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行旅記》(七十四)

2021-02-08 雕弓讀報


煙花三月——烏鎮,網際網路時代

近幾年,烏鎮頻頻進入人們的視野,是因為世界網際網路大會在此召開,而且被確定為永久會址。網際網路時代,多種信息聚集交匯,烏鎮,還是從前那個烏鎮嗎?帶著諸多疑問和好奇,我來到這裡。 

烏鎮,位於江浙兩省交界處,距杭州、蘇州均為60公裡,距上海106公裡,緊鄰京杭大運河,境內屬太湖流域水系,河流縱橫交織,有「中國最後的枕水人家」之譽。

說來難以置信,6000多年前,烏鎮先民就在此繁衍生息了。春秋時代,這裡是吳越邊境,吳國屯重兵在此防禦越國,史稱「烏戍」。從唐代鹹通十三年建鎮時算起,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藉助水運的便利,烏鎮從宋代開始,逐漸發展為江南貿易重鎮,明清時期,其規模和繁華已超過郡縣,明代嘉靖時期《烏青鎮志》記載:「財賦所出甲於一郡」。烏鎮古民居常塗抹黑色漆料,以長久保護牆面,而黑色在這一帶稱「烏」,烏鎮名稱大約由此而得。

域內三條市河,形成十字形的構架,將烏鎮分割為東西南北四個區域,古時候,各區域設置柵欄以防匪盜,因此得名東柵、西柵、南柵、北柵。目前,已開發出東柵和西柵兩個旅遊景區。跟著GPS導航,我先到了西柵南門,管理人員告訴我,東柵的幾個主要場館,下午5點關門,可先去那邊觀光,有免費班車往來接送。還沒進入景區,就感受到便利的服務,我的遊興陡然大增。

西柵和東柵相距1.5公裡,班車沿「子夜路」橫穿鎮內。隔窗外看,樓房林立,商鋪雲集,儼然一座現代化的城鎮。其實,烏鎮旅遊業的興起,要晚於附近的周莊、西塘等古鎮。直到1999年,烏鎮人才後知後覺,意識到古鎮的價值,開始著手保護性開發,「整舊如故、以存其真」,他們收集舊料,修補老屋殘缺,陳年門窗修整後,按古法用桐油刷漆,水泥路全部恢復為青石板路,所有的管線鋪設地下,古鎮重新煥發了新時代生機。2014年,世界網際網路大會所以選在這裡舉辦,正是基於烏鎮獨特的地理優勢,悠久的中華傳統文明,周邊網際網路經濟的輻射,類似世界經濟論壇舉辦地瑞士小鎮達沃斯,千年古鎮一躍置於資訊時代的前沿。

東柵面積稍小,由東柵老街、觀前街、河邊水閣、廊棚等組成。一條幾百米長的市河,河道兩旁的老建築,多為人文景觀,主要有茅盾故居、林家鋪子、立志書院、文昌閣、修真觀古戲臺、江南百床館、餘榴梁錢幣館、匯源典當等。茅盾故居當然是我首選,因為那部《子夜》早已印在心裡,問明白方位,便一路徑直尋過去。

茅盾故居,坐落狹長的觀前街上,現闢為茅盾紀念館。隔街是文昌閣,建在河埠之上,舊時讀書人前來,小船就泊在閣下的河埠邊。從閣下門洞過來,就是茅盾故居正門。故居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面積450平米,兩層木結構樓房,為四開間兩進結構。進門處是茅盾的半身銅像,臥室、書房、餐廳等,裡面的家具及布置,仍然保持他當年居住時的面貌。其它的房間裡,陳列有茅盾的多件遺物,近千冊書籍和大量圖片,以人生之路和文學之路為主線,展示了茅盾先生的一生。據說,茅盾的祖居在烏鎮鄉下,此處房屋是他用《子夜》稿費所建造的。旁邊的立志書院,創建於清代同治四年,光緒二十八年改為國民初等男學。1904至1907年,茅盾曾在此就讀。如今,書院作為茅盾故居一部分,用於文物陳列展室。

