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天文:紮根易武之後,再拿它幾萬畝地

2020-12-16 雲門天成

源起易武

廖天文,廣東高州人。

2005年起紮根雲南易武,15年間,做大自然的搬運工,只為一杯「天生天養」的茶中至味。

2020年3月,他在清遠拿了一片地——12000畝,並將古六大茶山的茶籽運了過去,他對那萬餘畝茶園有許多規劃……

對於未來,廖天文說雲門天成還在挖地基,他先再努力多拿幾萬畝地。

對雲門天成和廖天文的印象,得追溯到去年的勐臘貢茶文化節。那時候倉老師出差易武,天天在易武貢茶院裡喝茶,老是聽到他們提起雲門天成,提到「老廖」。然而整個期間,雲門天成位於易武貢茶院的鋪面大門都未打開。雖未得見,但倉老師在心裡留下印象——這個他們口中的「老廖」,手裡有「薄荷塘」。

因緣際會,在這個炎夏的午後,倉老師終於得見傳說中的「老廖」——廖天文。廖天文年齡並不大,還是80後一枚(啊哈,側面暴露了倉老師的年齡)。倉老師坐在雲門天成位於留仙文化園的辦公室,喝著他家的2011年薄荷塘,陶醉在歲月轉化下薄荷塘沉入心田的花蜜香和飽滿細膩厚滑的茶湯中。窗外就是滿山紅燦燦的荔枝林,廖天文打開他的電腦相冊,1000多G的電腦,內存已經顯示為赤色。隨著一個個文件夾打開,2005年~2020年,廖天文這15年的易武做茶歷程如歷史一般展開:

10年深山找茶,發現了薄荷塘

廖天文做茶和別的茶商不大一樣,他喜歡追求「最」,追求發燒級的茶品,所以,他總是喜歡到最深的森林裡去尋找最野的茶。在雲門天成的時候,有個細節讓倉老師印象深刻,他家的茶藝師小姐姐在撬茶,為7月16日開展的深圳茶博會做準備。倉老師問她撬的是什麼茶。小姐姐說:在撬我們最口糧的茶——風雲,這款不是古樹,只是颳風寨的混採。(言外之意:別人的終點是他家的起點)

從很早起,廖天文獨鍾情於雲南的古茶樹,找茶的艱辛滋味,做出好茶的喜悅,交織充盈了他的做茶之路。他說,一般茶友看到這些照片、喝到這些茶,都只會覺得這裡有多美、茶的滋味有多豐富。他看到這些,是別樣的感受——這片地的茶當時拿到手有多難,這張照片所拍的這個地方他摔過多少跤。

也就是這份執著和著迷,2009年,當廖天文發現薄荷塘這塊寶地時,如獲珍寶。接下來的兩年時間,和薄荷塘的擁有者溝通協商,終於得以在2011年籤下了合同,開始了長期合作。為了將那片森林的至味製作和保存下來,2011年,廖天文團隊和薄荷塘的那家人背著鍋、簸箕進入原始森林採茶炒茶。

在薄荷塘的原始森林裡,一行人採茶、炒茶在那,吃、住也在那。睡茶農搭建的簡易窩棚,用竹筒裝水燒水喝,克服原始森林裡生活的種種困難。為這一片神奇的東方樹葉,吃盡苦頭,這艱難程度,不亞於貝爺的荒野生存。

做茶的路,苦,但是苦中的樂,也是外人難以體會的。比如,某個年份,做出來的茶品品質特別優秀,被經銷商一搶而空;比如,拿到了特別的原料,做出了一些不可複製、可偶遇不可強求的發燒級茶品。廖天文曾經做了一片他為之得意的茶,當年就有土豪出價10萬元,廖天文都捨不得出手。如今,說起這些,看到這些茶,廖天文的眼睛裡都發著光。

熱愛古六大茶山,他建了一座茶莊園

廖天文熱愛成就了他茶人事業的古六大茶山,去過易武的人,都為那裡的硬體條件暗暗叫苦。為了把根扎在易武,在易武高山村的森林裡,廖天文斥資千萬修建了雲門天成的易武總部基地--紫荊花茶莊園。

這座高端普洱茶體驗莊園,集茶山旅遊住宿、宴會、採茶制茶體驗等多功能為一體。櫛風沐雨,莊園承載著廖天文對「古六大茶山」深沉的愛,為每年來易武制茶和朝聖的四方茶人提供一個更舒適體驗茶以及茶山風情的所在。如今,每年到了茶季,紫荊花茶莊園都成了一個茶人交流的「據點」。

