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是一個臥虎藏龍的地方,在這個華人富豪最聚集的城市裡,隱藏著很多「隱形豪門」。而且香港的富豪一般喜歡求穩妥,有很多香港富豪是靠地產發家,除了國內,在全球各地都有物業,有的富豪每年光收租都能輕鬆收入過百億。
從今年以來,我國的樓市在相關政策的調控下開始趨於穩定,炒房者們的勢頭也被抑制了一些。但是不得不說,在中國改革開放的四十幾年來,房地產是最「暴利」、升值最快的產業之一,現在我國的房價還是整體偏高。
對於香港這座龐然大物來說,也不缺少因為房地產賺得盆滿缽滿的富翁,許多富豪實際擁有的財富甚至超過了財經雜誌統計的數據。就拿收租來說,香港的海港城每年都能收入80多億的租金,但它還不是香港最貴的地段,僅僅能排個「老二」。
香港最貴的地段是香港的中環,其中有著一座香港「最貴」的大樓——IFC大樓。在這座寸土寸金的大樓裡,僅寫字樓的租金就高達1800元/平方米,更別提這裡還有全香港數一數二的IFC商場,每年整棟樓的租金就達到了90多億元。
作為香港的第二高樓,IFC從1990年就開始了修建計劃,當時香港要填海在中環修地鐵站香港站,地鐵上的一整片土地被香港的兩大豪門「承包」了,在1998年規劃建設出如今的IFC大樓一期,近幾年才完成了二期工程。
這兩大豪門分別是李兆基和郭得勝家族,作為香港有名的地產大亨,李兆基和郭得勝在60年代起就一直是好朋友、好夥伴,一起合作開發了很多地產項目,後來李兆基、郭得勝和馮景禧一起成立了新鴻基,並將新鴻基成功上市。
1972年,李兆基在分得5000萬資產後選擇自立門戶,將新鴻基留給了兄弟郭得勝。而郭得勝也在幾年的發展後,將新鴻基的市值擴大了百倍。IFC開建時,郭得勝已經去世,新鴻基也由他的三個兒子管理,而李兆基至今還是新鴻基的大股東。
可以說這棟IFC大樓就是一棵搖錢樹,郭、李兩家每年光收這一棟樓的租金就可以入帳90多億,而且這個數字還在逐年上漲,這棟大樓的市場估價超過了2000億元。現在拼多多的市值是244億美元,折合人民幣1678億元,如果賣掉IFC大樓,完全可以收購下一個拼多多。
但是李兆基顯然是不會這麼做的,比起競爭激烈、未來不定的電商平臺,選擇每年穩定收入90億,還能升值的IFC大樓顯然是筆更好的買賣。香港的傳統豪門有一個特點:比起金融更喜歡實業,除了李嘉誠外基本很少投資網際網路公司,而且李嘉誠對網際網路公司的投資「玩票」性質更多,主要還是選擇房地產。
香港「最貴」的大樓IFC——賣掉一棟大樓可以換來一個拼多多,背後的主人是兩大豪門。而郭、李兩家作為香港的四大豪門,手裡不知道還有多少座像IFC這樣的大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