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花三月——烏鎮,網際網路時代
近幾年,烏鎮頻頻進入人們的視野,是因為世界網際網路大會在此召開,而且被確定為永久會址。網際網路時代,多種信息聚集交匯,烏鎮,還是從前那個烏鎮嗎?帶著諸多疑問和好奇,我來到這裡。
烏鎮,位於江浙兩省交界處,距杭州、蘇州均為60公裡,距上海106公裡,緊鄰京杭大運河,境內屬太湖流域水系,河流縱橫交織,有「中國最後的枕水人家」之譽。
說來難以置信,6000多年前,烏鎮先民就在此繁衍生息了。春秋時代,這裡是吳越邊境,吳國屯重兵在此防禦越國,史稱「烏戍」。從唐代鹹通十三年建鎮時算起,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藉助水運的便利,烏鎮從宋代開始,逐漸發展為江南貿易重鎮,明清時期,其規模和繁華已超過郡縣,明代嘉靖時期《烏青鎮志》記載:「財賦所出甲於一郡」。烏鎮古民居常塗抹黑色漆料,以長久保護牆面,而黑色在這一帶稱「烏」,烏鎮名稱大約由此而得。
域內三條市河,形成十字形的構架,將烏鎮分割為東西南北四個區域,古時候,各區域設置柵欄以防匪盜,因此得名東柵、西柵、南柵、北柵。目前,已開發出東柵和西柵兩個旅遊景區。跟著GPS導航,我先到了西柵南門,管理人員告訴我,東柵的幾個主要場館,下午5點關門,可先去那邊觀光,有免費班車往來接送。還沒進入景區,就感受到便利的服務,我的遊興陡然大增。
西柵和東柵相距1.5公裡,班車沿「子夜路」橫穿鎮內。隔窗外看,樓房林立,商鋪雲集,儼然一座現代化的城鎮。其實,烏鎮旅遊業的興起,要晚於附近的周莊、西塘等古鎮。直到1999年,烏鎮人才後知後覺,意識到古鎮的價值,開始著手保護性開發,「整舊如故、以存其真」,他們收集舊料,修補老屋殘缺,陳年門窗修整後,按古法用桐油刷漆,水泥路全部恢復為青石板路,所有的管線鋪設地下,古鎮重新煥發了新時代生機。2014年,世界網際網路大會所以選在這裡舉辦,正是基於烏鎮獨特的地理優勢,悠久的中華傳統文明,周邊網際網路經濟的輻射,類似世界經濟論壇舉辦地瑞士小鎮達沃斯,千年古鎮一躍置於資訊時代的前沿。
東柵面積稍小,由東柵老街、觀前街、河邊水閣、廊棚等組成。一條幾百米長的市河,河道兩旁的老建築,多為人文景觀,主要有茅盾故居、林家鋪子、立志書院、文昌閣、修真觀古戲臺、江南百床館、餘榴梁錢幣館、匯源典當等。茅盾故居當然是我首選,因為那部《子夜》早已印在心裡,問明白方位,便一路徑直尋過去。
茅盾故居,坐落狹長的觀前街上,現闢為茅盾紀念館。隔街是文昌閣,建在河埠之上,舊時讀書人前來,小船就泊在閣下的河埠邊。從閣下門洞過來,就是茅盾故居正門。故居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面積450平米,兩層木結構樓房,為四開間兩進結構。進門處是茅盾的半身銅像,臥室、書房、餐廳等,裡面的家具及布置,仍然保持他當年居住時的面貌。其它的房間裡,陳列有茅盾的多件遺物,近千冊書籍和大量圖片,以人生之路和文學之路為主線,展示了茅盾先生的一生。據說,茅盾的祖居在烏鎮鄉下,此處房屋是他用《子夜》稿費所建造的。旁邊的立志書院,創建於清代同治四年,光緒二十八年改為國民初等男學。1904至1907年,茅盾曾在此就讀。如今,書院作為茅盾故居一部分,用於文物陳列展室。
