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原歷史,保護古樹 北大「兩園」治理主拆簡易平房(圖)

2020-12-19 搜狐網
 
有獎評新聞
  為澄清社會輿論對北大朗潤園、鏡春園文物保護和環境綜合治理工作的不實之詞,昨天,北大公開其校園環境整治方案,表示只拆除文物保護區內的簡陋臨時生活用房,將生活區從中遷出,修繕和恢復古建築,同時整治駁岸水系,還原兩岸的歷史風貌。
朗潤園、鏡春園地區現狀分析圖

  改造區臨時建築佔七成

  據北京大學環境學院城市與區域規劃系主任呂斌介紹,郎潤園和鏡春園是明清園林,屬北京市重點風景保護區、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但是由於歷史原因,目前這兩園所在的地區整體建築風貌存在嚴重不協調現象。「大量的唐山地震之後的簡陋臨時建築以及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建造的簡陋居民樓與古園林風貌極不協調,並帶來了嚴重的安全隱患。」據呂主任介紹,這些臨時建築已佔這個地區總建築面積的70%左右。呂主任介紹,整治後這裡將還原歷史風貌,重現古典園林,成為環境幽雅的環境區和學術科研區。當地居民將按照國家的相關規定遷出,修繕和修復後的建築將用做北大科研用房。

  改造躲著百年老樹進行

  據了解,目前北京大學有古樹1096棵,其中300年以上古樹23棵,100年以上的古樹1073棵。負責此次拆遷規劃的清華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文化遺產保護研究所的呂舟所長告訴記者,對於古樹的保護已經在規劃中做了詳細的調查,已對古樹做了標識。

  著名學者宿舍將被保留

  呂舟所長告訴記者,將保留兩園內的部分建築,比如在上世紀50年代開建的北大職工公寓樓,因為曾經住過一些著名學者,即使將來改做教學和研究用房,而不再保留現在居住功能,也將在這些建築中進行說明,讓人回憶起在這兒曾經發生過的事情,不斷延續歷史。信報記者杜丁

