愛好者的喜歡,在王羲之的影響下教導出很多優秀的書法家,比如他最小的兒子王獻之的書法那也是非常的漂亮,因為書法寫得好所以和王羲之齊名,兩人並稱為「二王」!可見王獻之的書法那也是非常的漂亮。
  • 王羲之的作品與羊欣存在相似,《黃庭經》通過拓本保留下來
    王獻之 中秋帖他與許氏父子在受誥後以正式字體抄寫的手稿可能在外觀上與《黃庭經》很接近。姨母帖這是書寫宗教經文時一定要使用的字體,茅山派的經稿也沒有理由例外。晉 王獻之 《地黃湯帖》 25.73cm×24.0cm 日本東京臺東區立書道博物館藏相應地,也有兩種書法傳統,但後來的書寫者卻沒有明確地將它們區別開。王羲之在公元三五六年所書寫的版本是《外景經》,因此被認為源於它的拓片所顯示的都應該是《外景經》版本。
  • 「小聖」王獻之雖才華橫溢,書藝不次其父,但惜天妒英才
    東晉王、謝、郗、庾四大家族中,家族最顯赫的要算王氏,書法成就最卓越的也屬於王氏一族,王氏家族出的書法家最多。在這個書法世家裡,有父子爭勝,兄弟競較,還有夫妻比試,姻親相學等,互相傳襲,這不僅是書法史上顯得極為耀眼,在世界藝術史上也是獨一無二的。
  • 1600年前,王獻之服「美容」藥無效,寫下15字吐槽,現字字千金
    1600年前,王獻之服「美容」藥無效,寫下15字吐槽,現字字千金 | 青衫文齋漢文字的書寫藝術美不勝收,源遠流長,早在殷商時期,我國古代先賢就在甲骨上刻畫出文字之美。東晉的王羲之、王獻之,唐代的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這些名字讓人想起一句句無言的詩,一段段無形的舞,一幅幅無圖的畫,一曲曲無聲的樂……古往今來,書法大家們給我們留下了無數價值連城的墨寶,王羲之一幅草書《平安帖》,在中國嘉德2010年秋季拍賣會上,以超過3億人民幣的天價成交,可見人們對名家書帖的狂熱追求。今天,小編要給大家講一段關於王羲之的兒子王獻之的故事。
  • 書聖王羲之,大字加一點是誰所加的,兒子獻之:這一點我佩服父親
    我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大書法家,有「書聖」之稱的人是誰呢?大家都知道,這位就是王羲之。王羲之出身士族,朝廷十分賞識他的才華,幾次三番請他做官。他在書法藝術史取得的成就非常巨大。他的兒子王獻之在書法上也有很深的造詣,俗話說有其父必有其子。那王羲之又是怎樣以身作則教育他的呢?
  • 古人起名也跟風
    「書聖」王羲之一家的名字中,幾代人都有這個「之」字。可以說是,父子兄弟數代相襲,並不避諱。具體來說,琅琊王氏之中,六世有晏之、允之、羲之、頤之、胡之、耆之、羨之、彭之、彪之、翹之;七世有崑之、晞之、玄之、凝之、徽之、操之、獻之、茂之、隨之、偉之、越之、臨之、望之;八世有陋之、肇之、楨之、靜之、裕之、鎮之、弘之、韶之、納之、瓖之、泰之;九世有悅之、悏之、瓚之、昇之、標之、唯之、逡之、珪之;十世有秀之、延之、輿之。
  • 書聖王羲之的巔峰之作《蘭亭集序》,創作地就在浙江紹興
    書聖王羲之的《蘭亭集序》,許多人雖然沒見過但也有所耳聞,這是一篇書法巨作,堪稱王羲之的巔峰之作。這是我國古代的一項祭祀活動,春秋兩季在水邊舉行祭祀儀式,清除汙穢和不祥,後來祭祀的寓意漸漸淡化,演化成了文人飲酒賦詩的風雅活動。
  • 漢代流行「單字」元代偏愛「數字」 古人起名如何選字
    過去,孩子入學啟蒙時,都會起一個正式名字,即所謂「學名」。 名字,在現代人看來是一個詞兒,一個意思。但在中國古代,「名」和「字」卻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名就是名,字就是字。有「名」還得有「字」,是古代有身份者的「標配」。那麼,古人是如何起名字的?古人在起名時又是如何選「字」的?
