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注意到,近日,有網友在人民網領導留言板向安徽省委書記建議「恢復徽州『一府六縣』建制」。對此,黃山市委辦10月26日答覆稱,該行政區劃調整建議涉及安徽省黃山市、績溪縣和江西省婺源縣等地,目前,各相關人民政府尚未取得一致意見。
此前,上述網友在人民網領導留言板表示,從1987年徽州改名黃山市後,關於地名之爭一直延續到現在。徽州一直在中國徽文化傳承上承擔並發揮重要的歷史角色。徽州,又名新安,原含黃山市的歙縣、黟縣、休寧、祁門及婺源(現屬江西上饒)、績溪(現屬安徽宣城)六個縣。自宋徽宗宣和三年起,徽州之名前後沿用長達780年之久,所轄六縣也一直沒有變動。
該網友認為,由於歷史原因,「徽州六縣」被拆分,連徽州地名都改成黃山市,這樣一個集歷史文化和地域特色的地名被廢是一種遺憾。
該網友同時指出,眼下,隨著中國傳統文化的偉大復興,很多悠久的歷史文化逐漸引起重視,徽州也是如此。此前湖北荊沙改名荊州市、襄樊也改名襄陽等等,這些地方的成功改名也為恢復徽州提供了經驗。在其看來,改名潮的興起正是印證了對傳統文化的尊重,不僅有利於本地更好地保護和傳承特色傳統文化,也為經濟發展和振興旅遊事業提供了便利。
對於上述建議,中共黃山市委辦公室答覆,經了解,該網友反映的關於調整行政區劃的建議涉及安徽省黃山市、績溪縣和江西省婺源縣等地,屬於重大行政區劃調整,需要有關地方人民政府先行協商達成共識,共同制訂變更方案,並逐級上報國務院審批。目前,各相關人民政府尚未取得一致意見。
另據澎湃新聞此前報導,多年來,社會各界對於恢復徽州舊稱呼聲絡繹不絕。
1998年4月,人民日報高級編輯李輝在《人民日報》「大地周刊」發表了《可惜從此無徽州》一文。2016年,借著全國第二次地名普查的契機,李輝再一次撰文呼籲恢復徽州地名,在《人民日報》撰寫評論《地名是我們回家的路》。
李輝寫道,一個歷史悠久的地名,早就成為中國文化的一部分,存在於史書、碑刻、文學經典之中。如果輕率地將之更名,多少文化信息會被消解。
關注徽州歷史文化的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也屢次通過各級兩會平臺,表達他們祈盼徽州復名的心聲。
2006年3月,婺源籍的第八、九、十屆全國政協委員、民盟中央法制委員會原主任黃景鈞,就向全國政協十屆四次會議提交了《關於恢復徽州一府六縣建制、成立徽州地級市的建議》。
2017年1月,民盟安徽省委以民主黨派界別團體的名義,向安徽省政協十一屆五次會議提交了《關於徽州復名及績溪劃歸徽州的建議》。
建議的核心內容是:將績溪縣劃回黃山市;將黃山市更名為徽州市,轄三區五縣和黃山風景區。建議的具體執筆人為:十一屆安徽省政協常委、黃山市政協時任副主席張俊傑,十一屆、十二屆安徽省政協委員、績溪縣時任副縣長柯寧寧。
2017年3月,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民盟安徽省委時任副主委錢念孫,又向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提交了《關於黃山恢復徽州地名的建議》。
錢念孫在建議中提出了徽州復名及相關區劃調整的三種備選方案:一是在現有黃山市範圍基礎上,績溪和婺源回歸,建立徽州市;二是績溪回歸,黃山市更名徽州市;三是現有行政區劃不變,僅把黃山市復名為徽州市。
針對黃山市復名徽州市的呼聲,2018年3月,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黃山市時任市長孔曉宏曾向澎湃新聞表達了他的看法。
孔曉宏當時表示,徽州也好,黃山也好,反映的都是這個地區的文化標識。改與不改,徽州文化都能得到傳承,因為「徽州文化體系非常強大,不會被遺忘」。
孔曉宏還指出,地名更改有一套嚴格的程序,「作為地方政府,我們不好去打這個『口水仗』,沒什麼意義。」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