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足了雲南德欽茨中村的醇香葡萄酒,我們前往西藏境內的鹽井。
從茨中村往西藏方向行駛,經過了梅裡鎮,這個小鎮還是第一次來,是看梅裡雪山最好的地方,不過我們要趕路,就只臨時停下拍了兩張,當晚我們得趕到鹽井鎮。
駛過這個界碑牌坊,就是西藏的芒康境界了,這種界碑依舊會有很多文人騷客們的筆墨,到此一遊是絕對不能少的。其實這種留筆是很幼稚的,因為每年這些界碑都要被粉刷一次,也就是最多幾個月就會消失殆盡。最後順利到達了鹽井,這個地方要呆兩天。鹽井是個產鹽的地方,有天然的鹽滷,很多年前這裡的藏民就開始用鹽井曬鹽了,P先生以前曾來過此地,但我沒有來過,對鹽井充滿了好奇。
鹽井——茶馬古道上曾經的輝煌驛站
我們在鹽井找了好幾家酒店,價格不低哦,隨便問幾家,都是200多元起,這麼個小地方居然住宿那麼貴,越是山上越是貴,據說山上有溫泉。最後我們找了一家私人承包的小酒店,因為要住兩天,成功講價為60元一天,房間還算乾淨。老闆是藏族人,很爽快也很幽默,當時我要求老闆讓服務大姐再給我們房間重新換床套被單,老闆耿直回答我:客人走後房間都要仔細打掃,如果沒換床單被套,服務員會被罰款100元,你放心吧,沒有哪個服務員會跟100元過意不去,不信你自己聞聞,都是香噴噴的,都是太陽的味道,哈哈,真是個逗比老闆。這家也有溫泉,是那種室內小溫泉,單獨的房間有一個小浴池,溫泉房有幾間,不過我們沒去泡。
當地藏民們踩著這種木梯到頂層曬鹽,將滷水引到上面曬乾成鹽,在曬鹽水的時候,會有鹽水滲下來,就成了一根根的鹽棒,像冰一樣,待滷井的鹽水曬乾了就成了鹽,最後再收走賣掉。
河邊那種綠色的就是滷水,從河邊挖出來的,被藏民們做成滷水井,隨時好抽取。以前,當地都是以女性為重勞力,從河邊一步步一桶桶的背上來,很是辛苦,而現在條件改善了太多,都是採取抽水泵抽上來,方便了村裡的勤勞女性們,不過現在村裡曬鹽收鹽依然是當地的藏族女子在辛勤勞作。
鹽井的鹽分為兩類,一類是白色的鹽,一類是紅色的鹽,白色的鹽就比較純淨,供人食用,而紅色的鹽,就是有雜質的鹽了,只能牲口吃,紅色鹽的來歷,是曬乾鹽最下面那層,因為曬鹽的那些平臺是用紅泥做的。
鹽井的藏族老奶奶們勞累了一生,現在住上了新房子安享晚年生活,每日下午就是老姐妹們聚會嘮嗑的時間。而耐不住寂寞的P先生,也在這裡將他的摺疊小兩輪拿出來溜達溜達,繼續要我幫他拍到此一遊照。
以前的鹽井曾經是茶馬古道的驛站,而現在因為交通的四通八達,各種造價更低、品質更好的鹽巴到處都能買到,所以,鹽井已經不再擁有以前的光輝歲月了。當地政府就開始做旅遊開發,以特有的民風民俗,以及山上的溫泉來吸引各地遊客,像住這樣鹽井旁邊的小民宿,只需要30元-50元一晚,只不過離鎮上有2公裡,吃的選擇沒那麼方便,只能在民宿裡吃。挺喜歡鹽井這個地方,靜謐清新民風樸實。不過,總的來說,鹽井的遊客真心不多。
鹽井這麼美的地方,還是要合影一張,找了個攝影大師路人甲幫忙照了一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