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生生物研究所淡水魚類博物館

2020-12-25 中國科學院


水生所淡水魚類博物館的標本收藏



水生所淡水魚類博物館一角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淡水魚類分類學研究是在伍獻文教授領導下開始的,經過3代人的艱苦努力,形成了一個相對穩定的科研群體;建立和完善了目前亞洲規模最大、收集種類最多的淡水魚類博物館,是中國科學院在國內具有較好基礎的優勢學科之一。通過幾十年的工作,已經收藏了大量的水生生物標本以及相應的科學積累。
  淡水魚類博物館,館藏魚類標本40餘萬號,1800餘種,其中模式標本230多種,國外魚類標本600餘種。不論是在館藏標本的數量上,還是在種類上,都目前亞洲最大的魚類標本館。館藏標本的來源涵蓋我國的每一個角落,尤其是收藏了一大批鄰近國家的魚類標本。作為地域性的魚類標本收藏,水生所的淡水魚類博物館在世界上也有著重要的地位;是開展東亞乃至世界淡水魚類資源、分類、系統發育、進化生物學和生物地理學研究不可多得的寶庫。
  水生所現有的各標本室是水生所乃至中國科學院對外交流的重要窗口之一,在國際交流方面有著重要的作用。據不完全統計,僅淡水魚類博物館目前每年接待的外賓都在200人次以上,並與美國、英國、法國、德國、俄羅斯、日本等國家博物館及有關大學有密切的往來與合作,特別是和有世界三大博物館之稱的大英博物館、法國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和美國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有緊密的學術聯繫。此外,凡到水生所來參觀或調研的黨和國家領導人,如胡耀邦、彭真、趙紫陽、姚依林、方毅、陳丕顯、盧嘉錫、周光召、劉華清等,以及湖北省和有關部門的領導,無一不特意觀看標本室館藏標本。水生所所擁有的豐富的淡水生物標本和非常雄厚的淡水生物學研究基礎,國內外同行對此深表羨慕,並給予了的極高評價。
  近年來,水生所的各類標本室還充分利用自身的優勢和特點,以世界範圍內都有巨大影響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和三峽工程建設等為契機,舉辦了「珍稀水生動物展」、「長江魚類展」等科普展覽活動;淡水魚類博物館還配合中央電視臺、湖北電視臺、武漢電視臺等8個電視臺製作了大量科普節目,為新華社及光明日報、湖北日報、長江日報等11個報社撰寫或提供了大量科普文章,與上海科教電影製片廠合作拍攝了科教片《奇妙的藻類》。因此,在逐步加強和完善了標本館的科普宣傳功能的同時,水生所的淡水魚類博物館等生物標本室在湖北省乃至中原地區都起到了支柱作用,並先後被湖北省科協、武漢市科委等確定為「湖北省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武漢市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
  水生生物標本室的歷史就是一部濃縮了的水生所歷史。水生所在國內外都享有很高的聲譽。一方面是由於具有類群齊全、種類十分豐富的各種水生生物標本,另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應歸結於水生所長期以來就非常重視人才培養,尤其是水生所自上海遷至武漢後,實際上已成為我國水生生物研究的中心和科普教育基地。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水生生物博物館永久收藏退捕漁船
    為紀念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長江「十年禁漁」活動,為記住這段歷史,為留住人們對長江「漁獵文化」的記憶,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水生生物博物館在武漢市禁漁辦和江夏區禁漁辦的支持和協調下,收藏一艘退捕漁船。水生生物博物館將把該船作為珍貴文物,永久收藏,並作專項展示。2020年12月17日下午3時,武漢市江夏區金口街道辦事處農辦魏修明主任在江夏區金口鎮正式將該漁船移交給水生生物博物館。水生生物博物館館長張先鋒研究員代表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接收該漁船及船名號牌和捕撈證,並向金口街道辦事處頒發「水生生物博物館收藏證書」。隨後,該漁船被運往水生生物博物館。