「林家鋪子」也在觀前街上,與茅盾故居斜對面。街道狹窄,牌匾懸掛店門之上,需到近前抬頭才能看見。如今,店內外仍然古色古香,為旅遊商品的專營店,我探身往裡望,商品琳琅滿目,不見謝添的影子。電影《林家鋪子》中的林老闆,那個謹慎而精明的小商人,讓謝添飾演得惟妙惟肖,堪稱中國電影史的經典之一。

茅盾故居的西側,一座建於明代的古戲臺,清代乾隆十四年重修,是隔街對面的修真觀附屬建築。這條街所以稱觀前街,我猜測,一定是因為在修真觀的前面,而其觀則不可小覷,它與蘇州的玄妙觀、濮院翔雲合稱為江南三大道觀。修真觀共設三進,一進為山門,二進是東嶽大殿,三進為玉皇閣。山門的上方,懸掛一巨大算盤,下方一副對聯:「人有千算,天則一算」,頗有警世味道。相比之下,古戲臺更有特色,為歇山式屋頂,飛簷翹角,梁柱間為精緻的木雕,莊重中透著秀逸。戲臺為兩層,下層後面直通河埠,便於演員和道具等船運。據說在1937年,這裡曾上演過《放下你的鞭子》那出著名的活報劇。

沿路往回走,應家橋和南花橋之間,是匯源當鋪,兩層的樓房,五開間的門面。《烏青鎮志》記載,當年的烏鎮,典當行最多時有13家,太平天國前還有7家,到了1931年,只有匯源當鋪勉強維持,生意日趨愈下,不久即關門停業了。今天的此地,仍然是當年匯源當鋪的原位置。

沒走多遠,路旁又是一家博物館:「江南百床館」,由原來的「趙家廳」改造而成,展出江南地區的各類舊式木床,是全國唯一的此類物件展館。裡面擺放的數十張古床,大部分為清朝和近代時期,從富貴人家到平民百姓,式樣各異,奢華儉樸,工藝繁簡不一。仔細觀賞,我發現還有幾張明代古床,風格簡捷,精雕細刻,盡顯那個時代獨特的藝術魅力。

利用原有的資源,經過發掘整理,成為展示民間傳統習俗的窗口,是烏鎮保護性旅遊開發的一大特點。比如「江南民俗館」,老屋原主人金氏,是當年的一方富甲,今天這裡開闢出幾個展廳,利用實物、蠟像、圖片等,讓當代人了解晚清至民國時期,烏鎮百餘年前的民間生活,包括有衣俗廳、節俗廳、婚俗廳、壽俗廳等,趣味性十足,令人耳目一新,印象深刻。

還有徐家當年的豪宅,經過修繕改造,搖身一變,成為「江南木雕陳列館」。你邁步進去,先是被4米長的雕花大梁所吸引,上面樟木雕刻工藝,為「郭子儀祝壽」場面,人物神態逼真,栩栩如生。而門楣窗欞等處的木雕,花鳥禽獸,圖案多樣,圓雕、平雕、透雕等,技藝出神入化。正室和偏屋裡,還陳列了大量的古代木雕精品器件,極有觀賞性,細細品味,從而可飽嘗中華民族精湛的木雕文化。

而「餘榴梁錢幣館」的主人,更是土生土長的烏鎮人,錢幣收藏大家。他除著有十幾部錢幣學術專著外,收藏了230多國家和地區的歷代錢幣26000餘種,上起夏商、下至現代,綿延三十個世紀,其數量之多、範圍之廣、品種之全,在全國首屈一指。目前,這間青瓦老屋裡,分批展出他的收藏精品。錢幣是歷史書籍,俯下身來,靜靜品鑑,才能領略浩瀚的錢幣世界,時間有限,我只能走馬觀花,概括了解一二。

沿河街道,青石板路面,有的地段用黑瓦覆蓋,形成半封閉的廊棚,在日烈雨頻的江南,給人們出行帶來極大的方便,更是中國古鎮獨有的一舉多能的建築元素。

回到西柵景區,已是下午時分。西柵毗鄰京杭大運河,由12座小島所組成,河道總長度達9000多米,70多座古橋縱橫交錯,5平方公裡的面積內,河與橋的密度堪為中國古鎮之最,是烏鎮的精華所在,稱得上最經典的江南水鄉景色。相比東柵,西柵發展得稍晚,面積是東柵的三倍,開發理念也更為現代,打造成集休閒、觀光、度假、商務為一體的歷史街區。西柵大街,一條1.8公裡長的老街,寬3至5米,貫穿西柵的東西,是遊覽的主幹道。由於緊臨西市河,水系交錯,整條大街由多座小橋相連,又由一條條巷弄向四下延伸。據說,1966年,這條大街曾改為立新街,1981年又恢復為西柵大街。

