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品牌並不少見。
而最近喜茶開啟了新品牌喜小茶,目前,喜小茶微信以及微博等平臺均已上線,線下實體店僅在深圳福田華強廣場開出一家,於4月3日正式營業。
喜小茶自稱為「飲料工廠」,產品價格區間位於6-16元,價格接近喜茶的一半。可見,喜茶,開始進攻平價茶飲領域。
喜茶這回的副牌是否可行還未知,但初期市場反響還不錯,喜小茶開業兩天,訂單就爆滿。據中國飲品快報報導,雖然喜小茶出品速度相較於喜茶快了三倍多,但由於訂單過多,店員還是忙得手忙腳亂。
喜小茶以喜茶作為背書,在涉水階段便賺足了曝光度,但喜小茶到底行不行?筆者認為,不大行。
01 下沉市場難度大
據36氪研究院調查報告,新式茶飲店兩年內在下沉市場的增速是最快的,達到138%,一線城市市場接近飽和,未來下沉市場和海外市場將會是發展新方向。
而前不久,市場傳出喜茶完成新一輪融資,最新的市場估值為160億元,160億元的市場估值必然要求喜茶獲取更多的用戶和市場佔有率,以迎合資本的偏好。可喜茶單店的營收規模增長緩慢,喜茶門店的拓展,受到客流量和周邊客戶消費水平的限制,盲目提速會加大經營風險。
所以,喜茶瞄向了平價茶飲市場。大眾新茶飲售價比較低,但毛利率不見的低,子品牌或許會增加公司營收。
但下沉市場此時已經打得激烈了,平價茶飲品牌有一點點、CoCo、古茗、益禾堂等等之類的,並且已經進行了密集的線下布點,不管是哪個地鐵站出站或哪個巴士站下車,都可以買到一杯一點點。密集的線下布點為外賣配送提供了基礎,線上線上都有穩定的流量。
喜茶獨特的「靈感之茶」定位使得喜茶在一眾新茶飲中脫穎而出,到下沉市場卻把喜小茶定位成「飲料工廠」。定位降維,卻不知道可不可以給其他平價茶飲品牌一記重擊了。
喜小茶上線的產品品類分為鮮奶茶、水果茶、咖啡、雪糕和純茶五個系列,品類相較於喜茶可謂是平平無奇。而喜小茶的門店裝修堪比髮廊,復古又昏黃,不設堂食,這也意味著喜小茶在產品以及門店上都缺乏了社交屬性,難以像喜茶那般打造社交貨幣。
或許,喜茶主攻的是外賣以及自取,和瑞幸的無限場景真有些異曲同工之處。但喜茶向來不做加盟,子品牌喜小茶若是主打自取和外賣,自營只會拖累喜小茶的擴張速度,可能喜小茶在未來會接受加盟,以提高擴張的布點速度。一點點、CoCo、益禾堂等平價品牌早搶了先手,同一範圍內有多個平價茶飲品牌,喜小茶在下沉市場中面臨的挑戰可謂不小。
02子品牌反噬主品牌
多品牌並不少見,只是喜小茶的打法有點偏。
大多數品牌推出子品牌時,傾向於各品牌獨立,關係更像是同事或朋友。如奈雪的茶和主打奶蓋茶的臺蓋、主張水果和茶的的梨山,從名字來看,很多人都並沒發現臺蓋和梨山是奈雪的子品牌。並且三品牌走的路線也不一樣:柰雪面向的是25-35歲的女性;臺蓋面向的是15-22歲的年輕用戶,只有茶飲;梨山更商務化,提供茶和水果。三品牌之間的關聯性不強,對主品牌柰雪的茶形象沒有造成混淆影響。
但喜茶的子品牌喜小茶,一聽就知道和喜茶是有關聯性的,更像是一脈相承的兄弟。而喜小茶和喜茶的定位和打法都是不一樣的,但是在取名上,總會讓人有所誤會。
喜茶的做法,雖然在價格和產品等方面嘗試了做一些區隔,但在品牌和視覺層面,仍然沿用了喜茶的相關元素。其實,這是相當矛盾的。一方面,喜茶不願過多被喜小茶牽連,兩個品牌最好是平行的發展路徑;另一方面,喜小茶需要喜茶的品牌背書,以便於消費者在最短時間內接受這個新品牌。
喜茶的做法屬於中間地帶,為戰略騎牆的做法。麥可·波特在《什麼是戰略》中解釋了騎牆戰略的概念:騎牆者希望在受益於成功的新定位的同時,又能保持其現有的定位。
喜茶這一騎牆者傾向於產品線延伸,不願打造一個完全獨立、完全新的品牌對下沉市場進行下探。而品牌價值由用戶心智決定,用戶心智又是和品類強關聯的,喜茶躋身於茶飲的高端品牌梯隊,而此時又衝進低線品類中,雖然是可以借力,但必然會受到傳統品牌營銷學中稀釋的反作用力,使用類似名稱、同一logo都違反了傳統品牌學。
喜茶多次稱喜小茶是60分的合格標準,不免讓人誤會喜小茶=低配的喜茶,並且在消費時強化對喜小茶與喜茶認知的關聯。以「量多實惠」及「缺乏社交性」為品牌形象的喜小茶難免會在未來反噬喜茶。
03結語
喜茶多年來深耕於研發創作上,飲品皆為原創,不停改配方。慢慢沉澱下了自身的品牌文化,能紅也是有底氣的。
喜茶的下沉是必然的,只是從目前來看,喜小茶的打法並沒有帶來太多的驚豔。或是因為喜茶的品牌光環過於強大,我們對喜小茶的心理預期自然會偏高。
喜小茶的困局已在此,喜茶該會怎樣走出困局,這是未知的,拭目以待吧。
參考資料:
[1] 王暉 《喜茶推副牌「喜小茶」這招奈雪的茶早就玩過了》
[2] Yanyan 《為什麼不看好「喜小茶」》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