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報告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為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舉措。報告明確提出,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臨朐縣寺頭鎮坐落於美麗壯觀的5A級景區沂山北麓,是一個山區農業小鎮。
近年來,寺頭鎮按照十九大報告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要求,堅持以黨建為統領,踐行新發展理念,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合理調整產業布局,培育農村農業經濟發展新動能,創新農民增收利益聯結機制;立足山區實際,發揚「咬定青山不放鬆」精神,充分發揮山清水秀、生態優良、文化底蘊深厚的現有條件,以新興農業產業拓寬增收鏈、拉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扮靚域內青山綠水,把青山變成真正的金山銀山;深入實施「五大工程」,不斷豐富鄉村振興的措施和內涵,保證了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這一目標的順利實施,促進了鄉村的全面振興,闖出一條山區鄉村振興的新路子,把「山」這篇文章做得有聲有色,先後獲得「山東省文明鎮」「山東省生態優美鎮」「山東省小城鎮建設示範鎮」「山東省最佳休閒鄉鎮」「山東省最美旅遊風情小鎮」「山東省森林鄉鎮」。今年,成功創評全國農業產業強鎮示範鎮。
地域資源優勢
◆氣候資源
臨朐縣為溫帶季風型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年平均降雨量700毫米左右,平均氣溫12.4℃,年平均日照2578.6小時,無霜期191天。這裡風光秀麗、景觀自然、生態宜居,是山東千裡民俗旅遊重點縣。空氣負氧離子含量高達每立方米8.9萬個,是得天獨厚的「天然氧吧」,非常適合遊人來此健康養生、休閒度假。
◆水資源
寺頭鎮的自然飲用水源為地下200米深玄武巖裂水,完全無工業汙染,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和生態環境,造就了自然清醇、甘冽、天然、綠色的高品質水源,水中富含鍶、鋅、硒、偏矽酸等多種對人體有益的礦物質和微量元素,pH值常年保持在7.3左右,為弱鹼性、富鍶山泉水,經常飲用有益身體健康。
◆自然資源
寺頭鎮礦產資源十分豐富,域內有金、銀、銅、鐵等礦產40餘種,儲量豐、分布廣、品位高,開發前景廣闊。寺頭是全國著名黃煙產區,蠶絲更是生產歷史悠久。山楂、香椿、丹參、板慄、花椒、蘋果等農副產品遠銷海內外,特別是山楂,富含人體所需的10多種營養物質、30多種黃酮類物質,具有健脾開胃、活血化瘀、降血脂、降血壓、防癌抗癌等功效。
準確把握「高」的定位
◆主題
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過程中,寺頭鎮把整個鎮域作為一個有機整體,充分立足鄉村產業、生態、文化等資源,從注重發揮鄉村主動性,激發鄉村發展活力,建立可持續內生增長機制的角度出發,統一規劃布局。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紮實穩步地加以推進;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高水平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發展目標
以「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為宗旨,把「富美之鄉·紅果小鎮」建設成以鄉村振興與文化旅遊、特色產業與生態養生為主線,以石河生態觀光帶和山楂、紅香椿、中草藥產業園「一帶三園」建設為主體,以紅果文化、五福民俗村、聖水谷、花溪谷等農旅項目建設為重點,打造具有時代特徵鮮明、鄉土特點濃鬱、產業特色突出的國家級特色小鎮。
◆政策舉措
堅持鄉村高質量發展的原則,高質量發展現代農業、高質量建設美麗鄉村、高質量打造品質鄉村生活,實施做大做強新型農業主體提升、新村宜居、鄉村文化引領、鄉村善治示範、農民增收「五個工程」。
◆保障措施
