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西藏】芒康,有盛產井鹽的鹽井,其曬鹽製鹽方式是世界獨有的

2020-10-05 讀走西藏


●楊輝麟


鹽井,位於川、滇、藏三省(區)交界之地的瀾滄江邊,北接西藏芒康,東臨四川巴塘,南與雲南德欽接壤,西北與西藏左貢相連。自然資源豐富,現闢有鹽井自然保護區(面積1853平方公裡,森林覆蓋率達47.9%)。平均海拔2500米,最高峰(朋波拉山)海拔5084米,河谷海拔2300米~3000米。年平均氣溫20~25℃。


鹽井野生動植物資源豐富,有國家和自治區級重點保護動物近50種,主要有滇金絲猴、白唇鹿、馬來熊、水鹿、黑鸛等。滇金絲猴屬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因而被稱為「金絲猴之鄉」。原始森林有松、杉、柏等樹種,林下有貝母、蟲草、靈芝、黨參等多種藥材,還有木耳、松茸、猴頭等食用菌;果木有梨、桃、桔、蘋果、葡萄、石榴等。


鹽井,藏語稱察卡洛,意譯過來便是鹽井之意,以盛產井鹽聞名。瀾滄江兩岸三疊紀紅色砂礫層處露有鹽泉,含鹽量高達30.7克/升。當地鹽民就地擴大泉口,在上層修築高1.8~2米的方形平頂木棚,再覆以10釐米厚的不透水紅黏土層為頂,四周略高,這就是用以曬鹽的鹽田。


鹽泉資源豐富,目前產鹽的有3處,即上鹽井、下鹽井和加達。共有鹽泉80多個,流量每日達140~288立方米。從事鹽業生產的有320多戶,有鹽田3000多塊。


瀾滄江西岸有鹽田2600多塊,綿延相連,從江邊呈梯形鋪到山巔;江東岸山勢陡峻,鹽田如狹小的山道,節節相連,像緊鎖山腰的帶子,很是壯觀。江邊還有數十口鹽井,深達5~6米,井口蒸汽騰騰,井周圍煙霧瀰漫。


鹽井曬鹽製鹽的方式為世界獨有。鹽滷取自江邊的巖洞,曬鹽人先將鹽滷一桶一桶地從巖洞中取出,然後背至五六層樓高的木架上的鹽田旁,倒入鹽池澄清後,再將鹽滷抽到鹽田中,待水分風乾後將鹽粒歸攏即可,被人們稱為「藏巴鹽」。


製鹽過程中最辛苦的當屬背鹽滷,平均每人每天要背60~100桶,而從事製鹽的全為女人。曬鹽最好的天是當地人稱的「桃花月」,即農曆3月份百花盛開時。這裡產的頭道鹽最好,也最白,稱白鹽,主要用於打酥油茶;二道鹽中有點土,稱紅鹽,主要做藏香;三道鹽則是餵牲口用的。




鹽井這種製鹽方式從吐蕃時期至今,從未間斷過。這也是茶馬古道上惟一存活的人工原始曬鹽風景線。芒康鹽井鹽田已被列為第7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井鹽曬制技術,已於2008年被列入國家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提示

1.芒康縣城至鹽井120公裡。鹽井和雲南德欽之間每日有客車來往;亦可自駕或包車。納西鄉招待所可住宿。


2.鹽井是滇藏公路進入西藏後的第一個小鎮,有40多戶人家。在歷史上它是吐蕃往返南詔的要道關隘,也是滇茶運往西藏的必經之地,還是西藏唯一有天主教堂的地方。


3.下鹽井有從事鹽業的專業戶60多戶。他們生產的井鹽主要銷往左貢、芒康、察隅,以及雲南的德欽、麗江,四川的巴塘、理塘等地。


4.古時的鹽井是兵家必爭之地。格薩爾史詩中的《姜嶺之戰》就曾描述過納西國王與嶺國之王格薩爾因搶奪鹽池而發生的戰爭。而明代時期的鹽井就被納西國佔領。現在當地的納西人大多都是明代納西士兵的後裔。