「林家鋪子」也在觀前街上,與茅盾故居斜對面。街道狹窄,牌匾懸掛店門之上,需到近前抬頭才能看見。如今,店內外仍然古色古香,為旅遊商品的專營店,我探身往裡望,商品琳琅滿目,不見謝添的影子。電影《林家鋪子》中的林老闆,那個謹慎而精明的小商人,讓謝添飾演得惟妙惟肖,堪稱中國電影史的經典之一。
茅盾故居的西側,一座建於明代的古戲臺,清代乾隆十四年重修,是隔街對面的修真觀附屬建築。這條街所以稱觀前街,我猜測,一定是因為在修真觀的前面,而其觀則不可小覷,它與蘇州的玄妙觀、濮院翔雲合稱為江南三大道觀。修真觀共設三進,一進為山門,二進是東嶽大殿,三進為玉皇閣。山門的上方,懸掛一巨大算盤,下方一副對聯:「人有千算,天則一算」,頗有警世味道。相比之下,古戲臺更有特色,為歇山式屋頂,飛簷翹角,梁柱間為精緻的木雕,莊重中透著秀逸。戲臺為兩層,下層後面直通河埠,便於演員和道具等船運。據說在1937年,這裡曾上演過《放下你的鞭子》那出著名的活報劇。
沿路往回走,應家橋和南花橋之間,是匯源當鋪,兩層的樓房,五開間的門面。《烏青鎮志》記載,當年的烏鎮,典當行最多時有13家,太平天國前還有7家,到了1931年,只有匯源當鋪勉強維持,生意日趨愈下,不久即關門停業了。今天的此地,仍然是當年匯源當鋪的原位置。
沒走多遠,路旁又是一家博物館:「江南百床館」,由原來的「趙家廳」改造而成,展出江南地區的各類舊式木床,是全國唯一的此類物件展館。裡面擺放的數十張古床,大部分為清朝和近代時期,從富貴人家到平民百姓,式樣各異,奢華儉樸,工藝繁簡不一。仔細觀賞,我發現還有幾張明代古床,風格簡捷,精雕細刻,盡顯那個時代獨特的藝術魅力。
利用原有的資源,經過發掘整理,成為展示民間傳統習俗的窗口,是烏鎮保護性旅遊開發的一大特點。比如「江南民俗館」,老屋原主人金氏,是當年的一方富甲,今天這裡開闢出幾個展廳,利用實物、蠟像、圖片等,讓當代人了解晚清至民國時期,烏鎮百餘年前的民間生活,包括有衣俗廳、節俗廳、婚俗廳、壽俗廳等,趣味性十足,令人耳目一新,印象深刻。
還有徐家當年的豪宅,經過修繕改造,搖身一變,成為「江南木雕陳列館」。你邁步進去,先是被4米長的雕花大梁所吸引,上面樟木雕刻工藝,為「郭子儀祝壽」場面,人物神態逼真,栩栩如生。而門楣窗欞等處的木雕,花鳥禽獸,圖案多樣,圓雕、平雕、透雕等,技藝出神入化。正室和偏屋裡,還陳列了大量的古代木雕精品器件,極有觀賞性,細細品味,從而可飽嘗中華民族精湛的木雕文化。
而「餘榴梁錢幣館」的主人,更是土生土長的烏鎮人,錢幣收藏大家。他除著有十幾部錢幣學術專著外,收藏了230多國家和地區的歷代錢幣26000餘種,上起夏商、下至現代,綿延三十個世紀,其數量之多、範圍之廣、品種之全,在全國首屈一指。目前,這間青瓦老屋裡,分批展出他的收藏精品。錢幣是歷史書籍,俯下身來,靜靜品鑑,才能領略浩瀚的錢幣世界,時間有限,我只能走馬觀花,概括了解一二。
