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越十八軍「進藏最高山」:撫今追昔憶英雄(圖)

2021-01-09 中國新聞網

  從邊壩縣城所在地草卡鎮出發,大約半個小時,就到了位於夏貢拉(又名「丹達山」)東麓的村莊——丹達村。

  這裡原是進藏路上的一處著名驛站「丹達塘」。不過,現在的丹達村,已經是經過整體搬遷後的丹達村,不在史料記載中的「丹達塘」的位置。原來的丹達村就在現在丹達村附近的山溝裡。從山上向下望去,原先密集的村居在暮色中靜靜佇立,片片殘垣斷壁顯得有些蒼涼。只有村邊的麥曲河水,還在不停地譁譁流淌。

  邊壩縣縣委宣傳部部長吳平告訴記者,之所以要整體搬遷,主要是考慮到該村原來的位置正處在山谷裡,有遭受泥石流的危險,可能危及老百姓的生命財產安全。

  為了能更直觀地了解丹達村原址的真實情形,村裡73歲的老人次旺貢覺和76歲的老人羅布次仁主動帶領我們去位於山谷中的原丹達村。就在這個時候,一件令我們感到驚訝的事情發生了:當我們邀請兩位老人坐我們的車同行時,兩位老人卻婉言拒絕了,只見他們敏捷地登上了在一邊等候的自家的坐騎——摩託車,一溜煙地沿著蜿蜒的山路向山下疾馳而去。

  因為搬遷的緣故,曾經繁華熱鬧的「丹達塘」,這時顯得有些清靜與寂寥。要知道,這個如今看起來不起眼的小村落,歷史上曾經留宿了多少官員和商旅,以往他們在翻越丹達山之前,必須要在這裡留宿一晚。

  從丹達塘向山上仰望,茫茫蒼蒼的丹達山層巒疊嶂,一峰更比一峰高,山上的積雪看起來晶瑩美麗,尤其是在藍天紅日映照下,真是壯觀極了!在半山腰,一條廢棄的若隱若現的騾馬驛道顯得有些荒涼,它像一條蜿蜒曲折的帶子,緩緩地從人們的視線中消失。因為新公路的通行,它給世人留下的只有一種歷史的滄桑感。

  表面上看,丹達山確實雄偉壯麗,美得妙不可言,可如果真要爬起來卻是另外一回事了。因為翻越此山絕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的是人和自然進行一場力量和意志的較量。

  在丹達山上,曾經有這麼一個標語,「丹達山高六千三/進軍西藏第一險/英雄踏破三尺雪/浩氣驚碎美帝膽/亞東部隊政治部宣。」這是十八軍官兵們在翻山時留下的。雖然僅有20多個字,但是卻耗費了他們整整1個小時的時間。魏克在其《昌都到太昭沿途見聞》一文中詳細描述了當時十八軍官兵們寫標語時困難的情形。

  關於十八軍官兵翻山時的情況,王先梅在其《從昌都到拉薩》一文中這樣寫道:「在丹達塘經過實地勘察和調查,從中路到太昭,要翻越四座大山,其中東貢拉(也叫丹達山)山高路險,終年積雪,行走極為艱難……由於山上寸草不生,領導動員全體人員背柴上山。原來每人都背著槍枝、被服和乾糧,負重已達到七十多斤,後來再加上一捆柴,就是八九十斤重了。爬到第三峰時,由於氣壓低,高山缺氧,使人感到胸悶、頭暈、手臉發麻。臉和手指甲均呈現絳紫色。人馬呼吸急促,心臟好像要跳出軀體,走上十步、二十步,就得停下來喘幾口粗氣,稍事休息。回頭一望,四周山頭盡在眼下,覺得頭暈眼花,心跳不止,許多同志幾乎是在爬行了。就連平時習慣高原氣候的騾馬,也急喘起來。缺乏高原行軍經驗的漢族同志建議王其梅政委坐下休息,幸虧有熟悉高原氣候的平措旺階同志同行,他們知道,在空氣稀薄的山頂,一坐下來就有生命危險。」

  「當年十八軍到達這裡時,周圍的群眾很快就圍攏來了,有的是來看熱鬧的,有的是來賣東西的,看到他們雖然穿得破破爛爛的,但衣服很整潔,紀律也很嚴。他們在這裡休息了一晚,第二天一早就翻山了。」 羅布次仁回憶起當年見到十八軍官兵的情形時如是說。

  次旺貢覺老人深有感觸地說,以前翻越丹達山非常的困難。在翻山之前,必須要先在丹達塘住宿一晚,儲備好體力和乾糧,第二天早上6點多就要開始翻山,如果天氣好的話,下午3點多才能到達山那邊的查蘭松多,如果天氣不好,或者是冬天的話,至少也得12個小時才能到達。

