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水生生物「休養生息」 為長江注入「生機活力」

2020-12-21 中國江蘇網

今年起,我市為期10年的長江禁捕正式開啟。通過增殖放流、抵制非法捕撈等護漁行動——

讓水生生物「休養生息」

為長江注入「生機活力」

2020年常州長江漁業資源增殖放流活動近日在長江錄安洲舉行,本次活動中放流了2300餘萬尾魚苗。據悉,常州是最早開展長江漁業資源增殖放流的城市。近年來,我市大力倡導社會各界加入增殖放流、抵制非法捕撈等護漁行動,愛護身邊的水生生物和水域生態環境,讓水生生物獲得休養生息的空間,為長江注入更多的生機與活力。

今年6月,2020年常州長江漁業資源增殖放流活動在長江錄安洲舉行。本次放流包括胭脂魚、長吻鮠、鰱魚、鱅魚在內的4個品種,共計2300餘萬尾。

為了切實保護水生生物資源,修復以生物多樣性為指標的長江生態系統,2018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加強長江水生生物保護工作的意見》明確提出,到2020年,長江流域重點水域實現常年禁捕。從今年1月1日起,我市為期10年的長江禁捕正式開啟。

近年來,竭澤而漁形成資源「公地悲劇」

增殖放流、抵制非法捕撈, 是對長江生態保護的有效舉措

據悉,長江是世界上水生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河流之一,也是維護我國生態安全的重要屏障。長期以來,受攔河築壩、水域汙染、過度捕撈、航道整治、挖砂採石、灘涂圍墾等影響,長江水生生物的生存環境日趨惡化,生物多樣性指數持續下降,珍稀特有物種資源全面衰退,白鱀豚、白鱘、長江鰣魚等物種已多年未見,中華鱘、長江鱘、長江江豚等極度瀕危,「四大家魚」早期資源量比上世紀80年代減少了90%以上。近年來,長江漁業資源年均捕撈產量不足10萬噸,僅佔我國水產品總產量的0.15%。伴隨漁業資源嚴重衰退,部分漁民為獲取捕撈收益,使用「絕戶網」「電毒炸」等非法漁具漁法竭澤而漁,形成資源「公地悲劇」和漁民越捕越窮、資源越捕越少的惡性循環。

「水生生物資源是長江流域生態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水生生物特別是魚類多樣性是評價流域生態系統健康的重要標誌。我市採取的增殖放流、抵制非法捕撈都是對長江生態保護的有效舉措,對恢復長江水生生物資源、優化水生生態系統起到關鍵作用。」市農業農村局漁業漁政處主任科員薛堅說。

通過訓練環境適應能力、攝食能力、應激能力

提高放流魚苗在長江中的存活率

截至今年,我市已連續18年在長江放流瀕危和經濟物種,累計3.5億尾,投入約2000萬元資金。「放流魚苗對恢復長江流域魚類種群數量、拯救瀕危物種、維護生態系統平衡起到有力的促進作用,不僅放流水域生態環境逐步改善,放流魚類還補償了生物鏈的缺失,穩定了食物網的結構。評估顯示,我市放流水域的水體質量逐步改善,生物多樣性恢復明顯。去年,長江常州段還首次拍攝到了『水中大熊貓』江豚的身影。」薛堅說。

養殖人員對魚苗進行拉網鍛鍊,提高應激能力。

記者了解到,魚苗在放流之前,最重要的是要經過野化訓練,目的是為了讓在池塘長大的魚苗能更好地適應長江生態環境,提高魚類在長江裡的生存能力。常州市水產技術指導站高級工程師何錦軍介紹,我市放流魚苗包括胭脂魚、長吻鮠和鰱魚、鱅魚。胭脂魚是我國特有的珍稀魚類,生長於長江水系,是國家二級保護水生野生動物;長吻鮠是省重點保護水生野生動物;鰱魚、鱅魚則是重要的經濟和淨水品種。放流胭脂魚、長吻鮠和鰱魚、鱅魚有助於漁業資源恢復,改善長江生態。

何錦軍說,在生存環境方面,通過對比長江環境和池塘環境,他們發現水體存在明顯差異。長江的溶氧量較高,因此對胭脂魚和長吻鮠來說,剛孵化出的小苗就需要在溫室裡進行24小時不間斷增氧。到外塘後,各品種都需要每天進行12小時增氧;其次,長江的水是不斷流動的,而池塘的水相對靜止,因此胭脂魚和長吻鮠就要每天3次利用增水泵進行衝水,總時長要達到六七個小時。鰱魚、鱅魚則養殖在環道環境中,生長過程中就一直跟隨水流遊動。