為把「高」的定位要求落到具體的政策舉措中,寺頭鎮在加強科技創新和人才培育、強化黨建引領、加強組織領導的同時,從實際出發,通過解決好7個關鍵性問題,保證鄉村振興戰略落到實處。
堅持和完善黨的領導,真正把農業農村優先發展落到實處。實現鄉村振興,是一項系統工程。黨委、政府必須提高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重大意義的認識,始終總攬全局,增強把方向、謀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真正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擺在優先位置,把實現鄉村振興作為共同意志、共同行動,做到認識統一、步調一致,在幹部配備上優先考慮,在要素配置上優先滿足,在資金投入上優先保障,確保黨在農村工作中始終總攬全局、協調各方,把黨管農村工作的要求落到實處,當好鄉村振興的「一線總指揮」,才能為鄉村振興提供堅強有力的政治保障。
推動農業由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走質量興農之路,必須深入推進農業綠色化、優質化、特色化、品牌化發展,調整優化農業生產力布局,在農民基本收益不受損的條件下,著力調整優化農業結構,推動綠色、生態、優質、安全的農產品生產,推動農業由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
促進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立足農戶家庭經營基本面,在堅持家庭生產與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的基礎上,通過發展多種形式的社會化服務,依託土地股份合作、土地託管、代耕代種等有效形式,採取普惠性的政策扶持措施,培育各類專業化市場化服務組織,著力強化服務聯結,提高農戶生產經營組織化程度,改善農戶生產設施條件,提升農戶抗風險能力,扶持農戶拓展增收空間,以服務規模化彌補經營細碎化的不足,把農戶生產引入現代農業發展軌道。同時,實施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工程,培育發展龍頭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社會化服務組織和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實現農業鎮域化布局、專業化經營、標準化生產,進而實現基於社會化服務的節本增效、提質增效、營銷增效。
以綠色發展引領鄉村振興。以綠色發展引領鄉村振興是一場深刻革命。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落實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統籌山水林田庫草系統治理,加快生態溼地建設,嚴守生態保護紅線,以綠色發展引領鄉村振興;構建以綠色生態為導向的政策支持體系,讓保護環境不吃虧,能得到實實在在利益,推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和美麗宜居鄉村建設,實現美麗鄉村和美麗環境的深度融合。
煥發鄉風文明新氣象,提升農民精神風貌。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形成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煥發鄉風文明新氣象。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堅持教育引導、實踐養成、制度保障三管齊下,採取符合農村特點的有效方式,加強農村思想道德建設,加強農村公共文化建設,開展移風易俗行動,推動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必須堅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提升農民精神風貌,不斷提高鄉村社會文明程度。
