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虧明清演義小說《楊家將》、《說嶽全傳》等書,讓我們後世之人知道了楊家將和嶽家軍,以及楊家將、嶽家將中的將門之後、英雄兒女們抗擊外族侵略的那些膾炙人口、慷慨激昂的熱血故事。
然而,楊家將、嶽家將之中,許多故事都是附會或者是虛構的,不過是寄託了寫這些小說的人心中那些美好的願望吧了。
所以楊家將之中,楊宗保是虛構的人物,潘仁美的原型潘美在歷史上,遠比楊業要有能力和業績;嶽家將的下半部分,幾乎都是虛構,嶽飛身亡之後,他的兒子和孫子其實並沒有像小說那樣有機會繼承武穆遺志,北伐中原,直搗黃龍。畢竟當時掌權的是秦檜,所以嶽家子女,要麼被流放到雲南、嶺南一帶,要麼就更改姓名,偷偷隱居起來,等到宋孝宗為嶽飛平反,已經30歲左右的嶽家兒孫,雖然也被補封了官職,可是大多都是文官,並沒有出徵掃北的機會。
歷史上,倒是有這麼一個家族,他們家族三代為將,駐紮在邊關,將自己的一腔熱血,報以國門,為北宋的穩定和繁榮提供了自己的貢獻,他們就是以種世衡、种師道等為代表的種家將。
一:開創者種世衡。
當初,範仲淹經略西北,提拔了兩位名將,一個是狄青,另外一個,便是種世衡。
種世衡的叔叔种放是一位半隱半仕的名士,曾經官至工部侍郎,死後被追贈工部尚書。種世衡因為叔叔的關係,被補任將作監主簿,開始自己的仕途生涯。
種世衡軍旅生涯的第一個功績,是修築清澗城。當時,宋朝正和西夏交兵,守備的兵力不足,種世衡就建議朝廷在寬州(位於黃河陝晉峽谷西岸,榆林東南部與延安交界處及無定河、黃河交匯處)東北兩百裡處,將之前廢棄的堡壘修築起來,既可以阻擋西夏的衝擊,可以鞏固延安的防守態勢,同時還可以作為聚集糧草,補充補給,向北的話還可以圖取銀州、夏州的舊地。
朝廷聽從了種世衡的意見,並任命他去築建城池。
當時,西夏的敵兵常常出來爭戰,種世衡一邊指揮將士作戰,一邊築城。在築城的時候,因為地處險地,找不到山泉用水,大家都說即使建成了也沒有辦法防守,士兵們鑿井尋找水源,已經深入地底四五十米,看到了石頭,依然看不到水。石匠們都說石頭很堅硬,鑿不開。種世衡命令如果能夠挖出一畚的碎石,便給一百錢的酬勞。於是鑿得泉水,築城了堅固的城牆,朝廷將此城賜名為清澗城,並任命種世衡為城主。
種世衡於是以清澗城為根據地,於內,開荒營田兩千頃,招募商賈往來貿易,沒多久就把清澗城經營得富足充實;於外,種世衡厚待西羌各部族的酋長首領,恩威並濟,使得羌人服順,邊境安寧。
有一個叫做奴訛的蕃部首領,一向倔強,從來沒有迎見過郡守長官,聽說種世衡要來,便到郊外迎接,兩人約好,第二天種世衡去他的營帳,慰勞他的部落。結果當天晚上下了一場大雪,積雪厚至快一米深。
當時種世衡的部下都覺得道路險惡,勸他不要去赴約,種世衡卻說,我正要和各個羌族部落以信義相交,不可以失期。於是緣著險道前行。當時奴訛想著種世衡不會到來,便躺在帳中休息,聽說種世衡到來,驚喜異常,說:「從前從來沒有官員到過我們部落,您這是不懷疑我們的。」