擔心迷失方向,我沒敢離開西柵大街,由東向西前行。沿街兩側,幾乎全是清末民初的建築,多為兩層的民居,有的開設為店鋪,呈下店上宅的格局。不同於其它古鎮的商街,這裡的商鋪匾額裝飾等,很少披紅掛彩,素顏素麵,簡潔雅致,完全是原始的水鄉市集風貌。臨水的房屋,更是精巧宜人,木板為壁,粉牆黛瓦。為了利用空間,有的人家將陽臺懸於河上,下面用圓木或石柱打入河中,形成情調優雅的「水閣」,上面支起陽傘,擺放桌椅,成為西柵一道秀麗別致的風景線。如能小住幾日,我倒願意選擇這類民宿,傍晚時分,閒坐水閣之上,品茶觀霞,「偷得浮生半日閒」。

說到住宿,西柵服務業的管理水平,不能不讓人佩服。我雖然沒打算住下,卻也注意觀察了,這裡的酒店或是民宿,外觀沒有特別之處,與古建築風格一致,內部卻是現代配置,空調、直飲水、寬帶網絡、衛星電視等,一應俱全。還有特別之處,就是統一管理:所有酒店和客棧,一律不許單獨接客,全由管理中心負責,設置總接待臺,統一安排,統一收費,統一經營。這種統一的服務方式,給客人帶來了方便,人們不用挨家去問,需要什麼標準的客房,到了總臺一目了然。可以說,這應該是「網際網路+」的功效,規範有序,有條不紊。沿街還有商務會館、養生館、酒吧等,這些高檔休閒娛樂場所,能夠開設在一個古鎮裡,說明有這種消費需求,完全是市場行為驅使。

漫步西柵大街,古樸又不失繁華,千年古鎮?現代都市?我恍惚在這萬花筒般的世界裡。

西柵的橋更有特色。街路遇水搭橋,可謂百步一橋,所以,橋不但數量多,建造年代不同,風格也各異,有單孔拱橋、三孔拱橋、折橋、平橋、雙橋等等,加之橋上站滿拍照的人,讓人看了眼花繚亂。放眼四下,水街相依、橋屋相連、家家面水、戶戶枕河,江南水鄉的氣韻淋漓盡致。走到仁濟橋邊,我停下了腳步,這裡是烏鎮最美的古橋風景。仁濟橋為半圓單孔石橋,始建年代無記載,明代正德年間改建,以後幾經損毀,清代同治年間復建。舊時橋下修有水柵,白天開啟,晚上關閉,以防盜賊晚上進鎮。橋面的西側,有方形望柱和護欄,南北橋堍各有26級臺階。仁濟橋的絕妙之處,是與通濟橋相互成曲尺形,連通隔河三岸直角相連,不管你站在哪座橋邊,都能透過橋洞看到另一座橋,景象別致,故有「橋裡橋」之稱。

西柵的古蹟,首先要數昭明書院。南北朝時期,南朝梁國的昭明太子蕭統,隨老師沈約來此讀書,並建有一座書館,後來,書館塌毀,只殘存遺蹟。現在書院為復建,正門入口立有一座石牌坊,高3.75米,面3.8米,建於明代萬曆年間,上面刻著「六朝遺勝」,龍鳳板書有「梁昭明太子同沈尚書讀書處」,據說「文革」時期,被有心人塗上石灰才得以倖存。石牌後面是開闊的庭園,園前有四眼水池,四周古木參天,綠蔭匝地。歷史上,梁朝僅存55年,蕭統的父皇在位48年,他只活了31年,比父親還早死18年。蕭統短暫的一生,為中國文學做出了很大貢獻,他編輯整理的《文選》,是我國第一本詩歌散文選集,後來很長一段時間,和《古文觀止》、《唐宋八大家文鈔》等,是古代讀書人案頭必備的文學讀本。

