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金滿樓
1886年,北洋水師「定遠」、「鎮遠」等艦訪問日本長崎,孰料北洋水兵上岸後,卻與日本警察及浪人發生了一場群毆,史稱「長崎事件」。
從某種意義上說,李鴻章派北洋四艦去長崎,確實有「炫耀武力」的意思,但令他沒有想到的是,北洋艦隊的兩艘巨艦對日本人的民族心理產生了極大的刺激。
經過這次事件,日本的反華仇華情緒反而進一步高漲,從軍國主義分子到普通老百姓,都對北洋艦隊充滿了敵意。
在他們看來,外國水兵喝醉了酒來本國滋事,最後竟然要本國賠款,這種憤恨和受辱感,自然很容易便被煽動了起來。
在這種情緒的感染下,「大力發展海軍」成為日本國內的共識,「一定要打敗『定遠』」也成為了日本海軍的目標和口號。
就連日本的小孩子,他們當時最流行的遊戲,就是分成兩組,一組扮成中國艦隊,另一組扮成日本艦隊,進行捕捉「定遠」、「鎮遠」的戰鬥遊戲。
日本的反華情緒在日本政府的鼓動下,很快變成了趕超北洋艦隊的動力。
「長崎事件」結案不過一月,明治天皇便頒發敕令:「立國之務在海防,一日不可緩」,隨後便以身作則,撥出內帑30 萬日元,作為海軍的補助金。
之後,明治天皇又發布敕諭,決定在其後6年中每年撥出30萬日元,並從文武員的薪金中抽出1/10作為造艦費繳納國庫。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也發表演說,呼籲國民捐款捐物,縮衣節食,為日本打造一支更為強大的海軍。
在這場獻金熱潮中,日本在半年之間便籌集了兩百多萬日元,連天皇的老媽阿巴桑,也捐出了她僅有的兩件首飾。
日本政府更是不顧財政困難,逐年增加海軍經費並發行巨額公債,其數量幾乎超過其財政收入的三成。
譬如1886年,日本政府發行了1700萬日元的海軍公債,而在1889年,日本的海軍軍費已接近1000萬日元。
1888 年後,日本開始了的大規模購艦、造艦進程,六年間便添置軍艦12 艘,總計新添海軍噸位近18000噸。
到甲午戰爭前夕,日本海軍主力艦總噸位已達到37000噸,大大超過了北洋艦隊主力艦總噸位(不到30000噸)。
而就在這六年間,北洋艦隊未購一艦一炮,「排名前八」的輝煌,早已是昨日黃花。
更要命的是,當時的世界海軍軍事技術日新月異,日本是後來者居上。
無論是定購還是自造的軍艦,日本艦隊裝備的都是最先進的設備和武器,其平均航速遠超過北洋艦隊,而軍艦上大規模裝備的速射炮,更是北洋艦隊所不具備的。
到甲午戰爭前夕,北洋艦隊在總噸位、航速、火炮功能上均劣於日本艦隊,這或許就是北洋艦隊在這場「國運相搏」的戰爭中首敗於豐島、再敗於黃海、三敗於威海衛的原因了。
清廷對北洋艦隊的戰略定位是「看家護院」,從來沒有想到要用這支艦隊去遠洋作戰,這種淺嘗輒止的婦人心態決定了北洋艦隊最終的失敗命運。
正因為戰略上的不重視,才有停止購艦的愚蠢短視之舉,並最終釀成了割讓大片國土、賠償上億兩白銀的惡果。
最具諷刺的是,清廷拿得出賠償的巨款,卻拿不出繼續發展海軍的錢,女人與孺子當國,豈不可悲可嘆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