相關焦點

  • 北大建築群被拆 學者:應有保護歷史的自覺
    在人們眼中,砍掉的不只是大樹,拆掉的不只是老樓,而是在傷北大的校園文脈!   通觀海外各名校,無不注重保護歷史文脈,上百年樓齡的建築比比皆是,仍然具備重要的實用功能。  6月5日,北京大學原16-18號樓院內的10棵大樹被砍伐,許多學生到現場「悼念」大樹。在人們眼中,砍掉的不只是大樹,拆掉的不只是老樓,而是在傷北大的校園文脈!
  • 「全新」北大靠拆出來?現代建築沒有傳統也沒有文化
    自4年前拆除南門老樓引發爭議後,北京大學欲再拆三棟老建築。目前,北大南門建築群中的16號-18號樓改建工程已啟動,這三座樓均建於1952年,已有近60年歷史。如4年前北大拆遷南門建築群的27號樓,遭到校友們質疑一樣,這次三棟老建築的拆除,也引起北大校友的關注。
  • 北京頤和園周邊將恢復水稻田園風光 「三山五園」風貌保護進行時
    在頤和園周邊部分恢復水稻田園風光,恢復三山五園代表性節點的歷史風貌,有序推進村莊人口疏解……圍繞「三山五園」地區歷史風貌保護,海澱區將實施系列工程。這是記者從正在召開的北京市第十五屆人代會二次會議上了解到的。
  • 北京中軸線申遺保護存在多處難點 反對大拆大建
    此前,北京市陸續制定了《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北京舊城25片歷史文化保護區保護規劃》、《北京皇城保護規劃》、《北京中軸線城市設計》等保護規劃和文件,為北京城市中軸線實施整體保護提供了重要依據。不過,近些年的實施表明,由於種種原因,這些保護規劃和文件中規定的措施並沒有得到徹底落實,違反保護規劃的建設問題時有發生。
  • 老房子要拆砌牆明城磚咋辦?城牆保護管理中心:有一塊拆一塊
    他擔憂的不是拆遷後自身的著落,而是從房子上拆下來的老城磚,會何去何從。 老房子要拆了 砌牆的明城磚怎麼辦南京城牆保護管理中心:有一塊拆一塊現代快報網12月1日南京電(見習記者 王益)一邊是正在施工中的工地,一邊是已經搬遷了大半的故園,面對這樣的景象,端木先生很擔憂。
  • 人民大會堂、吳晗故居、北大燕南園……北京首批歷史建築名單公示
    吳晗故居歷史建築(含歷史建築群),是指具有一定保護價值,能夠反映歷史風貌和地方特色,未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也未登記為不可移動文物的建築物、構築物。其中核心區273棟,體現了北京作為千年古都特別是明清及近現代以來豐富的歷史內涵,是體現古都風貌及共和國發展歷史的建築代表;海澱區146棟,主要集中在清華、北大校園內,集中承載了近現代以來一大批知識分子求學報國的歷史信息。另外還有10個,位於核心區和海澱之外。
  • 九龍坡區35棵古樹名木戴上「護身符」 「一樹一策」復壯保護古樹名...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1月16日17時25分訊(通訊員 李星 袁僑偲) 1月15日,筆者在重慶九龍坡華巖寺發現,兩組工人正對寺內古樹安裝避雷針。近期,九龍坡區城市管理局啟動「一樹一策」復壯保護古樹名木工作。
  • 【汝州古樹保護】急需保護的千年大果櫸樹
    在汝州市焦村鎮花榆樹口村,村後通往招風頂的一條溝壑入口處,生長這一顆千年古樹,約有兩千年左右。因其酷似榆樹,加之樹皮每年都會呈鱗片狀脫落一次,遍身留下如豹皮般痕跡,所以又被稱為「豹榆」,地方百姓俗稱「花榆樹」,因有古樹的存在,村以樹名,故稱花榆樹口。近些年,曾有專家多次前來考察,認為它的學名為大果櫸樹,大果櫸又名小葉櫸,屬榆科櫸屬落葉喬木。這顆大果櫸生長在三面環山的凹形地帶,地方百姓俗說為「殼簍圈」,雖地勢還算平坦,不過也是巨石累累,古樹就生長在這塊塊巨石間。
  • 三山五園:歷史和現狀
    三山五園是我國歷史文化遺產,位處北京西北郊,以清代皇家園林為代表。目前公認的說法,三山為香山、萬壽山、玉泉山。三座山上分別建有靜宜園、清漪園(頤和園)、靜明園,此外還有附近的暢春園和圓明園,統稱五園。由於北京西北郊水源豐富、風景秀麗,早在金朝便已建立了名為「八大水院」的八處離宮;明時,最著名的是外戚李偉的清華園(清代改建為暢春園,與現存的清華園同名異地)和米萬鐘的勺園(在今北大校園內)。到了清朝,皇室在西郊大興園林土木。為了仿效,為了方便朝班,更是為了享受,貴族大臣也在西郊購地,建起自己的園墅別業。
  • 凱森&RIBA|古樹保護聯盟—競賽發布會在英國駐上海總領館舉行
    凱森基於十年的拯救和守護瀕危古樹的經歷,發起的古樹保護聯盟計劃,聯盟以「還原與回歸,守護與傳承」為核心價值觀,以構建世界古樹森林家園為核心目的,以保護古樹森林為理念,倡導人類回歸森林、回歸內心,重新定義人類未來和生存的意義。凱森與RIBA聯合發起的「古樹文明與人居未來國際建築設計競賽」,是古樹保護聯盟在人類與森林和諧共生方向的嘗試與實踐。
