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臨朐村落間之寺頭鎮石家河村

2021-02-20 最臨朐

本圖文來源於郭寶學老師博客,已獲授權。

未盡事宜請聯繫平臺編輯LQGE0536,謝謝。

位於臨朐縣城南29公裡、寺頭鎮政府駐地東南15公裡處。2007年以前為石家河鄉政府駐地。石(家河)、辛(寨),石(家河)蜂(子窩),石(家河)九(山),石(家河)冶(源),雙石(石家河至石佛堂)五條公路交匯於此。彌河由東南繞村半圈向東北流去,村三面臨水,一面靠山,聚落南高北低,呈元寶狀。據明天啟七年(1627)所立「禪堂崮碑」、清光緒十三年(1887)「關帝廟碑」記載,北宋胡姓立村,後黃、彭、石、諸姓相繼遷入,因村西有一石橋,得名石橋河。金、元時代,胡、黃等姓陸續衰亡。至明永樂年間(1403~1424),李氏、聶氏先後自彭家莊遷此定居,後石橋被洪水衝毀,至1937年「七 七」事變後漸演稱為石家河。

從石家河東去500米,彌河東岸300米處,有一自然村王墳溝。因聚落於三面環山的大溝中,溝北便是明代青州衡憲王陵墓,俗稱王墳,故名。清嘉慶年間(1797~ 1820),聶氏始祖聶肥自鄉內匯泉村遷此定居,繁衍至今。

南大峪村,位於石家河東1公裡、彌河東岸、王墳溝南側的群山中,原名南大溝,後改稱今名。清道光末年(1850),王世德自今城關街道石埠子村遷此立村。村內現有王、殷2姓,24戶,93人。

張家莊南峪村,位於石家河西南3公裡、彌河西岸的北山坡上。因處張家莊東南面山溝中,故名。清光緒元年(1875),劉佃富率家人由石家河徙居於此,後有聶、張等姓入住,散居於山溝之中。村內3姓,19戶,72人。

村由石家河、王墳溝、南大峪、張家莊南峪4個自然村組成,計有李、聶、孫、張、曾、殷、曹、郭、羅、時、初、林、石、高、盧、紀、楊、王、劉、趙、逯、朱、梅等23個姓氏,555戶,2052人,均為漢族。李姓人口最多。

自明至清宣統二年(1910),屬仁壽鄉崔冊社;清宣統二年至1929年,屬九山區崔冊社;1930年屬第八區崔冊鄉;1944年解放,屬九山 區柳子鄉;1952年屬第九區(九山)柳子鄉;1958年2月,撤區並鄉, 屬鹿皋鄉;9月鹿皋人民公社在村內成立,年底遷至鹿皋村;1962年 秋,公社機關遷至村內辦公,住村西原公社鐵木廠房子內,自此一直作為公社、鄉政府駐地至2007年;1981年鹿皋公社更名為石家河公 社;1984年社改鄉(鎮),石家河公社改為石家河鄉;2007年石家河鄉撤併入寺頭鎮,屬之。

現有土地1575畝,分布於彌河兩岸。河東為砂山地區,土質為棕壤;河西為青石山區,土質為褐土和淋溶褐土。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地瓜、穀子、高粱。油料作物主要有大豆、花生,經濟作物主要以黃煙為主。20世紀60年代、70年代,依靠集體力量,大搞農田水利建設,整旱澇保收梯田707畝,糧食產量大幅提高。20世紀90年代,在洞子嶺前彌河灘發展桑園250畝。每畝桑園年可餵養4張蠶種,每張蠶種產蠶40公斤,畝桑可產繭160公斤,收入5000元。同時,在山坡之上種植板慄樹300畝,桃樹600畝,大棗樹300畝,每畝經濟效益均在3000元以上。現有大棚西瓜種植戶11家,戶均年收入3萬元。

養殖業原以家庭散養豬、羊、雞、鴨為主,雖不成規模,但養殖量大。特別是羊、鴨兩項。牧場寬闊,故羊多;水域豐富,故鴨多。2000年後,規模養殖業異軍突起,以原公社三場為中心,建起鴨棚30個,雞舍80間,豬圈200間;養鴨戶20家,養雞戶5家,養豬專業戶10家,正常年份戶均收入2萬元至5萬元。

