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輝麟
鹽井,位於川、滇、藏三省(區)交界之地的瀾滄江邊,北接西藏芒康,東臨四川巴塘,南與雲南德欽接壤,西北與西藏左貢相連。自然資源豐富,現闢有鹽井自然保護區(面積1853平方公裡,森林覆蓋率達47.9%)。平均海拔2500米,最高峰(朋波拉山)海拔5084米,河谷海拔2300米~3000米。年平均氣溫20~25℃。
鹽井野生動植物資源豐富,有國家和自治區級重點保護動物近50種,主要有滇金絲猴、白唇鹿、馬來熊、水鹿、黑鸛等。滇金絲猴屬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因而被稱為「金絲猴之鄉」。原始森林有松、杉、柏等樹種,林下有貝母、蟲草、靈芝、黨參等多種藥材,還有木耳、松茸、猴頭等食用菌;果木有梨、桃、桔、蘋果、葡萄、石榴等。
鹽井,藏語稱察卡洛,意譯過來便是鹽井之意,以盛產井鹽聞名。瀾滄江兩岸三疊紀紅色砂礫層處露有鹽泉,含鹽量高達30.7克/升。當地鹽民就地擴大泉口,在上層修築高1.8~2米的方形平頂木棚,再覆以10釐米厚的不透水紅黏土層為頂,四周略高,這就是用以曬鹽的鹽田。
鹽泉資源豐富,目前產鹽的有3處,即上鹽井、下鹽井和加達。共有鹽泉80多個,流量每日達140~288立方米。從事鹽業生產的有320多戶,有鹽田3000多塊。
瀾滄江西岸有鹽田2600多塊,綿延相連,從江邊呈梯形鋪到山巔;江東岸山勢陡峻,鹽田如狹小的山道,節節相連,像緊鎖山腰的帶子,很是壯觀。江邊還有數十口鹽井,深達5~6米,井口蒸汽騰騰,井周圍煙霧瀰漫。
鹽井曬鹽製鹽的方式為世界獨有。鹽滷取自江邊的巖洞,曬鹽人先將鹽滷一桶一桶地從巖洞中取出,然後背至五六層樓高的木架上的鹽田旁,倒入鹽池澄清後,再將鹽滷抽到鹽田中,待水分風乾後將鹽粒歸攏即可,被人們稱為「藏巴鹽」。
製鹽過程中最辛苦的當屬背鹽滷,平均每人每天要背60~100桶,而從事製鹽的全為女人。曬鹽最好的天是當地人稱的「桃花月」,即農曆3月份百花盛開時。這裡產的頭道鹽最好,也最白,稱白鹽,主要用於打酥油茶;二道鹽中有點土,稱紅鹽,主要做藏香;三道鹽則是餵牲口用的。
鹽井這種製鹽方式從吐蕃時期至今,從未間斷過。這也是茶馬古道上惟一存活的人工原始曬鹽風景線。芒康鹽井鹽田已被列為第7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井鹽曬制技術,已於2008年被列入國家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提示
1.芒康縣城至鹽井120公裡。鹽井和雲南德欽之間每日有客車來往;亦可自駕或包車。納西鄉招待所可住宿。
2.鹽井是滇藏公路進入西藏後的第一個小鎮,有40多戶人家。在歷史上它是吐蕃往返南詔的要道關隘,也是滇茶運往西藏的必經之地,還是西藏唯一有天主教堂的地方。
3.下鹽井有從事鹽業的專業戶60多戶。他們生產的井鹽主要銷往左貢、芒康、察隅,以及雲南的德欽、麗江,四川的巴塘、理塘等地。
4.古時的鹽井是兵家必爭之地。格薩爾史詩中的《姜嶺之戰》就曾描述過納西國王與嶺國之王格薩爾因搶奪鹽池而發生的戰爭。而明代時期的鹽井就被納西國佔領。現在當地的納西人大多都是明代納西士兵的後裔。
5.納西民族鄉214國道旁的《中國茶馬古道西藏鹽井歷史文化展覽館》,佔地面積1500平方米,共有展廳2個,由「古道滄桑·千年鹽田」和「雪域明珠·高原勝景」二大主題、二十四個單元、三組室外大型雕塑組成,共展出圖片約400餘張,相關文物、資料、實物約150餘件,多媒體、動漫、電子觸控螢幕、影視等高科技展示手段6處,設計展線約16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