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改革報廣東記者站訊(記者 朱浩 通訊員段建新、梁千帆)鼎湖山自然保護區建於1956年,是我國建立的第一個自然保護區,1980年成為我國首批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與生物圈」計劃(MAB)世界生物圈保護區,1998年被國務院確認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記者近日從鼎湖山國家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獲悉,該保護區不僅是中國科學院唯一一個自然保護區,還成為我國一個重要的科研和科普基地。
北回歸線沙漠帶上的綠色明珠天然氧吧
鼎湖山自然保護區位於廣東省肇慶市鼎湖區,面積1133公頃。最高峰為「雞籠山」,海拔1000.3米。其主要保護對象為南亞熱帶季風常綠闊葉林及其生物多樣性。該區域內的南亞熱帶季風常綠闊葉林已經有400年以上的歷史,其群落植物種類豐富,個體密度大,層次很不明顯,結構複雜,終年常綠,展示了原始森林的外貌特徵,被認為是我國南亞熱帶季風常綠闊葉林(或稱亞熱帶雨林)的典型代表,也是本地帶接近氣候頂級的類型。因其森林植被存在時間長,種類豐富,結構複雜,保存完整,為世界少有,被譽為「北回歸沙漠帶上的綠色明珠」,成為研究植物資源利用、森林植被恢復與演替、全球變化影響及其響應、自然規律與資源管理等規律的重要代表性區域。基於鼎湖山原始的豐富的生物本底資源,科學家們在此取得了許多重大的原創性科學發現。
鼎湖山保護區生物多樣性富集度高。目前記錄有高等植物2291種、鳥類260種、獸類41種、爬行類54種、兩棲類23種、昆蟲713種、大型真菌836種。
另據統計,保護區內有高等植物2291種(包括變種、亞種和變型),其中野生植物1778種,栽培植物513種,包含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47種、鼎湖山特有植物11種,以鼎湖山為模式標本產地的植物名60個,植物總數約佔廣東植物總數的1/4,素有「活的自然博物館」和「物種寶庫」之稱。其負離子含量為全國之最,享有"天然氧吧"之美稱。
保護區已成我國重要的科研和科普基地
鼎湖山自然保護區是中外重要的科研基地,最早採集的生物模式標本為盾果草,採集時間為1861年1月。據介紹,以在鼎湖山採集的正模式標本命名的生物累計達到202種(含亞種、變種)。1978年在此建立生態系統定位研究站,長期開展水、土、氣、生等要素的定位監測和生態學研究。每年接待來自國內外科研工作者多批。目前,共利用鼎湖山發表學術論文近2000篇,獲國家級和省部級科研成果獎勵多次。
鼎湖山自然保護區還是我國重要的科普基地,是「廣東省環境教育基地」(1998年)、「全國青少年走進科學世界科技活動示範基地」(2002年)、「廣東省青少年科技活動基地」(2003年)、「全國中小學環境教育社會實踐基地」(2013年),每年接納近萬名學生。開展有觀鳥體驗營,森林探秘、自然拾荒等冬夏令營系列研學活動,並在環境日、生物多樣性日等特殊節日向社會公眾開展科普宣傳活動,具有較廣泛影響力。
鼎湖山是嶺南四大名山,山內的慶雲寺為嶺南四大名寺,也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所在地,是肇慶市一張閃亮的生態名片,每年接待遊客近百萬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