沿河街道,青石板路面,有的地段用黑瓦覆蓋,形成半封閉的廊棚,在日烈雨頻的江南,給人們出行帶來極大的方便,更是中國古鎮獨有的一舉多能的建築元素。
回到西柵景區,已是下午時分。西柵毗鄰京杭大運河,由12座小島所組成,河道總長度達9000多米,70多座古橋縱橫交錯,5平方公裡的面積內,河與橋的密度堪為中國古鎮之最,是烏鎮的精華所在,稱得上最經典的江南水鄉景色。相比東柵,西柵發展得稍晚,面積是東柵的三倍,開發理念也更為現代,打造成集休閒、觀光、度假、商務為一體的歷史街區。西柵大街,一條1.8公裡長的老街,寬3至5米,貫穿西柵的東西,是遊覽的主幹道。由於緊臨西市河,水系交錯,整條大街由多座小橋相連,又由一條條巷弄向四下延伸。據說,1966年,這條大街曾改為立新街,1981年又恢復為西柵大街。
擔心迷失方向,我沒敢離開西柵大街,由東向西前行。沿街兩側,幾乎全是清末民初的建築,多為兩層的民居,有的開設為店鋪,呈下店上宅的格局。不同於其它古鎮的商街,這裡的商鋪匾額裝飾等,很少披紅掛彩,素顏素麵,簡潔雅致,完全是原始的水鄉市集風貌。臨水的房屋,更是精巧宜人,木板為壁,粉牆黛瓦。為了利用空間,有的人家將陽臺懸於河上,下面用圓木或石柱打入河中,形成情調優雅的「水閣」,上面支起陽傘,擺放桌椅,成為西柵一道秀麗別致的風景線。如能小住幾日,我倒願意選擇這類民宿,傍晚時分,閒坐水閣之上,品茶觀霞,「偷得浮生半日閒」。
說到住宿,西柵服務業的管理水平,不能不讓人佩服。我雖然沒打算住下,卻也注意觀察了,這裡的酒店或是民宿,外觀沒有特別之處,與古建築風格一致,內部卻是現代配置,空調、直飲水、寬帶網絡、衛星電視等,一應俱全。還有特別之處,就是統一管理:所有酒店和客棧,一律不許單獨接客,全由管理中心負責,設置總接待臺,統一安排,統一收費,統一經營。這種統一的服務方式,給客人帶來了方便,人們不用挨家去問,需要什麼標準的客房,到了總臺一目了然。可以說,這應該是「網際網路+」的功效,規範有序,有條不紊。沿街還有商務會館、養生館、酒吧等,這些高檔休閒娛樂場所,能夠開設在一個古鎮裡,說明有這種消費需求,完全是市場行為驅使。
漫步西柵大街,古樸又不失繁華,千年古鎮?現代都市?我恍惚在這萬花筒般的世界裡。
西柵的橋更有特色。街路遇水搭橋,可謂百步一橋,所以,橋不但數量多,建造年代不同,風格也各異,有單孔拱橋、三孔拱橋、折橋、平橋、雙橋等等,加之橋上站滿拍照的人,讓人看了眼花繚亂。放眼四下,水街相依、橋屋相連、家家面水、戶戶枕河,江南水鄉的氣韻淋漓盡致。走到仁濟橋邊,我停下了腳步,這裡是烏鎮最美的古橋風景。仁濟橋為半圓單孔石橋,始建年代無記載,明代正德年間改建,以後幾經損毀,清代同治年間復建。舊時橋下修有水柵,白天開啟,晚上關閉,以防盜賊晚上進鎮。橋面的西側,有方形望柱和護欄,南北橋堍各有26級臺階。仁濟橋的絕妙之處,是與通濟橋相互成曲尺形,連通隔河三岸直角相連,不管你站在哪座橋邊,都能透過橋洞看到另一座橋,景象別致,故有「橋裡橋」之稱。