  • 緬甸發現淡水蟹和魚類新種
    緬甸發現淡水蟹和魚類新種新知新華社訊 (記者張東強 車宏亮)中國科研人員領銜團隊近日在國際專業期刊發表兩篇論文,分別介紹了在緬甸發現的德曼蟹屬淡水蟹和南鰍屬魚類的新種。兩篇論文的通訊作者、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陳小勇介紹說,德曼蟹屬是德林達依省物種多樣性最高的淡水蟹屬。科研人員將採集的兩種淡水蟹與其他已知德曼蟹屬的蟹種進行形態比較,並結合分子系統發生樹,認定這兩種淡水蟹為德曼蟹屬的新種,它們均為狹域分布物種。
  • 緬甸發現淡水蟹和魚類新種
    兩篇論文的通訊作者、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陳小勇介紹說,德曼蟹屬是德林達依省物種多樣性最高的淡水蟹屬。科研人員將採集的兩種淡水蟹與其他已知德曼蟹屬的蟹種進行形態比較,並結合分子系統發生樹,認定這兩種淡水蟹為德曼蟹屬的新種,它們均為狹域分布物種。
  • 研究揭示中國淡水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生態學機制
    > 近日,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關於中國淡水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生態學機制的論文「Challenges to saving China’s freshwater biodiversity
  • 中國科研人員領銜團隊發現淡水蟹和魚類新種
    中國科研人員領銜團隊近日在國際專業期刊發表兩篇論文,分別介紹了在緬甸發現的德曼蟹屬淡水蟹和南鰍屬魚類的新種。一篇在《甲殼動物生物學雜誌》上發表的論文報告了在緬甸南部德林達依省發現的兩個淡水蟹新種,被分別命名為劉氏德曼蟹和萊厄亞德曼蟹。
  • 見證長江大保護,這條漁船被水生生物博物館收藏
    長江網1月7日訊(記者潘璐 通訊員黃敏)1月7日,在東湖畔的水生生物博物館,一條木質漁船擺放在院子裡,散發著濃濃的桐油味道。博物館館長告訴長江日報-長江網記者,自從十二月中旬漁船被運來博物館,已經進行了數次修復,爭取在近期對外展出。在水生生物博物館院子裡刷油的漁船。
  • 中國科研人員領銜團隊在緬甸發現淡水蟹和魚類新種
    新華社仰光12月18日電(記者張東強 車宏亮)中國科研人員領銜團隊近日在國際專業期刊發表兩篇論文,分別介紹了在緬甸發現的德曼蟹屬淡水蟹和南鰍屬魚類的新種。  一篇在《甲殼動物生物學雜誌》上發表的論文報告了在緬甸南部德林達依省發現的兩個淡水蟹新種,被分別命名為劉氏德曼蟹和萊厄亞德曼蟹。
  • 觀賞水生生物的分類,觀賞水生生物的概念及價值
    導語:觀賞水生生物的分類,觀賞水生生物的概念及價值一、觀賞水生生物的概念及價值據《現代漢語詞典》解釋:「觀賞魚,形狀奇特、顏色美麗的魚,如金魚和許多熱帶小魚」。觀察水生生物,顧名思義就是具有觀賞價值,供人們觀看欣賞的水生生物。
  • 水生所與日本琵琶湖博物館籤署學術交流協議
    9月3日,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與日本琵琶湖博物館(Lake Biwa Museum)學術交流協議的交換儀式在日本琵琶湖博物館舉行。水生所研究員何舜平與琵琶湖博物館川那部浩哉(Hiroya Kawanabe)交換了雙方合作協議書。
  • 觀賞水生生物的國際貿易,觀賞水族產業的發展
    導語:觀賞水生生物的國際貿易,觀賞水族產業的發展一、觀賞水生生物國際貿易的概況近40年來,國際市場上觀賞魚類進出口貿易額逐年增加,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據估計,全世界觀賞魚類和水生觀賞物及相關產業的年貿易額為40億美元。估計該銷售額已增至72億美元。目前全球觀賞魚市場每年以8%左右的速率增長,貿易額超過年50億美元。
  • 專家解讀《淡水水生生物水質基準—苯酚》(2020年版)有關問題
    2020年12月23日,生態環境部發布了《淡水水生生物水質基準—苯酚》(2020年版),有關專家就相關問題進行了解答。問:《淡水水生生物水質基準—苯酚》(2020年版)是繼《淡水水生生物水質基準—鎘》(2020年版)和《淡水水生生物水質基準—氨氮》(2020年版)之後的第三個淡水水生生物水質基準,作為主要起草專家,想請您介紹一下,研究制定苯酚基準有什麼特別的意義嗎?
