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歐·亨利手法、鏡頭語言和主題呈現解讀德國短片《禮物》的魅力

2020-12-15 逗二娛樂

德國短片《禮物》,又名《最棒的禮物》,豆瓣評分8.3,是德國巴登符騰堡州動畫學院畢業生Jacob Frey的畢業設計作品。該片僅4分12秒,卻在2015年3月27日上映後斬獲59 項大獎。作者Jacob Frey 也因此直接被迪士尼動畫工作室挖掘在門下。

短片《禮物》講述一位腿部殘疾的男孩,因不願接受殘疾的現實,從而斷絕與外界聯繫,整天在家沉溺遊戲。媽媽常教育他停止遊戲,但他卻厭煩不聽,直到有一天媽媽給送給他一隻同樣患有腿部殘疾的小狗。

小狗沒有被殘酷的現實打倒,反而樂觀面對生活的挫折,表現出積極樂觀的天性,深深打動了殘疾的男孩。最後,被感動的男孩關掉遊戲,打開房門,帶著小狗在陽光下玩耍,迎來生命的陽光。

很多人在分析這部短片時,都會從主角男孩的內心變化去闡述,今天,我將從歐·亨利手法、鏡頭語言和主題呈現,深度解讀短片《禮物》的魅力。

▲很多特寫鏡頭都對準了男孩眼部表情

01、歐·亨利手法:短片採用歐亨利式的結尾,給觀眾帶來意料不到的效果

①什麼是歐亨利手法

歐·亨利是美國20世紀初短篇小說家,他與契訶夫和莫泊桑並列為世界三大短篇小說巨匠,被譽為曼哈頓桂冠散文作家和美國現代短篇小說之父。他的作品有"美國生活的百科全書"之譽,代表作有《麥琪的禮物》、《最後一片葉子》、《警察與讚美詩》等。

歐亨利手法,又稱歐亨利筆法、歐亨利式結尾,是歐亨利獨創的一種在結尾處峰迴路轉、柳暗花明的突變寫作手法。其作品常在結尾處突然出現一個令讀者意料不到的結局,讓讀者驚訝之時,又不得不承認故事的合理性,從而讚嘆作品巧妙的構思。

先給我們交代了一位沉溺遊戲的男孩

②短片《禮物》如何使用歐亨利手法

在短片《禮物》開始,我們看到了一個終日沉溺遊戲的男孩,他無視媽媽苦口婆心的勸說,每天生活在遊戲的廝殺世界中。這讓我們想起身邊同樣沉溺遊戲的孩子,不聽父母勸告,無視學習而生活在虛擬的遊戲世界裡。

這一天,男孩的媽媽送了一隻小狗給他。初見小狗,男孩覺得很酷,卻在發現小狗有一隻腳是殘疾之後,瞬間厭惡而嫌棄地把小狗仍在地上。小狗被扔之後,仍然跌跌闖闖地跑向男孩,但是男孩卻狠狠把它踢了出去。

看到這裡,觀眾的心情是厭惡男孩的。他是一個只會沉溺遊戲的男孩,一個不聽媽媽勸說的男孩,還是一個沒有同情心的男孩!

然而,短片的結尾卻顛覆了觀眾對男孩的態度。當男孩被天性樂觀的殘疾小狗感動後,終於關掉遊戲,從不願意走出房門的他,這一次,終於站起來領著小狗出去了。而就在這一刻,我們看到了一個腿部殘疾的男孩!

