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圖文來源於郭寶學老師博客,已獲授權。
未盡事宜請聯繫平臺編輯LQGE0536,謝謝。
位於臨朐縣城南29公裡、寺頭鎮政府駐地東南15公裡處。2007年以前為石家河鄉政府駐地。石(家河)、辛(寨),石(家河)蜂(子窩),石(家河)九(山),石(家河)冶(源),雙石(石家河至石佛堂)五條公路交匯於此。彌河由東南繞村半圈向東北流去,村三面臨水,一面靠山,聚落南高北低,呈元寶狀。據明天啟七年(1627)所立「禪堂崮碑」、清光緒十三年(1887)「關帝廟碑」記載,北宋胡姓立村,後黃、彭、石、諸姓相繼遷入,因村西有一石橋,得名石橋河。金、元時代,胡、黃等姓陸續衰亡。至明永樂年間(1403~1424),李氏、聶氏先後自彭家莊遷此定居,後石橋被洪水衝毀,至1937年「七 七」事變後漸演稱為石家河。
從石家河東去500米,彌河東岸300米處,有一自然村王墳溝。因聚落於三面環山的大溝中,溝北便是明代青州衡憲王陵墓,俗稱王墳,故名。清嘉慶年間(1797~ 1820),聶氏始祖聶肥自鄉內匯泉村遷此定居,繁衍至今。
南大峪村,位於石家河東1公裡、彌河東岸、王墳溝南側的群山中,原名南大溝,後改稱今名。清道光末年(1850),王世德自今城關街道石埠子村遷此立村。村內現有王、殷2姓,24戶,93人。
張家莊南峪村,位於石家河西南3公裡、彌河西岸的北山坡上。因處張家莊東南面山溝中,故名。清光緒元年(1875),劉佃富率家人由石家河徙居於此,後有聶、張等姓入住,散居於山溝之中。村內3姓,19戶,72人。
村由石家河、王墳溝、南大峪、張家莊南峪4個自然村組成,計有李、聶、孫、張、曾、殷、曹、郭、羅、時、初、林、石、高、盧、紀、楊、王、劉、趙、逯、朱、梅等23個姓氏,555戶,2052人,均為漢族。李姓人口最多。
自明至清宣統二年(1910),屬仁壽鄉崔冊社;清宣統二年至1929年,屬九山區崔冊社;1930年屬第八區崔冊鄉;1944年解放,屬九山 區柳子鄉;1952年屬第九區(九山)柳子鄉;1958年2月,撤區並鄉, 屬鹿皋鄉;9月鹿皋人民公社在村內成立,年底遷至鹿皋村;1962年 秋,公社機關遷至村內辦公,住村西原公社鐵木廠房子內,自此一直作為公社、鄉政府駐地至2007年;1981年鹿皋公社更名為石家河公 社;1984年社改鄉(鎮),石家河公社改為石家河鄉;2007年石家河鄉撤併入寺頭鎮,屬之。
現有土地1575畝,分布於彌河兩岸。河東為砂山地區,土質為棕壤;河西為青石山區,土質為褐土和淋溶褐土。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地瓜、穀子、高粱。油料作物主要有大豆、花生,經濟作物主要以黃煙為主。20世紀60年代、70年代,依靠集體力量,大搞農田水利建設,整旱澇保收梯田707畝,糧食產量大幅提高。20世紀90年代,在洞子嶺前彌河灘發展桑園250畝。每畝桑園年可餵養4張蠶種,每張蠶種產蠶40公斤,畝桑可產繭160公斤,收入5000元。同時,在山坡之上種植板慄樹300畝,桃樹600畝,大棗樹300畝,每畝經濟效益均在3000元以上。現有大棚西瓜種植戶11家,戶均年收入3萬元。