堅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針對一些農村集體經濟薄弱,基層黨組織軟弱渙散,服務、組織、動員能力弱化,村民自治機制難以有效發揮作用,組織農民難度大的現象,必須從加強和創新鄉村治理入手,建立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現代鄉村社會治理體制,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讓農村社會既充滿活力又和諧有序,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創造出一個穩定和諧的社會環境。
不斷提升農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農民錢袋子鼓不鼓是檢驗農民是否有獲得感的重要標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從充分尊重農民的意願出發,把維護農民群眾根本利益、促進農民共同富裕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充分挖掘鄉村價值,大力發展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讓農民在鄉村振興中切實發揮主體作用,千方百計拓展農民增收渠道,促進農民持續增收,縮小城鄉居民生活水平差距,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切實改變農村基礎設施相對供給不足、生活條件落後等現象,才能真正把鄉村建設成為幸福美麗新家園。
以改革創新追求高質量
在完成農業規劃、村莊規劃的基礎上,為進一步提升村落形態、人居環境和產業能級水平,打造寺頭鎮的美麗「三園」(「美麗家園」「綠色田園」「幸福樂園」);積極發展特色農業、休閒農業等新產業新業態,既充分體現出寺頭特點,又展現鄉村振興的內涵,將風貌形態、產業、生態、生活、文化、治理和富民等涵蓋進來,探索出一條「鄉村振興」寺頭版的「美在生態,富在產業,根在文化」模式和路徑。
改革理念創新
通過外出考察學習、邀請專家講解,深入了解先進地區的特色經驗和典型做法,打破以往鎮村幹部認為農村發展就是「拓道路、修廣場、建公園」的簡單理念,圍繞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構建鄉村產業體系,實現產業興旺,把產業發展落實到促進農民增收上來。組織鎮村幹部深入學習沂蒙精神、淌水崖水庫精神等紅色精神,接受革命傳統的洗禮,繼承和發揚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把紅色革命精神運用到幹事創業上來。通過「搭臺子」「壓擔子」「結對子」等方式提振黨員幹部工作熱情,全程參與鄉村振興、引領鄉村振興。
土地改革創新
土地制度改革,是農業現代化的基礎,是鄉村振興的關鍵。寺頭鎮按照上級要求,積極推進農村宅基地「三權分置」改革,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深化農村土地制度、農村集體產權制度、農村涉及鄉村振興政策體制的改革,深入推進鄉村振興制度建設和制度供給,重點解決村莊空間布局散、規模小、風貌不協調問題。實施鄉村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合理配置農村各類土地資源要素,進一步提高落實農業農村投入比例等高含金量的政策。鼓勵農民利用閒置宅基地發展休閒農業、農家樂等,並積極參與田園綜合體建設,通過導入新業態、新功能、新人群,使農村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實現農民共同發展、共同富裕。
企業改革創新
企業是實施鄉村振興的重要載體。寺頭鎮立足企業實際,鼓勵企業實行「6S」現代企業管理制度,積極探索現代企業發展的新路徑。創新銷售模式,支持企業開展網上營銷,拓展銷售渠道,擴大產品市場佔有率,寺頭鎮被評為「中國淘寶鎮」。引導企業與果農建立利益共同體,建立健全完善的利益分配機制,讓企業與果農共享發展成果。
人才改革創新
人才是實施鄉村振興的關鍵。該鎮積極實施以高校畢業生為主體的現代青年農業人才培養計劃,支持其以技術參股、資金入股等方式加入新型農業經濟組織,鼓勵其興辦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投身精準扶貧和鄉村振興。制定青年人才優惠政策,從資金、戶籍、醫療、就業到養老資源統籌協調,吸引當地大學畢業生回鄉創業、外地大學生來此興業,為鎮域發展貢獻聰明才智。