西柵的古蹟,首先要數昭明書院。南北朝時期,南朝梁國的昭明太子蕭統,隨老師沈約來此讀書,並建有一座書館,後來,書館塌毀,只殘存遺蹟。現在書院為復建,正門入口立有一座石牌坊,高3.75米,面3.8米,建於明代萬曆年間,上面刻著「六朝遺勝」,龍鳳板書有「梁昭明太子同沈尚書讀書處」,據說「文革」時期,被有心人塗上石灰才得以倖存。石牌後面是開闊的庭園,園前有四眼水池,四周古木參天,綠蔭匝地。歷史上,梁朝僅存55年,蕭統的父皇在位48年,他只活了31年,比父親還早死18年。蕭統短暫的一生,為中國文學做出了很大貢獻,他編輯整理的《文選》,是我國第一本詩歌散文選集,後來很長一段時間,和《古文觀止》、《唐宋八大家文鈔》等,是古代讀書人案頭必備的文學讀本。
西市河南岸的「亦昌冶坊」,是明代嘉靖年間開設的鐵匠坊,以鑄造生鐵鍋著稱。明清時期,依靠京杭大運河,生意特別興旺,還被朝廷定為「膳具」的「官家治坊」。我也隨著人流進去參觀,院子正中,擺放一口巨大的鐵鍋,直徑約5 米,號稱「天下第一鍋」。據說是清代同治五年時,為慶祝成為「朝廷貢鍋」100周年,主人為展示冶煉技術而鑄造的。
烏鎮的郵政歷史悠久。元代正式有了馬驛和水驛之分後,烏鎮便設立了水驛,驛站內有固定的船隻,負責傳遞公文。令人驚奇的是,西市河畔仍然有座老郵局,更令人驚奇的是,從清代光緒年間開辦,至今仍在正常營業。我走到近前,看到門旁掛著「烏鎮西柵郵政代辦分局」牌匾,遊人可以進去,買張明信片,蓋上烏鎮的郵戳,寄給遠方的親友,只是不知能否收到。
西柵還有座園林,規模很大,佔地2萬平方米,名為靈水居,明代崇禎初年始建,目前是按原樣修復的。茅盾紀念堂和陵園在園林東側,園內明媚秀麗、曲折幽深,坐落著王會悟、孔令境、沈澤民紀念館。我對他們略知一二,其中的王會悟,曾為「中共一大」做出過貢獻。烏鎮人義氣,沒忘給這幾位家鄉名人開設了紀念館。
路過「草本染色作坊」,也是遊客體驗式場所。曬布場用青磚鋪就,立著許多木桿和階梯式曬布架,上面晾曬各色印花布,看了介紹得知,染制的顏料,都是從當地草木原料中提取的,如藍色印花布,是用藍草為原漿色彩,還有從茶葉、桑樹皮、烏桕樹葉等提取的。
對了,西柵還建有「木心美術館」,由他的學生、畫家陳丹青擔任館長。木心當然也是烏鎮人,在他去世的前一年,曾看了建館設計方案,喃喃說道:「風啊、水啊、一頂橋」。如今,這座修長而極簡的建築,跨越元寶湖水面,與水中倒影相伴隨,回應了木心先生高度概括的心語,也成為西柵寧靜而清俊的另類風景線。遺憾的是,我來到美術館前,已經到了閉館時間。落日黃昏映襯下,望著這座由貝聿銘弟子設計的建築,我想起木心的那首《從前慢》:從前的鎖也好看,鑰匙精美有樣子,你鎖了,人家就懂了……
沿著西市河南岸,回到景區出口處,是西柵的水上集市,也稱「水市口」。這裡的水域寬闊,被一條木棧橋一分為二,沿河兩岸的水閣裡,茶館、瓜果攤、雞鴨魚肉鋪、小吃店等,鱗次櫛比,熱鬧非凡。
以我所見所聞,江南六大古鎮,烏鎮最惹人喜愛。因為網際網路的魅力,人們蜂擁而來,來了,卻發現,它依然古樸如初,仿佛回到夢裡老家。世代傳承的老屋,看不出任何修飾,似乎幾百年都未曾改變,人們居住其間,享受現代社會帶來的富足和便利。原以為,烏鎮早已「現代」了,其實,它倔強地堅守著小橋流水的原始味道,完全超出你的想像。
