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中國人吃虧的「長崎事件」,為何反而刺激日本大力發展海軍?

2020-12-11 作家金滿樓

作者:金滿樓

1886年,北洋水師「定遠」、「鎮遠」等艦訪問日本長崎,孰料北洋水兵上岸後,卻與日本警察及浪人發生了一場群毆,史稱「長崎事件」。

從某種意義上說,李鴻章派北洋四艦去長崎,確實有「炫耀武力」的意思,但令他沒有想到的是,北洋艦隊的兩艘巨艦對日本人的民族心理產生了極大的刺激。

經過這次事件,日本的反華仇華情緒反而進一步高漲,從軍國主義分子到普通老百姓,都對北洋艦隊充滿了敵意。

在他們看來,外國水兵喝醉了酒來本國滋事,最後竟然要本國賠款,這種憤恨和受辱感,自然很容易便被煽動了起來。

在這種情緒的感染下,「大力發展海軍」成為日本國內的共識,「一定要打敗『定遠』」也成為了日本海軍的目標和口號。

就連日本的小孩子,他們當時最流行的遊戲,就是分成兩組,一組扮成中國艦隊,另一組扮成日本艦隊,進行捕捉「定遠」、「鎮遠」的戰鬥遊戲。

日本的反華情緒在日本政府的鼓動下,很快變成了趕超北洋艦隊的動力。

「長崎事件」結案不過一月,明治天皇便頒發敕令:「立國之務在海防,一日不可緩」,隨後便以身作則,撥出內帑30 萬日元,作為海軍的補助金。

之後,明治天皇又發布敕諭,決定在其後6年中每年撥出30萬日元,並從文武員的薪金中抽出1/10作為造艦費繳納國庫。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也發表演說,呼籲國民捐款捐物,縮衣節食,為日本打造一支更為強大的海軍。

在這場獻金熱潮中,日本在半年之間便籌集了兩百多萬日元,連天皇的老媽阿巴桑,也捐出了她僅有的兩件首飾。

日本政府更是不顧財政困難,逐年增加海軍經費並發行巨額公債,其數量幾乎超過其財政收入的三成。

吉野艦

譬如1886年,日本政府發行了1700萬日元的海軍公債,而在1889年,日本的海軍軍費已接近1000萬日元。

1888 年後,日本開始了的大規模購艦、造艦進程,六年間便添置軍艦12 艘,總計新添海軍噸位近18000噸。

到甲午戰爭前夕,日本海軍主力艦總噸位已達到37000噸,大大超過了北洋艦隊主力艦總噸位(不到30000噸)。

而就在這六年間,北洋艦隊未購一艦一炮,「排名前八」的輝煌,早已是昨日黃花。

更要命的是,當時的世界海軍軍事技術日新月異,日本是後來者居上。

無論是定購還是自造的軍艦,日本艦隊裝備的都是最先進的設備和武器,其平均航速遠超過北洋艦隊,而軍艦上大規模裝備的速射炮,更是北洋艦隊所不具備的。

到甲午戰爭前夕,北洋艦隊在總噸位、航速、火炮功能上均劣於日本艦隊,這或許就是北洋艦隊在這場「國運相搏」的戰爭中首敗於豐島、再敗於黃海、三敗於威海衛的原因了。

清廷對北洋艦隊的戰略定位是「看家護院」,從來沒有想到要用這支艦隊去遠洋作戰,這種淺嘗輒止的婦人心態決定了北洋艦隊最終的失敗命運。

正因為戰略上的不重視,才有停止購艦的愚蠢短視之舉,並最終釀成了割讓大片國土、賠償上億兩白銀的惡果。

最具諷刺的是,清廷拿得出賠償的巨款,卻拿不出繼續發展海軍的錢,女人與孺子當國,豈不可悲可嘆乎?