5.納西民族鄉214國道旁的《中國茶馬古道西藏鹽井歷史文化展覽館》,佔地面積1500平方米,共有展廳2個,由「古道滄桑·千年鹽田」和「雪域明珠·高原勝景」二大主題、二十四個單元、三組室外大型雕塑組成,共展出圖片約400餘張,相關文物、資料、實物約150餘件,多媒體、動漫、電子觸控螢幕、影視等高科技展示手段6處,設計展線約160米。





相關焦點

  • 西藏芒康的鹽井古鹽田有著「千年傳說」
    平整的鹽田像鏡子一樣,一個個小格子組成了瀾滄江邊壯麗的景觀,鹽井古鹽田是茶馬古道在西藏的第一站。圖說:鹽井古鹽田 來源:網絡鹽井古鹽田位於西藏昌都市芒康縣納西民族鄉,214國道瀾滄江東西兩岸,海拔2300米左右 。古鹽田歷史悠久,早在唐朝,就有先民開發鹽田。在食鹽匱乏如金的年代,鹽井成了各家必爭之地,傳說中的格薩爾王和納西王姜巴就發生過爭奪鹽井的「姜嶺之戰」。
  • 中國西藏那些好玩又好看的景點:南伊溝,芒康鹽井,薩迦古城
    寺內藏有大量經書和稀世珍寶,有堪稱世界之最的經書牆以及釋迦牟尼用過的原版法螺——白海螺,等數十萬種文物,「第二敦煌」的美譽也由此而來。走在薩迦古城裡,總是不能相信,這樣一座看起來並不起眼的小鎮,卻承載著佛家文化的千秋底蘊。
  • 影像記憶·芒康燕京,西藏的另類景觀
    2014,西藏昌都城市芒康縣。廣袤的藏區有許多值得遊覽的地方,最令人興奮的是雪山、湖泊、江河等自然景觀。藏區還有很多人文景觀,卻有點單調,除了與寺廟有關的廟宇,比如長時間在山上、湖邊走走,我覺得差不多更常見。
  • 中國唯一保持著1300多年的手工製鹽方式-西藏芒康縣鹽井古鹽田
    西藏昌都芒康縣鹽井有著1300多年的歷史,坐落在瀾滄江的東西兩岸邊上,是我國唯一保持完整最原始的手工曬鹽方式的地方。鹽井古鹽田在214國道邊,距芒康縣城約110公裡,海拔2300米。鹽井是由產鹽而得名,瀾滄江西岸所產鹽為淡紅色,又稱紅鹽,而瀾滄江東岸產的鹽卻是純白色稱為白鹽。紅色和白色鹽是根據兩岸不同土質有關。納西族鄉鹽井鎮的古鹽田現已打造成旅遊景區供遊客參觀。俯拍瀾滄江邊的紅色古鹽田曬好的鹽全靠鹽民背運到家。鹽田風光鹽田風光
  • 「井」上添花:芒康鹽井、曲孜卡溫泉景區
    芒康千年鹽田    鹽井風景區位於昌都地區芒康縣鹽井鎮214國道旁,大香格裡拉生態旅遊圈核心區域之一、茶馬古道的核心地帶,國家4A級風景區,西藏十大魅力景區之一。    鹽井鹽田歷史悠久,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世界上惟一完整保持最原始的人工曬鹽方式的地方,已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被稱為「陽光與風的傑作」。瀾滄江邊滷水資源豐富,分布著數十口熱氣騰騰的天然鹽井,村民們用木桶從鹽井中取出滷水,背到江邊低平處,倒入鹽田,讓陽光蒸曬,曬乾後即得粗鹽,經進一步晾曬打理,即成食鹽。
  • 旅遊:芒康縣鹽井,是唯一保留完整最原始的手工曬鹽方式的地方!
    芒康鹽井的古鹽田已有1300年的歷史,它位於西藏自治區芒康縣鹽井鎮納西民族鄉的瀾滄江東西兩岸,是我國唯一保留完整最原始的手工曬鹽方式的地方。芒康縣鹽井納西民族鄉是西藏一個神奇的地方,歷史上是吐蕃通往南詔的要道,也是滇茶運往西藏的必經之路。鹽井鄉的古鹽井經過千百年(已有1300年歷史了)來的積澱。
