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漲200%,阿里、美團、京東盯上了同一個新風口

2020-12-19 騰訊網

「阿里、美團、京東盯上了同一個新風口。」

投資家作者 | 劉曉月

錢景無限的千億風口

若論這世界上廣大女性們投資意願最強、最能不計成本的項目,那麼答案一定是她們自己的臉。

早在兩千多年前,亞里斯多德曾對弟子們說:「俊美的相貌是比任何介紹信都管用的推薦書」。

將高光和鼻影換成一支飽滿的玻尿酸,用光子嫩膚替代粉底和遮瑕,丟掉雙眼皮貼安上永久的歐式大雙,經過改造後,一個一個都是精緻的豬豬女孩。

醫美行業,絕對是當代增長最迅速、潛力最廣闊的行業之一,具備暴利風口的一切特徵。據相關統計數據,2012~2019年,中國醫美市場保持高速增長,醫美市場規模年複合增速達到28.97%,2012~2018 年每年增速均超過25%。2019 年,中國醫美市場規模達到 1769億元,同比增速仍達到22.2%。整形美容已成為繼房地產、汽車銷售、旅遊之後的第四大服務行業。

尤其是今年,醫美火爆出了新高度,被業內成為「醫美行業雙十一元年」。雙11期間,新氧線上交易額同比增長213%,天貓第一波售賣期醫美醫療訂單量環比增長近7倍。

醫美行業的用戶基礎極其龐大,大多數人沒想到的是,在女性之外,男性同胞們也不甘落後,甚至更勝一籌。

《新氧2019醫美行業白皮書》中指出,男性也想做個美人,過去一年中,新氧平臺上的男性消費者數量增長了52.30%。而且,男性用戶出手更大方,大多下單貴重的項目,男性消費者的平均客單價是女性的2.75倍。其實越是職業生涯到達一定高度的男性越注重外表,消費能力強且消費決策過程短,是絕對的高淨值人群。

除了需求廣闊之外,醫美的復購率還很高,幾乎覆蓋了一個人的全生命周期。美麗是會很上癮的,先割個雙眼皮,然後墊個鼻子或下巴。年輕打打玻尿酸,老了再拉皮,幾乎是老少通吃。此外,隨著非手術類醫美項目佔比提高,因為其非永久性的特徵,也帶動了後續的復購,每次消費也至少在2000元以上。

況且,這個行業還未被充分挖掘,未來的增長潛力極其客觀。iiMedia Research(艾媒諮詢)數據顯示,在18~40歲女性中,中國醫美用戶滲透率為7.4%,韓國為42.0%,二者之間有近6倍的差距。艾媒諮詢分析師認為中國醫美消費還有近6倍增長空間,未來市場增長空間巨大。

真正的收割者是誰

如此暴利的行業,錢都被誰賺走了?

表面來看,似乎是收費動輒上萬的醫美機構,但真正的收割者,卻實際上是各大網際網路平臺。

金錢聚集之處、也必是人群扎堆之處,醫美機構的行業競爭,實在是太激烈了。從長城證券的數據統計來看,整個產業鏈中,上遊的醫藥生產商收入佔行業收入32%~52%;流量入口(如百度、新氧)28%~60%;而機構只有-10%~13%。整個行業盈利的機構不足30%。

也正因此,這個行業的洗牌也更加激烈、更加殘酷。2018年,34508家企業倒閉,是2016年的3.8倍;繼伊美爾在2017年退市後,麗都整形、春天醫美和柏薈醫療也相繼離場。

然而,流水的機構,鐵打的平臺。坐擁海量用戶和龐大渠道資源的網際網路平臺,卻成為了最大的受益者。

相比其他平臺,醫療美容市場的獲客成本高的驚人。有資深醫美業從業者透露,線下醫美診所平均獲客成本為6000元/人,而以往醫療美容機構有40%甚至更高的營銷費用給到渠道。

以藝星醫美為例,2017年藝星的活躍用戶13.65萬人(在相關財政年度接受至少一次治療),當年銷售費用3.06億,平均單個用戶成本2241元。

要知道,藝星醫美是目前所有上市醫美機構中收入規模最大的一家,行業內的老大尚且如此,後面的小玩家自然更慘。

此前莆田人有一句話,兢兢業業30年就是為網際網路打工。

過去,最大的收割者是百度。有業內人士透露,「百度每年600個億的競價收入裡,有200個億來自醫療,其中一半是醫美。」

但隨著「魏則西事件」的發酵,百度「競價排名」的生意越來越不好做,再加上其他網際網路平臺的崛起,收割者們從百度的「一家獨食」,變成了「群起分之」,形成了「1+N」的行業格局。