原來,這一個先前讓我們感覺厭惡的男孩,居然是殘疾人。到此,我們才瞬間理解了男孩,理解了他為什麼一直把自己關閉在家中沉溺遊戲,理解了殘酷的現實給男孩帶來的打擊,讓他難以接受不完美的自己。而小狗,讓他迎來了勇敢,迎來了陽光。

男孩被小狗打動,終於停下遊戲機

③歐亨利手法給觀眾帶來的峰迴路轉的效果

歐亨利手法常在故事的結尾處突然讓人物的心理發生意料不到的變化,或者使主人公的命運發生一百八十度的逆轉,讓讀者驚愕之餘回味先前的情節,不得不承認故事或人物心理變化的合理性。

短片《禮物》的結尾,當男孩扶著拐杖站起來走出房門的那一刻,我們驚愕了,我們先前還很討厭這個男孩,甚至從討厭這個男孩遷移到討厭我們身邊沉溺遊戲的孩子。

可是,當我們知道這是一個殘疾男孩的一刻,我們理解了男孩,開始同情男孩。同時,又為男孩走出了房門,找到了生命的陽光而微笑哭泣,深深感動,為他開心。

其實,在我們中學時,便感受過歐亨利手法創作下的小說魅力。還記得《麥琪的禮物》,男女主人公深愛對方,卻苦於貧困無法贈與對方聖誕禮物。無奈之下,他們各自偷偷賣掉了自己最心愛的東西,以便換取一些錢財給對方買禮物。

男主人公吉姆賣掉了自己的心愛的手錶,買了一套「純玳瑁做的邊上鑲著珠寶」的梳子,送給擁有一頭漂亮頭髮的妻子德拉。而德拉卻偷偷賣掉了自己心愛的頭髮,給吉姆買了一條白金表鏈。

當最後他們交換禮物之時,驚愕對方都為自己捨棄了心愛的東西。故事的結尾讓觀眾意料不到之餘,又使觀眾感受到了無價的愛的理念。這便是歐亨利手法給觀眾帶來峰迴路轉、柳暗花明的效果。

結尾處,我們驚愕這是一位殘疾的男孩

02、鏡頭語言:通過大全景等鏡頭語言,刻畫出男孩的心理變化

①什麼是鏡頭語言

鏡頭語言是指拍攝者通過鏡頭,像語言一樣表達思想。在觀看影視節目時,我們常常可以通過攝影機鏡頭所拍攝出來的主題和畫面,從而看出拍攝者所要表達的思想和內容。

根據景距和視角的不同,鏡頭語言分遠景、全景、中景、近景和特寫等,拍攝方式有推、拉、搖、移等。不同的鏡頭語言,傳達出不同的觀感和效果。

一個普通的鏡頭語言,也許只能起到交代基本場景,或某個動作、心理的作用,但卻無法引起觀眾的共鳴。而一個好的鏡頭語言,不僅能讓觀眾產生共鳴,提高觀看體驗,還能很好地傳達拍攝者想要表達的目的。

接下來,讓我們一起領略動畫短片《禮物》中鏡頭語言的精妙之處。

從小狗視覺,描寫桌底下的紅色球

②《禮物》如何使用鏡頭語言來達到敘事、烘託和共鳴效果

一般來說,鏡頭語言主要有三個作用:輔助敘事、強化感情和烘託氛圍。雖然短片《禮物》只有短短4分12秒,但是仔細分析片中的鏡頭語言,發現有很多可圈可點的鏡頭及其所要表達的思想內容。在這裡,我將選取三處鏡頭語言進行分析。

▲男孩把自己關在屋裡打遊戲

這是媽媽回家前,男孩一個人呆在家裡沉溺遊戲的場景。拍攝者採用大全景的鏡頭,給觀眾交代男孩所處的環境:封閉昏暗的空間,垂下的百葉窗,未開的大檯燈。作者Jacob Frey通過從百葉窗「鑽」進來的幾縷陽光,以及天花板白色的燈具,對比烘託出房間的密閉和昏暗,暗示男孩自閉的內心。

媽媽回家後對孩子現狀不免擔憂

這是媽媽回家後,拍攝者以媽媽為中心,刻畫出媽媽看到沉溺遊戲的兒子而表現出的無奈和淡淡憂傷。從百葉窗投射進來的幾縷陽光,打在媽媽和手抱著的禮物上面,作者通過自然光,使媽媽和箱子裡面的禮物成為鏡頭的焦點。