鄉村文化創新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給村民帶來的不僅僅是資金、信息和先進的發展理念,以及生產能力和生活消費水平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對鄉村文化的自信和精神面貌的改變。
十九大報告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出了「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體要求,在這五項具體要求中,「鄉風文明」是基礎,只有鄉風文明了,鄉村自治、法治才能有效,進而才能生態宜居、產業興旺、生活富裕。
新時期發展農村經濟,早已不是農民的「獨角戲」,農業也不再是簡單的「種」和「養」,而是被賦予了生態、休閒、文化傳承等更多功能和期待。為此,寺頭鎮加強農村幹部、新型農民培訓,重點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在特色文化傳承上,不斷深入挖掘鄉村特色元素,實現持續創新與豐富;為使鄉村文化「活」起來,讓鄉村望山見水有鄉愁、村村有個性,利用各種形式不斷引導村民將民俗文化與現代文化、歷史文化與當代藝術、農業觀光與文化體驗進行融合碰撞,使鄉村煥發出新的活力。
寺頭版鄉村振興作戰圖
對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總要求,將「五個工程」具體細化實施,推動寺頭鎮由過去的生產發展,到未來的產業興旺;由過去追求的村容整潔,轉變為生態宜居;由過去簡單的民主管理,走上治理有效的健康之路,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步伐,積極促進農業由增產導向向提質增效轉變,加快農業向優質化、特色化、品牌化方向發展。
「新型農業主體提升」工程
寺頭鎮發揮政府引導作用,充分利用「山」的地形特點、自然資源和農業特色種植優勢,既立足於優化農業從業者結構,加快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農業經營者隊伍,提高現有主體的自身實力、帶動輻射能力,又重點突破,推動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建設,構建農業經營主體與農戶的緊密利益共同體,使其成為提升高效生態現代農業的主體。目前,該鎮已擁有國家級合作社示範社1個,省級標準化生產基地2處,市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示範園1處,高校教學實踐基地2處,有力推動了山楂、紅香椿、中草藥三大農業產業的發展。
1.山楂現代農業產業園
山楂產業園位於寺頭鎮西北部,主要空間為五寺路北側,依託金葫蘆山、銀葫蘆山、桃花山、七寶山的山地、谷地和水體建成,涵蓋13個自然村,總規劃面積約10平方公裡,核心區域1.5平方公裡,總輻射面積4萬餘畝。近年來,寺頭鎮制定優惠政策,引導、鼓勵群眾大力發展山楂生產,扶持本地企業增強消化能力,拓寬對外銷售渠道,千方百計幫助群眾增加收入。經過技術支持、科學管理,山楂品質不斷提升,知名度和美譽度持續擴大,2010年,「寺頭山楂」取得國家綠色食品認證,獲評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誌產品;2011年,「寺頭山楂」榮獲國家地理標誌證明商標;2018年,山楂現代農業產業園被評為濰坊市現代農業示範園。
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進程中,寺頭鎮秉承綠色發展理念,建設標準化生產示範基地,採用水肥一體化、病蟲害預警等先進技術,推廣富硒山楂種植,提高產品品質。開展引水上山工程,投資1000多萬元配套水利設施,加固小型水庫6座,新修蓄水池16座、大口井10座、揚水站10座,提升了園區應對水旱災害能力;投資2100萬元,修建全長25公裡的富民大道,極大方便了農產品的種植、運輸。強化技術保障,爭取山東農業大學支持,投資1000餘萬元,建設佔地300畝的果樹苗木科研基地。
創新實施「龍頭企業+黨支部+合作社+農戶+貧困戶」五位一體發展模式,把土地集中起來,把農戶組織起來,走出了一條由企業帶動農村經濟發展的現代化農業發展之路。通過規範壯大產業經營市場主體,打造一批以農業龍頭企業為引領、以合作社為紐帶、以家庭農場為基礎的農業產業化聯合體,不斷延伸產業鏈條,推動農產品深加工,提高產品附加值。積極引導農業龍頭企業與高等院校籤訂戰略合作協議,共同研發特色產品20多種;同時,引導企業加強源頭管控,投入4500萬元,建成全省唯一採用二氧化碳製冷技術、規模最大的單體萬噸冷庫,新上冷鏈物流運輸,保證農產品質量,提升了產品品質和品牌影響力。目前,全鎮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達到3家。