巨頭搶食新賽道

金錢湧動之下,阿里、美團、京東等超級巨頭,也加入了這個賽道。他們手握巨大的流量資源,又兼具生活服務的屬性,無論是從醫美業務的獲客成本,還是與其他板塊的協同帶動方面,都擁有巨大的優勢。

早在三年前,美團就意識到了醫美的機遇所在,並將這一板塊作為生活服務的重要入口。

2017年,美團點評就提出了「新美業」的概念,一年後,升級為獨立業務部。2019年,美團點評聯合醫美上遊品牌推出了「正品聯盟」,提供醫美專險、掃碼驗真等消費安全保障產品,同年線上交易額年同比增長388%。今年以來,美團醫美頻現於梯媒廣告中,並在美團與大眾點評APP開屏、信息流第一位等位置加大推廣力度,

美團點評到店綜合事業部總經理張晶曾表示,醫美醫療目前是美團到店綜合業務中頗具發展潛力的一個業務版塊。

公開信息顯示,短短三年,在美團平臺已經入駐了11000多家醫美機構,這一數量約佔國內整個醫美機構的11.8%。今年618活動期間,美團醫美線上交易額超過21.7億元,是新氧上半年5.11億元營收的4倍多。

相比美團,阿里的獨特之處在於「場景」。阿里藉助了LBS(基於位置的服務)技術,開放支付寶、淘寶、天貓、口碑等各平臺的搜索、醫美頻道頁、營銷會場、猜你喜歡等諸多入口,能夠為醫美機構謀求多場景、多渠道的鋪設和導流。

阿里健康數據顯示,旗下醫美業務在2019年的兩個大促期間錄得近6倍和2倍的交易額增長(具體細項數值未披露)。今年醫美業務GMV目標預計將3倍增長。

阿里、美團這些綜合性網際網路平臺雖然流量優勢突出,但魚和熊掌難以兼得,巨頭們存在單獨垂類品牌效應弱的短板,這就為新氧、更美等垂直平臺提供了巨大的發展機遇。

11月25日,有著「國內網際網路醫美第一股」的新氧科技(NASDAQ:SY)發布三季度財務報告,業績表現頗有亮點——

上市首年,新氧實現營業收入11.52億元,同比增長86.6%;非美國通用會計準則淨利潤2.81億元,同比增長247.1%。最新公布的三季度財報數據顯示,在疫情衝擊下,公司依然取得了逆勢增長,第三季度總收入為3.596億元,相比2019年同期的3.024億元增長18.9%。

除了營收的穩步增長之外,新氧作為行業頭部平臺,用戶活躍度、平臺交易量亦呈現高速增長之勢。

用戶活躍度方面,2019年第四季度,新氧App活躍用戶量達到367萬,同比增長高達120.1%。2020年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活躍用戶數持續加速增長,同比增幅均超過了170%。到了第三季度,新氧移動端的平均月活躍用戶已達到870萬,較2019年同期的340萬增長153.7%。

得用戶者得天下!隨著網際網路流量日漸式微,醫美作為新場景、新入口,必將成為各類巨頭爭相搶食的重要蛋糕。

亂象橫生,屠龍少年變惡龍

但金錢密集之處,同樣也是亂象橫生之處。尤其是對於醫美行業而言,醫療事故頻發、非法醫美、無照經營、虛假宣傳……已經成為了醫美行業的特色標籤。

據《2019~2025年中國醫療整形行業發展現狀分析報告》的數據指出,我國正規的醫美機構約有9500家,而無證經營的「黑診所」則超過6萬家,是前者的6倍之多。「黑診所」的手術量是正規機構的2.5倍,非法執業者是合規執業者的9倍,有15萬人之多。培訓一名非法上崗醫生,甚至只需要一周的時間。

網際網路的出現,被寄予傳統行業的顛覆者厚望,藉助平臺的信息對接、供需匹配優勢,來解決包括醫療醫美等傳統行業的信任問題。

但隨著2016年魏則西事件的爆發,人們才意識到,我們曾以為的「屠龍少年」,其實早已變成「惡龍」。畢竟,平臺的首要目標是追求營利,而廣告引流費則是平臺創收的不二法寶。

所以你可以看到,當魏則西事件爆發之後,百度雖然有所收斂,但更多的「百度」湧現,尤其是在醫美這個魚龍混雜的行業更為明顯。

有的平臺,準入門檻形同虛設,審核驗真更是極其欠缺。

以美團為例,在黑貓投訴平臺上,有大量虛假門店信息、誇大醫美效果、欺騙商家入駐等。討論話題。

這些投訴,直指美團平臺醫美業務的核心問題——對商家的審核機制十分缺位。入駐商戶證照存在公司名稱與實際不符、入駐商家超範圍經營問題、醫美機構違規經營、上線違規項目等情況屢見不鮮。