  • 古樹名木,蘇州城「活著」的歷史見證者!
    作為一座有著2500年的歷史文化名城,蘇州不僅古蹟眾多,古樹名木更是數不勝數。每一個古樹,都是一段無聲的歷史,也是這座古城的文化積澱、「活著」的見證者!古樹名木作為活的文物,與園林、古城相得益彰。它們或有動人故事,或造型奇特,或出身名門,生來含著含著金湯匙,或許經過高人點化,身價倍增……滿是傳奇。
  • 上海嘉定小河口銀杏園,深秋來看最深顏色,紅楓銀杏爭奇鬥豔
    這幾天上海下雨,莫莫找了一下照片庫,居然有一份關於嘉定小河口銀杏園的庫存沒有發布,這個地方也非常值得給大家推薦的。即將秋天,來這裡,非常合適。因為黃葉老樹給了老街一種故事感,樹葉點綴了天空,也修飾了地面,看著人來人往,把所見的都記憶進了脈絡裡,好像翻過每一片葉子,背後都寫著鮮為人知的故事。
  • 南岸南山:保護綠色「肺葉」築牢生態屏障
    圖 | 新華網發(崔景印 攝)此外,南岸區於2018年啟動南山生態保護綜合治理工作煥然一新的南山引來市民遊客紛紛點讚2系統治理 推進生態修復圖 | 崔景印近年來,南岸區按照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的要求積極推進閉礦區生態修復完成了62.9公頃礦坑的生態回填和復綠
  • 北大拆老建築引發爭議 大部分聲音反對
    因為這批建築是新北大遷址海澱後歷史風雲的見證。1952年院系調整時組建了清華、北京、燕京大學三校調整建築計劃委員會,負責新北大、新清華校舍的建設。南門校舍為與燕園固有建築取得協調而設計,建築風格體現出鮮明的時代特徵,見證了北大、燕大合二為一的歷史風雲。
  • 廣州300年歷史「成珠樓」被拆 茶樓不再人惋惜
    時報訊 (記者 朱蕾) 歷經近300年歷史的「成珠樓」還是免不了被拆的命運。記者昨日來到位於南華中路的「鴻星海鮮酒家」(「成珠樓」被拍賣後易名),發現店內幾乎已被搬空,但仍有不知情的客人趕來喝茶。一名老茶客看到門口的告示之後非常驚訝:「怎麼這麼快就拆了!」
  • 走進全愛女的「新平房時代」
    說起平房你的認識還停留在「老舊差」?那你就太Out啦!跟隨著「亮麗北疆 幸福小康」跨盟市記者交流採訪團我們來到了烏海市鳳凰小巷的全愛女家做客帶你看看屬於她的「新平房時代」鳳凰小巷位於烏海市雙擁東街北一街坊,建於1992年,有214個院落,一度被列為拆遷區域,配套設施不完善,髒亂差現象嚴重,是街道治理的難點。
  • 住在老北京胡同的平房裡是什麼感覺?上廁所出去公廁?沒法洗澡?
    北京,我們的首都,國際化大都市,高樓大廈更是雄偉壯觀,而作為很多北漂的人來說,住進樓房更是能體味到現代化的便捷,但是北京最有歷史文化韻味的莫過於老北京的胡同了。有很多著名的胡同如今都成了文物,曾經住過很多名人,昔日影響著眾多現代歷史的發展。從小在農村住平房,到城市後還是住進平房作為一個出生在農村的人,從小就住平房,睡熱炕。那個時候的房子都是用土木結構建造的,有時候下雨就有可能淋溼牆壁,除了大暴雨的時候有點害怕外,土房子冬暖夏涼還是相當不錯。
  • 「老城不能再拆了!」北京老城區保護該咋留住京味兒?
    會議強調,要加強老城整體保護,嚴格落實「老城不能再拆了」的要求,堅持「保」字當頭。首都功能核心區詳規公示。老城不能再拆了北京老城作為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的偉大見證,是北京建設世界文化名城、全國文化中心最重要的載體與根基。
  • 「還原五四」——美國學者珍貴歷史圖片面世
    原標題:「還原五四」——美國學者珍貴歷史圖片面世 「每一處閣樓都可能藏著寶貝。」在大洋彼岸美國,寶潔公司家族的後人偶然在自家閣樓的紫檀木箱子裡發現大批底片——西德尼·甘博在上世紀初拍攝的中國社會生活和重要事件歷史瞬間。
  • 品質生活 | 「拆歷史建築」事件不斷,真的是保護不力?
    對於本市的歷史風貌保護,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已經提出了新目標:上海將切實保護歷史文化遺產,推進第二批131個歷史風貌街坊保護,彰顯城市人文底蘊。最近發布的《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2017—2035年)》,同樣強調歷史風貌保護:加強歷史文化風貌保護,堅持「整體保護、積極保護、嚴格保護」的原則,中心城區從「拆、改、留」轉向「留、改、拆」,以保護保留為主,不斷拓展保護對象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