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康鹽井,曾是茶馬古道驛站和產鹽地,今為人少景美的旅遊好地方

2020-12-10 騰訊網

喝足了雲南德欽茨中村的醇香葡萄酒,我們前往西藏境內的鹽井。

從茨中村往西藏方向行駛,經過了梅裡鎮,這個小鎮還是第一次來,是看梅裡雪山最好的地方,不過我們要趕路,就只臨時停下拍了兩張,當晚我們得趕到鹽井鎮。

駛過這個界碑牌坊,就是西藏的芒康境界了,這種界碑依舊會有很多文人騷客們的筆墨,到此一遊是絕對不能少的。其實這種留筆是很幼稚的,因為每年這些界碑都要被粉刷一次,也就是最多幾個月就會消失殆盡。最後順利到達了鹽井,這個地方要呆兩天。鹽井是個產鹽的地方,有天然的鹽滷,很多年前這裡的藏民就開始用鹽井曬鹽了,P先生以前曾來過此地,但我沒有來過,對鹽井充滿了好奇。

鹽井——茶馬古道上曾經的輝煌驛站

我們在鹽井找了好幾家酒店,價格不低哦,隨便問幾家,都是200多元起,這麼個小地方居然住宿那麼貴,越是山上越是貴,據說山上有溫泉。最後我們找了一家私人承包的小酒店,因為要住兩天,成功講價為60元一天,房間還算乾淨。老闆是藏族人,很爽快也很幽默,當時我要求老闆讓服務大姐再給我們房間重新換床套被單,老闆耿直回答我:客人走後房間都要仔細打掃,如果沒換床單被套,服務員會被罰款100元,你放心吧,沒有哪個服務員會跟100元過意不去,不信你自己聞聞,都是香噴噴的,都是太陽的味道,哈哈,真是個逗比老闆。這家也有溫泉,是那種室內小溫泉,單獨的房間有一個小浴池,溫泉房有幾間,不過我們沒去泡。

當地藏民們踩著這種木梯到頂層曬鹽,將滷水引到上面曬乾成鹽,在曬鹽水的時候,會有鹽水滲下來,就成了一根根的鹽棒,像冰一樣,待滷井的鹽水曬乾了就成了鹽,最後再收走賣掉。

河邊那種綠色的就是滷水,從河邊挖出來的,被藏民們做成滷水井,隨時好抽取。以前,當地都是以女性為重勞力,從河邊一步步一桶桶的背上來,很是辛苦,而現在條件改善了太多,都是採取抽水泵抽上來,方便了村裡的勤勞女性們,不過現在村裡曬鹽收鹽依然是當地的藏族女子在辛勤勞作。

鹽井的鹽分為兩類,一類是白色的鹽,一類是紅色的鹽,白色的鹽就比較純淨,供人食用,而紅色的鹽,就是有雜質的鹽了,只能牲口吃,紅色鹽的來歷,是曬乾鹽最下面那層,因為曬鹽的那些平臺是用紅泥做的。

鹽井的藏族老奶奶們勞累了一生,現在住上了新房子安享晚年生活,每日下午就是老姐妹們聚會嘮嗑的時間。而耐不住寂寞的P先生,也在這裡將他的摺疊小兩輪拿出來溜達溜達,繼續要我幫他拍到此一遊照。

以前的鹽井曾經是茶馬古道的驛站,而現在因為交通的四通八達,各種造價更低、品質更好的鹽巴到處都能買到,所以,鹽井已經不再擁有以前的光輝歲月了。當地政府就開始做旅遊開發,以特有的民風民俗,以及山上的溫泉來吸引各地遊客,像住這樣鹽井旁邊的小民宿,只需要30元-50元一晚,只不過離鎮上有2公裡,吃的選擇沒那麼方便,只能在民宿裡吃。挺喜歡鹽井這個地方,靜謐清新民風樸實。不過,總的來說,鹽井的遊客真心不多。