養殖業原以家庭散養豬、羊、雞、鴨為主,雖不成規模,但養殖量大。特別是羊、鴨兩項。牧場寬闊,故羊多;水域豐富,故鴨多。2000年後,規模養殖業異軍突起,以原公社三場為中心,建起鴨棚30個,雞舍80間,豬圈200間;養鴨戶20家,養雞戶5家,養豬專業戶10家,正常年份戶均收入2萬元至5萬元。
村西楸樹窪,方圓兩百畝,西、南、北三面山嶺環繞,東臨彌河,此地楸樹幹直、株高、挺拔,木色金黃,木質堅硬細膩,名為金楸,是製作高檔家具和船舶的上等木材。原有胸徑0.5米以上大樹近千株,大集體年代頻遭殺伐。現餘不足百株,胸徑0.2米以上者甚少。
村後彌河右岸原有蘆葦近百畝。夏秋之際蘆花綻放,白茫茫一片,似雪似霧,穿行其中如夢如幻,十分迷人。同時也是集體經濟一筆不菲的收入。惜於石(家河)冶(源)路開通及以後村鎮建設中毀掉。
1958年前,交通閉塞,無工商各業。1958年,「大躍進」時期,鹿皋公社鐵木廠建於村西洞子嶺下。1960年,石(家河)石(佛堂) 公路開通。1961年,公社鐵木廠遷於河西山梁之上。1962年,公社機關遷此後,社直部門相繼遷入,時有百貨、副食門市5 間,生產資料門市3間,飯店旅館1處,理髮室1處,肉食店1處及銀行、郵局等公辦服務單位。1968年,「文化大革命」中,村建付業大院1處,與大隊辦公室在一個院內,有縫紉、磨麵、榨油等半手工作坊,為社員服務,增加集體收入。1976年,建起輪窯式磚廠,時屬隊辦企業,工人報酬以工分支付,年收入2萬元。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工商各業迅速發展。村民在村內辦起工商、飲食、服務各業,周邊村莊居民也紛紛到此租地建房經營。村內現有各種商品零售門市12家,麵食加工2家,理髮店2處,藥店1家,不鏽鋼門窗加工作坊1處。聶清江的華鑫鑄造廠,佔地面積2萬餘平方米,固定資產過千萬元,為村民提供就業崗位50個。聶清林建起紙箱廠,生產果品包裝箱,產品遠銷全國各地。2009年,全村人均純收入5400元。
1978年,大隊購進50馬力柴油機發電,供公社機關、社直部門和全村社員照明。每天發電4小時,冬天5點至9點,夏天7點至11點。1983年,村內架通高壓電,安裝30千伏安變壓器1臺。榨油、磨麵、 抽水等用上電力。2002年,經過農村電網改造,村內裝有100千伏安變壓器6臺。全村年用電量達60萬千瓦。2007年被評為市級電網改造先進村。
1980年前,石家河公 社郵政支局即設於村內,但只有大隊辦公室裝有一部手搖式電話,有時打次電話要等多時。1995年,開通程控電話,現固定電話入戶率達85%。2003年,行動網路開通,手機數量迅速增長,現全村擁有手機近千部。
2009年,在中德糧援項目的支持下,打175米深機井1眼,鋪設 輸水管道3000米,全村吃上純淨、方便的自來水。