村西楸樹窪,方圓兩百畝,西、南、北三面山嶺環繞,東臨彌河,此地楸樹幹直、株高、挺拔,木色金黃,木質堅硬細膩,名為金楸,是製作高檔家具和船舶的上等木材。原有胸徑0.5米以上大樹近千株,大集體年代頻遭殺伐。現餘不足百株,胸徑0.2米以上者甚少。

村後彌河右岸原有蘆葦近百畝。夏秋之際蘆花綻放,白茫茫一片,似雪似霧,穿行其中如夢如幻,十分迷人。同時也是集體經濟一筆不菲的收入。惜於石(家河)冶(源)路開通及以後村鎮建設中毀掉。

1958年前,交通閉塞,無工商各業。1958年,「大躍進」時期,鹿皋公社鐵木廠建於村西洞子嶺下。1960年,石(家河)石(佛堂) 公路開通。1961年,公社鐵木廠遷於河西山梁之上。1962年,公社機關遷此後,社直部門相繼遷入,時有百貨、副食門市5 間,生產資料門市3間,飯店旅館1處,理髮室1處,肉食店1處及銀行、郵局等公辦服務單位。1968年,「文化大革命」中,村建付業大院1處,與大隊辦公室在一個院內,有縫紉、磨麵、榨油等半手工作坊,為社員服務,增加集體收入。1976年,建起輪窯式磚廠,時屬隊辦企業,工人報酬以工分支付,年收入2萬元。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工商各業迅速發展。村民在村內辦起工商、飲食、服務各業,周邊村莊居民也紛紛到此租地建房經營。村內現有各種商品零售門市12家,麵食加工2家,理髮店2處,藥店1家,不鏽鋼門窗加工作坊1處。聶清江的華鑫鑄造廠,佔地面積2萬餘平方米,固定資產過千萬元,為村民提供就業崗位50個。聶清林建起紙箱廠,生產果品包裝箱,產品遠銷全國各地。2009年,全村人均純收入5400元。

1978年,大隊購進50馬力柴油機發電,供公社機關、社直部門和全村社員照明。每天發電4小時,冬天5點至9點,夏天7點至11點。1983年,村內架通高壓電,安裝30千伏安變壓器1臺。榨油、磨麵、 抽水等用上電力。2002年,經過農村電網改造,村內裝有100千伏安變壓器6臺。全村年用電量達60萬千瓦。2007年被評為市級電網改造先進村。

1980年前,石家河公 社郵政支局即設於村內,但只有大隊辦公室裝有一部手搖式電話,有時打次電話要等多時。1995年,開通程控電話,現固定電話入戶率達85%。2003年,行動網路開通,手機數量迅速增長,現全村擁有手機近千部。

2009年,在中德糧援項目的支持下,打175米深機井1眼,鋪設 輸水管道3000米,全村吃上純淨、方便的自來水。

村處山區,南北彌水縈迴,東西群山間阻,交通閉塞,出行不便。據傳,1959年,一名國家幹部分配到鹿皋公社工作,坐客車到石佛堂下車後,問去鹿皋怎麼走,村民告訴他:過了前面這條小河,翻過這座山,到石家河順彌河往北十裡地便是。此幹部抬眼一看,石河水翻滾,山坡上一條小徑蜿蜒於亂石、雜草之間,一屁股坐在行李卷上,直到臨朐通九山的客車返回,他爬上汽車回到招待所,寧願回家種地,也不去鹿皋工作。由此可知當時交通之不便。1960年雙石路貫通,全長 8.9公裡,沙土路面,從此石家河有了出山的路。路兩端是河,石家河一側是彌河,石佛堂一頭是石河,晴雨通車裡程為 8.8公裡。1974年8月,橫跨彌河的石家河大橋建成通車,橋長131米,寬8米,高 4.4米,石拱11孔,橋體全石砌成,投資8.5萬元。1975年,石佛堂大橋建成通車,並對路面進行硬化,雙石路始成為全天候、全裡程交通幹道。1984年至1985年,石(家 河)辛(寨)公路開通。1991年,石(家河)冶(源)路在黃山與石辛路對接。1988年石(家河)蜂(子窩)公路開通。至此,經村道路四通八達,交通極為便利。2005年至 2008年,政府出資對石冶路、石辛公路、石九公路、石峰公路