  說起丹達山的艱險,羅布次仁老人補充說道,時間長不是問題的關鍵,山上道路也非常的危險,一不留神就有可能墜入懸崖,此外,山上還有狗熊經常出沒,所以,以前要想翻山還必須得結伴而行,不然就有被狗熊襲擊的危險。因此,那個時候,我們村雖然與查蘭松多只有一山之隔,但村民們之間的聯繫非常少。

  是啊,丹達山因為難以翻越而出名,已經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了。村裡的這座僅保留了殘垣斷壁的小廟已經告訴了我們一切。

  在丹達村舊址,有一座僅剩殘垣斷壁的小廟。據有關史料記載,這座小廟裡面供奉著一個死在丹達山的漢人。相傳此人姓彭,是清朝乾隆年間的一個參軍,在從四川往拉薩押運駐藏大臣衙門官員的薪俸餉銀過丹達山時,因雪太大,糧餉和人一起墜落雪窟之中,來年冰雪融化,才被人發現。他的屍體被移到丹達塘安葬,並修廟堂一所,內塑參軍像,當地人奉參軍為山神。自此以後,入藏清軍和群眾翻越夏貢拉(丹達山)時,都要到丹達廟求山神保佑,平安過山。據傳乾隆年間,清軍入藏反擊廓爾喀軍入侵,翻越夏貢拉山時,也到丹達廟祈禱,部隊順利通過。後來清軍將領奏請乾隆皇帝撥出專款,春秋致祭,乾隆還御書「教禪假柔」匾額懸於廟堂。

  正當記者沉浸在對歷史的回憶中時,兩位老人竟不約而同地問了一個相同的問題:「你說當年解放軍吃得那麼少,穿得那麼爛,也沒有去廟裡拜佛燒香,可他們就那麼順利地翻越過去了。難道解放軍真的是神仙,身上有特異功能嗎?」

  實際上,解放軍不是神仙,身上也沒有特異功能。可他們就是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又是在「正二三、雪封山」的季節翻越了此山。他們能夠把丹達山踩在腳下,靠的不是神的力量,也不是他們身上有特異的功能,他們靠的是科學及時地總結經驗,更重要的是官兵團結互助和高尚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從四川樂山到甘孜,再從甘孜到昌都,十八軍官兵跨越了無數的高山,並在翻山越嶺的過程中,及時總結了經驗。比如,他們發現在海拔5000米以上的雪山上不宜多停留休息,每當遇到這種情況,都會儘快通過「死亡地帶」,不會過多停留;據王貴在其《十八軍先遣偵察科進藏紀實》一書中回憶,從丹達山底爬到最高的一個埡口,他們共走了7個小時。即使在最艱難的時刻,他們仍然豪氣滿懷,高唱「不怕那風來吹呀,不怕那雪花飄」,表明他們戰勝困難的堅定信心!

  正在沉思之際,有人突然拍了拍記者的肩膀。原來是次旺貢覺老人。

  「我們現在再也不走這條騾馬驛道了。因為我們有了新的路,這條新路從我們的新村直接通向山的那一邊。現在大家的生活好了,道路也平坦寬闊了許多。村裡家家戶戶都有摩託車,到山那邊一個小時左右就到了。而且我們進城都是坐汽車或者騎摩託車,再也不用走路了。」說這些話的時候,老人的興奮之情溢於言表。

  採訪結束的時候,我們依然注目著那條古老的騾馬驛道,想像著那些堅毅、樂觀的十八軍官兵勇攀丹達山的情景。在他們翻越這座大山60年後,西藏這塊土地上發生了多麼巨大的變化,還有他們留下的後來被稱為「老西藏精神」的寶貴財富……

  丹達山

  丹達山,藏語名為「夏貢拉」,是念青唐古拉大山脈的一個山口,海拔5900多米(號稱6000米),此山脈是怒江水系和雅魯藏布江水系的分水嶺。以東的河水經丹達塘流到邊壩河,最後匯入怒江;以西的河水則經恩朱格、阿蘭多流往波密地區,最後匯入雅魯藏布江。這座山也是整個十八軍進軍西藏途中最高的一座大山。(記者 高啟龍 崔士鑫 張曉明 溫凱)

