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產婦在臨盆時,都要接受一項檢查,就是醫生要看看骨縫開了多少,這項檢查也意味著寶寶能否順利娩出。
很多剛剛聽到「開骨縫」的孕婦,都會有很大疑惑。難道生個孩子還要把骨頭開縫?難怪生個孩子那麼疼了。
美琪從懷孕開始,就看了一大堆的育兒書籍,對於孕期和產後生活,她都自信滿滿了。
可是,到了臨產時,她聽到婆婆說到「開骨縫」這個詞,就瞬間怔住了。胎兒難道不是從產道裡出生的嗎?怎麼還需要把骨頭扯開呢?
美琪帶著疑惑去問醫生,醫生解釋道:「開骨縫」只是一種術語,可以測量寶寶能不能順利娩出,並不是骨頭開裂,你就放心吧。
什麼是「開骨縫」?
其實,「開骨縫」是民間對女人生產時的俗稱,並不是骨頭開縫。
在醫學上,「開骨縫」是指子宮口先伸展平,展平之後再張開,一直到張開10cm左右的大小 ,也是我們常說的10指,這個過程就是老人們常說的「開骨縫」。
開骨縫其實就是開宮口的過程,準媽媽一般要經歷4個階段:
第一階段:分娩初期,孕媽在這個階段,有規律地宮縮,子宮口剛剛打開一點;
第二階段:所需時間較長的一個階段,孕婦的子宮頸慢慢變薄,出現輕微的陣痛,和平時來月經的疼痛感差不多。隨著時間的推移,疼痛感慢慢加強,痛疼也就越來越明顯。
第三階段:經過了漫長的幾個小時後,宮縮會更加明顯,疼痛感也會更加劇烈。這個時候準媽媽就要準好準備了,即將進入產房生寶寶了。
第四階段:此時,宮口基本開到十指左右大小,這個時候準媽媽就要聽從醫護人員的指令,配合完成動作,放鬆心情,吸氣、呼氣、用力,這樣才能安全順利地生下寶寶。
「開骨縫」有什麼特徵嗎?
真正開骨縫時,子宮收縮的頻率大約為:每五分鐘發起一次收縮,時間為30秒到1分鐘,會開1~3指左右;
中間開3~7指的時候,子宮收縮的頻率達到每三分鐘一次,長度不變。
當開到7~10分鐘的時候,宮縮頻率會更加加強,達到每分鐘一次,收縮有力且長。
在「開骨縫」的過程中,醫生會不斷的檢查產婦的開骨縫情況。女人的一個手指的寬度是一指,子宮口張開到十指,也就是十個手指加在一起的寬度,也就是所謂的骨縫全開。
一般,胎寶寶的頭頂直徑大多在10釐米以內,宮口十指全開就意味著寶寶可以通過產道,順利娩出了。
怎樣才能減輕開盆骨的疼痛感?
(1)、合理運動,準媽媽每天堅持進行散步、做孕婦瑜伽運動,可以讓開骨盆的過程更加順利;
(2)、合理飲食,孕期不要隨性亂吃或者暴飲暴食,要控制飲食,儘量將體重控制在合理的範圍內。以免胎兒過大,不好娩出。
(3)、在陣痛期間,可以適當地運動,坐坐孕婦瑜伽球,有利於開骨盆;
(4)、孕婦在孕期可以先學習下拉瑪澤呼吸法,當覺得疼痛的時候,按照拉瑪澤呼吸法的做法,來使自己的呼吸和情緒平穩,轉移自己的注意力,儘量讓自己放鬆。
開骨縫並不是骨頭開裂,而是指子宮口的張開程度,這下大家都了解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