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為人知的長崎事件—清朝怎樣刺激了日本決意發憤圖強

2020-12-06 聰毅說歷史

很多人以為整個晚晴就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其實清朝曾經以強硬的姿態逼迫日本屈服,被日本人稱為國恥。

經過鴉片戰爭,清朝見識到了英國「船艦利炮」的厲害,於是大力向西方學習先進技術,史稱「洋務運動」。經過洋務運動清朝的軍力大大提高,在世界第一強國英國的協助下,造出了定遠號、鎮遠號、致遠號等戰艦。

見到清朝獲得如此豐碩成果,旁邊的鄰居日本十分羨慕,但是日本經濟落後,政府無力支付如此大筆的錢引進新技術和戰艦,於是希望國內民眾可以捐款資助國家。為了讓民眾意識到日本發展軍備的緊要性,日本政府請求北洋水師造訪日本,屆時再邀請各界民眾來參觀,以此警醒國民。

清政府答應了日本的邀請,1886年北洋水師由丁汝昌帶領起航前往日本長崎,當定遠艦、鎮遠艦等幾艘「鐵甲巨艦」停靠在日本港口時,日本碼頭密密麻麻的擠滿了前來參觀的民眾,第一次看到如此巨艦,日本人受到極大的精神刺激,紛紛流露出震驚、驚嘆、恐懼的表情。

1886年8月13日日本邀請北洋水師軍官上岸參觀和購物,北洋軍官無視禁令,擅自去妓院嫖娼、酗酒鬧事,還將一名日本警察刺傷,日本方面也逮捕了犯事的水兵。

當時清軍趾高氣揚,完全沒把落後弱小的日本放在眼裡,很快糾集了400多水兵衝上去包圍警察局,並且打傷了多人。當時北洋水師還下令將炮口對準長崎市區,日本當局瞬間沒了脾氣,馬上乖乖放人並道歉賠償。

兩天後李鴻章給全體水兵放假一天,允許上岸自由觀光。清朝水兵們覺得前天的事情還不夠解氣,想再給日本一點教訓嘗嘗,於是不顧禁令偷偷夾帶棍棒刀器上岸挑釁,伏擊並殺死了一名警察,日本民眾群情激奮和北洋水兵們發生大規模的械鬥,雙方都死傷多人。水兵方面5人死亡,數十人受傷。日本方面5名警察死亡,數十名警察和民眾受傷。

事情發生後,北洋水師副提督甚至向朝廷提出與日本斷交,直接對日開戰;

李鴻章致電日本駐天津公使威脅道,貴國悠著點,北洋艦隊可以隨時開火,到時候就別怪我們不客氣。

1887年經過中日兩國協商,清朝支付1萬多元給傷者,日本支付傷者5萬多元,實際相當於屈服賠款,並承擔長崎醫院的醫療救護費。

這事被視為清朝第一次的外交勝利。但是給日本造成了很大刺激,在日本人看來,外國水兵來鬧事傷人。最後竟然要本國賠償道歉,簡直是奇恥大辱,是可忍孰不可忍!

日本國內的仇華情緒迅速高漲,日本人發誓要親手擊毀「定遠艦」和「鎮遠艦」,國家瘋狂擴張軍備,不惜一切引進新技術和戰艦,專門研究並針對「定遠艦」和「鎮遠艦」建造戰艦,就連民間小孩子玩的遊戲都是扮演「日本海軍」打敗「北洋艦隊」。