如今,打開美團的醫學美容頻道,依然可以看到有「美白針」「溶脂針」「水光針」等項目,分別有157個、88個、151個搜索結果,甚至還有水光針單獨的頻道頁。

然而,這些項目卻是被國家相關部門所明令禁止的。7月,上海市衛健委監督所衛生技術人員監督科科長劉洪曾公開表示,「美白針」、「溶脂針」、「水光針」等在中國沒有正式批准,並不是合法的醫美項目,正規守法的醫美機構和醫生是不會給就醫者注射這類產品的。

有的平臺,甚至與不法機構為虎作倀,幫機構虛假刷單刷評論,甚至過濾掉用戶對合作商家的投訴曝光。

以垂直平臺新氧為例,2015年平臺被曝進行了持續逾一年的刷單行為。新氧員工向醫院承諾,刷單的數十萬金額可以在次日退還給醫院;新氧會在網上盜取整形效果好的用戶前後對比圖,然後偽裝成自己的案例上傳並展示在首頁或者置頂在社區。從這一點來看,新氧和機構之間,通過利益形成了嚴密的綁定關係。

那麼這個問題是否有解?

這背後,需要商業模式的變革,是需要平臺扎紮實實沉下心來,深入整個產業鏈。

這一點可以比照淘寶的發展,雖然同是淘寶撮合交易的平臺,但是淘寶介入交易的程度就能很深,不僅建立了買賣雙方的信任機制,還有支付系統做支撐。買賣雙方不會跳過淘寶進行交易。更重要的是,淘寶解決的信任問題,讓其具備了不可替代性。

但是當前的醫美平臺介入交易的程度太淺,再加上醫美消費的決策長、交易頻次低、風險高,尤其是它是純線下交易中,很難做到後續服務的監控。

結語

縱觀網際網路發展史,風口之後,必是一地雞毛。那些只顧著蒙眼狂奔賺快錢,而忽視了用戶體驗與平臺責任的企業,必將遭遇大浪淘沙式的洗牌,如O2O,如共享單車.......

在這場風口追逐遊戲之中,最受傷的,往往就是用戶。但醫美行業不像別的,押金取不出來,不要也就不要了,但每個人的臉卻只有一張。除了呼喚平臺們早日肩負起應有的責任,我們用戶自己,也應當注意提高警惕才是!

