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歲兒童發展指南發布,記者走訪幾家幼兒園發現——
大多數孩子表現很棒
幼兒在玩遊戲
幼兒在戶外活動
3歲學會不跟陌生人走,4歲學會體諒父母辛勞,5歲學會說出家庭住址……教育部日前正式發布的《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為學前孩子的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五個領域的成長設定了一個「階梯」狀的標準。對照此標準,我們的孩子達標了嗎?昨日,記者前往市中心城區的幾家幼兒園進行採訪。
■首席記者賀曉梅文/圖
指南要求:3歲學會不跟陌生人走
調查對象年齡段:3-4歲
調查結果:不少孩子的戒備心理較強
昨日上午,在老師的配合下,記者走進了位於城南的一家保育院中班的教室。面對陌生人的來訪,孩子們顯得很興奮。雖然素不相識,但記者問其要不要出去逛街買零食時,孩子們紛紛舉手表示願意。此時,教室後面突來傳來一聲:「我又不認識你,你是騙子吧?」記者發現,說話的是一個小男孩。記者隨後來到男孩身邊,千方百計想說服其去逛街,但小男孩怎麼也不肯。也許是受小男孩的影響,不少先前表示願意跟記者逛街的孩子,又突然反悔說「不去了」。
在另一家幼兒園,記者以同樣的方式試探多名3-4歲年齡段的孩子,大部分孩子的戒備心理較強。問其願不願跟記者出去玩時,很多孩子回答:「我不認識你,我不去」。有一個孩子甚至直接說出:「我媽媽說,跟不認識的人出去,會被壞人抱走。」
指南要求:4歲學會體諒父母辛勞
調查對象年齡段:4-5歲
調查結果:大部分孩子知道父母賺錢辛苦
城南一保育院大班的孩子,年齡大多在4-5歲之間。相比於中班小朋友的興奮,大班的孩子對於陌生人的造訪顯得很淡定。在老師的督促下,正在畫畫的孩子們放下了手頭的筆,認真地回答起了記者的提問。
在能否知道父母職業、能否體會到父母養育自己付出的勞動時,多數孩子都能回答上來,「我爸爸是廚師」,「我爸爸在郵政上班」「我媽媽是老師」……「我媽媽每天要炒菜做飯,我有時候也會幫媽媽掃地。」「我長大以後,要幫媽媽幹好多活」「爸爸媽媽每天好晚回家,我會倒水給他們喝」……
知道感恩,懂得回報,孩子們的回答在此刻也讓老師深感欣慰,連連對孩子們豎起了大拇指。
記者隨後採訪的幾家幼兒園的孩子們,大多數都知道父母上班很辛苦。
指南要求:5歲學會說出家庭住址
調查對象年齡段:5-6歲
調查結果:大多數孩子能清楚說出家在哪
當記者問起在哪個城市長大的,被隨機採訪的10餘個大大班的孩子都能準確回答是在吉安。問及家在哪,孩子們都能說出自己所住小區的名字。當詢問吉安有什麼地方好玩時,孩子們的回答有白鷺洲公園、遊樂園等。雖然答案各不相同,但均具有吉安地理標識。採訪中,不少小朋友都爭相告訴記者,他們知道父母的電話號碼,並能流利地說出一連串數字。
針對6歲孩子能否接受不同意見的調查採訪,多名幼兒老師介紹說,現在的孩子都很聰明,能接受不同意見,也能表達不同觀點。
指南要求:每天看電視最多不能超過30分鐘
受訪對象:幼兒家長
調查結果:大部分孩子嚴重「超標」
孩子們看電視,3-4歲的連續看電視不超過15分鐘,4-5歲的不超過20分鐘,5-6歲的不超過30分鐘。這是《指南》為孩子們設定的良好生活與衛生習慣。不過,記者採訪發現,多數孩子看電視時間嚴重「超標」。「為了不讓孩子鬧,經常選擇一些動畫片讓他看。」前來接孩子放學的莫女士說。昨日,記者採訪了多位幼兒家長,他們均表示,孩子在家看電視的時間遠遠超過了30分鐘。據介紹,孩子在家看電視成了不少家長哄孩子不鬧的一種方式。
另外,為提高孩子的適應能力,《指南》建議要保證幼兒的戶外活動時間。「我們每天的戶外活動時間一般在2小時左右,天氣好時在操場,天氣不好時就在走廊裡活動。」一幼兒園老師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道。
官方解讀
不能把《指南》當「標尺」
教育部學前教育專家指導委員會負責人近日指出,教師和家長在運用《指南》時要特別注意:《指南》是參照,但不是評價和衡量幼兒發展快與慢、好與差的「標尺」。不能將《指南》作為分領域訓練的「清單」,為追求「達標」而對幼兒進行強化訓練。
天一冷 不少孩子就請假「貓冬」
本報訊首席記者賀曉梅報導:天氣再冷,很多家長都會堅持送孩子上幼兒園,但也有人選擇了替孩子請假。昨日,據市中心城區一家幼兒園的老師介紹說,從去年12月份開始,他們學校的出勤率就開始有所下降,不少家長以各種理由替孩子請假。而請假的原因,大部分是因為天太冷,家長想讓孩子在家裡「貓冬」。
昨日,記者採訪了一位幼兒園中班學生的家長肖女士。身為家庭主婦的肖女士,生活的重心都在女兒身上。從去年9月份開始,肖女士的女兒開始進入幼兒園中班就讀。沒有女兒在身旁,肖女士總覺得生活中好像缺了點什麼。所以接下來的一段時間裡,肖女士隔三差五就會把女兒留在家,不讓其上學。就這樣,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女兒似乎也習慣了這樣的生活。去年12月以來,溫度越來越低,肖女士乾脆給女兒請起了長假,讓其在家「貓冬」。肖女士說,現在只要一提到上幼兒園,女兒就會大哭大鬧,不肯去,「太冷了,不去就不去吧,反正也沒啥關係」。
冬天冷,像肖女士這樣怕孩子遭罪的家長不在少數。不少人覺得,天冷,孩子容易感冒,還不如呆在家裡更安全些。面對這一狀況,不少幼兒園的老師覺得,一般的感冒,完全可以通過帶藥到學校請老師餵藥的方式克服,家長千萬不要因為過於溺愛,而讓小孩養成曠課的不良習慣,要堅持送孩子入園。
一哭鬧 孩子就成「鴨公嗓」
本報訊首席記者賀曉梅報導:「孩子太嬌氣了,動不動就哭,一哭嗓子就啞了,真不知道該怎麼辦。」昨日,家住吉州區的鬱女士向記者訴起了苦。
鬱女士的兒子今年5歲,在家裡是個不折不扣的「小皇帝」。凡事都得順著他,稍不如意,孩子就會鬧情緒。一開始,鬱女士和家人還會哄著他,可時間一長,發現孩子變本加厲,越來越囂張。為了給孩子一個小小的懲戒,鬱女士與家人決定「冷處理」,所以前段時間,每次孩子哭鬧的時候,沒人去理他。也許是覺得失去了關愛,孩子哭鬧得越發兇了,時常扯著嗓門大聲哭,幾分鐘過後,孩子原本可愛的童聲就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副嘶啞的「鴨公嗓」。
對此,醫生表示,像這種情況,家長應該多注意。不管是什麼原因導致的聲音嘶啞,一旦發生,最重要的就是要減少說話,讓聲帶得到休息。長期如此對聲帶進行不良刺激,這種惡性循環會使得聲音更加嘶啞,最終有可能導致可愛的童聲很難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