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前花3.5元一斤,買的紅皮養殖場雞蛋所剩無幾,初三那天在一家營業的小型蔬菜超市看到綠皮的烏雞蛋,5元錢一斤,就買了幾斤。
回到家,打開一枚放在碗裡,驚喜地發現,居然是笨養雞蛋。特徵很明顯:蛋黃顏色鮮黃,不是暗白黃,也不是紅黃;形態挺實;體積佔比大。蛋清清澈稠厚。
又從原來剩的紅皮雞蛋裡拿出一枚,打開,放在同一個碗裡做參考。對比結果很明顯,個頭比綠皮烏雞蛋要大的紅皮雞蛋,蛋黃卻小得多,並且「水湯」軟弱,蛋清稀薄。
要想知道雞蛋是不是笨生,還有一種辦法就是看是不是「掛碗」?雞蛋打碎以後,油性很大,掛在碗上,流動慢,不容易倒盡的,就是笨生雞蛋。相反,顏色寡淡,流動快,不易沾掛附著的,就不是笨生雞蛋。
兩種雞蛋不僅外表有差異,做熟以後口感也大不相同。炒熟的紅皮雞蛋,整體顏色發白,味道寡淡;煮熟的紅皮雞蛋,蛋清軟脆,蛋黃乾澀。炒熟的笨雞蛋顏色鮮豔,黃得像向日葵的花瓣;煮熟的笨雞蛋,蛋清和蛋黃顏色對比鮮明,黃白相襯,吃起來,蛋清緊實有彈性,蛋黃香糯且油潤。不過,如果蛋黃有透紅色,就要小心裏面添加其他東西了。
今天又去那家蔬菜超市買了50枚,花費24元4毛錢,平均一枚不到5毛錢。
店主說:烏雞蛋5元錢一斤真的划算,從年前到現在都沒有漲價,一直賣這個價錢。現在沒有幾家商場開業,雞蛋下細賣的慢。以前不愛吃雞蛋,這兩天吃好了,沒事兒就煮兩個吃。煮熟的雞蛋,蛋黃可黃了!
我問:之前的烏雞蛋蛋黃也這麼黃嗎?
她沉吟了一下,說:好像沒有。
笨雞蛋的品質,普通雞蛋的價格。說明之前一直是按照普通雞蛋飼養的。
元旦以後至今,由於種種原因影響,雞蛋價格一路下跌。為調控市場,保值雞蛋,養雞場往往有用兩種辦法,一是淘汰老齡蛋雞,投放白條雞市場。二就是控制雞蛋產量。
怎樣控制雞蛋產量呢?這裡面有很大的人為因素在其中。家雞的祖先是野雞,每年只在春天生產雞蛋15枚。變成家雞以後,自然狀態下,一年產單不超過60枚。現今出現工業化商業養殖場以後,一隻雞平均年產蛋可達280枚。除了雞的品種改良,居住環境溫度調控以外,和投放的飼料成分有極大的關係,是人為因素可以控制雞的產蛋數量的根由。
有的專家說:經過化學試驗測試,規模化養殖的雞蛋營養成分不比笨養的雞蛋少。專家只說了沒有少什麼,為什麼不說多了什麼呢?
發現一個現象,養殖場的雞時不時地出現健康問題,然後就是大規模的人為清理。隨之雞蛋價格起起伏伏,銷售量~也就是需求量隨增隨減。換而言之,如果沒有數量的被迫淘汰,雞蛋商品就會多餘地堆積;相反供求關係正好。
這次的新冠病毒爆發以後,很多大型商場歇業,雞蛋的銷售數量也倍受影響,數量減少,價格不漲反倒持平,說明目前雞蛋數量即使減少,也可以滿足居民生活需求。
因為一場大規模疫情,讓市場放慢了腳步。平時
在市場上1元2毛錢一枚的笨養烏雞蛋,現在只要5元錢一斤就可以買到。市場經濟下,為了錢,每個人都在飛奔,在絞盡腦汁,在突破自然規律。有的時候也要放慢腳步,看看我們真正需要的是什麼……
作者:三農小評/圖文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