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時間,職場綜藝頗有熱度。前有國內首檔律政職場觀察類真人秀《令人心動的offer》播出,後有《親愛的客棧》從慢綜藝變身為明星職場綜藝。而11月23日起,東方衛視的一檔新型職場綜藝《老總來了》也開播了。
《老總來了》海報具體來看,職場綜藝可分為這麼幾類。第一類,是求職類綜藝,比如《尋找杜拉拉》《非你莫屬》《職來職往》,其定位偏向於生活服務,節目請來幾個老總,素人嘉賓到節目中去應聘。第二類是假想職場類,其定位偏向於明星真人秀,主要是讓明星體驗職場生活,比如《你好菜鳥》《挑戰者聯盟》。第三類是職場觀察類,它在生活服務的基礎上,加入了真人秀和觀察的元素,比如《令人心動的offer》《老總來了》。時下,真人秀+觀察是職場綜藝的發展方向。
《令人心動的offer》與《老總來了》,都是職場觀察真人秀不過,雖同為職場觀察真人秀,《令人心動的offer》與《老總來了》在設置上有很大不同,前者是員工立場,側重於展現員工生活,後者展現的則是老總生活。事實上,大部分職場綜藝都是從員工角度出發的,畢竟絕大多數觀眾都是員工,員工角度更能引起社會共鳴。
這也並非意味著觀眾對於老總的生活不感興趣。成年人幾乎都要體驗職場生活,有職場生活就意味著要跟老總打交道,無論是喜歡老總抑或討厭老總,出於八卦心理,他們都想對老總的工作了解更多——老總為什麼討人喜歡,或者為什麼會如此討人厭。之前魯豫的訪談類節目《大咖一日行》,就曾對董明珠、王健林等大老總的生活進行展示,觀眾還是很感興趣的。
因此,綜藝節目一直疏於老總生活的展現,主要是找不到好的切入點。像《大咖一日行》,也只是以第三者的視角觀看老總的生活,並沒有更多老總-員工這一維度的職場關係思考。
《老總來了》關注老總生活,最終落腳點是在職場關係上。節目一開始就以畫外音說道,2018年中國人均工作時間長達2100小時,排名世界第二,近8億職場人用奮鬥創造美好生活,但若以10分為滿分,中國職場人在職場狀態滿意度僅為6.6分,才剛過及格線。經營職場人際關係是所有職場人不得不面對的一道難題,一段和諧的職場關係,需要員工和老總共同努力。
大多數人對職場狀態的滿意度不高於是,《老總來了》將老總請到觀察室,與嘉賓一起觀察老總的生活,觀察老總與員工相處的日常,讓老總傾聽員工的聲音、學會與員工換位思考,創造更和諧的職場關係,提升員工的職場幸福度。
節目分為職場真人秀與棚內觀察兩部分,棚內部分主持人是程雷,三位觀察員是國民女演員海清、90後演員熊梓淇,以及代表專業視角的資深企業管理專家劉雲峰。
室內觀察員:海清、熊梓淇、劉雲峰三個老總都不算是純素人老總。第一個是奧運冠軍鄒市明,他之前參與過多個真人秀,節目中他的老總身份是「鄒軒體育文化集團總裁」。李誕觀眾就更熟悉了,時下他是最熱門的綜藝明星之一,頻頻在綜藝中當固定嘉賓,節目中他的老總身份是「笑果文化聯合創始人兼首席內容官」。最後一個是戴科彬,觀眾對他相對陌生,他是上市公司獵聘公司的老總,之前在胡歌主演的電視劇《獵場》中有過客串。
節目中的三個老總職場真人秀部分記錄了三個老總的工作日常。棚內部分,一個主持、三個老總、三個觀察,一同觀察老總的工作,並實時進行吐槽。節目一開始,三個老總就進行了一個宣誓儀式,承諾無論在節目中看到什麼聽到什麼,都保證不生氣。而每個人前面都有一隻小怪獸,只要老總有讓人吐槽的點,他們都可以使勁砸小怪獸。
老總們宣誓,看了節目不生氣坦白地講,《老總來了》的立意與流程,與今年韓國KBS開播的一檔綜藝節目《老闆的耳朵是驢耳朵》頗為相似。《老闆的耳朵是驢耳朵》最初是在春節期間試播,反響非常熱烈,今年4月份開始正式編成為固定節目,至今仍在播出,並且收視率非常穩健。《老闆的耳朵是驢耳朵》的形式也是職場觀察真人秀,主持人、老總和觀察員一起觀察老總與員工們的工作片段,來判斷老總是討人喜歡的還是令人討厭的。幾個老總開場前也宣誓無論看到什麼內容都不會生氣,而每個嘉賓面前都有個甲方的「甲」的按鈕,如果對老總不滿意了,就按下按鈕。
