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金十數據
原標題:若「日本化」,美聯儲資產負債表將達到25萬億美元
上周,美聯儲資產負債表規模跌至7萬億美元以下,較上個月的峰值下降3.5%,不過,德意志銀行分析師Steven Zeng認為,這隻反映出疫情緊急流動性工具逐漸退出了——並未體現結構性變化。隨著量化寬鬆和其他貸款工具的實施,美聯儲資產負債表規模到年底會再次攀升至8.3萬億美元左右,為2020年初的兩倍。
有人會覺得這已是一個非常龐大的數目,似乎沒有什麼增長空間了,但其實,相比歐洲央行和日本央行,美聯儲資產負債表規模佔GDP的比例還是比較低的。如果美聯儲資產負債表規模佔GDP的比例真的達到歐洲央行和日本央行的水平,那美聯儲的資產負債表現在分別會是11萬億美元和25萬億美元。
隨著美聯儲將利率降至零,且祭出無限量QE,關於美國經濟逐漸「日本化」的討論也越來越多。「日本化」可以概括為「三低三高」並存的經濟常態:低利率、低通脹、低增長、高福利、高貨幣、高債務。分析指出,在未來十年甚至更長時間裡,美聯儲與其他央行的資產負債表將會繼續呈爆發性增長。
德意志銀行美國首席經濟學家Matt Luzzetti也預計,今年年初僅略低於80%的美國債務與GDP之比到2020年會超過100%,到2030年將接近140%。
經濟學家Chris Hamilton還特意對比研究了美國和日本的零利率政策,他發現,無論具體的危機是什麼(福島核洩漏、911、金融危機等),危機導致的結果都是一樣的:為刺激經濟,央行大幅降低利率,債務越發便宜,從而刺激債務爆炸性增長。
Hamilton指出,1990年前後,日本勞動人口進入拐點,勞動人口不足被認為是日本經濟低迷的深層次原因。1991年之後,日本逐步將利率降至零水平,以刺激數量不斷減少的消費者進行更多消費。然而,這一做法並沒有起到什麼積極作用。於是,日本政府索性代替消費者行動,通過大幅提升政府債務與GDP的佔比來增加支出。有趣的是,儘管政府出手幹預了市場,日本股市還是較峰值下跌逾40%。
現在,美國政府已經認定,即便美國消費者盡全力(甚至超出自己可負擔範圍)去消費,也遠遠不夠。因此,美國政府債務佔GDP的比例也在飆升。與日本一樣,美國聯邦政府和美聯儲對市場的幹涉越發頻繁深入,對資產估值也產生了巨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