村處山區,南北彌水縈迴,東西群山間阻,交通閉塞,出行不便。據傳,1959年,一名國家幹部分配到鹿皋公社工作,坐客車到石佛堂下車後,問去鹿皋怎麼走,村民告訴他:過了前面這條小河,翻過這座山,到石家河順彌河往北十裡地便是。此幹部抬眼一看,石河水翻滾,山坡上一條小徑蜿蜒於亂石、雜草之間,一屁股坐在行李卷上,直到臨朐通九山的客車返回,他爬上汽車回到招待所,寧願回家種地,也不去鹿皋工作。由此可知當時交通之不便。1960年雙石路貫通,全長 8.9公裡,沙土路面,從此石家河有了出山的路。路兩端是河,石家河一側是彌河,石佛堂一頭是石河,晴雨通車裡程為 8.8公裡。1974年8月,橫跨彌河的石家河大橋建成通車,橋長131米,寬8米,高 4.4米,石拱11孔,橋體全石砌成,投資8.5萬元。1975年,石佛堂大橋建成通車,並對路面進行硬化,雙石路始成為全天候、全裡程交通幹道。1984年至1985年,石(家 河)辛(寨)公路開通。1991年,石(家河)冶(源)路在黃山與石辛路對接。1988年石(家河)蜂(子窩)公路開通。至此,經村道路四通八達,交通極為便利。2005年至 2008年,政府出資對石冶路、石辛公路、石九公路、石峰公路
進行硬化。2000年村投資20萬元,對村周生產路、環山路硬化15公裡,公路兩側栽植松樹3125株。
舊村呈牛索頭狀坐落於洞子嶺北側,房屋矮小,街巷雜亂。1962年公社遷址於此,多因陋就簡,只有供銷社新建幾間磚瓦房門市。1993年開始新村規劃,打通並硬化了長300米、寬23米的東西大街。總投 資41.6萬元,對22條4米寬宅前小巷,由村出水泥住戶出工全部硬化,總面積達3萬平方米。主街兩旁栽植四月雪、紫葉李、塔松等綠化樹木。555戶村民全部住進佔地256平方米的農家小院。王墳溝、南大峪也實行整體搬遷,與石家河連為一片。在主街道安裝路燈50盞,村莊整體實現硬化、綠化、亮化、美化。
1953年,集市由鹿皋遷至村內,每旬四、九為集日。新村規劃後,寬闊的大街上,商賈雲集,攤販叫賣,更增加繁華。
民國時期,村內設私塾。1950年,村內辦起學校,由岸頭村姬延田和村內孫作孝任教。1956年,村內有一至四年級兩個複式班,在校生90人。1968年,公辦小學下放到農村,設小學1處,一至五年級各1個班,學生150人。1978年,學校改為石家河公社中心小學,大隊出資對學校進行擴建,建成磚瓦結構平房30間,設10個教學班,彭家莊、牛角山、匯泉、沈洪、鹿皋等村五年級學生在此就讀,時有教師20名。1960年7月,臨朐縣第十三中學在村西彌河西岸、牛角山東北麓成立,招收初中一年級2個班。1971年改建為鹿皋高中,付 佩三任校長,後合併於寺頭中學。1994年新村規劃,學校遷址村東,時任黨支部書記聶清江多方奔走,籌資70萬元,建起石家河小學教 學樓,建築面積1332平方米,可容納學生700人。有教師24名,教學設施齊全,被評為市級規範化學校。2007年農村在校生全部實行免費教育。恢復高考制度以來,全村共考出本科大學生120人,其中博士研究生3人。1983年以來,村兩委對村中考入大學本科的學生每人獎勵1000元人民幣。李永剛,山東商校畢業,現任臨沂市投資工程公司總經理。李勝正,山東師範大學畢業,現任山東輕工業學院教授。羅玲(女),山東大學碩士,現在濟南市稅務諮詢服務中心工作。李洋(女),中國海洋大學碩士,現在加拿大任教。張琳(女),北京科技大學碩士,現就職於上海外資企業。在讀碩士有:聶西利、聶西朋、李國良、李金鳳(女)、楊賓、孫杰、孫剛、李剛、李超、李曉明(女)、孫鵬(女)、張義林、聶惠(女)、聶清娟(女)。
