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者在青島啤酒節上暢飲。本報記者 劉 成攝
青島國際啤酒節即將步入而立之年。
作為我國最早的以啤酒為媒介,集旅遊、經貿為一體的大型文化旅遊活動,每逢入夏,青島啤酒節便以「自帶流量」的拉風姿態風靡全國各地。29年來,青島啤酒節已經在全國40多座城市精彩「綻放」。
一杯啤酒,如何撬動節會產業?
「太熱鬧了!」在海口世紀公園音樂廣場上,遊客杜先生的感嘆幾乎淹沒在人們的歡笑聲中。
海口是今年最早啟動啤酒節的城市。隨後,青島啤酒節還將陸續在海南儋州、東方、萬寧、瓊海4個城市啟動。
青島啤酒節是1991年由青島啤酒集團首先創辦的。從2003年開始,青啤開始將啤酒節作為「對青島國際啤酒節精華的復刻和濃縮」,推向全國。截至去年,全國的青島啤酒節累計參與人次已超過5億。
「青島啤酒已經坐穩了國內啤酒節領軍者的頭把『交椅』。它是一個極為開放且極具號召力的文化IP、產業IP,也是節慶產業中為數不多的成功案例。」業內專家表示。
在內蒙古呼倫貝爾首屆青島啤酒節上,記者看到,百餘名各類服務人員嚴格執行集會管理制度,衛生、安保、售賣人員均統一著裝。與其他品牌的啤酒節相比,呼倫貝爾首屆青島啤酒節場地不算大,但服務確實可圈可點。呼倫貝爾首屆青島啤酒節有關負責人坦言,「必須做到最好才對得起青島啤酒節多年的品牌積累」。
無獨有偶。在江西九江舉辦的青島啤酒節上,主辦方不僅準備了高質量的啤酒、美食,還組織了大量高質量的文化演出。
「青島啤酒節已經作為一種成熟模式向全國輸出超過15年了。要實現從數量到質量的跨越、從高原到高峰的邁進,需要結合城市發展實際探索節會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是青島啤酒節的品牌自覺。其道理與青島啤酒自身的發展相同,不僅要迎合消費者的口味變化,更要做好市場細分,挖掘消費者的潛在需求。」青島啤酒集團有關負責人表示。
除超級愛惜品牌「羽毛」外,青島啤酒節的另一個突出特點是「非臉譜化」。根據舉辦城市特點,青島啤酒節有時主打「草甸星空」主題、有時凸顯古城古建等地域文化,有時邀請梨園名角來場戲曲盛宴,有時又為年輕消費者開個電音專場,如此多元的「面孔」在國內節會產業中並不多見。
「青島啤酒節之所以能夠在這麼多座城市成功舉辦,除了緊緊圍繞啤酒這一核心要素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把所在城市的自然、人文、歷史、科技等文化個性調動起來,讓啤酒節成為連通口味與文化的橋梁。」這位負責人表示。「青島啤酒節從青島本地走向全國,彰顯了我們為全國消費者『釀造』快樂生活的品牌願景。」
中國第三產業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青島市委黨校博士李光全認為,經濟發展一般要經歷產品經濟、商業經濟、服務經濟、體驗經濟等幾個階段,差異化體驗式經濟新業態正是當前消費升級的重要趨勢。從這個意義上講,青島啤酒節的成功非常具有代表性,其強調體驗性、不斷創新豐富業態的探索值得更多企業借鑑。(經濟日報記者 劉 成)
來源:中國經濟網—《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