清遠拿地

土地情結:將全世界的好茶復刻

在易武做茶的十多年時間,廖天文對沒有茶地的苦惱刻骨銘心。為了多拿一些鮮葉原料,他苦心孤詣地經營,深入茶農中,像兄弟一樣了解茶農們的需求,和他們打成一片,以求合適的價格多獲得一些資源。同時,他將外面市場的需求傳達給茶農們,告訴他們古茶樹的寶貴。

易武十五年的尋茶做茶之路,他深知古六大茶山的茶的好。在成功租下清遠萬餘畝茶園的時候,廖天文開始了他的布局,他將雲南茶山裡收集來的茶籽送到清遠,在茶山裡培育茶苗。

廖天文儼然一副「地主家有的是地」的模樣,豪橫地說:「我要從全國乃至全世界最優質的茶樹品種選育最好的茶,各種它100畝。過幾年,這些茶苗長大後,在好茶倉的倉儲面積還要大大擴大。」

廖天文對清遠萬畝茶園基地的生態著迷不已,他將他們在基地拍的照片和視頻一一找出來和倉老師分享,並感嘆道:這麼好的植被、這麼好的生態環境,這麼好的水源,這麼好的土質層,種什麼茶會不好?!

他計劃將這萬畝拋荒的茶山培育成有機茶園,還計劃未來與茶學的科研院校合作,提供地、提供茶,提供他所積累下來的資源,為茶業的轉型升級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紮根大地,一步一步向上成長