西市河南岸的「亦昌冶坊」,是明代嘉靖年間開設的鐵匠坊,以鑄造生鐵鍋著稱。明清時期,依靠京杭大運河,生意特別興旺,還被朝廷定為「膳具」的「官家治坊」。我也隨著人流進去參觀,院子正中,擺放一口巨大的鐵鍋,直徑約5 米,號稱「天下第一鍋」。據說是清代同治五年時,為慶祝成為「朝廷貢鍋」100周年,主人為展示冶煉技術而鑄造的。

烏鎮的郵政歷史悠久。元代正式有了馬驛和水驛之分後,烏鎮便設立了水驛,驛站內有固定的船隻,負責傳遞公文。令人驚奇的是,西市河畔仍然有座老郵局,更令人驚奇的是,從清代光緒年間開辦,至今仍在正常營業。我走到近前,看到門旁掛著「烏鎮西柵郵政代辦分局」牌匾,遊人可以進去,買張明信片,蓋上烏鎮的郵戳,寄給遠方的親友,只是不知能否收到。

西柵還有座園林,規模很大,佔地2萬平方米,名為靈水居,明代崇禎初年始建,目前是按原樣修復的。茅盾紀念堂和陵園在園林東側,園內明媚秀麗、曲折幽深,坐落著王會悟、孔令境、沈澤民紀念館。我對他們略知一二,其中的王會悟,曾為「中共一大」做出過貢獻。烏鎮人義氣,沒忘給這幾位家鄉名人開設了紀念館。

路過「草本染色作坊」,也是遊客體驗式場所。曬布場用青磚鋪就,立著許多木桿和階梯式曬布架,上面晾曬各色印花布,看了介紹得知,染制的顏料,都是從當地草木原料中提取的,如藍色印花布,是用藍草為原漿色彩,還有從茶葉、桑樹皮、烏桕樹葉等提取的。

對了,西柵還建有「木心美術館」,由他的學生、畫家陳丹青擔任館長。木心當然也是烏鎮人,在他去世的前一年,曾看了建館設計方案,喃喃說道:「風啊、水啊、一頂橋」。如今,這座修長而極簡的建築,跨越元寶湖水面,與水中倒影相伴隨,回應了木心先生高度概括的心語,也成為西柵寧靜而清俊的另類風景線。遺憾的是,我來到美術館前,已經到了閉館時間。落日黃昏映襯下,望著這座由貝聿銘弟子設計的建築,我想起木心的那首《從前慢》:從前的鎖也好看,鑰匙精美有樣子,你鎖了,人家就懂了……

沿著西市河南岸,回到景區出口處,是西柵的水上集市,也稱「水市口」。這裡的水域寬闊,被一條木棧橋一分為二,沿河兩岸的水閣裡,茶館、瓜果攤、雞鴨魚肉鋪、小吃店等,鱗次櫛比,熱鬧非凡。

以我所見所聞,江南六大古鎮,烏鎮最惹人喜愛。因為網際網路的魅力,人們蜂擁而來,來了,卻發現,它依然古樸如初,仿佛回到夢裡老家。世代傳承的老屋,看不出任何修飾,似乎幾百年都未曾改變,人們居住其間,享受現代社會帶來的富足和便利。原以為,烏鎮早已「現代」了,其實,它倔強地堅守著小橋流水的原始味道,完全超出你的想像。

再多說一句,烏鎮的修舊如舊、傳統文化挖掘、控制過度商業化、管理運作模式等,已成為全國古鎮保護性開發的成功典範,據說,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專家譽為「烏鎮模式」。