相關焦點

  • 阿里、美團、京東盯上的社區團購,2年內真能幹掉500平米超市嗎?
    事實上,追溯到更早之前,社區團購這門生意,只有阿里和騰訊這兩大巨頭在低調的推進。阿里是擁有自己的盒馬,騰訊則是對外投資了興盛優選和食享會。但就在最近,其他巨頭的出現,徹底點燃了整個戰場。緊接著,美團的「美團優選」在7月面世,在短短3個月時間,布局了超20個城市,同時將社區團購工作人員擴充至千人。此時此刻,拼多多也不甘寂寞了,於是在8月推出了「多多買菜」。在2個月的時間內就覆蓋了超60座城市,毫不誇張的講,這簡直就像在復刻當年拼多多神一般的發展奇蹟。京東呢?
  • 深度復盤阿里小米京東美團崛起之密:阿里八次轉身,京東兩次革命
    如果一家企業非常重視某項新業務,那麼組織架構就會體現出公司的重視(業務部門、人事安排、考核管理機制),在該業務的重要崗位任命值得信任的核心人物,並對其充分賦權。本期的智能內參,我們推薦來自方正證券的行業報告,從企業的「組織架構」這個視角出發,回溯了阿里巴巴、小米集團、京東、美團點評這四家商業巨頭的發展歷程,包括發展過程中的重要人物,重要歷史事件。
  • 騰訊系圍剿阿里,美團、拼多多、京東借勢社區團購
    血雨腥風中的社區團購,本質上是騰訊系電商的一次「賽馬」,更是騰訊、騰訊系電商的戰略合圍。而上車太晚也未投入重兵的阿里,將會付出沉重代價。社區團購排位賽中,最有潛質的選手,是美團、拼多多,此外還有京東。騰訊是美團第一大股東,拼多多的第一大機構股東,也是京東第一大股東。
  • 美團新動作,阿里和京東感覺突然,王興「出奇制勝」
    不過就在近日,有新的巨頭似乎要打破這一常規,美團的閃購平臺,在半個小時之內即可把商品送到客戶手中,全程不需要快遞來幫忙。4月8日,華為的一款新手機P40在國內首發,有客戶在美團本地服務的「華為授權店下單」,美團的閃購平臺在客戶下單28分鐘後順利把手機交付到買家手中。這一速度是驚呆了電商巨頭們,一個搞外賣的竟然跨界革了電商的命。
  • 阿里為何95億美元收購餓了麼?美團外賣得值200億美元
    美團外賣得值200億美元   2、美團外賣將為海瀾之家開啟送貨之路,進軍同城物流   3、騰訊聯手京東逾16億元入股步步高,狙擊阿里新零售
  • 社區團購的日子開始變壞,是從被資本巨頭們盯上後開始的
    應該是從社區團購被資本巨頭們盯上之後開始的。當社區團購被資本盯上以後● 各大社交平臺輿論指責:巨頭入局社區團購,與民爭食吃相太難看!●國家反壟斷政策出臺側面敲打:反對價格戰和資本的無序擴張!資本的爭相入局讓社區團購變成了風口,但也把它送到了槍口。據36氪獲悉,12月12 日,美團內部通報了一起反腐案件,美團優選陝寧省區負責人馬軍,因受賄已被西安警方刑事拘留。該案件在美團內部被定義為「優選首案」,是美團優選業務自今年 7 月成立以來,首個內部通報的違規違法案例。
  • 阿里張建鋒:美團已變金融公司 京東高仿阿里
    阿里張建鋒中歐演講:談京東微信美團,以及商業未來 文/天下網商 以下為阿里巴巴集團零售事業群總裁張建鋒(行癲)4月下旬在中歐商學院的閉門分享,天下網商輾轉從與會聽眾處獲得。 美團通過「賣錢」將O2O服務標準化。 投資決策中主要看哪些關鍵商業要素。 微信五歲了但面臨產品老化危機。 京東是一個最大的高仿平臺,正在「高仿」阿里的商業模式。 張建鋒(阿里巴巴集團零售事業群總裁):非常高興有這個機會和同學們做個交流。
  • 京東、美團、58同城背後的老闆是他?身價3247億,力壓馬雲成首富
    阿里的新零售範本盒馬,外賣平臺餓了麼訂單量暴漲,辦公軟體釘釘更是徹底火了起來。當然,騰訊也不例外,特別是遊戲業務賺得盤滿缽滿,王者榮耀在除夕夜流水高達20億。其他的小程序、騰訊會議等也獲得了非常不錯的業績,這是騰訊市值上漲的主要原因。對於馬化騰,我們的印象是低調內斂,不善於演講,也沒有留下什麼經典的句子。
  • 美團、阿里、京東搶著入局的社區團購,或是餐飲零售的好機會
    1網際網路巨擘紛繁入局社區團購據媒體報導,京東裡面目前正操持名為「京東優選」的社區團購項目。該項目將於12月尾或來歲1月初上線,非常初將在山東試點,隨後在京東物流天下七大區(華東、華北、華中、華南、西南、西北、東北)的省城都會放開。
  • 京東、拼多多、美團等巨頭紛紛布局的社區團購,是不是偽風口
    時下,京東、拼多多、美團、滴滴、阿里等網際網路巨頭紛紛布局社區團購業務。可以說,新冠肺炎疫情是社區團購興起的助推劑,越來越多的人養成了在線上消費的習慣,進一步推動了社區團購產業發展。艾瑞諮詢此前發布報告稱,2019年中國生鮮電商行業市場交易規模達2796.2億元,較上一年增長36.7%,預計到2023年將超過8000億元。
