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荷書舍夜話‖客家小館•客家九大碗

2021-02-14 惠陽故事

客家小館,一個挺溫馨的名字,但卻記載了客家先人艱辛的遷徙之路。

幾百年前,在雜草叢生的山間小道,在青麻石、鵝卵石鋪設的驛路上,行走著幾十人、甚至上百人的家族。他們扶老攜幼,一路南行,尋找新的居所。漫漫的旅程,長長的路途,每一位人都是那麼的疲憊。

他們最期盼的就是有一處旅途中的小館,可以讓他們歇歇腳,吃上熱飯、喝口熱湯。終於在夜幕降臨之後,他們看到遠處的松樹林中,透出了一絲光亮。那光亮給了大家希望,走進一看,那在晚風中飄動的幌子,上面不就寫著「客家小館」嗎?

他們不禁一陣激動,在黑夜來臨時,終於有了落腳之地。店主也是南遷而來的客家人,熱情地招呼這上百人進到店裡歇腳,並開始張羅飯菜。有鍋有灶,女人就有了用武之地。青菜可以去菜地裡採摘;豬肉不多,但有現成的。然後,就是煮成一大鍋肉菜。人多碗少,女人們就找出九個大碗,把菜裝得滿滿的,將這九大碗端上八仙桌。自然,男人是圍桌而坐,可以喝點自釀米酒,大聲地談著明天的行程。女人和孩子通常是夾點菜到碗裡,走到外面的院子裡吃。 

當尋找到合適的地方定居後,他們墾荒種地、開基建房,日子漸漸富足起來。但他們忘不了那遷徙途中的九大碗,每當客人光臨時,他們用更好的食材,用更多的時間,烹調出美味的菜餚,擺放在九大碗中。「客家九大碗」成為客家人生活習俗的組成部分,其烹飪技藝是客家人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為弘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客家九大碗」的烹飪技藝,黃祝濃、餘依梅、賴慧玉、葉飛英等幾位志向相同的客家女性,在秋長周田葉挺將軍紀念園通往碧灩樓的鄉村道路旁,開設了「客家小館」。

「客家小館」的裝修風格採用了客家生活元素,揉入了現代時尚風格。在這裡,你能感受到古老的「客家小館」似乎得到復原。

小館位於景色迷人、空氣清新,一覽田園風光的鄉村道路旁;有容納一百多人聚餐的宴會大廳;還有可供孩童們嬉笑追逐的院落,孩子們如果想體驗古時客家兒童的生活,也可以把菜夾到飯碗裡,坐到院子裡的石凳上吃飯。

當夜幕降臨,如星光閃爍的燈帶,瞬間照亮了院落,也為夜晚還在鄉村道路上奔波的人們照亮著前行路。

「客家小館」選用農家自產的食材、由專業廚師團隊進行製作的「客家九大碗」,溶入了客家人純樸濃厚的鄉鄰之情,讓你感受到獨特的客家飲食文化。吉祥如意白切雞、圓圓滿滿黃金酥丸、一汪春水碌鴨來、鴻運當頭黃燜肉,聽聽這一串充滿文化味的菜名,就可以把你的味蕾調動起來。