進行硬化。2000年村投資20萬元,對村周生產路、環山路硬化15公裡,公路兩側栽植松樹3125株。

舊村呈牛索頭狀坐落於洞子嶺北側,房屋矮小,街巷雜亂。1962年公社遷址於此,多因陋就簡,只有供銷社新建幾間磚瓦房門市。1993年開始新村規劃,打通並硬化了長300米、寬23米的東西大街。總投 資41.6萬元,對22條4米寬宅前小巷,由村出水泥住戶出工全部硬化,總面積達3萬平方米。主街兩旁栽植四月雪、紫葉李、塔松等綠化樹木。555戶村民全部住進佔地256平方米的農家小院。王墳溝、南大峪也實行整體搬遷,與石家河連為一片。在主街道安裝路燈50盞,村莊整體實現硬化、綠化、亮化、美化。

1953年,集市由鹿皋遷至村內,每旬四、九為集日。新村規劃後,寬闊的大街上,商賈雲集,攤販叫賣,更增加繁華。

民國時期,村內設私塾。1950年,村內辦起學校,由岸頭村姬延田和村內孫作孝任教。1956年,村內有一至四年級兩個複式班,在校生90人。1968年,公辦小學下放到農村,設小學1處,一至五年級各1個班,學生150人。1978年,學校改為石家河公社中心小學,大隊出資對學校進行擴建,建成磚瓦結構平房30間,設10個教學班,彭家莊、牛角山、匯泉、沈洪、鹿皋等村五年級學生在此就讀,時有教師20名。1960年7月,臨朐縣第十三中學在村西彌河西岸、牛角山東北麓成立,招收初中一年級2個班。1971年改建為鹿皋高中,付 佩三任校長,後合併於寺頭中學。1994年新村規劃,學校遷址村東,時任黨支部書記聶清江多方奔走,籌資70萬元,建起石家河小學教 學樓,建築面積1332平方米,可容納學生700人。有教師24名,教學設施齊全,被評為市級規範化學校。2007年農村在校生全部實行免費教育。恢復高考制度以來,全村共考出本科大學生120人,其中博士研究生3人。1983年以來,村兩委對村中考入大學本科的學生每人獎勵1000元人民幣。李永剛,山東商校畢業,現任臨沂市投資工程公司總經理。李勝正,山東師範大學畢業,現任山東輕工業學院教授。羅玲(女),山東大學碩士,現在濟南市稅務諮詢服務中心工作。李洋(女),中國海洋大學碩士,現在加拿大任教。張琳(女),北京科技大學碩士,現就職於上海外資企業。在讀碩士有:聶西利、聶西朋、李國良、李金鳳(女)、楊賓、孫杰、孫剛、李剛、李超、李曉明(女)、孫鵬(女)、張義林、聶惠(女)、聶清娟(女)。

過去村內一直無醫療機構。1963年,鹿皋公社醫院建於村南洞子嶺腳下;1972年,搬遷於彌河西岸牛角山東北麓;現遷於村東,更名為石家河社區衛生院。1968年,實行合作醫療制度,資金由大隊、生產隊按比例投入,社員按人頭每年交納一定數量的合作醫療費,社員生病到本大隊合作醫療室診治不收費。村建合作醫療室1處,配赤腳醫生3名。隨著集體經濟衰退,合作醫療無法維持。1984年村辦合作醫療改制,實行個人承包。村內現有衛生室4處,醫務人員4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實施以來,村民參合率達100%。

石家河村東1公裡處,王墳溝村北50米,有明代衡憲王墓。墓地 高出地面8米左右,原墓封土高約10米,墓基為青石條砌成,墓周有磚砌圍牆,東西長150米,南北寬80米,墓門西向,墓前有石人、石馬、石香爐等。圍牆早在1949年前被拆毀,墓前石人、石馬、碑碣等在「文化大革命」時砸爛,墓基石條,在農業學大寨時被拆除壘了「大寨田」石堰,部分封土也被社員推回家墊了豬圈,墓已多次被盜。1995年,經縣文物部門進行搶救性發掘,墓門正西,上有龍頭浮雕、石門、鐵鎖,墓室8米見方,高10米,有墓志銘,葬三棺。發掘此墓時,曾出現一件怪事。墓門剛要打開,忽然從墓西北方滾來一塊黃雲,霎時形成龍捲風,雨如瓢潑。大風將王墳前後高十幾米,胸徑0.3米的大樹連根拔起。風行數百米至彌河西岸白龍洞一帶停息,雨過天晴,平靜如常。