  • 阿里、拼多多押注新風口,燒錢大戰愈演愈烈,用戶1分錢薅羊毛
    面對社區團購這一新風口,引得一眾網際網路巨頭關注。今年上半年來,拼多多、美團、滴滴、阿里、京東等巨頭,紛紛殺入社區團購市場,掀起了一場場燒錢賣菜大戰。有消息稱,字節跳動、快手等也虎視眈眈,也將跳入這場廝殺之中。社區團購,被稱之為中國零售最後一戰。
  • 高瓴錯失30倍股 美團和阿里騰訊笑了!燒掉2000億後 這個板塊暴漲
    燒掉2000億後,這個板塊暴漲……   過去10年,新經濟有多個風口,新能源汽車非常具有代表性。   國內一度有上百家造車新勢力,如果將產業鏈上下遊公司計算在內,則創業公司或高達千家。三上市車企無疑是它們中間的幸運者。   和網際網路、移動網際網路創業時只需要「十幾個人,七八桿槍」不同,造車屬於技術和資金密集業務,10億元剛剛起步,百億元未必能出線,更有創業者喊出,「沒有200億元就別造車了」。   創業公司融資貧富不均明顯。
  • 阿里京東改造夫妻零售店 新零售開啟便利店又一輪轉型升級潮
    而去年開始,京東、天貓等網際網路巨頭宣布進軍線下小店,「京東」計劃五年內在全國開設100萬家京東便利店,阿里也定下了開出100萬家店的目標。阿里和京東定下如此宏大目標的背後,依託的是對於傳統線下「夫妻零售小店」的改造,讓他們搭上「網際網路」的順風車。
  • 阿里騰訊美團入局,網際網路巨頭「燒錢」賣菜,消費者:薅羊毛真香
    視點2020-12-04 17:11賣菜,正成為網際網路巨頭的新戰場。在社區團購最強風口上,阿里、騰訊、拼多多、滴滴、美團等巨頭紛紛入局,燒錢大戰愈演愈烈,消費者再次迎來薅羊毛的大好時機。1分錢一袋食鹽、一分錢一個橙子……搶到的消費者直呼:薅羊毛真香。
  • 手機菜籃子風口已來?美團買菜在深上線,餓了麼孵化「餓鮮達」
    非常在線2019年11月20日消息,民以食為天,「吃」在不少中國人眼裡可是頭等大事,這些年圍繞「吃」的網際網路創業數不勝數,因為城市人群對於生鮮的高頻需求,已經形成了一個萬億級別的市場空間,美團、京東、騰訊、阿里等一線網際網路巨頭紛紛入局,都想搶佔一席之地,買菜生意在今年成為了一個新的風口
  • 美團、阿里、拼多多否認退出社區團購
    阿里、拼多多、美團否認全面退出社區團購業務,稱純屬謠言。就在美團、阿里、京東、拼多多等巨頭都在快馬加鞭地進入社區團購跑馬圈地的時候,諸多問題也隨之而來。美團優選在內部通報了首起貪汙腐敗案件,原陝寧(陝西、寧夏)省區負責人馬軍已被刑事拘留。
  • 阿里、京東、美團、小米……背後的神秘金主,他拿下了中國網際網路半壁江山!
    他也是阿里、京東、今日頭條、滴滴、美團、小米、陌陌……一眾中國網際網路公司背後的共同金主。他是尤裡·米爾納,一個低調到塵埃,但是只用了7年時間,幾乎投下了整個中國網際網路半壁江山的神秘猶太人!02阿里、京東、美團、小米……背後的共同金主!DST能夠在全球範圍內到處大手筆出手,少不了背後資本的支持。其中,最大的LP是俄羅斯寡頭阿利舍爾·烏斯馬諾夫——很長一段時間,這個圓臉大胖子都是排在比爾·蓋茨和拉裡·巴奇之外的世界第三富豪。
  • 美團的這個回答我給59分,看看京東是怎麼回答的
    最近,美團忙著「賣菜」,放鬆了對「賣飯」的監管,後院起火了。「價格歧視」在網際網路平臺早已見怪不怪,因此被整上熱搜的也不多見,但美團偏偏就上了微博熱搜。一起來看看怎麼回事。10元紅包澆滅不了我拯救吃貨的熱情話說神父經常在美團上點外賣,時間一長,美團就盯上他了。美團通過各種方式讓其衝會員,雖屢敗,但屢戰。吃人嘴短,神父就狠心花了15元充了個會員。
  • 中國最強電商排名:阿里4.1萬億最值錢,京東排第三,第二很意外
    其中,阿里巴巴、美團點評、京東位列「中國10強電商」榜單前三,而在「全球五大上市電商」榜單中,有四家企業均來自中國。具體來看,天貓淘寶母公司阿里巴巴憑藉著4.1萬億價值成為中國最值錢電商;排在第二位的則是美團,雖然在很多人看來它算不上電商,它的表現在前三強中顯得格外亮眼,數據顯示,美團點評近五個月增長80%,使其價值達到了9190億,僅次於阿里巴巴;而京東、拼夕夕、滴滴出行分別以7490億、7280億和3600元價值排名第三至第五。
  • 美團阿里京東「三分天下」格局已定?6年潮起潮落:萬億「跑腿」生意...
    即時配送行業大事記圖片來源:《美團配送:2019中國即時配送行業發展報告》由此,在即時配送賽道上也只剩下閃送、UU跑腿,與達達保持著獨立發展,當然達達集團其實早在2016年時就已經與京東集團旗下的京東到家完成了合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