但同時,這個鏡頭又把很大篇幅給了男孩被模糊化的側面:瞪大眼睛,抿著嘴巴,男孩1將自己全身心投入遊戲的虛擬世界,根本無視媽媽的回來。這個鏡頭語言,側面烘託這男孩深陷遊戲的狀況,也與後來男孩主動停下遊戲,走出房門起強烈對比作用。

▲男孩走出房門,享受生命陽光

這是短片《禮物》的最後,男孩與小狗在家門口的空地上玩耍。拍攝者運用了大全景鏡頭,從房間角度往外拍攝,以男孩和小狗為中心焦點,同時交代周邊景物:房間已不再封閉和昏暗,外面的陽光甚好,地上一片綠茵,一派溫暖畫面,暗示男孩已打開心扉,接受了不完美的自己。

從房間裡面往外拍攝,也很好地烘託出外面軟暖的陽光,讓觀眾看後,不僅僅為男孩尋找到生命陽光感到高興,同時,自己也不禁產生要走出房門,享受陽光綠茵草地,放鬆自我的衝動。

綠茵暖陽讓我們不禁也想放飛自我

03、主題呈現:運用「邊門效應」間接教育孩子;孩子堅強,接受不完美的自己

①父母教育:運用「邊門效應」間接教育孩子

「邊門效應」是指通過間接的方式來達到預想的目的。用在家庭教育中,當父母跟孩子講大道理,孩子不願意聽也不願意做時,選擇通過間接的方式,如遊戲、講故事等去影響孩子,從而間接達到教育的目的。

在短片《禮物》中,媽媽經常勸說男孩暫停遊戲,但男孩卻都聽而不聞。於是,媽媽在下班途中,看到一隻跟男孩一樣患有腿部殘疾的小狗,便買回來送給男孩,希望天性樂觀的小狗能夠影響男孩。在這裡,媽媽運用的是「邊門效應」。

最終,男孩被樂觀的殘疾小狗打動,感受到原來可以接受不完美的自己,從而關閉遊戲,走向陽光,擁抱未來。媽媽成功地通過「邊門效應」間接達到了教育男孩的目的。

這給我們父母很好的教育啟示。在父母家庭教育中,如果我們總是跟孩子滔滔不絕講大道理,孩子不但難以接受,反而產生逆反心理。我們父母可以靈活運用「邊門效應」,通過親子遊戲、親子共讀、一起看教育動畫片或少兒綜藝節目等,間接達到我們的教育目的。

利用「邊門效應」間接達到教育目的

②孩子成長:內心堅強,接受不完美的自己

短片《禮物》中,男孩無法接受殘缺的自己,不願面對殘酷的現實,從而終日沉溺遊戲。幸運的是,媽媽送了他一隻小狗,讓他找回自己,敢於面對不完美的自己,從此斷掉遊戲,走出房門,擁抱陽光。

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沒有人能夠十全十美,總會出現各種「不完美」。有些少年,不高興自己是單眼皮,於是冒著風險去割雙眼皮;不滿意自己的塌鼻子,於是出現了隆鼻子現象。

我認為,我們應該坦然去接受遭遇的「不完美」。有些既定事實我們無法改變,但正因為無法改變,所以我們只能改變自己的內心,堅強面對「不完美」,接受「不完美」。

▲接受不完美的自己,勇敢面對生活

最後總結

從創作手法來看,德國短片《禮物》運用了歐·亨利手法,給觀眾帶來意料不到,卻又深感合理的結局。從鏡頭語言來看,短短4分12秒,卻讓我們看到很多鏡頭語言運用的精妙之處。從主題呈現來看,給我們帶來對家庭教育和孩子內心成長的啟示。總之,德國短片《禮物》是不可多得,內容精簡卻富含哲理的好片子。

