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諱,是中國古代的一種習俗。即在說話或者寫文章時,遇到君王或者尊親的名字,不能直接寫出或者說出來,而是要改用另外一種方式,或者用另一個相似的字來代替,以表示對君王或者尊親的尊重。
避諱之說,有人認為是起源於夏商時期,也有人認為是起源於西周,也有人認為是從春秋之時開始的。避諱,在唐代、宋代之時,達到了極致。
避諱的對象主要有四類。其一是帝王,比如在漢光武帝劉秀期間,秀才不能被稱為秀才,而是要稱為「茂才」,就是因為要避諱劉秀的「秀」字;比如趙匡胤在做了皇帝之後,他的弟弟趙匡義、趙匡美,改名為趙光義和趙光美;趙光義做了皇帝(宋太宗)之後,趙光美又改名為趙廷美。
還有一種情況是避諱長輩,即父母和祖父母的名字。比如杜甫的母親名字叫海棠,所以杜甫一生寫了近三千首詩,流傳下來的有一千四百多首,從兵戰徵戎到日常社會風俗,從四季變換、田野小景到各種花卉動物,凡所際遇,皆有吟詠,卻沒有一首寫海棠的詩。比如在《紅樓夢》中,賈雨村曾經和冷子興提到自己的女學生林黛玉:「怪道這女學生讀凡書中有『敏』字,她皆念作『密』字,每每如是;寫字時,遇著『敏』字,又減一二筆……」,就是因為林黛玉的母親,名賈敏。
另外還有兩種情況,一種是避長官之諱,一種是避聖賢之諱。比如著名的「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的笑話,就是因為當時一個叫田登的官員,不許治下的百姓提到「登」字,諧音也不行。於是,正月十五放燈三天,就被寫成了「放火三天」。避聖賢,主要指的是避諱聖人孔子和亞聖孟子。
雖然避諱有四種情況,不過最常見的就是避諱前兩種,即避諱帝王和父母、祖父母。
然而,我們都知道,在東晉時期有一位非常著名的書法家王羲之,他的代表作《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他還有一個兒子,名字叫王獻之,這位王獻之的書法造詣也非常高,擅長多種書體,與父親王羲之合稱為「二王」。
那麼問題來了,在極其講究避諱的古代,王羲之與王獻之這對父子,名字為何這麼相似呢?王獻之為何絲毫不避諱父親,還和父親重複了一個「之」字呢?當我們翻開王羲之的家譜時,會發現另一個令人驚訝的事實——不僅王獻之不避諱父親王羲之,王羲之的七個兒子,分別叫王玄之,王凝之,王渙之,王肅之,王徽之,王操之,王獻之;除了這父子八人,王氏家族之中,還有很多名字中帶「之」字的,王頤之、王建之、王閩之、王胡之、王耆之、王彭之、王彪之、王興之、王翹之、王宴之、王崐之、王陋之、王衝之、王允之、王範之、王肇之、王慧之、王仲之、王承之、王茂之、王和之、王隨之、王羨之、王韶之、王弘之、王鎮之、王裕之、王越之、王臨之、王閔之……等等。據統計,王羲之的堂兄弟中,名字中有「之」字的12個;子侄輩中,名字有「之」字的22個,孫輩12個,曾孫13個,玄孫9個,五世孫4個。
事實上,不僅王家如此起名字,我國南北朝時期著名的數學家,天文學家祖衝之,其祖父是祖臺之。也就是說,祖衝之,也重複了祖父名字之中的「之」字。南北朝時期,道教代表人物寇謙之,其父名為寇修之。
那麼,為什麼這些父子、祖孫之間,都用了這個「之」字呢?其實,人們早就發現了這個問題,近代史學家陳寅恪在《崔浩與寇謙之》一文中,專門就此事作了研究和解釋,陳寅恪老先生在考察寇謙之家族的時候發現,「之」字在史料中的記載,有時候出現,有時候又沒有出現。以前的學者大都認為,「之」字在部分記載中的缺失,是記載的文字脫漏。但陳老先生認為,「之」字其實並非脫漏。因為在天師道信徒以「之」字為名者甚多,「之」在名中代表其宗教信仰,與佛教的「曇」、「法」相類。也就是說,「之」其實是一種符號,是代表著一種信仰。
所以,王羲之與王獻之,以及王家其他的那些「之」們,其實都是因為他們是道教徒的關係。所以,這對歷史上著名的父子,名字並不觸犯避諱的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