在攝食方面,胭脂魚和長吻鮠以小魚小蝦為主,養殖人員會在飼料裡添加蝦米等活性餌料,提高魚苗對活性食物的需求,增加在長江裡的攝食能力。放流前半個月左右,他們還會對魚苗逐步減食,通過增加飢餓感提高覓食能力。而鰱魚、鱅魚則以浮遊動植物為食,因此在養殖過程中要做到「肥水」,即通過在水中添加生物製劑,使水體營養化,從而產生藻類和浮遊動物。

野生環境下不可控因素很多,如會遇上大魚、漁船等,養殖人員們往往是在池塘兩邊拉著網,通過網的翻動模擬野生環境,提高魚類的應激能力。

「放流品種的繁育根據水溫而定,一般胭脂魚繁育期在4月份,長吻鮠和鰱魚、鱅魚在5月份,因此我們選擇6月中下旬開展放流活動,這時胭脂魚、長吻鮠等放流品種的體長基本在5釐米左右,存活率也會相應提高。」何錦軍說。

記者從市農業農村局漁業漁政處了解到,下一步,我市將會對放流魚苗的規格做出調整,選取生長一年、體長10釐米以上的魚苗進行放流,進一步提高適應性和存活率。

截至5月底,我市長江幹流退捕工作已全面完成

下一步,著眼「10年禁漁」長效化管理

7月4日上午,新北區農業管理綜合行政執法大隊執法人員在巡查中,在長江春江段長江大堤向江側肖龍港閘口水域,查獲了1起採用絲網捕魚方式進行捕撈的案件。

新北區農業管理綜合行政執法大隊大隊長趙志敏告訴記者,去年,農業農村部、財政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制定的《長江流域重點水域禁捕和建立補償制度實施方案》中提出,2020年底以前,完成長江幹流和重要支流除保護區以外水域的漁民退捕。我市持長江捕撈證的漁民主要分布在孟河鎮和春江鎮漁業隊,共62戶。去年以來,我市共完成退捕漁船300艘;取締江面各類違規網具1000多件、插杆2000餘根,紮實開展了「清江」行動。截至今年5月底,我市長江幹流退捕工作已全面完成,實現了「無捕撈漁船、無捕撈漁民、無捕撈生產」的階段性目標。

「為了更好地開展『10年禁捕』,我們在沿江江堤、漁民居住村和小區等重點部位懸掛禁漁宣傳橫幅等,營造禁漁宣傳氛圍。6月份起,我們還開展了江鮮市場專項整治,發出保護長江水生資源、『不捕不買不食』的倡議,包括餐館飯店、農貿市場禁止出售江鮮,店招、菜單禁止出現江鮮,以及禁止以江鮮名義虛假宣傳、誘導消費。」趙志敏說。

趙志敏表示,下一步,隨著我省禁漁新規出臺,他們將著眼「10年禁漁」長效化管理機制建立,優先考慮吸收部分有能力有意願的退捕漁民,建立「護漁隊」,開展長江常態化禁捕護漁巡邏;規劃在長江沿線布設視頻監控高清探頭,加強非法捕撈重點多發水域的全天候科技巡防能力和覆蓋面;開展沿江垂釣管理;繼續加強農貿市場、餐館飯店、涉漁村等「江鮮市場」專項整治。

