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洋乾絲」和「蟹殼黃燒餅」,是永和園酒樓的傳統品種。永和園的前身,是古城南京著名的雪園茶館。解放後改名為永和園茶點社,以傳統茶點「開洋乾絲」、「蟹殼黃燒餅」讓人久吃不厭。
開洋乾絲
從前南京茶館小吃,總是先吃乾絲。清人在<<望江南>>詞中有「茶社客堪邀,加料乾絲堆細」之句,可見南京乾絲早已聞名。當年夫子廟地區的茶館,家家都有煮乾絲。永和園的乾絲原以「燙」而聞名,實則煮、泡、燙結合,其目的是去黃槳味。「燙乾絲」的乾子都是豆腐店特製的大白幹,二寸半見方,厚不到一寸;乾子要求嫩而不破,幹而不老。先用刀批成36至42片,薄如紙,再切成絲,細如頭髮,能穿針。金陵美食家胡長榮老先生所教學徒,第一課便是刀工,刀工實習就是批乾絲。經過訓練,較好的學徒也只能批32至36片,可見,碗中不起眼的乾絲。製作之精細,用料要求之高,都是十分講究的。永和園的殷天寶老師傅的「燙乾絲」,細如鋼絲,技高一籌,曾吸引了眾多的顧客。開洋乾絲是用原汁雞湯煮製,選上乘湖米(開洋)煮透,灑上細如頭髮的嫩黃生薑絲,淋上小磨麻油,香氣誘人,可口開胃,實為南京乾絲一絕。
(圖/圖片來源於網絡)
蟹殼黃燒餅
永和園的蟹殼黃燒餅有「黃橋燒餅」的美稱。燒餅分糖油和蔥油兩種。燒餅形如螃蟹,色如煮熟的蟹殼,豬油蔥花夾心,入口酥香,回味悠長。製作時是獨特的手工操作,先用精白麵粉加適度的水揉和發酵,揉面要下力又細緻,發酵加鹼均要適中,酥油入面揉勻有講究。做餡子的豬油必用板油,蔥花要選用大蔥。燒餅胚制好後,還得用飴稀水刷面撒芝麻,芝麻要撒得均勻,入爐燒餅要貼牢又平正,可看出燒餅手藝並不簡單。餅的質量也在不斷提高,像黃橋燒餅一樣名聞遐邇。傳說有次乾隆皇帝下江南,來到江北黃橋鎮上,發現小店門外貼有「黃橋燒餅,譽滿大江南北」字條,便步入小店,招呼巧手師傅過來做幾塊黃橋燒餅嘗嘗,並說做得好吃有賞。巧手師傅立即動手製作,乾隆皇帝在一旁觀看操作,只見從和面、加酥、包餡、摻油、配蔥、上糖稀、粘芝麻到進爐烘烤等,共經過十道操作工藝。巧手師傅鏟起燒餅送到乾隆面前時,他抓起燒餅就咬了一口,連說:「真香!真好吃!賞你二十兩銀子。」從此,這「黃橋燒餅」就出了名。
(圖/圖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