相關焦點

  • 長崎事件刺激日本大力發展海軍
    資料圖:長崎事件油畫 1895年9月17日,清朝北洋海軍與日本聯合艦隊在黃海海面展開激烈戰鬥,這場決定甲午戰爭最終結局的關鍵一戰,是以日本聯合艦隊擊敗北洋海軍而宣告結束。到1864年,日本共製造出小型艦船11艘。此外,從1857年到1868年,又從歐洲國家購買小型軍艦7艘,但這些艦船均為數百噸的小船,最大的不超過千噸,最小甚至排水量只有30餘噸。當時的日本海軍與甲午戰爭爆發時的日本海軍相比,力量還是十分弱小的。那麼,又是什麼極大刺激了日本海軍的迅猛發展呢? 發生在百年前的長崎事件,是在北洋海軍和日本長崎市民之間的一次衝突事件。
  • 長崎事件,清朝鴉片戰爭後首次勝利,一日本人卻影響甲午戰爭結局
    李鴻章遂決定由水師提督丁汝昌率鎮遠、定遠、威遠、濟遠四艦前往位於日本長崎的三菱造船所進行檢修,並展開對日本的「親善訪問」。這是中國鐵甲艦隊首次訪問日本。長崎事件1886年8月13日,日方邀請抵達長崎的北洋官兵登岸購物。
  • 日本吞併琉球清政府裝孫子,為何長崎事件卻成了大爺
    清朝晚期,清政府內憂外患,而日本明治維新後,一直蠢蠢欲動,竟然打上了琉球的主意,琉球向中國緊急求助,清政府忍氣吞聲,視而不見,任由日本吞併琉球。日本見清政府裝孫子,所以野心膨脹,1874年,日本藉口琉球水手在臺灣遭到原住民殺害,公然入侵臺灣,製造了牡丹社事件。清政府再次忍氣吞聲,賠償日本50萬兩白銀,並承認日本吞併琉球的事實。但在1886年,日本圖謀朝鮮,清政府大怒。
  • 長崎事件:北洋水師作死之路的開始
    另一方面,清朝當時雖然購買了許多西方的戰艦,但是不可思議的是中國卻沒有足夠大的船廠能夠保養定遠號,反之日本海軍雖然還未發展壯大,卻早早地擁有了保養巨型戰艦的船廠與技術。 就在戰艦在日本保養的期間,發生了「長崎事件」。 長崎事件
  • 北洋水師也曾在日本逞強,解密長崎事件
    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北洋水師之前到過日本本土,並逞強一時。1886年,袁世凱報告俄國人覬覦朝鮮半島。作為朝鮮的宗主國,清王朝不能坐視不管,於是命令丁汝昌和吳安康分別率領北、南洋水師前往朝鮮巡防,展示清朝軍威。
  • 北洋水師的作死之路:「長崎嫖妓事件」,從此日本下狠心戰勝中國
    二戰接近尾聲時,日本拒不投降,美國這時一點也不含糊,帶著原子彈就奔向了日本,廣島和長崎遭受重創,至今影響還在。歷史上,長崎這個地方和中國頗有淵源,因為它離中國近,距離上海不過800公裡。 1886年,李鴻章帶著北洋艦隊來到了長崎港。清朝和列強打過幾次「交道」後,明白了現代軍事的重要性,所以,也重金打造了一支艦隊,在當時這支艦隊就硬體來看,是排位亞洲第一的。
  • 明明中國人吃虧的「長崎事件」,為何反而刺激日本大力發展海軍?
    作者:金滿樓1886年,北洋水師「定遠」、「鎮遠」等艦訪問日本長崎,孰料北洋水兵上岸後,卻與日本警察及浪人發生了一場群毆,史稱「長崎事件」。從某種意義上說,李鴻章派北洋四艦去長崎,確實有「炫耀武力」的意思,但令他沒有想到的是,北洋艦隊的兩艘巨艦對日本人的民族心理產生了極大的刺激。
  • 長崎事件中,日本無奈向北洋水師低頭,8年後,為何卻是清朝慘敗
    作為清朝海軍中規模最大,實力最強,由洋務運動耗重金大力扶持的水軍,哪怕當時中國已落後西方列強百年有餘,北洋水師的實力卻能排進世界水軍前十,位列第9,前8位分別為英國、法國、俄羅斯、德國、西班牙、奧斯曼土耳其、義大利、美國。
  • 清朝時的長崎事件是怎麼發生的?他對後來的甲午戰爭又有什麼影響
    長官知道後非常的憤怒,又覺得很沒面子,然後就把軍艦上的大炮的炮頭,直指長崎說你們這麼屁大點小番邦也敢動我們大清朝的士兵。這事如果不做個解決我就一炮打沉你這個長崎島。我的天啊,島上這些日本人當時下的都快跪了。想這下可怎麼辦啊然後就趕緊給這個中央政府趕緊匯報。趕緊發個電報給日本駐中國大使說出大事了,正在交涉的時候,出現了一個英國人叫琅威理,他是個英國的總教習。
  • 長崎事件——北洋水師一次將日本海軍扼殺於搖籃的絕佳機會
    長崎事件北洋水師與日本警察的糾紛,本是北方水師將日本海軍扼殺於搖籃的絕佳機會。1886年,北洋水師對日本長崎進行訪問,實則進行艦隊補給和維修,這一次北洋水師出動了定遠、鎮遠等鐵甲艦,北洋水師勢力雄厚。當北洋水師停靠長崎碼頭的時候,日本人充滿了驚嘆、羨慕和憤恨等複雜情緒。當北洋水師靠岸後,船上的水兵到岸上登岸購物,因糾紛與日本警察發生了嚴重的鬥毆事件,並且上岸的北洋士兵損失慘重,且被日本警察關押,這樣事態就變大了。