本版文字 董逸 本版圖片 夏晨希

部分圖片由市農業農村局提供 通訊員 李文群

相關焦點

  • 2012年中國江陰長江水生生物資源增殖放流活動
    2012年中國江陰長江水生生物資源增殖放流活動2012-06-21 10:36: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江陰市漁政站        瀏覽量: 1727 次 我要評論   6月9日上午9點,在無錫江陰市黃田港碼頭汽渡船上「2012年中國·江陰長江水生生物資源增殖放流活動「隆重舉行。
  • 長江流域水生生物資源及生境狀況公報發布
    人民日報北京12月17日電 (記者鬱靜嫻)日前,農業農村部長江辦會同生態環境部長江流域生態環境監督管理局、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交通運輸部長江航務管理局等長江流域管理部門聯合發布《長江流域水生生物資源及生境狀況公報(2019年)》。
  • 水質總體為優! 2019長江流域水生生物資源及生境狀況公報發布
    水質總體為優!2019長江流域水生生物資源及生境狀況公報發布 人民日報 | 2020-12-18 09:19:58 日前,農業農村部長江辦會同生態環境部長江流域生態環境監督管理局、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交通運輸部長江航務管理局等長江流域管理部門聯合發布《長江流域水生生物資源及生境狀況公報(2019年)》。
  • ...近7000尾胭脂魚今放歸長江!上海成立長江水生生物保護基金會
    記者了解到,目前在長江流域監測到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中華鱘數量極少。上海長魚長江水生生物保護基金會近期在滬成立,將資助上海長江流域水生生物保護、生態修復等公益活動,上海市水生野生動植物保護研究中心二期項目已開工建設,預計將於2021年底基本完成。
  • 增殖放流,7000尾胭脂魚放歸長江,上海成立長江水生生物保護基金會
    2020年 12月20日, 「鱘豚,同一條長江,同一個家」長江水生生物保護公益活動在位於崇明的上海市水生野生動植物保護研究中心正式舉行。 據了解,目前在長江流域監測到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中華鱘數量極少。上海長魚長江水生生物保護基金會在滬成立,將資助上海長江流域水生生物保護、生態修復等公益活動。
  • 《長江流域水生生物資源及生境狀況公報》在漢發布 長江流域水質...
    長江流域水質總體為優,監測509個水質斷面中,一類水質佔3.3%,二類水質佔67%。12月16日,國家漁業科技創新聯盟暨長江水生生物保護與生態修復科技創新聯盟2020年度工作會議在漢召開。當天下午,農業農村部長江辦、生態環境部長江流域生態環境監督管理局、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和交通運輸部長江航務管理局在漢聯合發布2019年《長江流域水生生物資源及生境狀況公報》。公報重點介紹了2019年長江流域珍稀特有水生生物、漁業資源、重要漁業物種產卵場、漁業水環境及生態修復等狀況。
  •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水生生物博物館永久收藏退捕漁船
    為紀念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長江「十年禁漁」活動,為記住這段歷史,為留住人們對長江「漁獵文化」的記憶,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水生生物博物館在武漢市禁漁辦和江夏區禁漁辦的支持和協調下,收藏一艘退捕漁船。該漁船為一艘典型的長江傳統捕魚的木質漁船,長約10米。水生生物博物館將把該船作為珍貴文物,永久收藏,並作專項展示。2020年12月17日下午3時,武漢市江夏區金口街道辦事處農辦魏修明主任在江夏區金口鎮正式將該漁船移交給水生生物博物館。
  • 見證長江大保護,這條漁船被水生生物博物館收藏
    長江網1月7日訊(記者潘璐 通訊員黃敏)1月7日,在東湖畔的水生生物博物館,一條木質漁船擺放在院子裡,散發著濃濃的桐油味道。博物館館長告訴長江日報-長江網記者,自從十二月中旬漁船被運來博物館,已經進行了數次修復,爭取在近期對外展出。在水生生物博物館院子裡刷油的漁船。
  • 2019年《長江流域水生生物資源及生境狀況公報》發布
    中新網武漢12月16日電 (武一力 曹淼)農業農村部長江流域漁政監督管理辦公室、生態環境部長江流域生態環境監督管理局、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和交通運輸部長江航務管理局16日聯合發布2019年《長江流域水生生物資源及生境狀況公報》。
  • 讓長江「母親河」依法休養生息