村東北1000米處有香爐山。海拔256米,山頂有巨石百塊,其中3塊稍低,呈三角形分布。一塊稍高,頂部平坦,可坐一人;前有石坑,狀如石臼。人們附會為孫悟空大鬧天宮時,將太上老君煉丹爐打翻,落於此山,太上老君也就在此設爐煉丹,故名香爐山。

白龍洞、黑龍洞,一在河西,一在河東,兩處均為天然溶洞。白龍洞位於村西南2.5公裡處。山洞三面環山,東臨深谷,前洞較闊大,寬約3米,深約4米,高約2米,另有許多大小石龕,洞中有白龍塑像。洞前築一小院,院中三幢石碑,原有古松數110株,1949年後被伐。黑龍洞位於村南洞 子嶺前的峭壁之上,洞下彌河水折而向西,形成天然深潭。洞上原是村中南去之通途,後擴建為公路。洞不甚深,洞口開闊,洞壁參差,洞內供有黑龍塑像。

村中央偏西有一古槐。株高3米,粗可4人合抱,中空、枝疏,據考為宋槐。1982年其幹枝欲墜,公社派人用水泥柱將其支起,現仍鬱鬱蔥蔥。村內原有關帝廟1處,始建於清光緒十三年(1887)。 大殿3間,「文化大革命」中被毀。2000年,經村民李清遠、聶清洋倡議,村民集資按原貌重建。

1944年5月,楊明友成為村內第一名中共黨員。1946年村內中共黨員發展到4人,第一次成立中共支部。

歷任中共村支部書記及任職時間為:

楊明友(1946—1949)、王樹梅(1950—1954)、聶丙臣(1955)、王樹梅(1956—1958)、聶西增(1959—1986)、聶清江(1987—2002)、孫聖和(2003—  )。

歷任村行政負責人及任職時間為:

楊明友(1944—1946)、王樹梅(1947—1948)、楊明友(1949—1956)、王樹梅(1957—1958)、李永廷(1959—1968)、李永敬(1969—1970)、孫勝和(1971—2002)、聶清江(2003—  )。

 

 供稿  李勝安 李勝文 聶清洋   校正  許心安   攝影   郭寶學


石家河景點走筆  
大凡「生於斯長於斯」的人,對家鄉故土都有一種特別的情結。我的家鄉地處沂蒙山區,在連綿不斷的丘陵的皺褶裡掩映著,很不起眼,可我總覺得她的好。到網際網路上輸入「石家河」三個字,可檢索到石家河乃臨朐縣南部的一個山區鄉鎮,面積108平方公裡,人口3.7萬,再詳細的資料並不太多。因其小,在去年的鄉鎮區劃改革中,撤併到了寺頭鎮。太小的政府駐地更見蕭索,沿街的幾家商店、飯店便有些門可羅雀。然而,慕石家河景點而來遊玩的人卻常常看到。逛懸泉寺,登禪堂崮,看衡王墓……石家河的景點固然零散、單薄和狹小了一些,卻頗值得一看。

(一)

藏於崮山村西南幽谷中的懸泉寺,是臨朐縣最有名的泉寺。元朝建寺,寺因泉而名。懸泉,紫藤,翠竹,銀杏,千層崖,無影松……諸多勝景匯於幾畝面積的山坳裡,更覺新奇、爽目。明朝狀元趙秉忠題詩:「紫藤倒引懸泉水,臥虎斜吞月明山。」明朝進士、戶部郎中傅國詩曰:「從來不識懸泉寺,乘興今朝試創觀。峭壁千尋開一竇,四峰半裡窅三盤。」畫龍點睛,十分恰切。

懸泉寺的靈氣就在那半池碧波、一脈懸泉上。絕壁之下,洞穹之頂,一線細流似串串珠玉,叮叮咚咚,不分晝夜的滴入潭內,泉水清醇甘冽,飲之爽甜無比。看池中遊魚,怡然沉浮,空若無依;登北崖峭壁,蕩鞦韆於紫藤中,如飛欲仙;披竹林覓小徑於清幽蔭涼處,倍覺神清氣爽,快意無限。銀杏樹下品清茗,無影松下吟秋風,更讓人樂而忘憂,興而無盡。然而,懸泉寺畢竟太小了,幾畝地的容量當然不會有萬千氣象,也難得有太多的文化底蘊或內涵,唯有那一注甘泉在清幽中淺吟低唱,引匆匆過客賞玩、親近。