「客家九大碗」的製作工藝,在「客家小館」得到傳承和發展,在客家古村周田生根抽枝、開花結果。「客家九大碗」已經成為遊客到客家周田遊玩後,爭相品嘗的地道客家大餐。 

宣傳美麗惠陽  傳播客家文化

羅先森微信:hongsejingdian5330

相關焦點

  • 「吉隆坡之父」葉亞來與葉挺難捨「客家九大碗」
    鮮為人知的是,這些客家漢子儘管早年離開家鄉,但依舊對「客家九大碗」有著深深的眷戀之情,也正因為他們這一情結,讓「客家九大碗」在海內外頗具名氣。1月19日,中新社記者走進葉亞來、葉挺的故鄉廣東惠州市惠陽區秋長鎮周田村,聽到了廣州新四軍研究會會員、惠州文化研究會專家羅東先生講述的當地廣為流傳的關於「葉亞來、葉挺與客家九大碗」的故事。
  • 客家博物館
    中國客家博物館在梅城東山大橋北端前行約百米處,博物館正大門為圓形的兩層牌坊結構,形似客家土樓,上書「中國客家博物館」。入口處有一一口古井,井欄刻「飲水思源」四字,寓意客家人從中原輾轉南遷,對「根源」相當重視,時刻不忘「根本」。全面展示客家民系的歷史、現狀和未來,主館一樓大廳,牆上一個大大的「公式」字映入眼帘。
  • 臺北新店客家族群促進會率團到上杭客家族譜館參訪交流
    9月12日上午,臺北縣新店市客家族群促進會創會理事長黃金明,現任理事長張金泉率團一行7人,到客家族譜館參訪交流。  在交流活動過程中,客家族譜館館長嚴雅英再次感謝臺灣客家族群促進會2009年對於我館在臺灣舉辦的客家族譜展的大力支持與熱情幫助。
  • 龍南客家博物館打開滿滿客家記憶
    從客家圍屋之都——江西龍南傳來好消息,備受大家關注的龍南第四屆旅遊文化節將於12月28日至29日舉行。關西圍景區提升暨客家博物館項目中的「客家建築館」作為第四屆旅遊文化節期間開放的項目點,也將在12月28日正式對外開放。
  • 臺東關山客家大碗公飯復古味 吃過去難忘草根味道
    臺東縣關山鎮農會米國學校的大碗公飯,相當受歡迎,但更受歡迎的是裝飯菜的大碗公,偶爾會有顧客「不小心」帶走。  臺東縣關山鎮農會米國學校的大碗公飯,相當受歡迎,吳佳蓉(右)、吳柔瑩(左)首次品嘗,對豐富的菜色讚賞不已。
  • 西部客家第一鎮:龍泉驛區洛帶鎮
    被譽為「西部客家第一鎮」的洛帶古鎮,坐落在四川龍泉山脈中段的二峨山麓,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洛帶古鎮,東漢成街、三國興市,相傳因蜀漢後主劉禪的玉帶落入鎮旁的八角井而得名「落帶」,後因「落」「洛」同音,後人取鎮名為「洛帶」。
  • 馨記桐花小吃 補習街客家小館
    桐花小炒店裡的用餐氣氛不差   臺灣媒體報導,臺北南陽街補習班多、學生多、小吃店也多,街上有家「馨記桐花小吃」,專賣客家料理,店面不大卻充滿古樸雅致,該店的供應的各式客家小吃種類多、價錢也便宜,招牌麻糬、湯圓美味,學生族與上班族經常上門。
  • 臺灣百大餐廳之客家菜館篇
    臺灣百大餐廳‧米鋪客家小館從臺東沿著臺九線驅車北上,在臺九線332k處,沿著稻田小徑,隨即可見富含古色風情的純樸房舍-米鋪客家小館,極具特色又充滿古早風味的客家料理,不管是經典的客家爌肉、客家小炒、薑絲炒大腸,還是極具特色的私房料理
  • 走進贛南客家文化,讀懂贛南客家風俗,深入贛南客家飲食
    贛南客家是以漢族傳統文化為主體,融合了各種少數民族文化而形成的一種多元文化。客家一詞是客家名系的統稱,也是指客家人的簡稱,那麼客家名系是怎麼形成的呢?客家民系在歷史上和大部分其它民系一樣,由於戰亂、饑荒等原因古代中原漢族逐漸南遷,慢慢和現在的粵、閩、贛當地居民融合,形成了獨特的客家,今天小編就主要講贛南客家,看看你們都知道客家的那些文化習俗呢?贛南客家文化歷史悠久,含有豐厚的內容,包含有宗族文化、飲食文化、居民文化、方言文化、服飾文化及歷史人文,今天小編主要和各位觀眾老爺們講客家文化、風俗、飲食。各位吃貨和驢友們有福啦!
  • 中國客家博物館落戶梅州 揭客家文化神秘面紗
    作為客家大本營的世界客都梅州,增添了一座新的地理坐標——廣東客家博物館正式更名掛牌「中國客家博物館」,世界首家以「中國」二字命名的客家博物館就此誕生。該館是目前唯一完整解讀大客家的博物館,其館藏完整性與設計獨特性,無愧於「中國客家博物館」的名稱。目前該館正在全力建設,力爭在2011年晉升為國家一級館。