做茶15年,當年青澀的小夥子長成了大叔模樣,廖天文的茶路走得很慢,每一步都走得很紮實。問及他對於未來十年計劃,他說先不多想,爭取再多拿個幾萬畝地。

樸素的茶人,執著於對土地的熱愛,不去炒風口上的葉子,而是希望像一顆茶種一樣,往土地裡深扎,去吸取大地的營養,迎接陽光雨露,緩慢地長成一棵茁壯的古茶樹。

相關焦點

  • 一篇文章搞懂易武茶區的山頭普洱茶
    易武降雨量充沛,土地肥沃,水土資源豐富,氣候宜人,目前全鄉擁有茶葉面積36976.8畝,橡膠種植面積90827.5畝,咖啡面積1750畝。境內具有豐富的礦產資源如鉛鋅礦、鐵礦、銅礦、巖石礦等。易武位置雲南普洱茶基本上分布在三大區域:臨滄、思茅和西雙版納。
  • 在《易武》裡,讀懂一個立體多元的易武
    對於易武這個每一個愛普洱茶的人都無法繞過的朝聖之地,似乎,再大讚美,它都承受得起。 比如,他形容麻黑:「它並不算大多數人心目中的易武茶頂級產區,但是它卻承載了整個市場對易武茶的主體認知。它是易武最主要的山場,最標準的中堅力量。」
  • 《易武》專欄|易武,茶人的共識
    接受並調和事物的多樣性,並最終達到「和」的狀態,這種獨具特色的審美取向,深深地烙在中國傳統文化之中,影響著國人的方方面面,包括味覺。 味之差別有如陰陽,唯能調理,可致中和。在今天整個普洱茶的品飲體系裡,專業品飲者講究一山味,每個人對每個區域的審美可能都會存在差異。但如果說符合傳統審美要求,細膩豐富卻又極富和諧之美的,諸多產區風格之中,易武可能更符合這一點。
  • 不識麻黑 不足談易武
    麻黑,這地名兒足夠土味,也很雲南。 但它確確實實是個漢族名字,源自西南官話。麻黑距易武古鎮不過9公裡,就在茶馬古道旁邊。這個漢族人聚居的寨子,以前是通往寮國等地的必經之路,所以當地人直白的叫它「大路邊」。不通公路的年代,從寮國走馬到易武,路過「大路邊」,天色將晚,似黑非黑。所以叫做「麻煞黑」「黑麻麻」「麻麻黑」,叫著叫著,就叫成了「麻黑」。
  • 一個麻黑,半個易武
    普洱貢茶在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正式列入貢茶案,之後,六大茶山便成為了貢茶的採辦地。1750年,易武修建了一條通往思茅(今普洱)的茶馬驛道,驛道由青石板鋪成,今天的易武公家大園,被認為是茶馬古道的起點。道路的修通,促進了易武茶業的發展,讓易武成為僅次於普洱(今寧洱)的茶葉貿易和集散中心的地位。
  • 《易武》專欄|極邊之地的人文風華
    > 「極邊之地的人文風華」的精彩內容。 曾經這裡老宅林立、駝鈴聲聲,經過歲月洗禮後,老建築所剩無幾,但映入眼帘的每一座老宅,都是一本活歷史,悠悠訴說當年的故事…… 三百餘年靜水流深 深刻地改寫易武風華 易武是雲南著名的古茶區,種茶歷史悠久。
  • 《易武》專欄 | 易武,茶人的共識​
    接受並調和事物的多樣性,並最終達到「和」的狀態,這種獨具特色的審美取向,深深地烙在中國傳統文化之中,影響著國人的方方面面,包括味覺。味之差別有如陰陽,唯能調理,可致中和。在今天整個普洱茶的品飲體系裡,專業品飲者講究一山味,每個人對每個區域的審美可能都會存在差異。但如果說符合傳統審美要求,細膩豐富卻又極富和諧之美的,諸多產區風格之中,易武可能更符合這一點。
  • 品讀《易武》丨見證一個企業十五載的砥礪與耕耘
    寫在前面的話:2020年9月,有幸拿到了歲月知味董事長鄭少烘先生所著的《易武》。在細品這本易武精華之後,不禁為書中靈動文字和深藏其後的獨到見解所動容和敬佩。每一篇章節,每一段文字,所揭示與呈現的易武,讓曾經僅領略過易武美好中那一撇浮光掠影的我,時不時「觸景生情」,進而帶我走進這個不曾深觸的多維易武世界中。
  • 廖世喜:紮根一線促脫貧 真情駐村得民心
    2018年1月,在七星關區抽派區直單位幹部下沉到基層的浪潮中,區自然資源局工程股股長廖世喜成為龍場營鎮安頂村的一名駐村幹部,實現了他參加工作以來最有價值的一次角色轉變。從單位同事口中的「股長」,到安頂村村民口中的「廖主任」,廖世喜在自己的身上增添了「助推脫貧攻堅」的靚麗色彩,這份色彩既美麗了他自己,也美麗了安頂村。
  • 《易武》| 史上第一本易武茶專著正式面市
    歲月知味自2005年成立至今,已然十五載從初創時就選擇紮根易武以傳承「純正易武」為己任風格的「三大香帶」之路到問鼎易武風格高端茶「易道」問世 從傳承經典的起心動念到對易武茶陳化路徑形成了更完整的產品表達最後形成易武茶「越陳越醇厚」的觀點總結……
  • 易武,低調得有點不像話
    -易武歷史- 歷史的狂沙和煙塵,將易武吹得渾身滄桑。它是歷史,它就是一部普洱茶史。 明朝末期,江西人和雲南石屏人開始進入易武種茶,到清雍正年間,清政府實行「茶引」制,放寬茶葉專賣並把易武定為貢茶採辦地,易武因此成了茶人眼裡的「朝聖地」,大批茶人湧入易武墾地種茶。而易武大廟正是見證普洱茶繁榮與興旺之所在。 明末清初之後,隨著六大茶山聲名鵲起,大量外地人遷入經營茶葉生意。