寺內北、西、南三面設有殿堂,依樣畫葫蘆的供奉著玉皇大帝、泰山老母、無生老母、送子娘娘等仙界菩薩。由於香火漸稀,財帛短少,無力修葺,廟宇很有些破敗,難以承載芸芸眾生的祈禱和膜拜,也便更加的頹敗和蕭索。倒是那一汪清泉從沒有乾涸過,潤澤著這一窪的鐘靈毓秀,供疲憊的心靈作短暫的休憩和梳理。

踏莎行 - 懸泉寺


      古剎深山,四周環阻,紫藤銀杏風敲竹。誰將松樹匿藏無?虯枝碧葉高柿樹。

      潭底遊魚,淺翔可數,零汀泉水龍涎吐。佛緣漸少客來稀,菩薩寂寞為誰度?

註:光緒《臨朐縣誌》載:「懸泉寺一名演德寺。在縣南伏崖社,隱於崖曲。一泉在草庵後,絕壁千尋,下出一泓,湛然如半月狀,汀而不注。」該寺在今寺頭鎮崮山村西南二裡許,寺因泉而名。

(二)

因一峰雙崮而享盛名的是位于于家莊村正南的禪堂崮。顧名思義,禪堂崮上曾有廟宇,並有和尚坐禪念經。而今廟宇無存,只在東崮頂上有周圍村莊村民集資修建的泰山老母廟一座,簡如民舍,老母塑像更顯粗糙、笨拙,不禁很為虔誠的信者擔心,對此頂禮膜拜不知能得應驗否?

東崮壁陡如削,峻峭挺拔,崖上墨松倒掛,紅楓斜逸,葡蔓橫生,遠近來者莫不嘆為觀止。西崮崖低坡緩,林木蔥蘢,古建較多,但俱已坍圮。民國十七年的廟宇重修碑記載:「兩峰對峙,側壁插空,其上殿閣羅列,神像莊嚴特多,歷年反覆,狂風疾雨,廟貌幾剝蝕殆盡,而偶像無徵矣!唯此崮玉皇殿尚存然!」而今,尚存的玉皇殿也不復見矣。

峰巔之陰,有石砌水井,深半米許,清澈照人。山民介紹,從前的廟宇僧人、佔山為王的土匪以及避亂之鄉民均汲此泉之水。山泉原是至清至澈之物,不論賢愚善惡,一樣奉獻甘醇,真讓人唏噓再三。

東崮南側的絕壁之上有一名曰「孝女洞」的,據民國《臨朐續志》載:「孝女洞在禪堂崮絕壁上。相傳孝女焦氏,焦家莊人,待母至孝。母有心疾,思燎麥穗食之。時嚴冬不可得,孝女痛哭。田中麥忽出穗,孝女擷歸以進,母疾頓愈。母歿即隱此洞,坐化其中,遺骸不腐,群以為得道屍鮮雲。」傳統貞孝觀在此演繹成神奇動人的傳說,更增添了禪堂崮的向佛行善之蘊涵。遺憾的是洞龕中的孝女雕像已毀,但不知是何等人物所為。可見孝義自古就不是深入眾生之腦髓的,也難怪孝女啼哭之淚已不見,倒多了諸多老人悲哭無助之哀音。從這個意義上說,孝女洞是很有重修的必要了。

踏莎行 - 禪堂崮


      危立禪堂,默然風雨,峨峨雙崮平地豎。王母神像在何處?飛天龕內孝女住。

      柏松橫生,紫荊香茹,金蟾巨螳兩相顧。山民採礦細琢磨,奇觀萬象名石著。

註:禪堂崮位於臨朐城南30多公裡的寺頭鎮之西部,海拔521米,崮並列雙峰,且皆峻峭挺秀,在我縣一山多峰景觀中堪為之最。

(三)