    長江全長6300多公裡,為世界第三大河流,流域面積180萬平方公裡,橫跨東、中、西部三大經濟區,具有完備的自然生態系統、獨特的生物多樣性,蘊藏著豐富的野生動植物資源、礦產資源、全國三分之一的水資源、五分之三的水能資源,全國大部分淡水湖分布在長江中下遊地區,是我國重要的戰略水源地、生態寶庫和重要的黃金水道,地位十分重要。
  • 多部門首次聯合發布長江流域水生生物資源及生境狀況公報
    人民網北京12月19日電 (記者孟哲)水生生物資源監測數據是反映長江禁漁成效的重要依據。記者獲悉,16日,農業農村部長江辦、生態環境部長江流域生態環境監督管理局、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交通運輸部長江航務管理局等長江流域管理部門聯合發布《長江流域水生生物資源及生境狀況公報(2019年)》(以下簡稱「公報」),重點介紹了2019年長江流域珍稀特有水生生物、漁業資源、重要漁業物種產卵場、漁業生態環境及生態修復監測情況。這是首次由多部門聯合發布長江流域水生生物資源及生境狀況。
  • 李雪琴x劉國梁x曹文宣,正式出任長江水生生物公益宣傳大使!
    李雪琴x劉國梁x曹文宣,正式出任長江水生生物公益宣傳大使!,中國農影承辦的守護長江水生生物公益宣傳大使頒證儀式在京舉辦。農業農村部長江流域監督管理辦公室主任馬毅表示,長江禁捕是農業農村部加強長江水生生物資源保護的重要舉措,是黨中央、國務院為全局計、為子孫謀作出的重要決策。
  • 物種保護 為長江添活力(大江大河·長江保護這五年④)
    2020年下半年,湖北武漢市民發現,和野生江豚「見面」的機會變多了:9月的一天早上,曹穎到漢陽江灘足球場一帶散步,發現有江豚躍出長江江面,她一口氣錄了十幾段視頻,拍到了「江豚與黃鶴樓同框」的畫面;10月的一個傍晚,鸚鵡洲長江大橋江波中有江豚躍出水面,市民萬鵬立刻拿手機拍下視頻……長江擁有獨特的生態系統,分布有4300多種水生生物,其中魚類400多種,有170多種為長江特有種
  • 長江裡從古至今,滅絕了多少水生物
    這個問題看似時間尺度比較長,可是我們仔細想一想,有些物種的滅絕也就是近30多年的事情,由於生態環境變化,長江流域內生產企業過量排放汙染物,破壞了生態環境;人類的捕魚設備種類越來越多,越來越先進,水利工程設施修建阻止個別魚種的洄遊等,才導致長江物種的滅絕,可以這樣說,長江水生生物滅絕,用了幾十年時間,走過上億年之路,例如,近期長江白鱘滅絕是1.4億年前與中生代恐龍同時代的物種。
  • 農業農村部長江流域水生生物資源監測中心成立
    中國日報12月17日電(記者 王曉東)12月16日,農業農村部在湖北武漢召開長江流域水生生物資源監測體系工作會議,全面部署長江流域重點水域禁捕後水生生物資源監測和效果評估工作,宣布成立「農業農村部長江流域水生生物資源監測中心」。農業農村部副部長于康震出席會議並講話。
  • 水生生物研究所淡水魚類博物館
    通過幾十年的工作,已經收藏了大量的水生生物標本以及相應的科學積累。  淡水魚類博物館,館藏魚類標本40餘萬號,1800餘種,其中模式標本230多種,國外魚類標本600餘種。不論是在館藏標本的數量上,還是在種類上,都目前亞洲最大的魚類標本館。館藏標本的來源涵蓋我國的每一個角落,尤其是收藏了一大批鄰近國家的魚類標本。
  • 珍稀特有水生動物是檢驗長江生態環境的公證員
    《長江流域水生生物資源及生境狀況公報(2019年)》(以下簡稱公報),重點介紹了2019年長江流域珍稀特有水生生物、漁業資   16日,農業農村部長江辦、生態環境部長江流域生態環境監督管理局、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交通運輸部長江航務管理局等長江流域管理部門聯合發布《長江流域水生生物資源及生境狀況公報(2019年)》(以下簡稱「公報」),重點介紹了
  • 長江白鱘被宣布滅絕,曾被稱為「中國淡水魚之王」
    網友感嘆:我們從未遇見,聽聞已是永別「白鱘滅絕」的消息令網友痛心:長江十年禁漁計劃實施近日農業農村部發布通告,從今年起在長江幹流和重要支流除水生生物自然保護區和水產種植資源保護區以外的天然水域實施在過去幾十年快速、粗放的經濟發展模式下,長江生物完整性指數已經到了最差的「無魚」等級。所以實現禁捕,讓長江休養生息,迫在眉睫。長江是中國重要的生態寶庫,分布有水生生物4000多種,是世界上水生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河流之一。
  • 生態系統要「休養生息」
    創新之處在於,從生態發展的角度出發,把生態系統視為一種生命系統,像珍惜人的生命那樣,使其通過自身的休養生息,恢復生態平衡,保持勃勃生機。    到過都江堰的人,無不對其「道法自然」的自我調節能力感到驚訝。實際上,都江堰工程保持勃勃生機的前提,是它對江水的兩級濾波系統和因時制宜的自然修復、自我調節。
  • 觀賞水生生物的分類,觀賞水生生物的概念及價值
    導語:觀賞水生生物的分類,觀賞水生生物的概念及價值一、觀賞水生生物的概念及價值據《現代漢語詞典》解釋:「觀賞魚,形狀奇特、顏色美麗的魚,如金魚和許多熱帶小魚」。觀察水生生物,顧名思義就是具有觀賞價值,供人們觀看欣賞的水生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