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杜甫《春望》
戰爭是人類歷史上從不缺少的主題,為疆域、為生存、不論是出於什麼目的,總會對百姓的生活產生極大的負面影響,就像《春望》裡寫的那樣「家書抵萬金」,至親的親人在戰火中走散,可能陰陽相隔,可能不能團聚。因為戰爭勢必會有衝突,有對抗,有廝殺和交鋒,所以傷亡是必然的,人口的減少也是必然的。那麼戰後面臨破敗的殘局,又應該如何讓人口恢復呢?日本為曾有一個獨特的解決案例:戰敗後,讓人口速增,採用的效果明顯,只是苦了女性,接下來就讓我們來一探究竟。
貪心不足,得不償失
提起戰爭,最讓人印象深刻的還是兩次世界大戰,尤其是相較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參展國家更多、投入人力更多、損失更大的第二次世界大戰。這場戰爭帶來的餘波至今都還對世界產生著影響,作為二戰的戰敗國,日本深有體會。日本曾為了轉嫁國內危機而向無辜的國家發動了戰爭,在法西斯主義的推動下將戰火燃燒到了太平洋彼岸,最終導致兩顆原子彈被發射到了自己的國家,無數民眾與建築化成灰燼與這樣非正義戰爭陪葬,戰爭失敗了,日本的人口也因為戰爭銳減,經濟崩潰,既沒有成功解決國內危機,反倒是給自己的國家帶來了一身創傷,可以說是得不償失。
但是事已至此,往事不能重來,日本又該如何恢復經濟,促進國家發展呢?日本人在這一點上敏銳的意識到了勞動力的重要性,於是在二戰後發布規定促進人口生育,果然十分有效,日本的人口增長迅速,而人口一多勞動力、市場等問題便迎刃而解了。
可憐女兒,年少為母
世人在感嘆日本人反應迅速應對得當之時,卻沒有想到這背後是多少女性悲慘的一生。在私奔人口高速增長的背後,其實是犧牲了無數年輕女孩的美好未來的生育政策。這個政策強制規定女孩年滿十三歲就需結婚生子,並且不能墮胎,養不起的話政府會給予補貼。
這個政策對於日本的生育率的促進是無疑的,但是這也就意味著本來應該在學校繼續學習,日後可以研究深造的女孩兒,花樣年紀應該出去見識玩耍的女孩兒已經要承擔起一個作為母親和妻子的職責了,在他們還不懂什麼是愛的時候,自己也還懵懂無知的時候,已經被迫承擔了這個國家要求她們承擔的責任,被迫擁有了「愛的結晶」,成為了生育的機器。可以毫不客氣的說,二戰後日本經濟的恢復是踩在無數日本女孩痛苦煎熬的一生上實現的。可憐年少的女兒,早早地成為了母親。
厭戰反戰,呼籲平等
在經歷了世界大戰的之後,世界各參戰國家皆是滿目瘡痍,民眾妻離子散,與家人親人愛人相隔永久,世界範圍內掀起了濃烈的反戰情緒,人們紛紛呼籲和平,於是聯合國成立了,於是和平與發展成為了時代的主題。但只珍視和平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還需要反思戰爭的原因,是因為利益、是因為傲慢還是因為什麼?如果有這些原因的影響,那麼我們在當今這個可能只是暫時和平的年代又應該做些什麼?我想是合作共贏。
結語
日本戰後依靠無數女孩兒的犧牲求得了人口的增長以及經濟上的復甦,結果是令人感嘆的,而過程卻是令人不齒的,人權並不應該只是說說而已,生育權是女性基本的權利,誰都無法剝奪,即使是國家拿著國家利益的要挾也不可以,對民眾缺乏基本的尊重和愛護,不是大國所為。真正要想好好發展國家實力,就杜絕發動戰爭的不正當念頭,遵循規律順應世界經濟全球化的潮流,加強國家與國家,區域與區域之間的合作,走和平發展道路,大家為了共同利益而不斷合作奮鬥,實現共贏,才是我們最想看到的結局。
圖片來自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