《古村行旅記》(一)》》》

《古村行旅記》(二)》》》

《古村行旅記》(三)》》》

《古村行旅記》(四)》》》

《古村行旅記》(五)》》》

《古村行旅記》 (六)》》》

《古村行旅記》 (七)》》》

《古村行旅記》 (八)》》》

《古村行旅記》 (九)》》》

《古村行旅記》 (十)》》》

《古村行旅記》 (十一)》》》

《古村行旅記》 (十二)》》》

《古村行旅記》 (十三)》》》

《古村行旅記》 (十四)》》》

《古村行旅記》 (十五)》》》

《古村行旅記》 (十六)》》》

《古村行旅記》 (十七)》》》

《古村行旅記》 (十八)》》》

《古村行旅記》 (十九)》》》

《古村行旅記》 (二十)》》》

《古村行旅記》 (二十一)》》》

《古村行旅記》 (二十二)》》》

《古村行旅記》 (二十三)》》》

《古村行旅記》 (二十四)》》》

《古村行旅記》 (二十五)》》》

《古村行旅記》 (二十六)》》》

《古村行旅記》 (二十七)》》》

《古村行旅記》 (二十八)》》》

《古村行旅記》 (二十九)》》》

《古村行旅記》 (三十)》》》

《古村行旅記》 (三十一)》》》

《古村行旅記》 (三十二)》》》

《古村行旅記》 (三十三)》》》

《古村行旅記》 (三十四)》》》

《古村行旅記》 (三十五)》》》

《古村行旅記》 (三十六)》》》

《古村行旅記》 (三十七)》》》

《古村行旅記》 (三十八)》》》

《古村行旅記》 (三十九)》》》

《古村行旅記》 (四十)》》》

《古村行旅記》 (四十一)》》》

《古村行旅記》 (四十二)》》》

《古村行旅記》 (四十三)》》》

《古村行旅記》 (四十四)》》》

《古村行旅記》 (四十五)》》》

《古村行旅記》 (四十六)》》》

《古村行旅記》 (四十七)》》》

《古村行旅記》 (四十八)》》》

《古村行旅記》 (四十九)》》》

《古村行旅記》 (五十)》》》

《古村行旅記》 (五十一)》》》

《古村行旅記》 (五十二)》》》

《古村行旅記》 (五十三)》》》

《古村行旅記》 (五十四)》》》

《古村行旅記》 (五十五)》》》

《古村行旅記》 (五十六)》》》

《古村行旅記》 (五十七)》》》

《古村行旅記》 (五十八)》》》

《古村行旅記》 (五十九)》》》

《古村行旅記》 (六十)》》》

《古村行旅記》 (六十一)》》》

《古村行旅記》 (六十二)》》》

《古村行旅記》 (六十三)》》》

《古村行旅記》 (六十四)》》》

《古村行旅記》 (六十五)》》》

《古村行旅記》 (六十六)》》》

《古村行旅記》 (六十七)》》》

《古村行旅記》 (六十八)》》》

《古村行旅記》 (六十九)》》》

《古村行旅記》 (七十》》》

《古村行旅記》 (七十一》》》

《古村行旅記》 (七十二》》》

《古村行旅記》 (七十三》》》

相關焦點

  • 《古村行旅記》(八十一)
    《古村行旅記》(一)》》》《古村行旅記》(二)》》》《古村行旅記》(三)》》》《古村行旅記》(四)》》》《古村行旅記》(五)》》》《古村行旅記》 (六)》》》《古村行旅記》 (七)》》》《古村行旅記》 (八)》》》《古村行旅記》 (九)》》》
  • 《古村行旅記》(八十五)
    700多年的古村,留下一大批明清古建築,多達1300多間,包括150多套四合院。讓人欣喜的是,因為都住有人家,這些老屋保存完好,看不到斷垣殘壁,也沒有一處廢棄的,雖然略顯蒼涼,卻難掩曾經的莊重華貴。因為相鄰水渠,很多屋基也用卵石壘砌,與街面聯為一體,看上去非常堅固。
  • 《古村行旅記》(八十七)
