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慶豐包子」的符號意義
2014年春節期間,吃喝之風比之往年大為減少。人們在欣然之際,仍然對元旦前夕習總書記到北京慶豐包子店就餐的一則新聞記憶猶新,對其細節津津樂道。據媒體報導,春節期間,「慶豐包子」成了來京旅遊團的新景點,僅月壇店一家,平均每天就有2500名遊客蜂擁而至,其中不乏各地各級幹部。
一頓普普通通的午餐,為什麼會引發媒體和民眾的如此關注?「慶豐包子」究竟講述了什麼故事?
符號化思維是人類最富於代表性的特徵。吃飯本來是人的自然行為,但「領導幹部」吃飯卻是一個醒目的人工符號。符號是什麼?符號由能指(物質信息)與所指(心性詮釋)所構成。符號在何處?在人心裡。心有所指,即便空白處也是符號。心無所指,一切都不存在。包子本為中國傳統普通麵食之一,但是當普通民眾看見習總書記也「屈尊」在普通小吃店裡排隊吃包子,驚訝之餘,心裡油然升起一種莫名的親切感:國家領導人也和我們老百姓一起吃普通的午餐!這「一屈一升」,普通變得不普通,產生了新聞點。與十八大以後全國人民對新一屆領導人關注之心瞬間溝通,立即產生了國家領導人行為信息傳播的影響力,此包子也就非「包子」,成為新時期領導幹部作風樸素的「口碑」。
為什麼中央三令五申杜絕吃喝風,卻總是難以徹底禁絕?因為很多幹部不明白中央杜絕吃喝風指令的符號意義所指,不懂得領導幹部是當下的「符號人」,總認為吃喝乃人之常情,是每天必做的小事一樁,於是「舌尖上」的攀比現象日趨嚴重。讓全國人民驚詫的是,作為總書記,也與民眾一起吃再普通不過的午餐。這一驚喜,赫然打破了一些幹部的奢靡之風在民眾頭腦裡所造成的固有印象。近期一些地方的會議餐也改成包子套餐,傳統的包子成了重塑幹部形象的新符號。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眼花繚亂的泛符號化商品,以所謂的「富貴」氣,引誘著剛富起來的人們去過分關注物質品牌所意指的「社會身份」,以至於一些幹部也用符號搓出一根無形繩子,把自己捆綁在符號鏈打造的無形柱子上——手錶脫離了計時功用,成為膨脹的裝飾品位;汽車脫離了代步初衷,成為身份的象徵;名煙、名酒乃至豪華接待成為一些幹部的「面子」;金碧輝煌的飯廳成了腐敗滋生的土壤。
符號的微妙,在於符號編碼的組織方式和人性豐富的解碼方式。身為國家領導人的習總書記,偶然去某包子店就餐,並非為推動某種小吃上市,更不是要「欽定」某家店號,而是領導幹部深入基層「接地氣」的自然示範。地方幹部們爭相來京體驗「習總套餐」,雖然可以對公務用餐產生潛移默化的良性影響,但體驗者更應建立超越實物的心理視覺,通過「包子」洞幽燭微,反省黨員幹部表率行為的符號象徵性,樹立「修己以安百姓」的行為風範。
(來源: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