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德城市網消息 (記者鍾柳梅) 網友「單純」在順德城市網論壇表達疑惑,「都說順德的醫療水平比番禺、南海、東莞都要差很多,但順德也有兩家『三甲』醫院了,為什麼醫療服務就是不能讓老百姓滿意,應該找出差異並把醫療水平的差距縮短。此外,居民醫療信息平臺也應該儘快建立,這樣既方便患者就診,也便於醫生對症下藥。」
網友「單純」所關注的問題,其實也是順德區人大代表、大良醫院醫務科陳銳祥所關心的問題。陳銳祥近日接受城市網記者採訪時談到,目前順德實行的城鄉居民基本門診、社區衛生服務體系建立、「一卡通」的推廣等都讓區內居民享受越來越好的衛生醫療服務,但讓他覺得遺憾的是,暫時相關管理部門還沒建立起全區居民的健康信息平臺,很多醫院都開展了健康檔案的建立,卻還沒有把這些資源整合到一個平臺,可以供全區的醫療機構共同使用,「這樣做的好處在於,居民去醫院看病時,只需報上自己的姓名,醫生就能通過電腦系統查詢到病人所有資料,可大大縮短就診時間,同時,這對於研究區域內人群的健康情況也很有幫助,對患者實行分類管理,有針對性地對患有糖尿病等慢性病居民給予飲食建議,對殘疾人進行康復訓練指引,對孕婦和兒童實行定期跟蹤服務。」
隨著社會發展,讓居民享受到越來越便捷的衛生醫療服務,其實是迫在眉睫的民生大事。
■現狀直擊
「我們的衛生所設備簡陋,環境也一般,不像有些居委會的衛生服務站又乾淨又衛生,空間夠大,所以家裡人生病,極少去衛生所,寧願去大醫院擠。」大良雲路居委會居民何彩霞目前最希望的是雲路衛生所得到改造提升。
何彩霞的想法其實代表了大部分居民的想法。發展社區衛生服務,是深化醫療衛生體制改革,有效解決居民「看病難、看病貴」的重要舉措。近年來,順德區政府要求各鎮街著力完善社區衛生服務網絡建設,並有序推進,基本形成了體系完整、布局合理、網絡健全、功能完善、覆蓋轄區居民的社區衛生服務網絡。
但記者在採訪中發現,社區衛生服務網絡仍未完善,患者需求仍然無法得到滿足。區衛生和人口計劃生育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根據「十一五」規劃,社區衛生服務如果全覆蓋,整個順德需要87家社區衛生服務站,但選點找不到地方或者附近居民不理解和配合,導致選點上遇到很大的問題。另外,由於鎮街整體規劃的推進是有一定的進度,所以導致整個基層的網絡未能夠很完善,覆蓋率還未能達到100%。
另一方面,社區衛生服務站產生的「信任危機」也是值得注意的。有些家門口的社區衛生醫療機構備受市民「冷落」,究其原因,存在硬體設施陳舊、落伍,無法滿足患者需求;人才缺乏,公共衛生服務工作難以展開等問題,令很多患者寧願捨近求遠,到大醫院就診。
此外,城鄉之間、街鎮之間醫療資源配置欠均衡;醫技人員的職業水平和服務能力有待提升;醫療規模、設備還不能充分滿足日益增長的群眾需求;公共衛生體系尤其是村、社區等基層醫療衛生服務網絡不完善,經費投入不足,隊伍不穩定等,導致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仍然是社會熱點。
■突破思路
事實上,對於上述提到的種種問題,區衛生和人口計劃生育、區社保局已實施一系列措施加以應對,目的是為了讓市民享受更優質的醫療服務。
據了解,2007年城鎮居民基本門診醫療保險制度實施時,順德區的居民門診就診模式是每人每個保險年度只能選定一家醫療機構,中途不能變更。這種模式管理相對簡便,能保證基金的收支平衡,但限制了參保人就診,特別是人戶分離、工作地和居住地分離的群眾更為不便。今年4月20日,順德區公布《關於實施順德區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門診「一卡通」試行辦法的通知》,從2011年7月1日起試行區內「一卡通」政策,允許參保人自由選擇區內符合資格的醫療機構看病就診。該政策完善了本區城鎮居民醫保制度,解決了大部分群眾門診就醫的訴求,惠及全區150萬門診參保人(含30萬外來務工人員)。
同時,為進一步擴大居民門診的藥品目錄,7月1日起,增加《國家基本藥物目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配備使用部分)》及《廣東省基本藥物增補品種目錄(2010年版)》的藥品,經合併相同項目後共960種藥品納入居民門診藥品目錄,比原來650種增加了310種藥品。把更多的慢性疾病納入門診特定病種保障範圍,對居民醫保的補助標準提高到每人每年250元以上,將家庭病床納入居民醫保報銷範圍。
據區衛計局相關負責人透露,為了讓市民享受更優質的醫療服務,將不斷優化醫療資源布局,社區衛生服務站覆蓋率力爭達到90%以上。推進區第一人民醫院易地重建。同時,加強醫生隊伍素質建設,鼓勵民營醫療機構提供特色醫療服務。落實國家基本藥物制度,加強對醫院費用控制、服務質量的考核和管理。更重要的一點,是構建區域衛生信息平臺,確保城鄉居民健康檔案建檔率60%以上。
■委員建議
我們去看病的時候,醫生一般要問你同不同意自費,我認為這些應該要取消的,難道社保報銷的藥就不行嗎?一定要有自費和社保之分?這個我認為兩會要關注一下這個問題。希望把更多的藥品都納入社保報銷的範圍。(蘇用和,廣東達聲律師事務所主任)
■市民期待
我住在新桂社區,可是我卻習慣了來華蓋路步行街的仁愛醫院看病。隨著年齡的增長,血壓高、血脂高、骨質疏鬆、椎間盤突出等疾病都纏上我了,來醫院的次數就增多了。我覺得社區衛生服務站的醫護人員服務態度、醫療環境越來越好,但是我希望醫療報銷的範圍可以更廣一些。因為我在倫教一家企業退休,一直都有購買社保,可是自從患上這麼多病後,我一周要來這裡做三次理療,每次都100元,不僅不能納入報銷範圍,而且價格還比以前漲了,這費用確實令我吃不消。如果把醫療報銷的範圍擴大,令老百姓在享受更優質的醫療服務時,還能節省更多醫療費,就更加好了。
——梁阿妹 63歲 大良新桂社區
(編輯:梅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