鹽井這麼美的地方,還是要合影一張,找了個攝影大師路人甲幫忙照了一張。

相關焦點

  • 【走西藏】芒康,有盛產井鹽的鹽井,其曬鹽製鹽方式是世界獨有的
    、下鹽井和加達。曬鹽最好的天是當地人稱的「桃花月」,即農曆3月份百花盛開時。這裡產的頭道鹽最好,也最白,稱白鹽,主要用於打酥油茶;二道鹽中有點土,稱紅鹽,主要做藏香;三道鹽則是餵牲口用的。這也是茶馬古道上惟一存活的人工原始曬鹽風景線。芒康鹽井鹽田已被列為第7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井鹽曬制技術,已於2008年被列入國家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西藏芒康·鹽井旅遊文化藝術節招商引資力度大
    9月4日上午,第三屆西藏茶馬古道「芒康·鹽井」旅遊文化藝術節在昌都地區芒康縣開幕,此次藝術節上,芒康縣人民政府與投資方籤訂了協議資金達5.05億元的4個招商引資項目。    據了解,這4個招商引資項目分別為投資6億元的角巴電站、投資3000萬元的芒康縣藏東物流中心、投資1200萬元的芒康縣松茸加工廠和投資850萬元的竹卡加油站。以上項目的籤訂,是芒康縣以茶馬古道藝術節為契機,實施「文藝搭臺,經濟唱戲」發展戰略取得的一個重要成果。特別是角巴電站建成後將極大地改善芒康縣電力供應問題,同時為瀾滄江水利資源開發打下良好的基礎。
  • 鹽井,川藏線茶馬古道一千多年的文化隗寶,來一趟太值了
    鹽井的幾大元素唯一:中國現存最古老人工曬鹽方式可觀:茶馬古道西藏鹽井歷史文化展覽館是中國第一家關於茶馬古道歷史的展覽館地理:瀾滄江東西兩岸的沙灘和懸崖陡坡上層層搭建但,在西藏的一個地方1300多年都不缺少鹽,走川藏線的自駕遊很多,知道的人遊客並不多,今天要聊一聊鹽井的往昔今朝。鹽井,川藏線茶馬古道一千多年的文化隗寶,來一趟太值了驢友們知道西藏的鹽井嗎?去過嗎?如果沒去,看後你一定去!鹽井很是值得去一趟的地方,從川藏線到芒康向南120公裡都到了。
  • 視覺:華林遊華夏——芒康鹽井鹽田
    年過花甲的山西霍州摩旅發燒友郝華林,2020年盛夏與隊友跨鐵騎自晉南出發一路向南,成都、麗江、拉薩、芒康等沿途灑下旅途快樂。本組圖片是在西藏自治區芒康縣鹽井納西民族鄉——千年鹽井場的部分記錄。黃河新聞網臨汾頻道郝華林鹽井是「茶馬古道」上的一顆璀璨明珠。
  • 「井」上添花:芒康鹽井、曲孜卡溫泉景區
    芒康千年鹽田    鹽井風景區位於昌都地區芒康縣鹽井鎮214國道旁,大香格裡拉生態旅遊圈核心區域之一、茶馬古道的核心地帶,國家4A級風景區,西藏十大魅力景區之一。    鹽井鹽田歷史悠久,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世界上惟一完整保持最原始的人工曬鹽方式的地方,已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被稱為「陽光與風的傑作」。瀾滄江邊滷水資源豐富,分布著數十口熱氣騰騰的天然鹽井,村民們用木桶從鹽井中取出滷水,背到江邊低平處,倒入鹽田,讓陽光蒸曬,曬乾後即得粗鹽,經進一步晾曬打理,即成食鹽。
  • 讓您領略一下千年的鹽井
