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第28個國際殘疾人日聚焦「無障礙」
探索制訂「有大愛無障礙」城市建設的深圳標準
深圳特區報2019年12月05日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殘疾人一個也不能少。」無障礙城市建設是系統推進殘疾人小康進程的重要平臺。12月3日,「深圳市無障礙城市宣傳促進日暨第28個國際殘疾人日系列活動」在南山舉行,本次活動再次聚焦「無障礙」,以「建設無障礙共享全世界」為主題,國內外無障礙領域的知名專家、學者齊聚深圳,共議深圳無障礙城市建設。令人矚目的是,深圳市殘工委印發的《深圳無障礙城市總體規劃(2020-2035年)》(以下簡稱《規劃》)首次發布,深圳將探索制訂「有大愛無障礙」城市建設的深圳標準。
深圳市是我國最早開展無障礙建設的城市之一,率先實現從無障礙設施建設發展到無障礙環境建設。近年來,深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殘疾人事業,將無障礙城市建設列入重點工作,2018年發布實施《深圳市創建無障礙城市行動方案》,最新發布《規劃》,市殘聯通過系列舉措推進無障礙城市建設,讓更多的身心障礙者感受到深圳這座文明城市的溫度,助力深圳打造民生幸福標杆城市。
30位業界大咖齊聚鵬城共議無障礙
家住龍華民治的劉天華是一位盲人,他每天都拄著一根盲杖,搭乘公共運輸工具前往車公廟的「黑暗中對話」體驗館上班。「和其他城市相比,深圳的無障礙設施建設相對比較完善,我們搭乘公共運輸出行也比較方便,地鐵升降梯的按鈕設置有盲文,地鐵工作人員會指引我們進站乘車,到站下車後又有工作人員提前等待在車門口提供指引服務。」劉天華說,他們為生活在致力於創建無障礙城市的深圳而感到幸福,他期待深圳能進一步優化無障礙硬體設施,也呼籲有更多的市民關注他們,為他們融入社會搭把手。
作為「深圳市無障礙城市宣傳促進日暨第28個國際殘疾人日系列活動」中的一個重磅活動,無障礙城市建設和可持續共享發展工作會議邀請到30位業界大咖。他們在為期兩天的會議中,通過主旨演講、圓桌論壇等方式,圍繞無障礙城市建設與可持續共享發展、康復輔具在無障礙城市建設中的挑戰與發展、無障礙城市建設中的通用設計與發展三個主題,從無障礙城市建設理念文化、制度規則、空間環境三個維度探討無障礙城市建設的意義,以及為深圳如何更好更快地創建無障礙城市獻計獻策。
「來了就是深圳人,無論你是中國人還是外國人,大家都可以在這裡包容性地融合在一起。從這個角度來說,深圳本身就要比別的城市更加無障礙。」中國慈善聯合會副會長、華民慈善基金會理事長盧德之在論壇上表示,殘疾人無障礙發展水平代表了一個城市文明發展水平,深圳率先提出從器物方面、制度方面、理念方面建設無障礙城市,可以說,不僅從政府層面,還從社會方面,深圳都走在了全國前列,這對中國現代化發展、城市化發展乃至國際社會都有很好的影響和引領作用。
無障礙融入城市發展的全流程和各方面
「深圳的無障礙建設起步早,也取得了巨大的成績,但從整體看還存在許多問題,全社會無障礙意識仍需提高,無障礙建設沒有嵌入到城市建設中。」市殘聯黨組書記、理事長侯伊莎表示,繼去年發布實施《深圳市創建無障礙城市行動方案》後,今年推出的《規劃》是我國甚至是世界上第一部以無障礙城市為主題的總體規劃。《規劃》從無障礙城市建設理念文化、制度規則、空間環境三個維度進行設計,將無障礙融入整個城市發展的全流程、各個方面,系統提升深圳無障礙建設水平,推進深圳現代化發展的進程。