  • 西藏芒康·鹽井旅遊文化藝術節招商引資力度大
    9月4日上午,第三屆西藏茶馬古道「芒康·鹽井」旅遊文化藝術節在昌都地區芒康縣開幕,此次藝術節上,芒康縣人民政府與投資方籤訂了協議資金達5.05億元的4個招商引資項目。    芒康縣委書記龔均表示,在前兩屆「茶馬古道旅遊文化藝術節」成功經驗的基礎上舉辦第三屆西藏茶馬古道「芒康·鹽井」旅遊文化藝術節,將進一步挖掘和弘揚芒康民族優秀文化,突出茶馬古道和鹽井古鹽田等旅遊品牌,積極向外界宣傳和推介芒康。同時還有助於優化芒康的發展和投資環境,切實加快藉助外力求發展的步伐。
  • 群峰疊嶂,情陷芒康鹽井,千年鹽田續寫華夏文明(西藏行攝2)
    西藏真是美得不可方物的地方!在林芝看了桃花,在波密看了桃花,一路沿318國道馳騁,心中總有無數感慨。選擇去西藏昌都地區的芒康,不惜克服沿途雪山林立、江河縱橫、山路陡峭的艱難,真的只是為了去看看這座古老的鹽田。
  • 【走西藏】芒康,是國道318線進入西藏後的第一個縣,妙善之地
    盛產青稞、小麥、大麥、玉米、穀子等糧食作物。牧業以飼養犛牛、黃牛、綿羊、山羊、馬等為主。境內礦產主要有金、銀、鉛、砂、錫、鋅、煤、鹽、石油、硫磺、石膏、石墨等。野生動物主要有鹿、獐、黃猴、野豬、狐狸、猞猁、狗熊、金錢豹、蘇門羚、小熊貓、大青猴、滇金絲猴等。藥用植物主要有黨參、秦艽、大黃、靈芝、黃連、丹參等。
  • 視覺:華林遊華夏——芒康鹽井鹽田
    年過花甲的山西霍州摩旅發燒友郝華林,2020年盛夏與隊友跨鐵騎自晉南出發一路向南,成都、麗江、拉薩、芒康等沿途灑下旅途快樂。本組圖片是在西藏自治區芒康縣鹽井納西民族鄉——千年鹽井場的部分記錄。黃河新聞網臨汾頻道郝華林鹽井是「茶馬古道」上的一顆璀璨明珠。
  • 影像記憶·芒康鹽井,藏區的另類景觀
    2014年7月,西藏昌都市芒康縣。藏區的人文景觀也不少,卻略顯單調,除了廟就是與廟相關的,繞山走湖長磕一類,看多了也覺得差不多。 位於昌都市芒康縣的鹽井鄉,卻得上藏區的另類,它是少有的自然與人文景觀相結合的景區,這裡有奔騰的瀾滄江,有獨一無二的鹽井鹽田,還有藏區唯一的天主教堂,第一家紅葡萄酒工廠,更有趣的是,在藏人比例高達98%的芒康,這裡居住的卻是納西族人,距離納西族的老根據地雲南麗江有好幾百公裡。
  • 鹽井曬鹽是我國唯一保持最完整最原始手工製鹽方式
    位於西藏芒康鹽井瀾滄江東西岸兩側,用木架搭建一處處曬鹽的鹽田,是我國唯一保持最完整最原始手工製鹽方式,距今已有1300多年歷史。沿江兩岸大大小小鹽井有三千多個,如今當地村民依然使用古老方式曬鹽,曬鹽工作大多是由婦女來完成,她們先用木桶把打出的滷水從江邊背到高臺,注入鹽田,然後,經過兩三天風吹日曬,就成了上等好鹽。
  • 西藏古老的鹽井,不僅保留了歷史痕跡,還展現了傳統製鹽工序
    在滇藏線上,出了迪慶州剛進西藏芒康的時候,有個地方叫鹽井。像西南很多偏遠鄉鎮一樣,這個地方並不突出,也許你的車就這麼疾馳而過。事實上,它曾經是茶馬古道上的一個重要城鎮,也是雲南茶葉唯一進入西藏的地方。今天,這個村莊仍然保留著完整而古老的製鹽方式,這是一條活生生的古代茶馬古道。
  • 因生產鹽,並從瀾滄江邊打井採滷水而得名,西藏芒康縣鹽井古鹽田