相關焦點

  • 從鏡頭語言、象徵意義、主題呈現解讀女性電影《鋼琴課》的魅力
    如果僅從故事內容解讀此片,我想很難深刻領會這部佳片的真正魅力所在。因此,本文將從「鏡頭語言的呈現、事物的象徵意義、主題的呈現方式」這三個方面,從微觀到宏觀來為大家進行深度解讀:鏡頭語言的呈現:影片畫面整體陰鬱且細膩,襯託出了艾達內心的抑鬱與苦悶事物的象徵意義:鋼琴、鏡子、裙子上的破洞等事物都極具深刻的象徵含義,值得深思主題的呈現方式:獨具特色的荒島設定,去除繁雜之後,更彰顯出獨立女性做出選擇的艱難01、鏡頭語言的呈現:影片畫面整體陰鬱且細膩
  • 從鏡頭語言、象徵意義、主題呈現來解讀家庭情感電影《消防員》
    在我看來,從婚姻情感一團糟不知如何經營到開始嘗試挽回婚姻並挽回成功,從一個出色的隊長到一個出色的丈夫,凱樂的經歷其實是在表達男性肩負的雙重身份和責任。如果只解讀這部影片的故事內容,我想很難深刻領會這部好片的真正魅力所在。
  • 從鏡頭語言、性格特點、拍攝手法解讀二戰電影《美麗人生》的魅力
    因此,本文將從鏡頭語言、性格特點、拍攝手法三個角度來解讀這部影片,在第四部分,將分析圭多的性格特點給我們帶來的現實意義和思考。 片中獨特的拍攝手法體現在三個方面:①從視角角度來看,這部影片由喜劇轉悲劇,沒有給觀眾和突兀的感覺,而是隨著鏡頭的轉換,慢慢過渡。在《美麗人生》的前半部,沒有發現任何有關納粹或者戰爭的悲劇色彩以及暴力疑點。也就是說,影片演到一半,一直呈現的是典型義大利人喜劇的味道。
  • 《美麗人生》:從敘事手法、視聽語言、主題呈現解析電影魅力所在
    你不會被血肉模糊的場面嚇到,也不會被納粹殘忍的殺人手法感到頭皮發麻,這部影片幾乎避免了這樣衝擊性的場面,但是在看到後面時,所有人心裡一定會被這樣的"溫柔"而淚流滿面,這是最高級的敘事手法。比如在逃婚後,男女主先後進入花園,固定鏡頭一切換,時間瞬間過去4、5年,從新婚之夜、懷孕生子,再到兒子長大,都在這個鏡頭中完成,但觀眾一點也不感覺到奇怪違和。以及當火車開向集中營時,音樂和畫面都營造了陰森恐怖的氣氛,而車頭朝著鏡頭開來,給人一種強烈的壓迫感,就好像惡魔的力量推著一車人駛向深淵。
  • 從邏輯思維、表現手法、鏡頭的運用解讀電影《阿甘傳奇》的魅力
    今天,我將拋開勵志的角度,從邏輯思維、表現方式、鏡頭語言這3個方面來進一步探討這部影片的獨特魅力。①藝術來源於生活,用電影藝術呈現現實生活影片有阿甘和珍妮兩條線索,但主要是以弱者阿甘默默抗爭為主題,影片除了展示阿甘的不停奔跑、珍妮對阿甘的愛的的不斷逃脫等問題,也從側面反應了親人間的感情及情感倫理等等。影片乍看,像似在說個體的故事,實則隱含了群體的焦慮與渴望。
  • 高分短片《百花深處》:從一個「瘋子」視角呈現出失落的傳統文化
    而陳凱歌也在這部短片中,運通獨具匠心的視聽語言及人物塑造,展現了時代發展變遷下,老北京城物是人非的景象,詮釋了傳統文化面對現代文明衝擊的脆弱與易逝,並藉由影片給予觀眾深刻反思。01 敘事手法上,通過獨特鏡頭語言以及意象隱喻,賦予影片獨特藝術價值①封閉式的構圖以及俯仰視角的切換,來體現影片主題和人物內心世界。
  • 從敘事手法、視聽語言、主題呈現角度解釋《少年的你》的教育意義