  • 清政府取得「長崎事件」對日本的勝利,為何甲午戰中卻敗得很慘
    「長崎事件」是中國近代對日外交中難得的一次勝利。但由於中日兩國在事後,對此次事件採取了截然不同的反省態度,也造成了兩國此後迥異的發展走勢及結果。這是怎麼回事呢?(長崎事件)我們首先還是來簡單了解一下「長崎事件」的整個過程。
  • 1945年長崎原子彈爆炸鮮為人知的故事,原本美軍轟炸目標不是這裡
    1945年8月9日日本長崎市被美軍的原子彈轟炸,這是第一用核武器轟炸,這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重要事件,這個恐懼的故事背後有著許多鮮為人知的故事。
  • 需要刺激才會發憤圖強的三大星座,在競爭中成長
    其實受到刺激之後,意識的想改變自己,是每個人都會有的想法。但是自己本身並不能夠讓人想要發憤圖強,而是受到刺激之後有所改變,能有思想上覺悟的人才能改變。真正的發憤圖強是經歷過心理上的打擊才能夠擁有改變自己的想法,當自己的能力被質疑時,這幾個星座的人,受到刺激時,就能夠在競爭中成長,通過身邊朋友和家人的鞭策,成長為更優秀的人。
  • 清朝在甲午戰前的國際地位如何?亞洲一流強國,日本敬畏的榜樣!
    在滿清統治者心中,自己還是亞洲老大,滿滿的都是自信,這也是為什麼滿清敢有恃無恐敢在後來跟日本過招的原因。滿清統治者的高傲和自信也並非毫無根據,國際上對中國的敬畏也不是無緣無故。在鴉片戰爭後到甲午戰爭前的幾十裡,中國發生了三件大事,是體現清朝國力的標誌性事件,大清的國力從中可見一斑。一、清軍收復新疆之戰。
  • 日本紀念長崎原子彈事件72周年 安倍晉三敬獻花圈
    當地時間2017年8月9日,日本長崎,日本紀念長崎原子彈事件72周年,民眾在長崎和平公園默哀悼念死難者,首相安倍晉三向遇難者紀念碑敬獻花圈。  當地時間2017年8月9日,日本長崎,日本紀念長崎原子彈事件72周年,民眾在長崎和平公園默哀悼念死難者,首相安倍晉三向遇難者紀念碑敬獻花圈。
  • 北洋艦隊曾經去過日本耀武揚威,更是釀成了著名的「長崎事件」
    19世紀80年代,朝鮮的地位在亞洲越來越重要,而朝鮮一直作為清朝的藩屬國,但還是當時清政府接到朝鮮竟然有和俄國人暗中勾結的消息,清政府是大怒,決定秀秀肌肉了,但是經過多年的洋務運動,清朝的水師那是世界第九亞洲第一,清政府就派了北洋、南洋所有艦隊到朝鮮耀武揚威去了,因為俄國重心在歐洲,亞洲還真沒法打過中國,最後居然表現了極大的「和平態度」。
  • 日本艦隊為何能後來居上?原來竟是「長崎恐嚇事件」惹的禍!
    作者:金滿樓1886年,北洋水師「定遠」、「鎮遠」等艦訪問日本長崎,孰料北洋水兵上岸後,卻與日本警察及浪人發生了一場群毆,雙方各有死傷,史稱「長崎事件」。從某種意義上說,李鴻章派北洋四艦尤其是「定遠」、「鎮遠」兩首鐵甲艦前往長崎,確實有「炫耀武力」、嚇阻日本的意思。
  • 130年前,一人提出:炮擊長崎滅日本,如果實施日本將非常危險
    之後中國軍隊在日本的邀請下來到日本遊玩,期間由於一個小小衝突導致清朝官兵嚴重傷害到日本警察——因為小衝突打起來,這個也就是被後世稱之為的長崎事件也稱鎮遠騷動,日方稱長崎清國水兵事件。這本是一件外交事故,在這個事故中,清軍當場被打死5名,重傷6名,輕傷38名,失蹤5名,而日本警察也有1名被打死,傷了30名。
  • 軍艦因故障駛進日本長崎,竟然是中國唯一一次威脅到日本
    其實不然,還真有那麼一次,中國軍艦駛進日本沿海城市,威脅日本的事件。不是聽說日本的長崎,就是後來和廣島一起挨核武器爆炸的城市,有專門維修大型軍艦的船塢嗎,所以李鴻章就和日本人商量,讓七艘北洋艦隊來到長崎,給你們掙銀子的機會,日本人一口答應了。
  • 長崎事件的始末:中日海軍史上的一次正面交鋒
    中國水兵在長官的鼓動下,聚眾400多人,直撲警察局而去,而艦上的12寸巨炮則調轉炮口,對準了長崎市區。這下日本可沒脾氣了,面對堅船利炮,只能乖乖的放人,還要道歉賠償。《長崎快報》對此作了報導,英國駐長崎領事也將事件寫進報告。李鴻章承認:「爭殺肇自妓樓,約束之疏,萬無可辭」,但又說:「弁兵登岸為狹邪遊生事,亦系恆情。即為統將約束不嚴,尚非不可當之重咎,自不必過為急飾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