來石家河不能不看衡王墓,此墓位於香爐山下,是大明定王第一子衡憲王之壙。憲王朱常庶生於隆慶三年十月初二,薨於天啟七年七月十九日。朱書記載,憑百鶴仙師,置金銀錢帛99999貫,買下香爐山下「東至青龍,西至白虎,南之朱雀,北至玄武,上至青天,下至黃泉」的風水寶地。雖然依託鍾靈山川,又有神祗保佑,但陵墓仍未脫逃被盜的厄運。1994年臨朐縣文物局對該墓發掘時發現,墓內隨葬品已被盜墓者洗劫一空,衡王及一妃一嬪之棺槨俱已朽爛不堪,骸骨更作灰土矣。可見「富貴極隆,哀榮備至」的衡王欲求永垂不朽也止為笑談。有趣的是,墳墓發掘之日,天氣忽變,陰雲密布,狂風大作,王墳四周路邊、河沿、農家院中的幾棵大樹被攔腰折斷,發掘工作隊臨時搭建起的帳篷也被颶風吹散了架,一看護現場的工作人員恐懼之下,竟跪地求衡王饒恕,一時傳為笑談。

當地村民介紹,衡王安葬後,專門派了守墓人在村子裡住下來,行掃墓、祭祀之職。然而,這些朱姓後人並沒有承沐到皇恩、王室的恩澤、庇護,生活艱難且後嗣乏力,生活境況極其慘澹。

作為一處旅遊景點,而今的衡王墓只是一座巨大的墳冢,遊玩的人常常攀援陵墓之參差石塊,登上墓頂作遠眺。這時候,又不免對墓地的精心選擇而慨嘆。站在墓頂,環視四周,道道山巒之脈俱朝向墳墓,恰如眾星捧月。恰如壙志所書「千祥雲集,萬福駢臻。」耐人尋味的是王墳四周山巒的名稱不僅毫無吉利可言,反而處處充滿「殺氣」,像「刀子峪」、「梃杖嶺」、「血盆溝」、「殺豬臺」等等,簡直不給安葬在此的衡王一點「生路」。聯繫到明末朝政腐敗、民不聊生的史實,這大概是一種民意的表達吧。

衡王墓西臨彌水,東依香爐山。而今的彌河東畔已建設成為小城鎮,街道寬闊,綠樹成蔭,房舍儼然。香爐山則建成了優質果品基地,春花四海,秋果壓枝,生趣盎然。正所謂:「佔盡風水祈不朽,無奈歲月滌風流。如畫山水今尤在,民主盛世寫春秋。」

青玉案 - 衡王墓


      古冢孑立彌河畔。敕建壙,萬萬貫。環墓群山皆顧盼。枕香爐睡,踏長流脈,風水一人佔。

      萋萋荒草冥府亂,暮色殘陽庇庥斷。傾軋紛爭皆不見。鍾靈毓秀,今朝欣看,山水如畫卷。

註:衡憲王墓在寺頭鎮鹿皋村香爐子山下,乃「大明室王第一子衡憲王壙」。1995年夏發掘,墓已在民國時被盜。

本文適用免責聲明,非本平臺署名文章,皆來源於網絡

如有侵權,請告知,我們會分分鐘刪除,謝謝!