    是茶馬古道上的明珠,位於西藏東南端,屬於橫斷山區,瀾滄江東岸芒康縣和德欽縣之間,長達4900米這段瀾滄江在芒康完整穿越了橫斷山。這些獨特之處在於瀾滄江兩岸,西岸地勢低緩,鹽田較寬,所產的鹽為淡紅色,因採鹽高峰期多在3―5月,俗稱桃花鹽,又名紅鹽;江東地勢較窄,鹽田不成塊,一處一處的,但產的鹽卻是純白色,稱為白鹽。紅鹽和白鹽的顏色與土質有關。紅鹽產量高,但價格低;白鹽多在江東高地築田曬得,量少略貴。
  • 歷經千年的西藏昌都茶馬古道探險自駕遊路書攻略
    ,距離芒康縣城120公裡,位於瀾滄江東西兩岸,鹽井鹽田歷史悠久,傳說唐朝以前這裡就開始製鹽,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具體說來,茶馬古道主要分滇藏道和川藏道。,但茶馬古道沿線壯觀的自然風光,神秘的馬幫文化最終還是出現在大眾的視野之內,並深深地震撼了人們。
  • 最現代的原樸——茶馬古道上的背鹽姑娘
    茶馬古道上的背鹽姑娘而當男人們用這些鹽換成回錢或牛羊肉時,她們的笑容,就像這裡所產的桃花鹽一樣,一臉醉色。中國最後的手工鹽田藏族姑娘雍措和妹妹,曾南下深圳北上新疆,去過很多地方打工,但最後還是選擇了回到自己家鄉繼續背鹽姑娘角色。
  • 天路鹽田人家:千年茶馬古道鹽井人家的振興夢想
    這裡是川藏線318國道重要驛站——西藏自治區芒康縣。藉助群山峽谷億萬年孕育的古鹽井,當地從唐代開始製鹽,距今已延續1300餘年。一塊塊曬鹽池猶如無數個鏡面世界,倒映著高原的風雲變化。鹽粒結晶而出,為高原提供了寶貴的生活必需,也催生了千年茶馬古道上一代代鹽井人家的故事。
  • 群峰疊嶂,情陷芒康鹽井,千年鹽田續寫華夏文明(西藏行攝2)
    當時是位於瀾滄江畔住著的納西民族首先在江邊開鑿了鹽井,不過,他們製鹽的生產方式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原始的唯一方式了。管子把鹽井裡的滷水引到地面,再分灌在挖在地面的一塊又一塊的田裡,從最初只有354塊到現在的3454塊,可以想像出地下的滷水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成為鹽井人的重要經濟收入和生活來源。
  • 西藏芒康的鹽井古鹽田有著「千年傳說」
    平整的鹽田像鏡子一樣,一個個小格子組成了瀾滄江邊壯麗的景觀,鹽井古鹽田是茶馬古道在西藏的第一站。圖說:鹽井古鹽田 來源:網絡鹽井古鹽田位於西藏昌都市芒康縣納西民族鄉,214國道瀾滄江東西兩岸,海拔2300米左右 。古鹽田歷史悠久,早在唐朝,就有先民開發鹽田。在食鹽匱乏如金的年代,鹽井成了各家必爭之地,傳說中的格薩爾王和納西王姜巴就發生過爭奪鹽井的「姜嶺之戰」。
  • 行遊隨筆(茶馬古道 納西鹽田)
    茶馬古道芒康南啟煙雲路,峽谷高深踏遠途。立壁瓊崖茶馬道,中巖曲水萬洄洑。瀾滄江湧峰巒險,陡塹環連黛壑孤。,被稱為「彩雲之南」、「七彩雲南」,是我嚮往的地方。我們從芒康出發,沿G214滇藏線開始了本次出遊的雲南之行。
  • 影像記憶·芒康鹽井,藏區的另類景觀
    從高處往下看,紅色的瀾滄江在紅色的山體間繞了個S型,中間一塊地勢平坦,有是白色的房屋和綠色的農田,江邊,一堆木耳般的東西長在巖壁上,那就是有千年歷史的古鹽田,這一道與風景結合的藏區最另類的人文景觀,是茶馬古道上唯一的仍在生產的純人工原始鹽井,出產的井鹽享譽川西滇北。
