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起,我市為期10年的長江禁捕正式開啟。通過增殖放流、抵制非法捕撈等護漁行動——
讓水生生物「休養生息」
為長江注入「生機活力」
2020年常州長江漁業資源增殖放流活動近日在長江錄安洲舉行,本次活動中放流了2300餘萬尾魚苗。據悉,常州是最早開展長江漁業資源增殖放流的城市。近年來,我市大力倡導社會各界加入增殖放流、抵制非法捕撈等護漁行動,愛護身邊的水生生物和水域生態環境,讓水生生物獲得休養生息的空間,為長江注入更多的生機與活力。
今年6月,2020年常州長江漁業資源增殖放流活動在長江錄安洲舉行。本次放流包括胭脂魚、長吻鮠、鰱魚、鱅魚在內的4個品種,共計2300餘萬尾。
為了切實保護水生生物資源,修復以生物多樣性為指標的長江生態系統,2018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加強長江水生生物保護工作的意見》明確提出,到2020年,長江流域重點水域實現常年禁捕。從今年1月1日起,我市為期10年的長江禁捕正式開啟。
近年來,竭澤而漁形成資源「公地悲劇」
增殖放流、抵制非法捕撈, 是對長江生態保護的有效舉措
據悉,長江是世界上水生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河流之一,也是維護我國生態安全的重要屏障。長期以來,受攔河築壩、水域汙染、過度捕撈、航道整治、挖砂採石、灘涂圍墾等影響,長江水生生物的生存環境日趨惡化,生物多樣性指數持續下降,珍稀特有物種資源全面衰退,白鱀豚、白鱘、長江鰣魚等物種已多年未見,中華鱘、長江鱘、長江江豚等極度瀕危,「四大家魚」早期資源量比上世紀80年代減少了90%以上。近年來,長江漁業資源年均捕撈產量不足10萬噸,僅佔我國水產品總產量的0.15%。伴隨漁業資源嚴重衰退,部分漁民為獲取捕撈收益,使用「絕戶網」「電毒炸」等非法漁具漁法竭澤而漁,形成資源「公地悲劇」和漁民越捕越窮、資源越捕越少的惡性循環。
「水生生物資源是長江流域生態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水生生物特別是魚類多樣性是評價流域生態系統健康的重要標誌。我市採取的增殖放流、抵制非法捕撈都是對長江生態保護的有效舉措,對恢復長江水生生物資源、優化水生生態系統起到關鍵作用。」市農業農村局漁業漁政處主任科員薛堅說。
通過訓練環境適應能力、攝食能力、應激能力
提高放流魚苗在長江中的存活率
截至今年,我市已連續18年在長江放流瀕危和經濟物種,累計3.5億尾,投入約2000萬元資金。「放流魚苗對恢復長江流域魚類種群數量、拯救瀕危物種、維護生態系統平衡起到有力的促進作用,不僅放流水域生態環境逐步改善,放流魚類還補償了生物鏈的缺失,穩定了食物網的結構。評估顯示,我市放流水域的水體質量逐步改善,生物多樣性恢復明顯。去年,長江常州段還首次拍攝到了『水中大熊貓』江豚的身影。」薛堅說。
養殖人員對魚苗進行拉網鍛鍊,提高應激能力。
記者了解到,魚苗在放流之前,最重要的是要經過野化訓練,目的是為了讓在池塘長大的魚苗能更好地適應長江生態環境,提高魚類在長江裡的生存能力。常州市水產技術指導站高級工程師何錦軍介紹,我市放流魚苗包括胭脂魚、長吻鮠和鰱魚、鱅魚。胭脂魚是我國特有的珍稀魚類,生長於長江水系,是國家二級保護水生野生動物;長吻鮠是省重點保護水生野生動物;鰱魚、鱅魚則是重要的經濟和淨水品種。放流胭脂魚、長吻鮠和鰱魚、鱅魚有助於漁業資源恢復,改善長江生態。