  • 大明湖,為何在清代沒有避諱改名?網友:看看這條河的名字
    當年清代書法家鐵保和詩人劉鳳誥在小滄浪亭上飲酒對弈,劉鳳誥一時興起,隨口吟出這兩句詩,鐵保揮毫題字,於是成了歷代題詠大明湖的佳句中最著名的一句。正如詩中所言,大明湖作為泉城濟南三大名勝之一,風光秀麗、美不勝收。
  • 寫字的人 | 王羲之和梵谷的神相似
    比如,我仔細觀察了《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後,發現王羲之的字和梵谷的畫,簡直神相似。看下面這張圖,王羲之曾經說過:若作一紙之書,須字字差別,勿使相同。所以懷仁集字也是儘量保持這個特色,如很多個不一樣的之字。我想說說這個慶字。
  • 古人言:男不帶天,女不帶仙,啥意思?關於取名字說法,有道理嗎
    古人言:男不帶天,女不帶仙,啥意思?關於取名字說法,有道理嗎名字可真的不是能夠胡亂起的一個東西,確實是有著很多的講究的。名字對於每個人來說其實都是非常重要的,古人曾經說過名不正則言不順,所以說對於一個好的名字,不僅需要聽起來有著很好的寓意,同時讀起來也是要朗朗上口的,但是取名字的時候也是會有一些避諱的所以說不少人在取名字之前,都是會先找一個算命先生,算好福禍之後,再開始重新的取名字。
  • 王壇上王村:王羲之後裔聚居古村
    上王村絕大部分人都姓王,這王氏一脈,系出王羲之幼子王獻之。王獻之本沒有兒子,只有兩個女兒,一個叫玉潤,早夭;一個叫神愛,嫁給了傻瓜皇帝司馬德宗。你看,古人祭祖是很有講究的,我們如果只是一味雙手合十,向祖先索取,要保佑我們升官發財,方向就錯了! 村裡負責人介紹,他們還將在村裡建立獻之廣場,開展「之」字節活動,紀念王獻之。
  • 王羲之髮妻才女郗璿為何被稱為女中筆仙
    相傳她九十歲高齡之時,曾上書皇帝,感謝朝廷的鞠養。這個時期,王羲之已經去世。有一次,王羲之的堂侄孫王惠前去看望郗璿,關切道:您的眼睛、耳朵沒覺得壞了吧?郗璿淡然回答:頭髮白了,牙齒掉了,這屬於自然規律,是身體的事。至於眼睛耳朵,和精神相關,哪能那麼快就和人分開呢?
  • 王獻之為什麼只能打醬油
    王獻之蘭亭序王羲之的《蘭亭序》流傳了1600多年了,也成為學習書法的必修課之一。現在,這篇序文更是收錄進中學的教科書,甚至被改編成曲,被人們唱遍大江南北。那麼,永和九年的這場東晉主要士大夫家族,也是軍政要員的詩詞盛宴都有誰參加,寫了些什麼詩文,從而讓王羲之有了如此的人生感概,寫下了這篇書文俱佳的千古絕唱。
  • 「書中四賢」王獻之早逝竟是因為痴情自殘,有唐伯虎畫作為證
    王獻之出身東晉門閥士族王家,他的父親王羲之是著名書法家,人稱「書聖」,母親書法寫的也很好。作為書法家的後人,他繼承了父母良好的基因,通過自己勤奮努力,也成為舉世知名的書法家,他的行書、草書十分出名,在楷書和隸書上也有深厚的造詣,和父王羲之並稱為「二王」,成為書法界一段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