再多說一句,烏鎮的修舊如舊、傳統文化挖掘、控制過度商業化、管理運作模式等,已成為全國古鎮保護性開發的成功典範,據說,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專家譽為「烏鎮模式」。
《古村行旅記》(一)》》》
《古村行旅記》(二)》》》
《古村行旅記》(三)》》》
《古村行旅記》(四)》》》
《古村行旅記》(五)》》》
《古村行旅記》 (六)》》》
《古村行旅記》 (七)》》》
《古村行旅記》 (八)》》》
《古村行旅記》 (九)》》》
《古村行旅記》 (十)》》》
《古村行旅記》 (十一)》》》
《古村行旅記》 (十二)》》》
《古村行旅記》 (十三)》》》
《古村行旅記》 (十四)》》》
《古村行旅記》 (十五)》》》
《古村行旅記》 (十六)》》》
《古村行旅記》 (十七)》》》
《古村行旅記》 (十八)》》》
《古村行旅記》 (十九)》》》
《古村行旅記》 (二十)》》》
《古村行旅記》 (二十一)》》》
《古村行旅記》 (二十二)》》》
《古村行旅記》 (二十三)》》》
《古村行旅記》 (二十四)》》》
《古村行旅記》 (二十五)》》》
《古村行旅記》 (二十六)》》》
《古村行旅記》 (二十七)》》》
《古村行旅記》 (二十八)》》》
《古村行旅記》 (二十九)》》》
《古村行旅記》 (三十)》》》
《古村行旅記》 (三十一)》》》
《古村行旅記》 (三十二)》》》
《古村行旅記》 (三十三)》》》
《古村行旅記》 (三十四)》》》
《古村行旅記》 (三十五)》》》
《古村行旅記》 (三十六)》》》
《古村行旅記》 (三十七)》》》
《古村行旅記》 (三十八)》》》
《古村行旅記》 (三十九)》》》
《古村行旅記》 (四十)》》》
《古村行旅記》 (四十一)》》》
《古村行旅記》 (四十二)》》》
《古村行旅記》 (四十三)》》》
《古村行旅記》 (四十四)》》》
《古村行旅記》 (四十五)》》》
《古村行旅記》 (四十六)》》》
《古村行旅記》 (四十七)》》》
《古村行旅記》 (四十八)》》》
《古村行旅記》 (四十九)》》》
《古村行旅記》 (五十)》》》
《古村行旅記》 (五十一)》》》
《古村行旅記》 (五十二)》》》
《古村行旅記》 (五十三)》》》
《古村行旅記》 (五十四)》》》
《古村行旅記》 (五十五)》》》
《古村行旅記》 (五十六)》》》
《古村行旅記》 (五十七)》》》
《古村行旅記》 (五十八)》》》
《古村行旅記》 (五十九)》》》
《古村行旅記》 (六十)》》》
《古村行旅記》 (六十一)》》》
《古村行旅記》 (六十二)》》》
《古村行旅記》 (六十三)》》》
《古村行旅記》 (六十四)》》》
《古村行旅記》 (六十五)》》》
《古村行旅記》 (六十六)》》》
《古村行旅記》 (六十七)》》》
《古村行旅記》 (六十八)》》》
《古村行旅記》 (六十九)》》》
《古村行旅記》 (七十》》》
《古村行旅記》 (七十一》》》
《古村行旅記》 (七十二》》》
《古村行旅記》 (七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