相關焦點

  • 8條進藏天路,你走過幾條?
    去西藏最重要的前提是路線的選擇。每一個打算去西藏的小夥伴心裡都有一個疑問:「進藏路線那麼多條?我該選擇哪條?」隨著進藏方式越來越多,人們對進藏線路的探索也越來越寬闊。從古到今、從國內到國際線路。去西藏,你準備好出發了嗎?
  • 終極版,翻越矮拉山,自駕最野的路
    文/圖/人生叄境界2018年,懷揣著西藏情結,決定自駕穿越317川藏線,再度進藏。與318川藏線相比,317川藏北線似乎艱難了許多,連經常進藏的老司機都認為是骨灰級路線。翻越這兩座險峰一度令不少自駕者談路色變。
  • 進藏部隊創造性地貫徹群眾路線
    圖為十八軍戰士在認真學習黨的民族政策,了解藏族群眾的風俗習慣。圖為進藏部隊嚴格遵守黨的民族宗教政策,不進民房,不住寺廟,在野外風餐露宿。翻拍:孔夏  據十八軍老戰士徐明亮回憶,「我們當時紀律嚴格,損害了老百姓的財物,就要去道歉而且還要賠償。」
  • 自駕遊川藏線2100公裡,要翻越14座大山,你了解詳嗎?
    川藏318國道的美景全在路上,自駕車從成都出發2142公裡的川藏線,要翻越14座大山,其中12座都是海拔在4000米以上,又有哪座山是大家公認最難翻越的大山呢?它們都有啥特點呢?接下來,一起來看看川藏線上14座大山都是誰!你先收藏起來,等合適的時候,自駕車去挑戰一次,一生都難忘!
  • 此生必駕318國道進藏路書
    成都到拉薩2000公裡,其中成都到康定的270公裡有高速,末段林芝到拉薩的400公裡也有高速,當中康定到林芝1300餘公裡要沿318國道行駛,全是山路,但沿途風景極好318進藏要翻越許多海拔四五千米的高山
  • 最全13條進藏路線圖!
    今天小編帶來最全進藏自駕線, 不只有318、青藏線… 而是 被稱為「中國的景觀大道」, 一路上風景又驚險又美麗, 依次翻過12座海拔四千米以上高山! 貢嘎雪山、新都橋、然烏湖…
  • 8條線路圖,全面解答今年的進藏問題!| 中國自駕地理
    4-6月,高原的春天姍姍來遲,早在3月,雪域江南林芝桃花已盛開,但整個西藏還略帶寒意,沿途多暗冰,高山埡口有降雨積雪,到5月後氣溫才上升。圖byVIP會員驀然回首由於地處低緯度地區,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屬大陸性高原氣候,在西藏的高海拔地區,基本是低溫狀態,個別高山甚至終年積雪。但與此同時,西藏大氣稀薄、日照充足,晝夜溫差比內地要大,年溫差卻很小,冬天的西藏基本都是晴天,下雪天氣較少。
  • 騎行進藏記四十:米拉山,米拉山,米拉山,拉薩前最後的高山屏障
    騎行進藏記四十:米拉山,米拉山,米拉山,拉薩前最後的高山屏障書接上回。話說王子二人已經在翻越騎行到拉薩的最後一道屏障——米拉山,米拉山,米拉山,重要的高山說三遍。在翻越過了色季拉山後,想著世界排名第16高,海拔7782m的南迦巴瓦峰,和神山腳下世界上最深最長的雅魯藏布江大峽谷,繼續前行。近幾天行程:八一鎮——百巴鎮——工布江達 203公裡,然後翻越米拉山——墨竹工卡,在到達拉薩前站,進行一下自我整理。
  • 克裡雅古道,一條以艱險著稱的新疆進藏通道,到底是什麼樣的?
    -這 是 自 駕 地 理 的 第 321 篇 原 創 主 文-這些年來,隨著國家對進藏通道的不斷完善,傳統的那幾條進藏大通道鋪油路、通隧道,道路狀況越來越好,對愛挑戰的自駕老夥伴來說未免少了點「野」的味道。
  • 《西藏旅行》史上最全,14條進藏線路大盤點,你走過幾條?
    一路上風景又驚險又美麗,你將依次翻過12座海拔四千米以上的高山,看見數不清的冰川雪山,高山埡口,湖泊海子,經幡翻動......,是深入了解藏族文化最好的進藏線路,尤其以北線的色達佛學院、德格印經院為最。
  • 穿越丙察察 走最險的進藏路線 看沿途最美的風景03 察察
    前面的路還將有三個高山埡口正等著翻越,天黑之前一定要到達察隅縣城,儘量不要住在荒郊野嶺。過了鋸木廠,一路上行,又是一段十八彎的山路。不一會, 又翻越了昌拉埡口,這個埡口海拔4498米。丙察察是新滇藏線通行難度最大的路段,也是目前進藏路線中最快捷、最艱險,沿途風景卻是最自然、最原始、最美麗的路線,一條最熱門的進藏挑戰路線。