    接下來,我們從事手法、視聽語言、主題呈現,三個角度來分析《少年的你》背後蘊含的教育意義。敘事手法:用倒敘一步步還原事件,鋪墊與情節環環相扣《少年的你》可以拆分成三條主線:一、校園暴力 二、陳念和小北的關係發展 三、陳念的個人救贖。三個故事互相映襯,情節節奏明快,步步遞進。
  • 深度|從符號表達、超長鏡頭及主題3方面解讀《路邊野餐》的魅力
    本文將從韻味獨特的符號表達,東方詩意下的超長鏡頭以及多重主題建構下的哲學思考三個方面,解讀導演是怎樣營造一個充滿意境的鄉土世界。他認為,長鏡頭既保持了時空的完整性和可信性,又保留生活內涵的曖昧性和豐富性。但他抨擊蒙太奇是一種人為創造的方法,依靠分切、組合,割裂完整的時空,破壞電影的時空真實和感性真實。安德烈·巴贊:「電影的本性就是客觀世界的復原,應摒棄戲劇式的按因果關係的省略手法,應完整的自然的再現現實,不割斷事物發生的時間和空間。
  • 《回憶積木小屋》:解讀這部奧斯卡動畫電影的魅力與情感表達方式
    全片總時長為12分鐘左右,雖為短片,但是短小精悍,不僅榮獲第81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動畫短片,同時超過14萬人在豆瓣上為它打出了9.3的高分。單純地從短片內容入手,無法將這部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動畫短片的魅力解讀出來。所以,我今天會從「敘事結構、鏡頭語言」兩個方面進一步解讀這部電影的魅力和價值所在。
  • 解讀歐·亨利《菜單上的春天》:平凡裡的不平凡,小人物也有春天
    歐·亨利的短篇小說敘述的多是底層小人物的平凡生活。生活平凡,但其中傳遞的溫情與主題不平凡。例如,《感恩節裡的兩位男士》通過落魄的老人和流浪漢的故事,傳遞的是犧牲自我、為別人著想的善良;《麥琪的禮物》通過德拉和吉姆賣掉各自珍貴之物為對方買聖誕節禮物的舉動,傳遞的是苦澀的生活因愛情而熠熠生輝的溫馨;《愛的奉獻》通過喬和德麗雅放棄熱愛的藝術、偷偷靠打零工維持生活的默默奉獻,傳遞的是「舍小我為大我」的無私和對彼此的珍惜。
  • 歐·亨利《麥琪的禮物》,是聖誕節之禮,也是尊貴聖潔的人性禮花
    1910年6月5日,被稱為美國現代短篇小說之父,世界三大短篇小說大師之一的「歐·亨利」逝世。這一年,他正在創作《夢》,他原本想讓它成為打破自己寫作風格的「轉型之作」,但他始終未曾如意。歐·亨利一生或許「窮困潦倒」,但也因為他在底層困苦生活中掙扎,給了他一份勇氣和對底層民眾的同情和悲憫。
  • 美文學名家-歐·亨利 —外語頻道—教育優選—最權威的國際教育...
    歐·亨利是其筆名,原名為威廉·西德尼·波特(William Sydney Porter)。美國著名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世界三大短篇小說大師之一。曾被評論界譽為曼哈頓桂冠散文作家和美國現代短篇小說之父。
  • 高考作文素材(人物篇14):歐·亨利
    歐·亨利提到歐·亨利,你大概都會想到他的《麥琪的禮物》,正如這部經典作品所展現的,歐·亨利的小說往往篇幅短小卻情節緊湊,結局也往往出人意料,在當時的文壇中獨具一格。歐 · 亨 利 其 人 歐·亨利,生於1862年,是美國現代短篇小說創始人,與契訶夫、莫泊桑並列世界三大短篇小說巨匠。他的小說通俗易懂,幽默風趣,慣於描寫世態人情和矛盾衝突,以《麥琪的禮物》《最後一片葉子》《警察與讚美詩》等最為人們所熟知。