    芒康縣鹽井古鹽田,位於西藏自治區昌都地區芒康縣,"鹽井"一名是因生產鹽,並從瀾滄江邊打井採滷水而得名。古鹽田歷史悠久,距今約有1300多年歷史。在瀾滄江東西兩岸的沙灘和懸崖陡坡上層層搭建有3200多塊鹽田,年產鹽達數百萬斤。這裡可以觀賞到手工製鹽的全過程,還可以看到獨特而原始的生產工具、勤勞樸實的鹽民和淳樸的民俗風情。2009年,"芒康鹽井古鹽田"被列為西藏自治區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芒康縣鹽井古鹽田"被列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西藏自治區資訊|旅遊:芒康縣鹽井,是唯一保留完整最原始的手工曬鹽...
    西藏自治區的朋友們,一起來看下最近身邊發生了什麼新鮮事兒~~1、旅遊:芒康縣鹽井,是唯一保留完整最原始的手工曬鹽方式的地方!芒康鹽井的古鹽田已有1300年的歷史,它位於西藏自治區芒康縣鹽井鎮納西民族鄉的瀾滄江東西兩岸,是我國唯一保留完整最原始的手工曬鹽方式的地方。
  • 桃花鹽——走進西藏千年古鹽田!
    得益於瀾滄江邊自然冒出的鹽滷水,鹽井鹽田從唐代到今天一直保持著從不間斷的產鹽歷史,江邊巖壁上密密麻麻的木質曬鹽臺和傳統原始的人工曬鹽工藝,是我此行不可多得的一道人文風景線。芒康藏語意為「善妙地域」,是川藏線上入藏後的第一個縣城,海拔3780米。
  • 川藏線最新夏季攻略:第六天-梅裡雪山—瀾滄江峽谷—鹽井—芒康
    的分界點,從這裡就正式進入西藏的昌都地區,所以這裡也被譽為西藏的東大門,大部分人都會在這裡拍照留念,一隻腳在雲南,一隻腳在西藏。鹽井的小鎮,這裡因盛產鹽巴而得名。,其實這裡的瀾滄江邊有一道神奇的風景—鹽田,如果是包車走滇藏線,大部分司機會裝的不知道,如果你問起來,他們也會說下面的路不好走,在公路邊看看就好,其實這是司機不願意多跑路,公路離鹽田還有很遠,根本看不到什麼,切記一定要下到瀾滄江邊,雖然門票90元,但個人覺得還是非常值得的,到了鹽田會有另一條路可以再回到滇藏線,不必再原路返回。
  • 讓您領略一下千年的鹽井
    西藏大美高原這片珍貴的土地上,你總是被接連不斷一個又一個神秘誘惑牽著,追夢在路上,芒康弦子那勁動的舞步,悅耳的歌聲還未終斷,遊走在芒康高原,而眼前是那片片金色鹽田如傳奇般耀入眼帘,驚喜於來的太突然,震撼於他如天上掉下的一席絲絹,如一顆顆金色的寶石鑲嵌在高原坡間,這裡就是鹽井是西藏一個神奇的地方,如果你到過你會疑惑西藏怎會有這般規模龐大的鹽田
  • 芒康鹽井,曾是茶馬古道驛站和產鹽地,今為人少景美的旅遊好地方
    喝足了雲南德欽茨中村的醇香葡萄酒,我們前往西藏境內的鹽井。最後順利到達了鹽井,這個地方要呆兩天。鹽井是個產鹽的地方,有天然的鹽滷,很多年前這裡的藏民就開始用鹽井曬鹽了,P先生以前曾來過此地,但我沒有來過,對鹽井充滿了好奇。
  • 西藏唯一的天主教堂——昌都芒康鹽井天主教堂
    昌都芒康鹽井天主教堂作者:白玉芬編輯:李孝軍鹽井天主教堂1是一位在西藏境內的唯一教堂教堂的佔地面積約有6000平方。鹽井天主教堂是一個中西文化、藏、西方文化交流融合的典例,它在中國佛教、藏傳教史上也是罕見的交流的一種宗教文化。它是公元1865年傳到鹽井的,距今已有152年的歷史。鹽井天主教從1865—1949年,在這由17位外籍神父2在教堂任教主。當年法國傳教士創立,但傳教士的說法有很多,說法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