相關焦點

  • 長崎事件刺激日本大力發展海軍
    資料圖:長崎事件油畫 1895年9月17日,清朝北洋海軍與日本聯合艦隊在黃海海面展開激烈戰鬥,這場決定甲午戰爭最終結局的關鍵一戰,是以日本聯合艦隊擊敗北洋海軍而宣告結束。當時的日本海軍與甲午戰爭爆發時的日本海軍相比,力量還是十分弱小的。那麼,又是什麼極大刺激了日本海軍的迅猛發展呢? 發生在百年前的長崎事件,是在北洋海軍和日本長崎市民之間的一次衝突事件。該事件的來龍去脈,不僅對於今天的中國人來說並不清楚,就連日本人也幾乎不知曉這一事件的歷史情節。
  • 長崎事件——北洋水師一次將日本海軍扼殺於搖籃的絕佳機會
    長崎事件本是北洋水師一次可以將日本海軍扼殺於搖籃的絕佳機會,卻被清政府白白地浪費了,更要命的是為幾年後的中日甲午海戰,北洋水師的慘敗埋下了禍根,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長崎事件北洋水師與日本警察的糾紛,本是北方水師將日本海軍扼殺於搖籃的絕佳機會。
  • 日本艦隊為何能後來居上?原來竟是「長崎恐嚇事件」惹的禍!
    作者:金滿樓1886年,北洋水師「定遠」、「鎮遠」等艦訪問日本長崎,孰料北洋水兵上岸後,卻與日本警察及浪人發生了一場群毆,雙方各有死傷,史稱「長崎事件」。從某種意義上說,李鴻章派北洋四艦尤其是「定遠」、「鎮遠」兩首鐵甲艦前往長崎,確實有「炫耀武力」、嚇阻日本的意思。
  • 北洋水師的作死之路:「長崎嫖妓事件」,從此日本下狠心戰勝中國
    所以,當它出現在日本民眾面前時,當地人的確很有「感觸」。 現在談論中日歷史上的那些事,更多的則是圍繞經貿往來。事實上,中日之間爆發過戰爭,唐朝有,元朝有,明朝也有,但是,沒有哪一次像甲午戰爭這麼慘。而且,歷史上的這些戰事,中國勝多。這些歷史其實對日本是有很重影響的,所以,當北洋艦隊「氣宇軒昂」開進長崎港口時,又一次「刺激」了對方。
  • 長崎事件的始末:中日海軍史上的一次正面交鋒
    群毆的結果是日本警察死5人,傷30餘人,而中國水軍死10人,重傷6人,輕傷44人,失蹤6人。鬥毆事件波及很多無辜市民,受傷者也有數十人。事件傳到水師指揮部,副提督琅威理認為這是戰爭行為,立刻命令四艘軍艦退去炮衣,準備戰鬥。按他的說法:「即日行動,置日本海軍於不振之地。」當時日本海軍才剛剛起步,絕非中國海軍的對手。
  • 日本吞併琉球清政府裝孫子,為何長崎事件卻成了大爺
    清朝晚期,清政府內憂外患,而日本明治維新後,一直蠢蠢欲動,竟然打上了琉球的主意,琉球向中國緊急求助,清政府忍氣吞聲,視而不見,任由日本吞併琉球。日本見清政府裝孫子,所以野心膨脹,1874年,日本藉口琉球水手在臺灣遭到原住民殺害,公然入侵臺灣,製造了牡丹社事件。清政府再次忍氣吞聲,賠償日本50萬兩白銀,並承認日本吞併琉球的事實。但在1886年,日本圖謀朝鮮,清政府大怒。
  • 鮮為人知的長崎事件—清朝怎樣刺激了日本決意發憤圖強
    很多人以為整個晚晴就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其實清朝曾經以強硬的姿態逼迫日本屈服,被日本人稱為國恥。經過鴉片戰爭,清朝見識到了英國「船艦利炮」的厲害,於是大力向西方學習先進技術,史稱「洋務運動」。見到清朝獲得如此豐碩成果,旁邊的鄰居日本十分羨慕,但是日本經濟落後,政府無力支付如此大筆的錢引進新技術和戰艦,於是希望國內民眾可以捐款資助國家。為了讓民眾意識到日本發展軍備的緊要性,日本政府請求北洋水師造訪日本,屆時再邀請各界民眾來參觀,以此警醒國民。
  • 長崎事件中,日本無奈向北洋水師低頭,8年後,為何卻是清朝慘敗
    當時日本已經因為明治維新,不斷學習歐美先進科學技術,大力發展工業,建立君主立憲政體,並且在文化、教育、醫學方面投入大量資金,使日本走上了工業化道路,逐漸躋身進世界強國的行列。
  • 長崎事件:北洋水師作死之路的開始
    另一方面,清朝當時雖然購買了許多西方的戰艦,但是不可思議的是中國卻沒有足夠大的船廠能夠保養定遠號,反之日本海軍雖然還未發展壯大,卻早早地擁有了保養巨型戰艦的船廠與技術。 就在戰艦在日本保養的期間,發生了「長崎事件」。 長崎事件
  • 長崎事件,清朝鴉片戰爭後首次勝利,一日本人卻影響甲午戰爭結局
    李鴻章遂決定由水師提督丁汝昌率鎮遠、定遠、威遠、濟遠四艦前往位於日本長崎的三菱造船所進行檢修,並展開對日本的「親善訪問」。這是中國鐵甲艦隊首次訪問日本。長崎事件1886年8月13日,日方邀請抵達長崎的北洋官兵登岸購物。