  • 從鏡像語言、象徵意義、環境呈現解讀黑喜劇《楚門的世界》的魅力
    如果僅從故事內容解讀此片,我想很難深刻領會這部佳片的真正魅力所在。因此,本文將從''鏡像語言的呈現、事物的象徵意義、環境的呈現方式」這三個方面,從微觀到宏觀來為大家進行深度解讀:鏡像語言的呈現:影片畫面用多個主體視角,襯託出了導演鮮明的反烏託邦式思想傾向事物的象徵意義:片場、攝像機、周圍人物都極具深刻的象徵含義
  • 從敘事結構、表現手法、情感表達解讀《野草莓》的藝術魅力
    這部影片拍攝於20世紀50年代,只能使用黑白兩色來呈現電影內容,但是雖然技術有限,電影所呈現的魅力卻一點也不弱。@顧依暖《野草莓》這部影片於1957年上映,由英格瑪·伯格曼執導,豆瓣評分高達8.7分。今天,我將結合《野草莓》的故事情節,從其交錯又不顯凌亂的敘事結構、精妙的表現手法來解讀這部電影長盛不衰的魅力所在。在文章的第三部分,我會結合這部影片以及我自己對電影的理解,分享幾個更好地體會電影中蘊藏的價值觀和情感的方法。
  • 《海街日記》:平淡瑣碎的鏡頭下呈現的是愛和親情的永恆主題
    《海街日記》這部電影改編自漫畫家吉田秋生的同名漫畫,正如是枝裕和的大部分作品一樣,這部電影同樣沒有商業大片那種跌宕起伏的情節和場面,而是透過鏡頭記錄生活中的瑣碎,來呈現電影所要表達的主題:愛與親情。可以說,是枝裕和是最會用鏡頭寫故事的導演,他運用大量的固定鏡頭將山中的森林、鎌倉的大海、輕盈的風鈴、發出哐當聲的火車、如雪般的櫻花,妙齡的少女一一呈現在你面前,讓人在平淡和瑣碎中依然可以被這些美好深深吸引並得到治癒。
  • 奧斯卡金獎短片《勿忘我》:記憶的褪色,依舊有人替你記得
    短片《勿忘我》簡單的描述了作為畫家的主人公亨利患上了阿爾茨海默病,在所處的日常環境下逐漸失去記憶,遺忘了一切的悲慘故事。但在這部劇情單一的短片中,卻處處遍布著誘人深思的刻畫點。因此,我將深度剖析該短片,從拍攝的多角度、絕佳的藝術呈現方面,解讀其中所隱藏的真情實意。
  • 從視聽語言、敘事架構、主題思想解讀《菊次郎的夏天》的經典意義
    《菊次郎的夏天》全片以絕佳的視聽語言呈現出故事的奇妙情境;採用雙線交叉式敘事架構,構造出兒童視角和成人視角不同的故事脈絡,在雙線交互中給人以穿透內心的情感共鳴;通過荒誕幽默的公路故事傳遞出最溫情的主題思想:與過去和解,才能找到自我、療愈人生,縱然滿身傷痕,也要以愛面世,溫暖世間,做一個溫暖純良之人。
  • 《鼠膽英雄》:從電影藝術手法解讀其美學特點及主題表達
    電影不斷反轉的劇情,將觀眾的視線牢牢鎖住,引導我們不斷去探索劇情發展;而視聽語言的應用不但豐富了劇情,也讓人物形象更加立體,個性更加鮮明;蒙太奇手法的應用更是讓我們體會了普通人生活的艱辛和智慧。主旨意在對黑暗官場的諷刺,對純潔愛情的讚美和對人性善良的歌頌,告誡我們要珍惜當下的美好生活。
  • 從創作風格、人物塑造、主題呈現解讀電影《時空戀旅人》的魅力
    比如,電影所展現的主題思想往往體現著編劇的世界觀和價值觀,是他們的生活經驗和人生體會的暗示。電影的故事主線很簡單,講述了提姆在21歲生日那天得知自己家族的男人擁有時空旅行的神奇能力,可以回到過去。他知道後,將信將疑的試了一下,結果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