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至,吃餃子。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食之一,餃子不僅有著悠久的文化歷史,也廣受各地人民的喜愛,最常見的,就是麵粉皮包的韭菜餃子,擁有吃貨基因的我們,怎麼可能只滿足於一種餡料的餃子?白菜豬肉餡的,魚肉餡的,香菜餡的,荸薺餡的,三鮮的,蝦仁的,雞肉的,香菇的,紅豆的…只有你想不到的,沒有你吃不著的。
可今天我們要說的,卻是不常見的餃子——薯粉餃子。平日裡我們吃多了麵粉餃子,白白的一層皮兒也沒啥嚼頭,可薯粉餃子不一樣,它的皮兒沒熟的時候是淡淡的白灰色,熟了之後卻像是半透明的水晶,Q彈又滑溜,每一次上嘴品嘗,都像是在進行一次拉鋸戰,牙齒能清晰的感知到餃子皮的韌與彈,撕扯間慢慢露出的藏在裡頭那噴香的餡,衝擊著你的視覺與嗅覺。雖說它叫薯粉餃子,可這餃子皮不僅僅有薯粉,還有熟透的芋頭摻雜在裡面,在寒冬裡,南方的阿姨們都會把薯粉用機器攪拌成糊狀,再拿去晾曬,最後製成雪白的薯粉。這芋頭也有講究,專挑那小個子沒有粉的芋頭蒸熟剝皮,一半芋頭一半薯粉,放多了,生薯粉皮也就失去了粘性,麵團硬邦邦的,包出來的餃子保證破皮,但是放少了,皮子也軟綿綿的沒有彈性。當這兩樣都齊全了,就可以進入下一階段,揉麵團。這揉麵團光用勁兒可不行,還要揪出幾團做成餅子樣下水煮一煮再放回麵團,這樣做出來的餃子皮才有味兒。
許多吃餃子的人都不知道的是,薯粉餃子的餡,是要經過翻炒的,沒有翻炒過餡料的薯粉餃子,就好像失去了它的精髓,吃起來寡淡無味,還帶著一股淡淡的腥味。
所以,好的餃子餡,要選上肥瘦合適的前豬腿肉細細剁碎,再把提前泡好的香菇,本地芹菜一起洗乾淨剁碎了,放適量的鹽,把這三樣攪拌在一起,這時候的餡料只帶著生豬肉的腥,香菇香味的衝鼻,芹菜的生氣,但下鍋之後,就會慢慢瀰漫出讓人流口水的肉香,混雜著香菇和芹菜的蔬菜香,但千萬要注意的是,不要放油,因為餃子餡裡的豬肉本身就能炒出油,多加了只會破壞食材原有的香味。
當一切都準備完畢,就要開始包餃子的「大業」了。包餃子的時候只需要在薯粉麵團上揪下湯圓大小的小麵團,搓圓了再往中間一按,戳個窩窩,從最裡頭開始捏起,就像做包子皮一樣。中間捏的稍厚一些,然後慢慢旋轉著往外捏,直到邊緣處捏到最薄,這一步是很講究技術的,捏的好,你的餃子皮也好吃,捏不好,它在鍋裡就可能把裹著的餃子餡全部散出,最後只剩破皮一張,失去了餃子的本質。
這薯粉餃子的包法也和麵粉餃子不一樣,是包成圓滾滾的半扇形,有點像元寶,卻又不神似,也許是因為這薯粉餃子肚子裡裝了太多了餡料,撐的太多,就成了如今的模樣。煮餃子的時候是先將鍋裡頭的水煮開,再放入餃子,等裡頭第一次沸騰時加一點冷水,蓋上鍋蓋再煮,直到第二次鍋裡沸騰了,餃子也浮上水面,在鍋裡盡情翻湧著,這個時候就應該擺出碗筷,開吃。
如果是不沾蘸料的薯粉餃子,吃起來會帶著一絲絲甜味,是豬肉裡的甜混雜著芹菜的甜,極鮮美,Q彈的餃子皮,加上有嚼勁的豬肉末,混著芹菜和香菇的清香,人間美味它能擔得!嗜辣的人則喜歡自己舀一勺餃子湯,裡頭放上本地的辣椒麵,放點鹽,再放點醬油,最後滴上幾滴芝麻香油,配上這薯粉餃子,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