  • 史上最全,14條進藏線路大盤點,你走過幾條?思鹿旅行推薦
    一路上風景又驚險又美麗,你將依次翻過12座海拔四千米以上的高山,看見數不清的冰川雪山,高山埡口,湖泊海子,經幡翻動......,是深入了解藏族文化最好的進藏線路,尤其以北線的色達佛學院、德格印經院為最。
  • 翻越5000米高山的新藏公路晉級「世界之最」猶似鬼門關
    全長2810公裡的新藏公路,途中翻越5000米以上大山5座,被認定為是世界平均海拔最高的公路。神奇的新藏天路 它不是從烏魯木齊市到拉薩市,但可去拉薩,是進藏路線之一......新藏公路最高的界山達坂海拔高達5248米,是幾條進藏路線中最危險的,特別是界山達坂和死人溝。 在短短的3天時間裡,從海拔900多米的新疆翻過5200多米的山口再停到4500多米的阿里,加上複雜多變的氣候,肯定已經超過了很多人身體正常承受的極限。有走過這條路的網友嗎?
  • 8條經典進藏線海拔圖,今天全部奉上,值得收藏!|中國自駕地理
    (文末有對應海拔圖)03、最風情萬種的進藏線路是哪條?從雲南到西藏,它是橫斷山脈裡最浪漫的一條線路,人文豐富,跨過多個少數民族聚居區...沒錯,他就是滇藏線。(文末有對應海拔圖)04、穿越可可西裡的進藏線路是哪條?
  • 進藏,為什麼要走川藏線,我們又為什麼要進藏
    不知從何時起,進藏成了無數旅遊愛好者、攝影愛好者、自駕愛好者、騎行甚至徒步愛好者無比嚮往而又孜孜以求的勝地,這個無數中也包括我和我們。但有恐懼於高寒缺氧的高原反應;恐懼於進藏公路的隨時塌方泥石流;恐懼於沿途的勇猛野獸;恐懼於對古老而又神秘藏族文化的無知;以及對太多不確定因素的恐懼和擔憂。
  • 自駕進藏,首選川進青出的原因解析
    ,正如很多旅友所說,最主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其沿線海拔情況。首次進藏,最擔心的問題就是會不會高反。川藏線海拔,從成都平原開始,經過雅安丘陵地帶後,一路攀升,呈起伏式延展至拉薩,沿途經過十四座高山埡口,有些埡口與低谷區域在短距離內落差一兩千米,沿線的這種路線海拔情況,對於首次進藏的旅友來說,一旦在高海拔地區發生高反,會及時的行進到到低海拔地區適應,休整。注意,是前行。
  • 紅軍長徵翻越的最高雪山在丹巴!(圖)
    (黨嶺雪山是紅軍長徵時翻越的海拔最高的雪山)黨嶺雪山系橫斷山系大雪山脈的北段。(黨嶺雪山下星羅棋布的高山湖泊)黨嶺景區位於四川丹巴縣邊耳鄉境內,總面積368平方公裡。巨大的垂直高差形成幽谷深邃、千刃壁立的高山峽谷景觀。獨特的地質、地貌與氣候條件使黨嶺景區至今還保存著原始狀態的自然生態系統,保存了大量第四紀以來(距今250萬年)目前多數地區已絕跡的珍稀動物、植物、昆蟲等活化石,成為世界上非常重要的地質歷史博物館和物種基因庫。同時也是全球生物地理區域中的最具代表性的地區之一,具有極為重要的保護價值和科學研究價值。
  • 進藏第一村之崗託民俗村丨G317必玩景點
    崗託十八軍渡江口紅色遺址這裡滾滾奔騰的金沙江,見證了十八軍進藏解放西藏的第一槍,見證了十八軍戰士英勇的壯舉,也是西藏第一面五星紅旗升起的地方。金沙江邊的那座山上面有兩個字——西藏,這兩個字是昌都戰役後,十八軍戰士刻下的。崗託民俗村是317國道進藏的第一村,房屋建築最能突顯江達特色,西藏人把它叫做「崩瓦」,這樣的建築為井幹式結構建築,所謂井幹式結構是一種不用立柱和大梁的中國房屋結構形式。
  • 藏西秘地 天上阿里 福州自駕進藏 萬裡走單騎(一)
    去年初秋,我們夫妻二人從福州出發,開始了單車自駕進藏之旅。自四川入藏後走阿里大北線,從青海出藏,總行程12350公裡。今天的行程對於自駕愛好者來說應該算是具有挑戰性的,沿途風景也是最令我們驚喜不已。全天都是在超過4000米海拔的高原山路中行駛翻越,那藍天白雲襯託下的高原地貌風景實在令人震撼。早上駕車從康定出發,即進入山路穿越,車出二郎山隧道,沒過多久就開始翻越折多山(海拔4298米),山頂風光無限好。離開折多山下山,沿途可見無垠的草原、不到一個小時,就到了新都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