相關焦點

  • 「綠滿城鄉·秀美臨朐」|寺頭鎮篇:堅持黨建引領 打造秀美寺頭
    「綠滿城鄉·秀美臨朐」|寺頭鎮篇:堅持黨建引領 打造秀美寺頭 2020-08-04 18:0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詞說家鄉-臨朐石家河
    綿延海嶽之陰,綠彩濃抹,天然氧吧境。浩渺洋湖錦鯉肥,緣此活水瀅瀅。北掛靈泉,南聳險崮,地僻多名勝。桃園何在?邀君山裡賞景。註:石家河生態經濟發展區瑞莊村有臨朐縣委誕生地舊址。1938年,中共臨朐縣委誕生於此。「四賢」:書記,竇長祥(於傑);委員,王德元(王宇坤);部長,李本修(李逸民);秘書,崔玉鑾(於超)。
  • 臨朐縣寺頭鎮石佛堂村
    石佛村隸屬於臨朐縣寺頭鎮,位於臨朐縣城西南23公裡處。北依玉象山,南臨石河,西與王瑞村接壤,北與高家莊村相連,223省道從村前穿過,交通便利、商家雲集。整村西高東低,呈長方形,總耕地面積達830畝。全村分7個網格黨小組,轄396戶1364人。
  • 鄉村振興,臨朐寺頭鎮這樣幹
    臨朐縣寺頭鎮坐落於美麗壯觀的5A級景區沂山北麓,是一個山區農業小鎮。以改革創新追求高質量在完成農業規劃、村莊規劃的基礎上,為進一步提升村落形態、人居環境和產業能級水平,打造寺頭鎮的美麗「三園」(「美麗家園」「綠色田園」「幸福樂園」);積極發展特色農業、休閒農業等新產業新業態,既充分體現出寺頭特點,又展現鄉村振興的內涵,將風貌形態、產業、生態、生活、文化、治理和富民等涵蓋進來,探索出一條「鄉村振興」寺頭版的「美在生態,富在產業,根在文化」模式和路徑
  • 臨朐:點線成片 美麗鄉村形成建設新格局
    齊魯網濰坊9月8日訊(臨朐臺 馮彩霞)今年以來,臨朐縣按照「先易後難、示範引領」的要求,以縣、鎮主要幹道為中心線,美麗鄉村建設以鎮駐地、名山名村、名址名景為中心,向周邊延伸,梯次推進,做到點、線、面有機結合,逐步形成了點上有特色、線上有示範、面上成規模的美麗鄉村建設新格局。
  • @臨朐!簡歷奉上~
    父母:中國住址:山東省濰坊市住房面積:1831平方千米人口:92.5567萬人(2018年)子女:城關街道、東城街道、冶源街道、辛寨街道、五井鎮、寺頭鎮中國觀賞石之鄉臨朐中國民間藝術之鄉臨朐中國書法之鄉臨朐
  • 臨朐下雪啦!鋪天蓋地!美了!
    這是臨朐縣城的2020年冬天的第一場雪。我們《大美臨朐》微信公眾號昨晚開始徵稿,收到了部分攝影作品,先予以展示,並感謝各位朋友的大力支持!攝影:似水無痕攝影:駢邑怪客攝影:東嶺人拍攝地點:辛寨林家溝攝影:岐山無語攝影:笙歌漸離攝影:馮純智這是今天早上剛剛拍攝的圖片攝影:王志剛五井鎮的雪最欣賞這張圖片攝影:趙永德寺頭鎮王莊村的雪景寺頭的雪
  • 臨朐這裡百畝芝櫻花海怒放,美爆了!
    《大美臨朐》講述臨朐故事,傳遞臨朐好聲音,傳播正能量。有圖片或文字素材可以直接投稿給小編。小編微信:cuizhubaiyun冶源大集搬遷後的第一個大集1973年的《人民日報》曾報導過臨朐種茶的事!臨朐縣寺頭鎮有摩崖造像,多數人都不知道!
  • 探秘臨朐白龍洞
    從臨朐縣石家河生態經濟區的石家河村往西有一條環山路可以通到白龍洞的上方,去往該處不需要走太多的路。下圖是沈洪村山上種植了很多黃煙在山上眺望柳子村在郭老師的帶領下,我們從一顆古柏樹繞過,從這個地方去白龍洞最近。
  • 臨朐周邊行,發現新美景!
    作者:風吹秋韻有人說戶外活動怕上癮,還真是這樣,這不下著毛毛細雨又出發了,因為張莊水庫修路不通,我們就從西山沿著水庫南面的一條路慢慢前行,因為小雨,遠看山景雲霧繚繞,呈現出一派像南方山水一樣的風景,梨花和桃花相應像在訴說什麼,我們遊走在青山綠水間,
  • 臨朐農業由增產轉向提質