過去村內一直無醫療機構。1963年,鹿皋公社醫院建於村南洞子嶺腳下;1972年,搬遷於彌河西岸牛角山東北麓;現遷於村東,更名為石家河社區衛生院。1968年,實行合作醫療制度,資金由大隊、生產隊按比例投入,社員按人頭每年交納一定數量的合作醫療費,社員生病到本大隊合作醫療室診治不收費。村建合作醫療室1處,配赤腳醫生3名。隨著集體經濟衰退,合作醫療無法維持。1984年村辦合作醫療改制,實行個人承包。村內現有衛生室4處,醫務人員4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實施以來,村民參合率達100%。
石家河村東1公裡處,王墳溝村北50米,有明代衡憲王墓。墓地 高出地面8米左右,原墓封土高約10米,墓基為青石條砌成,墓周有磚砌圍牆,東西長150米,南北寬80米,墓門西向,墓前有石人、石馬、石香爐等。圍牆早在1949年前被拆毀,墓前石人、石馬、碑碣等在「文化大革命」時砸爛,墓基石條,在農業學大寨時被拆除壘了「大寨田」石堰,部分封土也被社員推回家墊了豬圈,墓已多次被盜。1995年,經縣文物部門進行搶救性發掘,墓門正西,上有龍頭浮雕、石門、鐵鎖,墓室8米見方,高10米,有墓志銘,葬三棺。發掘此墓時,曾出現一件怪事。墓門剛要打開,忽然從墓西北方滾來一塊黃雲,霎時形成龍捲風,雨如瓢潑。大風將王墳前後高十幾米,胸徑0.3米的大樹連根拔起。風行數百米至彌河西岸白龍洞一帶停息,雨過天晴,平靜如常。
村東北1000米處有香爐山。海拔256米,山頂有巨石百塊,其中3塊稍低,呈三角形分布。一塊稍高,頂部平坦,可坐一人;前有石坑,狀如石臼。人們附會為孫悟空大鬧天宮時,將太上老君煉丹爐打翻,落於此山,太上老君也就在此設爐煉丹,故名香爐山。
白龍洞、黑龍洞,一在河西,一在河東,兩處均為天然溶洞。白龍洞位於村西南2.5公裡處。山洞三面環山,東臨深谷,前洞較闊大,寬約3米,深約4米,高約2米,另有許多大小石龕,洞中有白龍塑像。洞前築一小院,院中三幢石碑,原有古松數110株,1949年後被伐。黑龍洞位於村南洞 子嶺前的峭壁之上,洞下彌河水折而向西,形成天然深潭。洞上原是村中南去之通途,後擴建為公路。洞不甚深,洞口開闊,洞壁參差,洞內供有黑龍塑像。
村中央偏西有一古槐。株高3米,粗可4人合抱,中空、枝疏,據考為宋槐。1982年其幹枝欲墜,公社派人用水泥柱將其支起,現仍鬱鬱蔥蔥。村內原有關帝廟1處,始建於清光緒十三年(1887)。 大殿3間,「文化大革命」中被毀。2000年,經村民李清遠、聶清洋倡議,村民集資按原貌重建。
1944年5月,楊明友成為村內第一名中共黨員。1946年村內中共黨員發展到4人,第一次成立中共支部。
歷任中共村支部書記及任職時間為:
楊明友(1946—1949)、王樹梅(1950—1954)、聶丙臣(1955)、王樹梅(1956—1958)、聶西增(1959—1986)、聶清江(1987—2002)、孫聖和(2003— )。