  • 成都網紅洛帶 有個客家家風館
    遊客參觀客家家風館。網紅地標博客樓 展示五大主題客家家風客家土樓的正式名稱,是「博客樓」,「四川客家家風館」位於「博客樓」三樓,由龍泉驛區紀委監委等聯建而成。館內珍藏著大量艱難搜集而來的客家族譜、方志、詩文及背後故事,展現客家兒女在漫長的遷徙過程中,遵循祖訓、銘記家風的高尚品性。
  • 客家桐花祭 喜迎五月雪
    2009桐花攝影比賽第二名作品。主辦單位客委會預估,桐花祭將吸引超過1,000萬旅遊人潮,帶動全臺桐花十縣市的客家莊商機80億元。     客家桐花祭已成臺灣知名文創事件,除了帶動旅遊,各式以桐花為意象的文創商品,近年來也紛紛上市,甚至走向品牌化,帶動客家莊地方產業復甦,並常吸引電信、超市等大型企業共同參與相關活動。
  • 成都洛帶升級打造「客家文化名鎮、人文旅遊重鎮、公園城市美鎮」
    雕塑旁,不少遊人拿出手機拍照留影,有的還將拍下的小視頻傳到網上。據洛帶景區工作人員介紹,這個雕塑名為「生生不息」,通過將客家圍屋與莫比烏斯環藝術結合,展現出客家人文化傳承、生活繁衍、創業奮鬥生生不息的內涵,「這裡也是很多遊客來到洛帶的打卡點。」  「我今年上半年來洛帶耍,都還沒有見到這個雕塑。」
  • 潮汕客家的分布
    清順治年間(1644—1661年),興寧縣黃氏來此創村,後來江、李、彭等姓氏到此定居,原名與毗鄰村松水同稱盛水,後因村落小,故稱小松水,簡稱小松。從這些遷徙路線可以看出原先赤鳳客家村落廣泛分布的情況屬實。這些講客家方言的村民,在與赤鳳其他民眾交流中也學會了潮汕話,基本上會閩、客兩種方言。嚴格上說,現在赤鳳鎮講客家話的村莊只有大庵村,有300多人。
  • 客家文化
    南遷中的漢人在此"避風港"裡墾荒拓殖,生息繁衍,不斷與當地土著居民交往、融合,孕育了博大精深的客家文化,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客家民系,創造了堅韌不拔、刻苦耐勞、開拓進取的客家精神。此後,這批客家人及其子孫把這裡作為新的起點,邁出堅實的步伐,走遍南國,及至中原,而後又飄洋過海,奔向五洲四大洋。如今1.2億客家後裔遍及世界80多個國家和地區。
  • 走進大觀天下,圍觀客家奇觀
    「大觀天下」文化旅遊景區為AAA級景點,位於梅州市梅縣區雁洋鎮,以蘇州園林結合客家風情設計打造,是一個集收藏文化展覽、客家文化展示、學術交流和觀光旅遊等為一體的特色文化旅遊綜合體,包含大觀博物館(九館中心)、大觀天池、特色風情文旅古街等文化項目。
  • 滿堂客家大圍:廣東最大的客家圍樓
    在粵北始興的莽莽原野中,矗立著一座佔地面積近2萬平方米,罕見的城堡式巨型客家建築滿堂客家大圍。它是始興現今保存良好的200座左右的客家圍樓中最完整的一座,也是全廣東省最大的一處客家圍樓。1996年,滿堂客家大圍被國務院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廣東梅州客家博物館,配套完善的客家文化展覽館
    位於廣東梅州市梅江區東山大道2號的中國客家博物館是我國非物質文化保護中心,也是一個傳承客家文化的博物館,從這個大型的客家博物館也是廣東梅州唯一的以客家人文化展覽館。從當地的文化館可以看出梅州客家文化一直是當代人為傳承客家文化聖地的地方。
  • 探尋客家文化萬綠河源遊攻略!
    河源簡介 河源,別稱槎城,是京九鐵路進入廣東省的第一個城市,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起源地之一,是東江菜的主要流行地。內有360多個綠島,以及新豐江國家森林公園;設有龍鳳島、水月灣、客家風情館、送水觀音、鏡花鈴多個景點。可謂「山、水、湖、島」於一體。
  • 【客家】客家飲食文化原來有這麼多學問
    客家菜亦稱東江菜,它與潮菜、粵菜並稱廣東三大菜。客家菜餚風味的形成跟客家民系的形成是分不開的,如像客家話保留著中州古韻一樣,客家菜同樣也保留著中州傳統的生活習俗特色。    在廣東菜的三人流派中,廣州菜、潮州菜都曾經歷過秦代以後的「漢越融合」階段,而東江菜則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