  • 生態環境部發布國家生態環境基準《淡水水生生物水質基準—苯酚...
    生態環境部發布國家生態環境基準《淡水水生生物水質基準—苯酚》(2020年版)及其技術報告 2020-12-24 18:1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是中華鱘研究所魚類資源保護工程師,關於長江上遊珍稀特有魚類...
    我是中華鱘研究所魚類資源保護工程師
  • ...環境基準《淡水水生生物水質基準—氨氮》(2020年版)及其技術報告
    日前, 生態環境部發布我國生態環境基準—《淡水水生生物水質基準—氨氮》(2020年版)(公告2020年24號),這是繼我國首個生態環境基準—《淡水水生生物水質基準—鎘》(2020年版)(公告2020年11號)發布之後的第二個國家生態環境基準。
  • 我國首個生態環境基準《淡水水生生物水質基準—鎘》(2020年版...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3月4日訊 日前, 生態環境部發布發布了我國首個生態環境基準——《淡水水生生物水質基準—鎘》(2020年版)(公告2020年11號)及其技術報告。鑑於鎘的淡水水生生物毒性研究較多,基礎數據相對充足、能夠滿足基準制定數據要求,生態環境部決定從研製《淡水水生生物水質基準—鎘》入手,通過實踐了解影響生態環境基準制定的關鍵環節,逐步推動國家環境基準管理體系走向成熟。鎘具有高毒性、易解離、易殘留等特點,達到一定濃度後會對水生生物及生態系統產生有害影響。
  • 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常態化,年年有魚不是夢
    如何在索取與保護之間取得平衡,保護好水生生物資源?近幾年,我省下大力氣推進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活動,已取得成效。國家海洋局海島研究中心主任蔡鋒認為,只有科學推進增殖放流活動有序化、常態化,才能真正實現「福建江河湖海、年年有魚」的目標。近幾年,常常可以在我省的媒體上看到或聽到關於增殖放流的報導。
  • 古地中海變遷重塑水生動物多樣性分布格局研究獲進展
    該研究整理分析了軟體動物、甲殼動物、渦蟲、苔蘚蟲和魚等水生動物的化石及現生分布資料,提出古地中海變遷歷史中的三次重要隔離分化事件。其中6500年前大西洋的變寬阻斷了大西洋東、西兩岸的生物交流,1500萬年前古地中海閉合導致地中海和印度-太平洋生物隔離分化,300萬年前巴拿馬地峽的形成促使東太平洋和西大西洋姐妹種的獨立演化。
  • 「魚類種質分子鑑定研究」完善多種魚類種質鑑定技術
    7月19日,由水科院珠江水產研究所副所長白俊傑研究員主持完成的「魚類種質分子鑑定研究」通過了廣東省海洋與漁業局組織的成果鑑定,該項目進一步擴展和完善了多種魚類的分子鑑定技術。鑑定委員會由中山大學林浩然院士為組長,成員由來自華南師範大學、暨南大學、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華南農業大學、廣州大學以及南海所等單位的專家組成。
  • 外來水生生物,羅非魚,您別誤解了
    由於生長速度快;繁殖能力強;對餌料要求低;適應性、抗病性強一系列適合養殖的特點,羅非魚近幾十年來被引種到全球大部分地區,其養殖產量佔到了全球淡水養殖產量的11%,極大促進了全球漁業發展,滿足了許多發展中國家對廉價蛋白的需求。在眾多的羅非魚中,引種最廣,養殖量最大的種類為尼羅羅非魚。任何事情都是一把雙刃劍。
  • 水生浮遊生物對魚類和水環境的作用與影響
    水生浮遊生物主要包括浮遊植物、浮遊動物兩大類,對水中生物以及水的物理、化學構成及變化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卵甲藻引起魚類卵甲藻病(打粉病)。綠藻在強烈陽光下,光合作用強,形成水體氧過飽和,引起孵化的卵、苗和下塘不久的幼苗患氣泡病大量死亡;絲狀綠藻優勢不但魚類難以利用,使水質變瘦,還影響魚類苗種活動而降低成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