歷任村行政負責人及任職時間為:
楊明友(1944—1946)、王樹梅(1947—1948)、楊明友(1949—1956)、王樹梅(1957—1958)、李永廷(1959—1968)、李永敬(1969—1970)、孫勝和(1971—2002)、聶清江(2003— )。
供稿 李勝安 李勝文 聶清洋 校正 許心安 攝影 郭寶學
(一)
藏於崮山村西南幽谷中的懸泉寺,是臨朐縣最有名的泉寺。元朝建寺,寺因泉而名。懸泉,紫藤,翠竹,銀杏,千層崖,無影松……諸多勝景匯於幾畝面積的山坳裡,更覺新奇、爽目。明朝狀元趙秉忠題詩:「紫藤倒引懸泉水,臥虎斜吞月明山。」明朝進士、戶部郎中傅國詩曰:「從來不識懸泉寺,乘興今朝試創觀。峭壁千尋開一竇,四峰半裡窅三盤。」畫龍點睛,十分恰切。
懸泉寺的靈氣就在那半池碧波、一脈懸泉上。絕壁之下,洞穹之頂,一線細流似串串珠玉,叮叮咚咚,不分晝夜的滴入潭內,泉水清醇甘冽,飲之爽甜無比。看池中遊魚,怡然沉浮,空若無依;登北崖峭壁,蕩鞦韆於紫藤中,如飛欲仙;披竹林覓小徑於清幽蔭涼處,倍覺神清氣爽,快意無限。銀杏樹下品清茗,無影松下吟秋風,更讓人樂而忘憂,興而無盡。然而,懸泉寺畢竟太小了,幾畝地的容量當然不會有萬千氣象,也難得有太多的文化底蘊或內涵,唯有那一注甘泉在清幽中淺吟低唱,引匆匆過客賞玩、親近。
寺內北、西、南三面設有殿堂,依樣畫葫蘆的供奉著玉皇大帝、泰山老母、無生老母、送子娘娘等仙界菩薩。由於香火漸稀,財帛短少,無力修葺,廟宇很有些破敗,難以承載芸芸眾生的祈禱和膜拜,也便更加的頹敗和蕭索。倒是那一汪清泉從沒有乾涸過,潤澤著這一窪的鐘靈毓秀,供疲憊的心靈作短暫的休憩和梳理。
踏莎行 - 懸泉寺
古剎深山,四周環阻,紫藤銀杏風敲竹。誰將松樹匿藏無?虯枝碧葉高柿樹。
潭底遊魚,淺翔可數,零汀泉水龍涎吐。佛緣漸少客來稀,菩薩寂寞為誰度?
註:光緒《臨朐縣誌》載:「懸泉寺一名演德寺。在縣南伏崖社,隱於崖曲。一泉在草庵後,絕壁千尋,下出一泓,湛然如半月狀,汀而不注。」該寺在今寺頭鎮崮山村西南二裡許,寺因泉而名。
(二)
因一峰雙崮而享盛名的是位于于家莊村正南的禪堂崮。顧名思義,禪堂崮上曾有廟宇,並有和尚坐禪念經。而今廟宇無存,只在東崮頂上有周圍村莊村民集資修建的泰山老母廟一座,簡如民舍,老母塑像更顯粗糙、笨拙,不禁很為虔誠的信者擔心,對此頂禮膜拜不知能得應驗否?
東崮壁陡如削,峻峭挺拔,崖上墨松倒掛,紅楓斜逸,葡蔓橫生,遠近來者莫不嘆為觀止。西崮崖低坡緩,林木蔥蘢,古建較多,但俱已坍圮。民國十七年的廟宇重修碑記載:「兩峰對峙,側壁插空,其上殿閣羅列,神像莊嚴特多,歷年反覆,狂風疾雨,廟貌幾剝蝕殆盡,而偶像無徵矣!唯此崮玉皇殿尚存然!」而今,尚存的玉皇殿也不復見矣。
峰巔之陰,有石砌水井,深半米許,清澈照人。山民介紹,從前的廟宇僧人、佔山為王的土匪以及避亂之鄉民均汲此泉之水。山泉原是至清至澈之物,不論賢愚善惡,一樣奉獻甘醇,真讓人唏噓再三。