《老闆的耳朵是驢耳朵》看到老闆讓人不滿的行為,就按下「甲」的燈;《老總來了》看到老總讓人不滿的行為,就敲打桌上的小怪獸當前看來,《老總來了》並沒有太超越出《老闆的耳朵是驢耳朵》的地方,都是經由對老總的觀察,以及嘉賓們對老總的吐槽,為員工提供了一個情緒發洩渠道,也能讓老總反省自己。
這也就是《老總來了》的核心看點——讓老總發現自己有多「討厭」。
很多人的職場生活並不快樂,原因多種多樣,但歸根結底可能就一點:老總與員工關係的不對等。老總掌握著資源,在話語權上處於絕對優勢地位,老總一句話,就可以開掉員工。而大多數老總都有老總的架子,他們的潛意識裡有著等級的觀念,認為自己是給員工發工資的,高員工一等,員工都得聽自己的。所以,員工很難與老總平等地溝通,哪怕一肚子委屈或怒火,也只能憋著忍著,工作自然並不快樂。
就目前看來,《老總來了》裡的三個老總,鄒市明的老總範兒是最足的。也許是他還是一個新手老總,經驗不足,所以他比較急切地要在員工面前樹立起自己的威嚴。具體表現上,就是他情緒管控能力欠缺,以及「一言堂」。
比如一早他到公司的健身房,發現前一天教練並沒有把器械收拾好,跑步機上還有汗水,他一臉不快地取消訓練,接著對前臺、對其他員工無差別地發火,他自己說,「我見到一個人我就要罵」。海清也「火」了,說哪個員工犯錯了,你得找關鍵負責人,而不是對著其他員工也一頓瞎罵,把一個簡單的事情搞複雜了。
一個員工犯錯了,鄒市明見誰都罵接著鄒市明給教練開會,指令布置下去就散會,觀察員都打起小怪獸。海清質疑,「他們沒有任何人給你反饋」,鄒市明回答,「我不需要聽他們任何理由」。劉雲峰就提出批評了,「這個溝通有問題」,如果老總員工沒有達成共識,那其實是無果而終的一個會。第二期鄒市明又給教練開了個會,中方教練想發表意見,剛開了個頭,又被鄒市明否決了,員工都不想表達意見了。
鄒市明遭到觀察員們的一致吐槽員工認為開會自己「講了也沒用」,因為鄒市明一定會打斷並否決同樣是在這次會議上,鄒市明先是自個跑題了,之後員工以為他講完了,接著會議本來的議題說,沒想到鄒市明拍著桌子發火,「我說的話還沒講完,你就開始插嘴!」
鄒市明拍桌子怒斥員工,但其實是他自己把話題帶偏了老總無緣無故發火那一刻,他是不會發現自己的問題的,就像很多人並不知道,自己無理髮火時的樣子也很猙獰。但如果有人拍下來給他看,他會恍然驚覺:哦,原來那一刻我這麼不可理喻。很多時候,一個公司就是一個封閉的小型社會,老總是高高在上的「王」,他們是缺乏一個鏡子來觀察自己、檢討自己、反思自己的。《老總來了》剛好就是提供了這樣一面鏡子。
老總們真的需要一面「鏡子」照照自己《老總來了》裡的戴科彬,是具有職業經理人意識的老總,公司氛圍也相對平等、民主,不過他也不是盡善盡美。比如他們公司有一個90後午餐會,老總與新晉的年輕員工一起午餐,聽員工們的意見。但飯菜上來了,戴科彬不是讓大家先吃飯,而是先布置午餐會有幾個環節,這讓員工吃也不是不吃也不是。員工還沒吃好,老總就開始整理收拾餐具,結果每個員工都沒吃飽。所以李誕吐槽得很對,「他這個不是吃飯,他這就是工作」。
午餐會被戴科彬變成了工作會。小鏡頭裡的李誕,一個勁地敲打小怪獸如果只是讓老總自己看,可能效用不大,關鍵還得有人吐槽。《老總來了》中室內觀察員的作用,比《令人心動的offer》裡的觀察員的作用大得多了。某種程度上說,他們是員工的一個替代,幫助員工發出心聲,紓解情緒。《老總來了》的三個觀察員中,劉雲峰是專業擔當,熊梓淇也能發揮出90後的視角(節目中他一再感慨「太難了我們這些員工」),但海清的表現尤其亮眼。她敢說,能說,會說,吐槽都在點上,是員工最好的代言人。
海清的吐槽比較直接,比較能夠說出員工心聲指望一檔《老總來了》改善中國職場生態,提高中國職人的滿意度,那是不現實的。但還是很建議其他老總也都來看看節目,檢討下自己有多「討厭」。老總應該意識到:員工雖然為老總打工,但老總也在通過員工創造利潤,老總與員工是相互依存關係,老總不應老是擺出一副「以權壓人」的姿態,並得學會避免因為自己不良的情緒或習慣給員工帶來負擔。員工愉快了,工作愉快了,老總們收穫的價值也會更大。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