    近幾年的古村尋訪之路,我見過太多的復古建築,像如此用料考究、工藝精湛、堪為「修舊如舊」的經典之作。我圍著「古牌坊」,重又仔細欣賞,前後門楣的上方,冰清、玉潔和竹香、蘭馨八個繁體刻字,筆力厚重,形體端莊,肯定是書法大家的手跡。老人告訴我們,還有一座「孝友」牌坊,在另一條街上。
  • 敵整編七十四師的毒箭穿心,兩淮失守,一戰漣水城
    除了火力配備兇猛,整編七十四師3萬多人中有80%以上都是經過抗戰的老兵,戰鬥經驗豐富,戰鬥力兇悍。剛剛就任整編七十四師師長的張靈甫作戰大膽,粟裕司令員曾評價張靈甫:「越是你放心的地方,他就越愛鑽」。粟裕準備讓成鈞的第七縱隊在漣水城下耗盡張靈甫整編七十四師的銳氣,然後集中優勢兵力,圍而殲之。淮陰失守後,陳毅曾和粟裕商量過,必須尋找有利戰機,殲滅整編七十四師,否則,後期的局面很難打開。
  • 蔣委員長整編七十四師在孟良崮覆滅全過程
    5月12日上午,陳毅、粟裕、譚震林、陳士渠復毛澤東並中央軍委電,報告了華野圍殲七十四師的決心與計劃:「(一)七十四師開始向坦埠進攻……(二)我們今晚集結一、四和八、九縱向七十四師出擊,於明晨完成包圍。戰鬥約需三天,待殲滅七十四師再視機擴張戰果。」   國民黨陸軍整編第七十四師是由第七十四軍整編而來,師長張靈甫。
  • 西藏旅記|最美的高原火車Z21,與青海湖、崑崙山、可可西裡同行
    二零一六年九月三十日晚八點,北京西站,一人一箱,即將開啟四十小時十分鐘的單身旅記。我不需要飄渺的天堂,我只需要眼前風景如畫,從北京,途徑蘭州、西寧、格爾木、崑崙山口、沱沱河沿,翻越唐古拉山口,進入西藏那曲、當雄等,抵達拉薩。四千多公裡的火車之旅,明天將會是一路的大西北風光。我的老友丹獨自從廣州出發,她在當天中午時分已經踏上火車。
  • 貴州之旅記
    貴州之旅記(擬古詩7首)文/葛紀發
  • 行攝貴州屯堡古村
    是世界上最後的明代古村。屯堡是指貴州特有的一種村落形式,它的文化內涵豐富,位於安順市附近的天龍屯堡是保存較完整的一個。第二下午四點到達目的地,幾個影友來不及休整,就馬上各自去拍攝屯堡的風土人情。這次貴州行在屯堡逗留了二天。屯堡的民居結構十分有特點,基本上採用小青瓦、白粉牆。屯堡婦女古舊的裝束沿襲了明清江南漢民族服飾的特徵。
  • | 行 · 攝 | 幸福古村:古村傍古道,時光不曾老(六)
    眺望來時的路,古村的生命任然繼續著,守在這裡的人民,都成為了古村歷史的守護者、傳承者和記錄者。請隨作者韓樹明所著《農耕文明最具文化特色的丹稜縣幸福古村》一文,讓我們一起去細細品味幸福古村的歷史文化,聆聽百年古村的訴說.走進丹稜縣順龍鄉幸福古村,映入眼帘的是古樹、古橋、古民居、古道、古梯地。或跑馬觀花,或駐足細品,無不讓人驚嘆為「農耕文明的活標本」。順龍鄉,因總崗山脈雄壯巍峨蜿蜒起伏狀若遊龍至境內而得名。
  • 潮說七十四|惠安女:海洋文化的符號
    人類的進化與進步是漸行文明的行為過程,所以作為人類文明,無論是陸地文明還是海洋文明,其衍生的文化必然要延續,必然要傳播。正是傳播的必然性決定了其傳續的生命力,並對傳播的內容、形式和手段提出了挑戰。這一挑戰奠定了文化傳續的基礎與條件,繼人類語言之後而誕生了文字,這是人類之所以文明之大幸!誠然,人類之後有了社會,有了社會必然衍生、積累和沉澱文化。
  • 旅記001:金門
    確定民宿後可以與民宿老闆確認是否有提供接送碼頭服務、免稅店和代訂租車服務4、交通和網絡金門水頭碼頭出口處就有一排租車行和WIFI租賃服務的提供商店,城鎮上也有。摩託車價格一天均價500/臺幣左右,小電驢價格會更低一些。WIFI分享器300臺幣/天,需抵押1000臺幣的保證金,也可以換算成人民幣支付。
  • 2020全國晚報總編輯金華行——諸葛古村:尋得見的鄉愁