2.紅香椿示範園
紅香椿是寺頭鎮的特色產品,具有悠久的歷史。這裡有特定的地理環境和氣候因素,紅香椿發芽早、上市快,具有香氣濃鬱、質脆多汁、香美可口、營養豐富等特點,並且富含磷、鐵、硒、鍶、鋅等多種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和營養物質。據現代醫學研究證明,紅香椿具有活血、養顏、補腎、益壽之功效,深受人們青睞,2006年通過山東省農業廳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定;2010年7月,寺頭紅香椿成功獲得「中國地理標誌證明商標」,成為臨朐縣首個國家級認證農產品。
為提升「寺頭紅香椿」品牌優勢,寺頭鎮在梅花山、鳳凰山周圍,建成宅科、柳科泉、南西安3個紅香椿示範園,涵蓋周邊10個村,發展露天紅香椿2萬多畝,畝均收入約6000元;紅香椿大棚1000多畝,畝均收入約5萬元;紅香椿交易市場3個,紅香椿專業深加工業戶20多家,年增加農民收入5000多萬元。今年,依託紅香椿、山楂兩大特色產業,寺頭鎮成功創評全國農業產業強鎮示範鎮。
堅持文化引領,打造紅香椿文化品牌,組織紅香椿烹飪大賽,成功舉辦三屆紅香椿文化旅遊節,吸引省內外遊客前來旅遊觀光採摘,香椿價格較往年同期有所提高,進一步增加了農民收入。寺頭鎮「中國紅香椿之鄉」的美譽更加聲名遠播。
3.中草藥科技示範園
「一味丹參藥,功同四物湯」,這句諺語道出了中草藥療效的神奇。寺頭鎮地形、土質、氣候等自然條件非常適宜丹參等中藥材生長,其丹參酮含量遠超國家標準,是普通丹參含量的3—5倍。
寺頭鎮在適宜中草藥種植的鳳凰坪、丹崮山周圍,列為中草藥產業園區,涵蓋周邊13個村。目前,已形成種植丹參1萬餘畝,黃芩4000餘畝的中草藥種植規模。
為提升丹參種植技術優勢和知名度,打造道地藥材地方品牌,與山東省農業科學院農產品研究所、山東日盛健康管理有限公司達成技術合作協議,設立山東省中草藥種植示範基地、山東省農科院博士工作站,合作建成佔地100畝,採用水肥一體化、設施農業物聯網等先進技術的中藥材種苗繁育基地,提高種苗集約化繁育水平和能力,年可提供優質丹參苗3000萬株。以綠色、健康、養生的中醫藥文化為核心,以品質、生態為保障,集中草藥種植與健康養老於一體,結合實際地質地貌,打造產業興旺、生態宜居、溫馨舒適的中草藥健康產業園。與北大醫療集團有限公司、山東海王醫藥集團有限公司等國內著名醫藥企業對接中藥材流通渠道及粗加工事宜,減少流通環節,實現農戶與企業直供,增加種植戶收益。
「新村宜居」工程
寺頭鎮順應百姓要求,以「生態宜居」為抓手,在鎮域實施棚戶區改造、土地增減掛鈎項目,推進村莊整體搬遷、集中安置,通過建新拆舊和土地整理復墾,增加耕地有效面積,提高耕地質量,節約集約利用建設用地,鎮域用地布局更加合理,目前已整體搬遷大青峪、楊莊等5個村,2020年計劃整村搬遷7個村。通過整村遷建,合村並點,進一步強化基礎設施保障、服務保障、村民基本生活保障,村集體通過復墾土地集中利用,新增耕地統一對外流轉,實現村集體增收,取之於民、用之用民,重點發展村級公共事業,真正實現社會資源共享,把改革紅利惠及廣大群眾。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牢固樹立「象棋思維」,保持前瞻性,堅持用10年後的眼光看待今天的現象和發展,既算總帳,更看長遠,做到科學規劃,試點先行,分步實施。具體工作中,以社區大黨建為統領,重點抓好農村新型社區建設,以實際居住人口計算,按800—1000戶約3000口人規模科學合理劃分農村社區。以社區為單位,打破現有村級區劃概念,村莊合併時注意區分集聚提升、搬遷撤併、特色保護等不同類型,搞好長遠發展規劃,統籌考慮水、電、燃氣等基礎設施配套,留足集中居住、融合發展的空間,有效破解山區村小、散、遠和空心化問題。同時,從管理和服務的角度來看,通過聚合式發展,歷經不同村風、民風的深度碰撞、融合,更有利於觀念的轉變和鄉村文化的形成,更有利於自然環境的打造。
「鄉村文化引領」工程
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下,農村人口流動性顯著增強,鄉土社會的血緣性和地緣性逐漸減弱,一些鄉村文化特色逐步喪失,傳統重義輕利的鄉村道德觀念淡化,人際關係日益功利化,農民社會責任、公德意識淡化,人情社會商品化等有悖家庭倫理和社會公德的現象增多,致使維繫農村社會秩序的鄉村精神逐漸解體,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鄉村社會秩序的失範。