東崮南側的絕壁之上有一名曰「孝女洞」的,據民國《臨朐續志》載:「孝女洞在禪堂崮絕壁上。相傳孝女焦氏,焦家莊人,待母至孝。母有心疾,思燎麥穗食之。時嚴冬不可得,孝女痛哭。田中麥忽出穗,孝女擷歸以進,母疾頓愈。母歿即隱此洞,坐化其中,遺骸不腐,群以為得道屍鮮雲。」傳統貞孝觀在此演繹成神奇動人的傳說,更增添了禪堂崮的向佛行善之蘊涵。遺憾的是洞龕中的孝女雕像已毀,但不知是何等人物所為。可見孝義自古就不是深入眾生之腦髓的,也難怪孝女啼哭之淚已不見,倒多了諸多老人悲哭無助之哀音。從這個意義上說,孝女洞是很有重修的必要了。
踏莎行 - 禪堂崮
危立禪堂,默然風雨,峨峨雙崮平地豎。王母神像在何處?飛天龕內孝女住。
柏松橫生,紫荊香茹,金蟾巨螳兩相顧。山民採礦細琢磨,奇觀萬象名石著。
註:禪堂崮位於臨朐城南30多公裡的寺頭鎮之西部,海拔521米,崮並列雙峰,且皆峻峭挺秀,在我縣一山多峰景觀中堪為之最。
(三)
來石家河不能不看衡王墓,此墓位於香爐山下,是大明定王第一子衡憲王之壙。憲王朱常庶生於隆慶三年十月初二,薨於天啟七年七月十九日。朱書記載,憑百鶴仙師,置金銀錢帛99999貫,買下香爐山下「東至青龍,西至白虎,南之朱雀,北至玄武,上至青天,下至黃泉」的風水寶地。雖然依託鍾靈山川,又有神祗保佑,但陵墓仍未脫逃被盜的厄運。1994年臨朐縣文物局對該墓發掘時發現,墓內隨葬品已被盜墓者洗劫一空,衡王及一妃一嬪之棺槨俱已朽爛不堪,骸骨更作灰土矣。可見「富貴極隆,哀榮備至」的衡王欲求永垂不朽也止為笑談。有趣的是,墳墓發掘之日,天氣忽變,陰雲密布,狂風大作,王墳四周路邊、河沿、農家院中的幾棵大樹被攔腰折斷,發掘工作隊臨時搭建起的帳篷也被颶風吹散了架,一看護現場的工作人員恐懼之下,竟跪地求衡王饒恕,一時傳為笑談。
當地村民介紹,衡王安葬後,專門派了守墓人在村子裡住下來,行掃墓、祭祀之職。然而,這些朱姓後人並沒有承沐到皇恩、王室的恩澤、庇護,生活艱難且後嗣乏力,生活境況極其慘澹。
作為一處旅遊景點,而今的衡王墓只是一座巨大的墳冢,遊玩的人常常攀援陵墓之參差石塊,登上墓頂作遠眺。這時候,又不免對墓地的精心選擇而慨嘆。站在墓頂,環視四周,道道山巒之脈俱朝向墳墓,恰如眾星捧月。恰如壙志所書「千祥雲集,萬福駢臻。」耐人尋味的是王墳四周山巒的名稱不僅毫無吉利可言,反而處處充滿「殺氣」,像「刀子峪」、「梃杖嶺」、「血盆溝」、「殺豬臺」等等,簡直不給安葬在此的衡王一點「生路」。聯繫到明末朝政腐敗、民不聊生的史實,這大概是一種民意的表達吧。
衡王墓西臨彌水,東依香爐山。而今的彌河東畔已建設成為小城鎮,街道寬闊,綠樹成蔭,房舍儼然。香爐山則建成了優質果品基地,春花四海,秋果壓枝,生趣盎然。正所謂:「佔盡風水祈不朽,無奈歲月滌風流。如畫山水今尤在,民主盛世寫春秋。」
青玉案 - 衡王墓
古冢孑立彌河畔。敕建壙,萬萬貫。環墓群山皆顧盼。枕香爐睡,踏長流脈,風水一人佔。
萋萋荒草冥府亂,暮色殘陽庇庥斷。傾軋紛爭皆不見。鍾靈毓秀,今朝欣看,山水如畫卷。
註:衡憲王墓在寺頭鎮鹿皋村香爐子山下,乃「大明室王第一子衡憲王壙」。1995年夏發掘,墓已在民國時被盜。
本文適用免責聲明,非本平臺署名文章,皆來源於網絡
如有侵權,請告知,我們會分分鐘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