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花了4年時間寫完《唐詩選注評鑑》書稿,劉學鍇教授已經80歲,「我原來準備選注評鑑2700首唐詩,手抖得厲害,只得壓縮為650首,300萬字。」他說。
書稿從北京運抵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時,中州古籍出版社副總編盧欣欣驚呆了:「我只能用震撼來表達我見到書稿時的情緒。10箱書稿,全部手寫。劉先生的這種學術情懷讓我深深感動,我在心中默默告誡自己,唯有把書做好才不辜負先生對讀者的一片心意。」
事實證明,盧欣欣的眼光沒錯:《唐詩選注評鑑》(兩卷本)自2013年出版以來,廣受各界讚譽,5年內5次印刷。中國唐代文學學會會長陳尚君教授稱其為「近三十年最好的唐詩大型選本」。
2018年,85歲高齡的劉學鍇對該書進行修訂,中州古籍出版社於2019年5月將修訂本改版重印為十卷本。
「從李商隱研究,到溫庭筠傳論,從參與《唐詩鑑賞辭典》編著,到今天的《唐詩選注評鑑》,劉學鍇先生用自己的作品證明了經典之作需要經典性鑑賞,而劉先生就是唐詩知音。」復旦大學教授查屏球如此評價。
「詩家總愛西崑好」
「劉君學鍇,年不足四十,學有根底,甚可喜也。」1963年7月底,著名語言學家張滌華在日記中抑制不住「得遇千裡馬」的喜悅。這是兩位學者的第一次見面。當天,張滌華作為安徽師範大學中文系主任,接待了剛剛來校報導的劉學鍇。
劉學鍇,1933年8月生於浙江省松陽縣,1952年考入北京大學中文系。1959年,劉學鍇博士畢業留校任教,獨立開設了校勘學課程並參與了古籍整理概論課程的建設和講授。1963年,劉學鍇調安徽,在安徽師大中文系工作至退休。
1975年至2004年,劉學鍇集中研究唐代詩人李商隱,先後出版10多部相關著作,發表30多篇相關論文。劉學鍇因此被譽為「國內研究李商隱第一人」。
李商隱的部分詩歌過於隱晦迷離,給後人解讀帶來很大難度,故有「詩家總愛西崑好,獨恨無人作鄭箋」之說。
劉學鍇發現,李商隱的詩舊注不少,但各家觀點分歧很大,讓讀者莫衷一是。「這樣一位『後世治之最勤』的詩人,其生平行蹤的考證、作品的系年、詩意的解說疏證乃至總體的評價等方面,都存在許多問題,亟待糾正、補證,甚至徹底重新思考」。於是,做一部集解式的整理本,對前人已有的考證、疏解、評點成果作一次全面的清理和總結,成了劉學鍇心底強烈的衝動。
這一想法與同一時期在安徽師範大學教授「唐詩風貌」的餘恕誠先生不謀而合,兩位先生從此攜手合作。本著「清理」和「重塑」的初衷,劉學鍇和餘恕誠認為與其勉強撰寫以著者已意為主的新注,不如集思廣益,以集解新箋的方式來整理研究,較為實用。
就這樣,兩位先生積十數年之心力,孜孜矻矻,由詩選—評傳—集解,滾雪球般地壯大成果,為「義山詩學」奠定了堅實基礎。其中,劉學鍇或與餘恕誠合著,或獨立寫作,先後出版了10多部專著。其中,《李商隱詩歌集解》《李商隱文編年校注》《李商隱資料彙編》被學界被譽為「李氏三書」,成為李商隱研究的圭臬。
「如果說我的某種成果可以傳世,那是鼓勵,是不實之譽。」儘管著作等身,劉學鍇依然非常低調,「任繼愈先生謙稱自己是過渡的一代,我只能是過渡的一代中最平凡但多少做了些實事的人。」
從溫庭筠到唐音清賞
在四川大學教授、劉學鍇的首屆研究生周嘯天看來,先生「寫字作文,一筆不苟,風格悉如其人。」但在生活中,一向不苟言笑的劉學鍇卻有著精湛的廚藝,而且能唱地道的越劇。
這種內斂的浪漫,反映到劉學鍇的學術研究中,就是退休後繼續研究和李商隱並稱「溫李」的晚唐「花間派」詞人溫庭筠,先後推出了《溫庭筠全集校注》《溫庭筠傳論》《溫庭筠詩詞選》。
從20世紀80年代起,劉學鍇還參與撰寫編寫各種詩歌鑑賞書籍,最著名的就是參與撰寫《唐詩鑑賞辭典》條目。
從2013年開始,劉學鍇開始著手一項龐大的工程,寫作《唐詩選注評鑑》。「從接手唐宋文學課程開始,我就特別希望手邊有一本像《唐詩選注評鑑》這樣的書,除今人的注釋外,把前人的注釋、評論都搜集好,又有編撰者的疏解、評鑑做參考,那我講課就方便多了。」
對於這本書,劉學鍇的定位是「切實有用」。在劉學鍇看來,與10餘年來唐詩的整理、考訂、研究成果相比,唐詩的普及工作除了《唐詩鑑賞辭典》曾產生過廣泛影響外,無疑是滯後了。時至今日,各地出版社還在不斷翻印孫洙的《唐詩三百首》這部兩個半世紀前的選本。「我教了幾十年的唐宋文學,對大學中文系的古代文學教師、喜歡讀唐詩的大學生究竟需要一部怎麼樣的唐詩選注鑑賞入門書,有比較深切的體會。」
「披沙揀金的選目、廣徵博引的箋評、獨有會心的鑑賞。」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中國宋代文學學會會長莫礪鋒認為,「《唐詩選注評鑑》最有價值的部分,是劉學鍇先生寫的鑑賞文,這是真正懂詩之人所寫。」
「既適合基礎閱讀,又具有學術高度。專業學者不會覺得淺,普通讀者不會覺得深。」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鍾振振表示,《唐詩選注評鑑》是可以面向各層次讀者的陽春白雪之作。
從「西崑解人」,到「飛卿知己」,再到「唐音清賞」,劉學鍇用自己「繁華落後見真淳」的學術著作,「以一人之力,成一家之言」,從而讓自己成為真正的「唐詩知音」。
(記者 常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