鄉村是否振興,要看農民的精氣神旺不旺,看鄉風好不好,看人心齊不齊。
寺頭鎮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堅持教育引導、實踐養成、制度保障三管齊下,採取符合農村特點的有效方式,加強農村思想道德建設和公共文化建設,逐村建設村史館,搞好鄉村文化傳承,看得見發展,留得住鄉愁。開展移風易俗行動,弘揚鄉村文明,倡導文明新風,把傳承、發展、提升農村優秀傳統文化,作為鄉村振興的重要課題。同時加強對農村特色文化的深入挖掘,對周姑戲、手工銀器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整理、提升、展示和宣傳,加大文化建設力度,在建制村基本實現全覆蓋。通過一套適應農村社會結構特徵、符合農民特點的有效方式、辦法和載體,賦予鄉村生活以價值感、幸福感和快樂感,使「文化引領」工程落到實處,使鄉村文化成為培育文明鄉風、淳樸民風、良好家風的主陣地,激發起人們對鄉村生活的依戀,為鄉村振興不懈努力、快樂奉獻。
「鄉村善治示範」工程
農民缺少組織帶動和聯結,就會缺乏凝聚力和向心力;缺少利益紐帶、情感紐帶、互助紐帶,就難以搞好鄉村治理。寺頭鎮黨委認為,要想使鄉村振興戰略在鎮域內得到順利實施,就必須把黨支部的核心作用、自治組織的基礎作用、集體經濟組織和合作組織的紐帶作用、其他社會組織的補充作用充分發揮出來,讓農民得到各種組織的引導、教育、服務和管理,讓農村家戶聯繫緊起來、守望相助興起來、幹群關係親起來,鄉村治理才能規範起來。
為此,寺頭鎮以推進鄉村治理文明化為抓手,以化解社會矛盾、促進鄉村和諧為目的,在鄉村積極探索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土治理模式,在完善自治、加強法治的同時,實行每村一法律顧問制度,制定村規民約、行業守則、職業規範等道德章程,設置道德講堂、德育基地、文化禮堂等各類載體,開展道德評議活動,提升德治水平,促進「三治」相結合,形成既相互銜接、又相互補充,用法治手段維護公平正義,用道德力量糾正失德行為,用自治方式激發治理活力。
與此同時,汲取優秀傳統文化,準確把握鄉村治理的時代脈搏,運用「黨建+系統邏輯思維」,探索「以黨建為引領,法治為保障,德治為基礎,村民自治為根本」的黨建引領「三治融合」鄉村治理網格化;建立健全村級班子建設新機制,切實保障村民的選舉權和監督權,保障村民享有充分的決策權和參與權;健全村務公開制度,規範各項民主決策機制,保障廣大村民的知情權,不斷提升基層社會治理能力現代化,最終使鄉村治理走向善治。
「農民增收」工程
農業農村工作,說一千、道一萬,增加農民收入是關鍵。
寺頭鎮首先從健全投入保障制度,創新投融資機制,加快形成財政優先保障、金融重點傾斜、社會積極參與的多元投入格局入手,打造一個幫助農民找到適宜的農業特色產業和有技術推廣隊伍傳播新技能,讓農民掌握新技術的平臺,並通過供應鏈、物流鏈的創新,產業鏈、價值鏈的建設,來推動農村新產業新業態的發展,發揮農業第一產業接二連三的功能,形成融合效應,不斷擴大增收渠道、補足增收短板,並在優化農民經營性收入、工資性收入和財產收益等收入結構方面下真功夫,保持鎮域內農民在收入上的絕對領先地位。
其次,加快發展鄉村特色產業,立足寺頭鄉村獨有的產業資源、生態和文化優勢,宜果則果,宜糧則糧,將鄉村的資源稟賦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叫響「寺頭山楂」、紅香椿等一批「土字號」「鄉字號」特色品牌,推動形成「一村一品」「一鎮一業」鄉村產業格局;探索實施「村企聯盟」發展模式,通過村企人才互聯、生產聯動、結對共建,大力開展產業聯姻,採取「公司(合作社)+基地+支部+農戶」「企業+項目+支部+農戶」等農業產業化運作模式,企業合作聯社億凱山楂種植合作社、相亮山楂專業合作社、福倉中草藥專業合作社與28個產業村籤訂戰略協議,抱團闖出了一條鄉村產業振興的新路子,增加了農民經營性收入。同時,支持鄉村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扶持護欄、紡織等勞動密集型企業發展壯大,挖掘農村就業潛力,為農民提供就近就業機會,增加農民工資性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