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光裡,江南多雨,一場場無聲細雨滋養萬物,被稱「蔬中珍品」的筍芽就會破土而出,吸上一口陽光下的溼潤空氣,然後依然奮力前行,成長的速度不會因為你要嘗鮮而絲毫降下速來,反而會愈加飛馳,若是在水源充足,土壤鬆軟,氣溫適宜的情況下,有的新筍芽可在不足半天時間內完成由竹筍到竹子的徹底轉變,上學時讀過的課本裡就是用這兩個詞來形容筍,「雨後春筍,勢如破竹」。
「嘗鮮無不道春筍」,那麼,要想吃這種食材就要與時間賽跑,若是採到鮮筍,就吃到了大自然回饋的最佳美味。宋代有位著名大饕林洪為了吃最鮮的筍,乾脆守在筍地裡,並說:「竹筍盛時,掃葉就竹邊煨熟,其味甚鮮,名傍林鮮。」聽這話的意思,很明顯就是直接從土裡把筍挖出來,架起烹鍋,然後直接在邊上就來個野炊,還把這種筍的吃法起了一個優雅的名字「傍林鮮」。除此之外還有明人高濂在《四時幽嘗錄》中也寫道:「每於春中筍抽正肥,就彼竹下,掃葉煨筍至熟,刀戳剝食。竹林清味,鮮美無比,人世俗物,豈容此真味。」也是在竹子底下,用芳香的竹葉作燃料,當場烤著吃,從滋味到烹飪方法都極為返璞歸真,果然,吃貨的世界裡,吃都要吃出食材的極致。
實際上,除了以上兩位大吃家,古時候愛筍的文人雅士也不止他一個,最為出名的還是蘇東坡,世人都知道蘇大官人是大文豪,更是美食家,對於筍,他更是喜歡的不得了,為此留下「雪沫乳花浮午盞,蓼茸蒿筍試春盤,人間有味是清歡」的詩句。除此之外,還有:「可使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使人瘦,無竹使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在我看來,若是沒有筍,不僅僅是少了很多筍做的美味佳餚,更少了很多膾炙人口的佳作,因此這筍意義不可為不重大啊。
筍是至鮮之物,也是「蔬菜中第一品」,沒有比春筍更鮮美的蔬菜。 它味道青鮮甘香,爽脆肥嫩,不僅古代文人雅士喜歡,連我們的國寶大熊貓也最喜歡吃筍和竹子,在大熊貓眼裡,估計筍和竹子就是咱們眼裡的海味山珍,龍蝦燒烤,常吃卻吃不煩,大熊貓就這點愛好,但我們還要跟它搶,不因為別的,只因竹筍太過鮮香。而吃竹筍,方式多種多樣,但很多人喜歡把竹筍跟肥瘦相間的豬肉片搭配,蘇東坡開始愛吃原味,不搭配豬肉,還喜歡竹筍裡的一點苦澀味,覺得配肉有損筍的清雅本味,不過後來有人請他吃過竹筍炒肉後,蘇東坡有言「若要不俗也不瘦,餐餐筍煮肉。」逃不過的真香定律。
不過宋朝大饕林洪吃竹筍主張:「大凡筍,貴甘鮮,不當與肉為友」,因此,我們也學習林洪,也學習國寶大熊貓,吃出竹筍的至鮮之味,不過,也不是直接下鍋炒食,因為據現代研究發現竹筍味道微苦,還有些澀味,來自於筍自身含的草酸,草酸過多和人體的鈣結合可能會形成結石,因此我們烹飪竹筍之前應把它置於沸水之中,15分鐘左右即可,不僅可減少其草酸,更能凸顯其鮮脆口感,也能去除澀味,口感更佳。這次我們就跟大熊貓搶食,做一道至鮮之味的清炒筍片,做一次食筍的雅人。
清炒竹筍的製作方法
【食材】:竹筍300克,幹木耳15克,青椒1個。
【用料】:鹽1克,生抽10克,油10克。
第一步,竹筍剝去外皮,洗淨後切成薄片,幹木耳用溫水泡發,洗淨撕成片,青椒去籽切成片。
第二步,鍋裡加水用大火燒開,放入竹筍片焯水15到20分鐘撈出,放入涼水中浸泡20分鐘,撈出瀝乾水分。
第三步,燒熱炒鍋,加入10克油大火加熱,放入焯好的竹筍片和木耳片翻炒2分鐘。
第四步,鍋中加入1克鹽,10克生抽調味,攪拌均勻後放入青椒片炒,大火繼續翻炒1分鐘後關火,起鍋裝入盤子裡即可。
叨叨一下:
1,竹筍必須先焯水,可以去除竹筍自帶的苦澀口感,吃起來更清香。
2,竹筍焯水後,也必須要過涼水浸泡,最好在多洗兩次能更好地去除草酸。
3,,放入生抽可以起到提鮮的作用,大家根據個人口味可以選擇不放。
我是與食為伴,很開心和大家一起享三餐,度四季,品五味,每道菜都會用心分享,每一次創作都會用心闡述,歡迎大家收藏和轉發,評論區探討留言,多多指正,感謝閱讀,祝大家生活愉快,喜歡就動動小手點讚關注吧,感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