  • 鄭少烘——他的易武,他的歲月
    記得兩年前第一次跟鄭少烘先生面對面的時候,他閒聊起想請人寫一本關於易武的書,將這麼多年易武山野問茶的歲月,對於易武的風土探索和理解,記錄並傳遞。我說:「如果要寫易武,沒有人比您更合適!」《易武》用它的茶山地理,風土人情,告訴你答案。在七村八寨裡找不到名分的山頭,成為微產區,造就了普洱茶新的傳奇。十年前不為人知的彎弓,茶王樹,薄荷塘,百花潭,到如今一茶難求,望塵莫及。這都與作者息息相關,隨作者從山野走出進入人們視野的,還有那一棵棵令人震撼的高杆古茶樹,矗立在小微產區的山頭,汲山澗雨露風土之味,一山一味,自成傳說。
  • 麻黑茶會|易武產區的茶為什麼會成為普洱茶收藏的熱門?
    在普洱茶特別是易武茶跌宕的時間線裡,無論對於喝茶人還是做茶的企業,麻黑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首先,麻黑,是一段歷史。麻黑是易武歷史最悠久的村寨之一,全村以漢族人為主。六大茶山鼎盛時期,漢族人從石屏、江西等地來到這裡,制茶販茶。茶葉興,麻黑興。麻黑,也是一款茶。
  • 《易武》專欄 | 茶馬之源的歲月陳香
    他們曾經從這裡啟程,背負著皇家貢茶的馬隊一路北去,萬裡赴京;他們曾經從這裡啟程,翻山越嶺,穿越藏地,一路向西;他們曾經從這裡啟程,披荊斬棘的開闢商道,出寮國越南,經泰國香港,遠下南洋。「於二月間採蕊極細而白謂之毛尖以作貢……貢後方許民間販茶」,所以易武民間流傳著「採辦貢茶,忙上不忙下」的說法,意為採辦貢茶乃是皇帝旨意,必須為第一要務。貢茶任務完成後,民間才能進行買賣。同時,易武年解66666斤的貢茶採辦量,在普洱貢茶中也是絕對的中流砥柱(註:餘下倚邦等地年解貢茶15000斤)。
  • 「化骨綿掌」—易武
    隨著六大茶山名聲鵲起,尤其是列為貢茶後,便有大量漢人進入易武經營茶業,漢人帶來了先進生產技術,工藝水平、管理技術,在協辦貢茶採制的基礎上,不斷完善和提升易武茶的生產標準,使得易武茶品質極高。時值全盛時期,開闢易武至思茅的茶馬古驛道,是六大茶山通向思茅、普洱的第一條石板「茶馬古道」。那時的易武商號林立,一系列在普洱茶歷史上著名茶莊在易武出現。
  • 易武從何而來,又將去向哪裡?
    茶運與國運的交織,在易武這個邊地茶鄉體現得淋漓盡致這之後的半個世紀,茶山人的生活還在繼續,只是普洱茶在這裡幾乎銷聲匿跡。直到 1994 年的一天,一群臺灣茶人來易武尋根溯源,普洱茶才重回人們的視野。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之下,傳統普洱茶製作工藝逐漸在易武恢復。沉寂了多年的普洱茶又迎來了它的大時代。易武這塊神奇的土地,見證了越陳越香的普洱茶是如何打敗時間的。
  • 多因素致滯銷 東方幾萬畝芒果愁銷路
    「我地裡的芒果10天前就可以採摘了,到現在還沒有賣出去過。」芒果種植戶彭先生說。17日,記者獲悉,該市今年種植芒果有18.3萬畝,還有10多萬畝芒果未採摘,幾萬畝芒果為銷路發愁。  現狀 八九毛一斤都無人問津  「我已經找了多位收購商,他們都說現在的行情很差,不敢收。」彭先生說。
  • 麻黑茶會|易武產區的茶為什麼會成為普洱茶收藏的熱門?
    在普洱茶特別是易武茶跌宕的時間線裡,無論對於喝茶人還是做茶的企業,麻黑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首先,麻黑,是一段歷史。麻黑是易武歷史最悠久的村寨之一,全村以漢族人為主。六大茶山鼎盛時期,漢族人從石屏、江西等地來到這裡,制茶販茶。茶葉興,麻黑興。麻黑,也是一款茶。
  • 《易武》專欄 | 大器晚成的易武熟茶
    往小的產區看,易武的麻黑、茶王樹,勐海的老班章、南糯山,臨滄的冰島、昔歸,普洱的景邁等,發燒友們往往也能娓娓道來。但是大家習慣的描述標的,往往是以生茶或原料作為基礎,生茶變化明顯,風格更為清晰。作為深耕易武產區的代表企業,我們就易武產區的花香帶、蜜香帶和原野香帶為大家分享過易武茶的產區風格特點,因為體驗與驗證更為直觀,這些觀點也獲得了多數茶友的反饋和認同。
  • 易武茶 | 東方帝國最精細的品味
    易武是普洱茶文化靈魂之所在,沉斂而深邃。如果你痴迷普洱,請跟隨我一起:膜拜易武。 易武最鼎盛時期,是從清光緒年間開始,易武在漫撒老街湮滅之後,取而代之為古六大茶山的茶葉加工、集散中心,易武茶遠銷東南亞、香港,同時作為茶馬古道的源頭,供應北方遊牧民族、俄羅斯以及皇室品飲。伴隨著易武茶的遠銷,易武茶商也紛紛建立起自己的「字號」品牌,歷史上著名的同慶號、同興號、福元昌號、乾利貞號、車順號等,無不在易武老街安營紮寨,貼著這些字號的普洱茶餅,隨同易武的故事和傳奇,被行銷到世界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