何錦軍說,在生存環境方面,通過對比長江環境和池塘環境,他們發現水體存在明顯差異。長江的溶氧量較高,因此對胭脂魚和長吻鮠來說,剛孵化出的小苗就需要在溫室裡進行24小時不間斷增氧。到外塘後,各品種都需要每天進行12小時增氧;其次,長江的水是不斷流動的,而池塘的水相對靜止,因此胭脂魚和長吻鮠就要每天3次利用增水泵進行衝水,總時長要達到六七個小時。鰱魚、鱅魚則養殖在環道環境中,生長過程中就一直跟隨水流遊動。
在攝食方面,胭脂魚和長吻鮠以小魚小蝦為主,養殖人員會在飼料裡添加蝦米等活性餌料,提高魚苗對活性食物的需求,增加在長江裡的攝食能力。放流前半個月左右,他們還會對魚苗逐步減食,通過增加飢餓感提高覓食能力。而鰱魚、鱅魚則以浮遊動植物為食,因此在養殖過程中要做到「肥水」,即通過在水中添加生物製劑,使水體營養化,從而產生藻類和浮遊動物。
野生環境下不可控因素很多,如會遇上大魚、漁船等,養殖人員們往往是在池塘兩邊拉著網,通過網的翻動模擬野生環境,提高魚類的應激能力。
「放流品種的繁育根據水溫而定,一般胭脂魚繁育期在4月份,長吻鮠和鰱魚、鱅魚在5月份,因此我們選擇6月中下旬開展放流活動,這時胭脂魚、長吻鮠等放流品種的體長基本在5釐米左右,存活率也會相應提高。」何錦軍說。
記者從市農業農村局漁業漁政處了解到,下一步,我市將會對放流魚苗的規格做出調整,選取生長一年、體長10釐米以上的魚苗進行放流,進一步提高適應性和存活率。
截至5月底,我市長江幹流退捕工作已全面完成
下一步,著眼「10年禁漁」長效化管理
7月4日上午,新北區農業管理綜合行政執法大隊執法人員在巡查中,在長江春江段長江大堤向江側肖龍港閘口水域,查獲了1起採用絲網捕魚方式進行捕撈的案件。
新北區農業管理綜合行政執法大隊大隊長趙志敏告訴記者,去年,農業農村部、財政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制定的《長江流域重點水域禁捕和建立補償制度實施方案》中提出,2020年底以前,完成長江幹流和重要支流除保護區以外水域的漁民退捕。我市持長江捕撈證的漁民主要分布在孟河鎮和春江鎮漁業隊,共62戶。去年以來,我市共完成退捕漁船300艘;取締江面各類違規網具1000多件、插杆2000餘根,紮實開展了「清江」行動。截至今年5月底,我市長江幹流退捕工作已全面完成,實現了「無捕撈漁船、無捕撈漁民、無捕撈生產」的階段性目標。
「為了更好地開展『10年禁捕』,我們在沿江江堤、漁民居住村和小區等重點部位懸掛禁漁宣傳橫幅等,營造禁漁宣傳氛圍。6月份起,我們還開展了江鮮市場專項整治,發出保護長江水生資源、『不捕不買不食』的倡議,包括餐館飯店、農貿市場禁止出售江鮮,店招、菜單禁止出現江鮮,以及禁止以江鮮名義虛假宣傳、誘導消費。」趙志敏說。
趙志敏表示,下一步,隨著我省禁漁新規出臺,他們將著眼「10年禁漁」長效化管理機制建立,優先考慮吸收部分有能力有意願的退捕漁民,建立「護漁隊」,開展長江常態化禁捕護漁巡邏;規劃在長江沿線布設視頻監控高清探頭,加強非法捕撈重點多發水域的全天候科技巡防能力和覆蓋面;開展沿江垂釣管理;繼續加強農貿市場、餐館飯店、涉漁村等「江鮮市場」專項整治。
本版文字 董逸 本版圖片 夏晨希
部分圖片由市農業農村局提供 通訊員 李文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