    多年來,秉著以舊修舊的原則,古村共搶修古建築4萬多平方米,恢復了昔日的上塘古商業街。文物的保護,似乎已滲透到了村民的血液中,村裡每年都要製作以《文物法》和《村規民約》為內容的掛曆,分發到每家每戶。村內每幢古建築都要掛牌,居住在古建築內的村民必須籤訂保護責任書。
  • 安義古村遊記
    我喜歡古村,喜歡看它的寧靜與悠長,比都市少了幾分喧囂與浮躁。雖然已近冬月,但正值秋意正爽,煦日送暖,帶給我們的是一種松馳和愉悅,約上三五好友,趁興而起,來一次說走就走的郊遊,一起「穿越」千年,走訪安義古村。
  • 兩岸媒體客家行走進羊角古村 探尋客家祠堂文化(圖)
    羊角村中的周氏宗祠    20日上午,「尋根圓夢——2018兩岸新媒體客家行」來到江西省贛州市會昌縣,兩岸媒體記者一行參觀了客家古村——羊角村、羊角水堡,城內至今仍保存大量清代與民國時期的民居與祠堂建築
  • 盛世黃河行:400年「隱世古村」藏在黃河邊,山中仙境不過如此
    盛世黃河行:400年「隱世古村」藏在黃河邊,山中仙境不過如此! 黃河作為中國的母親河,途徑九省但是在甘肅就流經900多公裡,黃河經過的地區發生過很多的故事,有著很悠久的歷史文化,在甘肅的靖遠縣有一個在黃河邊上的「隱世古村」——大廟村!
  • 在奈良住5晚,尋找比景點更值得去的地方|一人旅記
    旅行日記直通車:2017.09.13-09.17  旅記|第6次去東京,該怎麼玩?2017.09.18  旅記|假如旅途中發生空難,你會想到哪些人和事?2017.09.25-09.26  旅行日記|日本深山裡的古街道古村落,總讓旅行更加難忘2017.09.27  旅行日記|終於來到日本神社的頂點:伊勢神宮,順便再看個海邊日出2017.09.28-09.29  探訪日本神秘的熊野古道和三大神社 | 一人旅記
  • 行攝安徽黟縣西遞古村
    西遞和宏村都是徽派建築的代表性古村落,這兩座古建築群經常被人們放在一起來說,兩座古村是同時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村口的胡文光刺史牌樓,這個牌樓可以說是西遞古村內的一個標誌性建築,從景區入口就能夠遠遠的看到這座十分氣派但是比較斑駁的牌樓
  • 青州桃行村:人口不足100的古村,卻旅遊景點密布
    桃行村其實是兩個自然村,一大一小,還都是個古村。果不其然,進村的地方蜘蛛網鋪天蓋地密密實實地布控著,好像時時刻刻有陷阱有陰謀的布局。明洪武三年亦即1370年,李姓自淄博蘆家莊遷此定居,因臨仰天槽,故名槽上。「槽」演化為「曹」,《益都縣圖志》記作曹上。後因野桃樹繁多,改名桃行。而另一支是明初李氏自山西洪洞縣遷來立村,因下溜口已有村名桃行,此村小,故名小桃行。
  • 行攝粵北古村——恩村
    我們在一個當地好朋友的帶領下,從縣城自駕車到達城口鎮恩村,一直以來,我都是比較喜歡拍攝古鎮老村,想多些了解古村的歷史背景和獨特的文化底蘊。是一座有近千年歷史的古村落,2009年被評為廣東省第二批古村落之一。該村下轄8個村小組和1個村辦林場。全村有200多戶,人口1400多人,約八成以上姓蒙。恩村歷史悠久、建築風格獨特、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古村落。
  • 寫生古村奉化石門行
    寫生古村奉化石門行 日前,由福建福州市《快意寫生俱樂部》一行走進寧波奉化石門古村採風行。 據領隊薜老師介紹說:他們用退休時間用手中彩筆描繪了家鄉古村風景讓更多人去認識古村保護的重要性。他們不局限於當地,有空閒時間也常去祖國各地走走畫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