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小館,一個挺溫馨的名字,但卻記載了客家先人艱辛的遷徙之路。
幾百年前,在雜草叢生的山間小道,在青麻石、鵝卵石鋪設的驛路上,行走著幾十人、甚至上百人的家族。他們扶老攜幼,一路南行,尋找新的居所。漫漫的旅程,長長的路途,每一位人都是那麼的疲憊。
他們最期盼的就是有一處旅途中的小館,可以讓他們歇歇腳,吃上熱飯、喝口熱湯。終於在夜幕降臨之後,他們看到遠處的松樹林中,透出了一絲光亮。那光亮給了大家希望,走進一看,那在晚風中飄動的幌子,上面不就寫著「客家小館」嗎?
他們不禁一陣激動,在黑夜來臨時,終於有了落腳之地。店主也是南遷而來的客家人,熱情地招呼這上百人進到店裡歇腳,並開始張羅飯菜。有鍋有灶,女人就有了用武之地。青菜可以去菜地裡採摘;豬肉不多,但有現成的。然後,就是煮成一大鍋肉菜。人多碗少,女人們就找出九個大碗,把菜裝得滿滿的,將這九大碗端上八仙桌。自然,男人是圍桌而坐,可以喝點自釀米酒,大聲地談著明天的行程。女人和孩子通常是夾點菜到碗裡,走到外面的院子裡吃。
當尋找到合適的地方定居後,他們墾荒種地、開基建房,日子漸漸富足起來。但他們忘不了那遷徙途中的九大碗,每當客人光臨時,他們用更好的食材,用更多的時間,烹調出美味的菜餚,擺放在九大碗中。「客家九大碗」成為客家人生活習俗的組成部分,其烹飪技藝是客家人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為弘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客家九大碗」的烹飪技藝,黃祝濃、餘依梅、賴慧玉、葉飛英等幾位志向相同的客家女性,在秋長周田葉挺將軍紀念園通往碧灩樓的鄉村道路旁,開設了「客家小館」。
「客家小館」的裝修風格採用了客家生活元素,揉入了現代時尚風格。在這裡,你能感受到古老的「客家小館」似乎得到復原。
小館位於景色迷人、空氣清新,一覽田園風光的鄉村道路旁;有容納一百多人聚餐的宴會大廳;還有可供孩童們嬉笑追逐的院落,孩子們如果想體驗古時客家兒童的生活,也可以把菜夾到飯碗裡,坐到院子裡的石凳上吃飯。
當夜幕降臨,如星光閃爍的燈帶,瞬間照亮了院落,也為夜晚還在鄉村道路上奔波的人們照亮著前行路。
「客家小館」選用農家自產的食材、由專業廚師團隊進行製作的「客家九大碗」,溶入了客家人純樸濃厚的鄉鄰之情,讓你感受到獨特的客家飲食文化。吉祥如意白切雞、圓圓滿滿黃金酥丸、一汪春水碌鴨來、鴻運當頭黃燜肉,聽聽這一串充滿文化味的菜名,就可以把你的味蕾調動起來。
「客家九大碗」的製作工藝,在「客家小館」得到傳承和發展,在客家古村周田生根抽枝、開花結果。「客家九大碗」已經成為遊客到客家周田遊玩後,爭相品嘗的地道客家大餐。
宣傳美麗惠陽 傳播客家文化
羅先森微信:hongsejingdian5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