  • 千年古鹽田,滇藏路上一條活著的茶馬古道
    滇藏線上,從迪慶州出界,剛入西藏芒康境內時,有一個叫鹽井的地方。與西南許多偏僻小村鎮一樣,這裡並不出眾,也許你的車就這麼疾馳而過。實際上,這裡曾經是茶馬古道上的重鎮,是滇茶入西藏的必經之地。如今,在這個村子裡,還保留著完整而古老的製鹽方式,是一條活著的茶馬古道。鹽井古鹽田已有1300年歷史,當地村民至今仍在這片「田地」裡耕作。看瀾滄江兩岸的緩坡上,搭建了層層土木曬鹽平臺,千百年如一日,形成了獨特的人工曬鹽風景線。那一塊塊寬窄不一的鹽田,被稱為陽光與風的作品,浸滿了瀾滄江之水,映著天光雲影,光彩奪目。
  • 因生產鹽,並從瀾滄江邊打井採滷水而得名,西藏芒康縣鹽井古鹽田
    在瀾滄江東西兩岸的沙灘和懸崖陡坡上層層搭建有3200多塊鹽田,年產鹽達數百萬斤。這裡可以觀賞到手工製鹽的全過程,還可以看到獨特而原始的生產工具、勤勞樸實的鹽民和淳樸的民俗風情。2009年,"芒康鹽井古鹽田"被列為西藏自治區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芒康縣鹽井古鹽田"被列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桃花鹽——走進西藏千年古鹽田!
    茶馬古道,藏漢民間商貿傳奇走廊,漫長的歲月已經抹去了一古道昔日的繁榮,叮叮咚咚的馬鈴只是留在書中的印記。梅裡沿274國道北上,我原發現在橫斷的深谷中在接處還隱藏著滇藏茶馬古道活都請跡就是色康鹽判鎖的古鹽田。
  • 【重走茶馬古道】高原與馬幫的故事:千年回眸如初見
    今(3)日上午,「卓卓康巴 傳奇昌都」之2018第四屆重走茶馬古道暨首屆中國戶外運動經理人高峰論壇啟動儀式結束之後,來自全國各地的30多名旅遊大伽從芒康鹽井鹽田博物館出發,沿著覺龍村徒步向扎增拉姆女神草原行進,正式開啟了重走茶馬古道之旅。昌都市旅發委副主任劉振、芒康縣常務副縣長黨仁也在其中。
  • 盤點芒康值得一去的景點——千年古鹽田
    這裡地處西藏自治區東南端, 距芒康縣城 120 公裡,距雲南德欽縣城 115 公裡,是茶馬古道上的明珠,已有上千年的食鹽生產歷史。,沿214國道一路向南跋涉在昔日的茶馬古道上,一片千年鹽田就隱藏在這滇藏交界處的深谷裡。
  • 美麗的芒康縣鹽井旅遊景區
    鹽井旅遊景區 AAAA 這是溝通西藏和中原的古代主道之一——茶馬古道在西藏的第一站。鹽井位於芒康縣與雲南德欽縣接壤的地方,包括上、下鹽井、曲孜卡、木許四個鄉,海拔較低,約2500米。瀾滄江畔井裡的滷鹽水,為鹽井的鹽田提供了大量的鹽巴,使這裡出現了家家戶戶屋頂鋪了一層白雪似的曬鹽奇觀。……2.
  • 美麗的芒康縣鹽井旅遊景區
    鹽井旅遊景區AAAA 這是溝通西藏和中原的古代主道之一——茶馬古道在西藏的第一站。鹽井位於芒康縣與雲南德欽縣接壤的地方,包括上、下鹽井、曲孜卡、木許四個鄉,海拔較低,約2500米。瀾滄江畔井裡的滷鹽水,為鹽井的鹽田提供了大量的鹽巴,使這裡出現了家家戶戶屋頂鋪了一層白雪似的曬鹽奇觀。……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