    面對農用地面積佔土地總面積的四分之三、農村勞動力佔總人口一半以上的現實情況,臨朐縣委縣政府領導意識到,必須整合資源,補短板、強功能,才能讓臨朐農業這盤大棋「一子落,滿盤活」。  在充分盤活、整合資源的基礎上,臨朐繼續探索以品牌為紐帶整合農產品生產、流通、銷售全過程模式。集中扶持發展伊利、華良種業等重點龍頭企業,加快構築行業協會+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專業大戶的經營體系。
  • 臨朐松泉花海這個周末免門票!這裡的油菜花開了!
    》講述臨朐故事,傳遞臨朐好聲音,傳播正能量。【臨朐年系列】回臨朐老家過年,回來的不只是思念好消息!道士莊子橋修好了!老家臨朐的那口老井石家河大澗溝你去過嗎?醉美朐城——冬雨送雪歸【臨朐年系列】過新年:貼過門錢嘍!奇特!
  • 在臨朐新發現了一個石碑,還與一個井泉有關
    在臨朐新發現了一個石碑,還與一個井泉有關。昨天,與朋友一起前往臨朐縣寺頭鎮的楊家泉村,在這裡發現了一個帶碑帽的石碑,原先以為這是一個墓碑。石碑旁邊有個柴垛,有文字的一面埋藏在了柴火垛裡,好不容易才弄出一條縫隙,看清楚碑文。原來這是個契碑,說的是附近的地與東面的這個井泉的產權問題。該碑修建於光緒年間,距今有一百多年歷史。
  • 魅力臨朐(景點篇) | 嵩山
    」再點擊「關注」,這樣您就可以加入臨朐家鄉群了。臨朐嵩山,史乘多有記載。清光緒《臨朐縣誌·山水》載:「巨洋水之西,巋然高大冠冕西南境之山而為東鎮左輔者,則曰嵩山」,「奇石嵯峨,層累光翠,無土載,山多萬年松,望知凝碧連天」。
  • 走進臨朐寺頭鎮的小山村,村裡人正在拔白菜
    前幾天,天氣預報說有一場降雨要來,在這之前我們來到了臨朐縣寺頭鎮的一個小山村採風。這個山村坐落在一條山谷之中,並不是很大。進村的時候在比較窄的路段遇到了一輛車,車主人主動將車後退到比較寬敞的位置,跟我們會車。山村的人淳樸厚道。
  • 在臨朐又發現一個免費景點
    在臨朐發現一個叫琵琶墁的免費景點。很熟悉的地方,小時候長住與此,熟悉山上的一草一木。說是發現是因為它舊貌換了新顏!這個地方位於臨朐縣寺頭鎮石佛堂社區的馮家峪村西的山上
  • 在臨朐新發現了一個石碑,還與一個井泉有關
    在臨朐新發現了一個石碑,還與一個井泉有關。昨天,與朋友一起前往臨朐縣寺頭鎮的楊家泉村,在這裡發現了一個帶碑帽的石碑,原先以為這是一個墓碑。石碑旁邊有個柴垛,有文字的一面埋藏在了柴火垛裡,好不容易才弄出一條縫隙,看清楚碑文。原來這是個契碑,說的是附近的地與東面的這個井泉的產權問題。該碑修建於光緒年間,距今有一百多年歷史。
  • 臨朐這個山對遊客免費,連停車費都不收!景色很美,山勢險峻
    臨朐這個山對遊客免費,連停車費都不收!景色很美,山勢險峻。前幾天去過臨朐嵩山,是從五井至寺頭的那條路走得,從東門登山,這是最佳的觀賞路線,由於這個地方是純免費的景點(連停車費也不收),每逢周末都會吸引不少人前來。這周我們又去了一次。
  • 【臨朐呱】舌尖上的臨朐——山環水繞魚羊鮮
    臨朐山區,山谷相連,玉米是這裡主要的糧食作物。在臨朐縣的大街小巷和鄉鎮農村,隨處可見手工煎餅加工攤點。餅體菲薄、外觀細膩,並且極耐貯存、攜帶方便的煎餅早已是臨朐的特色名吃。紅香椿是寺頭鎮的名片,已有上千年的栽植歷史。由於特定的地理環境和氣候因素,這裡盛產的紅香椿發芽早,生長快,可比其他地方提前採摘 10 天左右。把新鮮的香椿芽過一遍熱水,然後裹上雞蛋麵粉糊,油炸,香噴噴的香椿魚兒出鍋了。你也可以把香椿切碎,加入雞蛋攪拌,然後攤雞蛋,或與豆腐涼拌,都是獨特的春季美食。
  • 舌尖上的臨朐,山環水繞魚羊鮮!
    紅香椿是寺頭鎮的名片,已有上千年的栽植歷史。由於特定的地理環境和氣候因素,這裡盛產的紅香椿發芽早,生長快,可比其他地方提前採摘 10 天左右。把新鮮的香椿芽過一遍熱水,然後裹上雞蛋麵粉糊,油炸,香噴噴的香椿魚兒出鍋了。你也可以把香椿切碎,加入雞蛋攪拌,然後攤雞蛋,或與豆腐涼拌,都是獨特的春季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