  • 清政府取得「長崎事件」對日本的勝利,為何甲午戰中卻敗得很慘
    「長崎事件」是中國近代對日外交中難得的一次勝利。但由於中日兩國在事後,對此次事件採取了截然不同的反省態度,也造成了兩國此後迥異的發展走勢及結果。這是怎麼回事呢?(長崎事件)我們首先還是來簡單了解一下「長崎事件」的整個過程。
  • 大清外交最硬氣的一次,直接將炮口對準長崎,日本屈服、賠款
    在這個緊張的當口北洋艦隊竟然來造訪,不能不引起日本人所謂的「民族熱情」和「情緒反彈」,當看到中國龐大的艦隊後,日本人的仇視心理更發展到了頂峰,在他們看來中國人這是來挑釁示威,是對大日本帝國最大的侮辱!那麼北洋艦隊為什麼要來日本訪問呢?
  • 北洋水師也曾在日本逞強,解密長崎事件
    清朝水師赴朝鮮巡防之後,即行返航,由於艦船長途航行後需要進行維護,於是,李鴻章命令丁汝昌率定遠、威遠、鎮遠、濟遠四艦前往日本長崎的造船廠進行維護,同時開展對日本的訪問。丁汝昌北洋水師抵達日本後,很多士兵出於好奇,上岸遊玩,購買東西,部分士兵違反軍紀,前往長崎的妓院狎戲遊玩。這幫逛妓院的士兵惹出了大事,他們與妓院的老闆娘爭吵了起來,並且酗酒鬥毆。
  • 1894甲午戰爭:日本海軍對北洋水師的完美復仇
    如果我們進行簡單地梳理,會發現這場戰爭實際上是日本對北洋水師的一場復仇之戰。那得從1886年說起。這一年的7月,大清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率領「定遠」、「鎮遠」、「濟遠」、「威遠」4艦主力戰艦組成的艦隊,奔赴日本長崎。一方面在三菱造船所進行檢修的同時,另一方面對日本進行友好訪問。這是近代史上,中國海軍部隊第一次友好訪問對他國。
  • 甲午海戰的失敗,只因北洋水師的「長崎嫖妓事件」,日本才下狠心
    這次戰役也導致清政府苦心經營多年的海軍毀於一旦,從此更加無力對抗資本主義國家的殖民侵略。那麼為什麼甲午戰爭敗的如此慘?其實在當時,北洋水師的實力是完全可以稱得上亞洲數一數二的海軍。雖然日軍實力也不弱,但是雙方最起碼也是打的你來我往。事實上並沒有,勝利是一邊性的壓倒。
  • 北洋水師長崎事件,一場買春引發的血案。
    由於北洋水兵上岸不允許攜帶武器,而日本方面則是從日本東洋刀到日本東洋磚武器齊備,加之又被圍堵砍殺,所以這次清朝方面可倒了大黴了,死傷十幾人,受傷者更是比比皆是。倒了黴的士兵逃回船上後,北洋水師的四艘軍艦立刻進入了戰鬥狀態,大炮都褪去了炮衣,炮口都對準了長崎市區,丁汝昌要求必須嚴懲兇手。長崎市民一看就傻了(愛國青年往往這時都傻了),這大炮真要開火了長崎恐怕就得變成平地了。
  • 北洋水師揚威日本,長崎事件為甲午海戰埋下禍根
    我們知道1894年爆發中日甲午海戰,清國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清政府被迫籤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割臺灣島及澎湖列島給日本,被日本統治50年之久,直到現在還沒回到大陸。如果我們今天看甲午海戰,雖然有朝鮮之亂,日本擴張野心等各方面因素,但還有一個很重要也被人們忽略的原因,那就是發生在甲午海戰之前六七年的日本長崎事件。
  • 珍珠港事件後美國加入二戰,為何不把槍頭對準日本反而轉向了歐洲
    珍珠港事件後美國加入二戰,為何不把槍頭對準日本反而轉向了歐洲日本偷襲美軍駐太平洋海軍基地珍珠港,給了美國海軍重重的一擊損失慘重,美國總統羅斯福在隔天就宣布對日開戰正式加入到二戰當中,一大批美軍經大西洋奔赴戰場,但他們此行的目的地卻不是日本而是歐洲
  • 廣島和長崎100年不能居住,原子彈威力如此大,為何早已繁華無比?
    在戰爭結束之後,美國出於亞太戰略部署的考慮,對日本進行大力扶持,並且幫助這個國家迅速恢復「元氣」。要知道當時廣島堪稱日本「陸軍之城」,而長崎則是三菱重工造船廠的所在地。
  • 從兩起事件看,為何薩摩和長州能領導日本的明治維新
    那麼為何這兩藩能領導明治維新?我們從兩件事就能看出這並不是偶然。事件一:生麥事件及薩英戰爭。1862年,在日本神奈川縣生麥村發生了薩摩藩武士攻擊英國商人的事件,此舉引發了世界的譁然。如此具有挑釁性、公然攻擊外國商人而且是世界第一強國英國商人的事,在當時是不多見的。由於英國人正忙於幫助清政府鎮壓太平天國運動無暇顧及日本,所以沒有採取什麼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