據介紹,《規劃》首次提出「無障礙城市戰略」和「身心障礙者」概念,首次提出了城市建設要以身心障礙者為視覺,運用通用設計理念,通過所有人可到達、可獲得的制度,以及共建、共治、共享的模式,為身心障礙者提供系統化服務體系。深圳將大力發展無障礙服務業、旅遊業,創新無障礙金融服務,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無障礙創新中心,加強粵港澳無障礙創新合作,推進無障礙國際交流,開展無障礙產品展覽等。無障礙環境戰略通過建築無障礙、交通無障礙、信息無障礙、環境無障礙,將無障礙理念納入各環節、各方面,營造平等、參與、共享、融合的文化環境,使無障礙理念深入人心。
在人工智慧、科技高速發展的時代,無障礙城市發展的文化理念尤為重要。「我們不僅要在器物上做到無障礙,在制度上做到無障礙,更需要文明無障礙,這樣才能實現人類發展的共享目標和方向。」盧德之說。
此外,《規劃》還提到要推進無障礙全納教育,發展無障礙文化,倡導將每年12月5日定為「無障礙城市宣傳促進日」,通過舉辦多種形式的公開活動,提高全社會的無障礙意識,普及無障礙文化。
到2030年形成全球無障礙城市建設「深圳經驗」
根據《規劃》,到2025年,「通用設計」理念成為全城市各行各業的共識,為身心障礙者融入社會提供合理便利,深圳將形成「健全殘疾人幫扶制度」,無障礙城市制度格局基本形成;到2030年,形成無障礙全產業鏈和全球無障礙城市建設的「深圳經驗」;到2035年,將增強無障礙建設核心引擎功能,宜居宜業宜遊的國際一流無障礙城市全面建成。
「為進一步推進無障礙城市建設,我們通過建立法規政策、標準和評估的辦法,將無障礙建設的理念嵌入到市政府的各個職能部門中。比如,針對部分特殊兒童『隨班就讀』變成了『隨班混讀』『隨班混座』的現狀,《規劃》提出,率先構建無障礙通識教育和無障礙專業教育體系,率先在中小學及高校教育教學活動中開展無障礙通識教育;對新建住宅、小區、福利機構等各類建築進行無障礙驗收,逐步推進一票否決制。」侯伊莎表示,我們倡導建立相應的無障礙管理和服務制度,讓整座城市都能夠有關愛而無障礙。
深圳通過無障礙城市建設系統地整合身心障礙者各方面工作,如康復、輔具適配、教育培訓、就業旅遊等,從整體上構建無障礙物質環境、制度體系、文化氛圍,形成人人參與,人人受益,全地域、全流程、全方位的無障礙城市,助推身心健康者和障礙者的融合發展。
精彩發言
康復國際前主席讓·曼斯貝肯: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我們康復國際推出了無障礙設施標誌,已成為世界廣泛應用的標誌。建設無障礙城市需要用通用設計來減少物理障礙,還要有包容性的環境教育、醫療保障體系,讓每個人都能實現自己的價值。
印度著名社會活動家薩蒂什·杜珀裡亞:
在中國有一個非常有名的哲學家,叫老子,他說了一句話「千裡之行,始於足下」。我非常高興能夠看到深圳在無障礙城市建設方面又大膽地邁出了一步。深圳的無障礙城市建設團隊制定規章、政策,確保未來我們可以建立一個無障礙城市,以後深圳會成為無障礙城市建設的先驅者,為殘疾人帶來更多幸福感。
日本立命館大學生存學研究院教授長瀨修:
「無障礙」是《殘疾人權力公約》裡一個非常重要的條款。深圳在無障礙建設上實現了非常大的進步。除了交通設施、公路、學校和建築等,信息無障礙也是非常重要的,信息無障礙應該得到和物理無障礙方面一樣的關注,深圳在這方面也探索出了很多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