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於24日出版的美國《新聞周刊》日文版封面選用了一張色調晦暗的圖片———兩名日本青年埋首雙膝間坐在街頭,背後是暗淡的街道和緊閉的大門,標題為「顛覆日本的召回門症候群」。這個封面是為了配合該刊的一組報導。在其中一篇題為「豐田和日本的終結」的文章中,日本被稱為暴露了三大弊病的「迷路國家」。這只是近來世界媒體看淡日本前途的一個新例證。不久前,前IMF首席經濟學家肯尼思•羅戈夫撰文稱日本是「從無可匹敵變成經濟停滯的典型」。英國《衛報》刊登此文時使用了「墮落天使」這一標題。日本這個一度令西方敬畏的國家,正淪為被哀嘆的對象。正如羅戈夫所說,日本在逆境中不斷前行的能力令人尊敬,但其未來的危機卻遠大於預期。一位日本駐華記者對《環球時報》表示,從全局來看,日本歷史學家五百旗頭真的說法更有道理,即日本文明的頂峰期已過。日本現在能做的只是把下降速度儘可能放慢,並在此過程中有所作為。但這樣的結局真的是曾引領亞洲百年的日本所甘於接受的嗎?
西方不看好「迷路國家」
「豐田和日本的終結」一文已於3月15日在美國《新聞周刊》發表,作者是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的項目負責人德溫•斯圖爾特。「豐田章男在美國的露面,標誌著一個衰落國家跌到新的谷底」,該文以豐田公司為例歷數了日本島國心態、目光短淺以及等級制度嚴重的三大弊病:豐田的核心管理團隊大部分是日本人,供貨商也是豐田縱向結構的一部分,從而限制了其與外界的接觸;傾向於迴避爭論和衝突的日本文化困擾著豐田作出的公關決策。斯圖爾特寫道,日本在許多方面都反映出一個「迷路國家的徵兆」,上月的民調顯示,只有14%的日本人確信本國向著正確方向前進,「豐田的潰敗表明日本朝著錯誤方向又邁出了一步」。文章還稱,樂觀的人認為,豐田陣痛最終將驅使日本變得不那麼眼界狹隘,悲觀的人則設想,日本或將身體往殼裡縮得更深,以此對恥辱做出回應。
在《新聞周刊》網站上,不少日本人對此文發表看法。一名來自橫濱的日本駐美公司負責人感嘆,豐田事件令其深感羞恥,日本正從歷史上的「日出之國」逐步變成「日落之國」。但更多的日本評論者認為,這不過是美國藉機唱衰日本。網民「arvi」寫道,「日本終結的說法提了20多年,但日本人做得並不賴,從人類發展指數來看,日本的地位實際上還在提升。壓力到來時,日本人會忍受。歷史才能給出正確答案」。還有一個署名為「cliaison」的美國網民說,「豐田問題和日本社會沒一丁點關係。作者不是在敘述事實,而是為了讓我們美國人自我感覺良好」。
無論是在日本國內還是國際媒體上,與斯圖爾特持相同觀點的人是大多數。《新聞周刊》日本版上月刊登日本學者池田信夫的文章稱,豐田是日本製造業的最後一個英雄,召回事件暗示著日本經濟的黑暗未來。英國《金融時報》專欄作家吉迪恩•拉赫曼9日撰文稱,日本的決策者和經濟學家正被希臘危機弄得焦慮不安,他本人在剛到日本的5分鐘內被多次問及這一問題,「日本關注的原因十分明顯,其政府負債與GDP的比率甚至高於希臘」。他寫道:「幾乎我聽到的任何有關這個國家經濟和政治前景的分析都是悲觀的。曾有一次,我打斷一位日本經濟學家的話,問他是否有什麼樂觀的話要講,他給了我長時間的沉默。」《泰晤士報》稱,在回答「日本是否會成功」的問題時,你很難回答「是」。該報甚至稱,民主黨戰勝自民黨只不過是「迎向大災難途中的一個小調整」。同日,《金融時報》稱,「日本已盡顯沒落」,一位日本高官稱其要不時看看2007年出版的《日本崛起》一書,給自己打氣。
日本的「慢動作危機」
前IMF首席經濟學家肯尼思•羅戈夫將日本的停滯稱作是一場「慢動作危機」。「如果你認真傾聽美國、歐洲甚至中國領導人的話,沒有一個人希望他們國家的經濟未來像日本一樣」,他寫道,「在推出巨額刺激方案時,西方領導人告訴民眾:我們必須這樣做,否則我們就會變成另一個日本,陷入通貨緊縮和經濟泥潭;中國領導人則喜歡用日本的例子作為不允許其貨幣大幅升值的主要原因」。羅戈夫說:「沒有任何國家希望成為日本這樣一個從30多年來世界增速最快經濟體之一淪落至過去18年經濟緩慢爬行的墮落天使。」
在上世紀下半葉很長一段時間裡,日本是令人驚羨的奇蹟。它在1968年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80年代成為美國最大債主;日本製造在世界通行無阻;東京股指達到驚人的38915點;三菱公司購買了美國國家象徵———洛克菲勒中心;東京地價甚至可以買下整個美國……日本歷史學家松本健一回憶那段輝煌時舉例說,竹下登內閣曾實行「家鄉創生一億」的政策,直接分錢給各市町村,但這些地方單位卻不知該把錢花在哪兒,只有打造純金偶人、純金獸頭瓦,裝飾在辦公室裡,後來為了防止有人爭搶或遭竊,一些地方政府甚至把純金物品扔到了海裡。錢多餘到那種程度的日本,至今講起來如謊言一般。
但隨著泡沫經濟的破滅,日本進入了長期衰退,這一度被稱作「失去的十年」,進入21世紀後,日本人卻發現他們又經歷了「再次失去的十年」。英國《每日電訊報》寫道,過去20年,東京興建了300座摩天大樓,但這只是表象,「腐朽的空氣隨處可見」。街道很整潔,道路設施很完善,但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許多辦公樓都沒有進行現代化改造;火車一直在運行,但基礎設施的擴張程度趕不上城市交通人群的需求,東京地鐵一直十分擁擠;東京帝國大廈外出現了擠在睡袋裡的失業人群;網吧難民在網吧裡找到了棲身之地。該報還描述了比所有發達國家都嚴重的日本老齡化:在日本,報紙不得不將字號擴大一倍,迎合讀者的年齡;為了照看老人,機器人研究如火如荼。韓國《朝鮮日報》則稱,「優雅而年邁的老人像放慢鏡頭一樣緩慢行走的情景,已成為日本的一大特徵」。
在日本經濟研究中心前會長小島明看來,除了經濟,日本還經歷了20年的「政治失落」。政黨輪替半年後,日本未見起色,反而迎來了更激烈的政黨爭吵。記者問過很多日本人,如果鳩山首相下臺,誰是接替他的最佳人選?結果被訪者幾乎都啞然,嘆息說現在找不出一個合適人選。對於這種嚴酷的現實,日本《中央公論》精闢地概括道「再見!日本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