於是率領全族的人跪拜,從此服從種世衡派遣。
又有一個叫做慕恩的部落首領,他的部落在諸多羌族部落之中最強。種世衡約他夜晚喝酒,派了一位貌美的侍姬倒酒,喝了一會,種世衡就離開,躲在牆壁背後縫隙之中窺探,看到慕恩偷偷調戲侍姬。
種世衡假裝忽然出現,慕恩見到自己不軌行為被撞見,於是慚愧請罪。種世衡笑著說:"你喜歡她是嗎?"當場就把貌美的侍姬賞賜給他。由是得到慕恩的死力效命。各個部落有不服從的,就派他去討伐,沒有不服從的。
不僅如此,種世衡還通過巧施苦肉計,派人去西夏軍中竊取重要的軍事機密;通過妙設離間計,智除李元昊的心腹大將野利剛浪稜、野利遇乞兄弟。
種世衡便是這樣一位足智多謀的北宋名將,他在邊地數年,擅於積聚穀物,貿易生財,同時還善於安撫士兵,得到士卒敬重效力;此外,還擅於招撫西羌人心,他去世時,羌人酋長數日早晚來哀悼他,青澗城和環州人都畫其像立祠祭祀。
北宋特別是仁宗一朝,也多因為他的原因,得以西境安寧,種家軍也因此,拉開了保家衛國蓋世功勳的帷幕。
二:繼往開來的「三種」兄弟。
種世衡有八個兒子:種詁、種診、種諮、種詠、種諤、種所、種記、種誼。其中種詁、種診、種諤戰功顯赫,關中百姓稱其為「三種」。三人之中,又以種諤最為知名。
和種世衡的以謀制敵不同,種諤則是典型的實戰派,他的一生幾乎是刀口舔血的軍旅生涯。
招撫綏州西夏將領嵬名山的時候,種諤因為他的弟弟嵬夷山已經投降,就派嵬夷山去招撫,用金盂賄賂嵬名山身邊的小吏李文喜,同時發動所部的全部兵力長驅向前,包圍嵬名山的帳落,嵬名山驚慌失措,想要應戰的時候,他的弟弟嵬夷山就喊著說:「哥哥已經答應投降,為什麼還要這樣呢?」李文喜趁機拿出所接受的金盂給嵬名山看,嵬名山無奈,只好丟武器哭泣著帶領部眾投降。種諤因此收復綏州,共獲得酋長首領三百人、一萬五千戶、兵士一萬人。
種諤想要在綏州築城,結果上司陸詵是個主和派,說種諤沒有經過朝廷詔令私自出師,把他召還。種諤的軍隊駐紮在懷遠城,西夏派來四萬的軍隊,大軍圍著城牆嚴陣以待。種諤大開城門,讓剛投降的嵬名山帶領剛剛歸附的一百多人前去挑戰,自己帶著軍隊緊隨其後,擊鼓前行,到達晉祠佔據險要地勢,於是派副將燕達、劉甫為兩翼,自己率領中軍,關閉營壘,讓城中老弱登城鼓譟疑惑西夏軍隊,自己則率領三軍合力應戰,一口氣追擊敵軍二十裡,斬獲非常多,於是乘此在綏州建城。
將士打了勝仗,上司陸詵卻害怕打勝仗會影響宋和西夏的和平局面,於是彈劾種諤,種諤因此被論罪,多虧了賢臣侯可以因為水利的事情入見宋神宗,替他求情,所以沒多久,種諤又被官復原職。
後來,種諤又率軍在鐵城擊敗唃廝囉(宋代青唐吐蕃首領)的將領鬼章,並且徵討襲殺跟著反叛的羌人;跟隨宦官李憲出兵邊塞,收復洮州,攻佔逋宗、講珠、東宜諸城,乘敵不備進襲到大河,斬下敵軍七千首級,並在帶兵攻打米脂城的時候,於無定川擊敗前來救援的西夏八萬援軍,並因此攻克米脂城。
可惜的是,宋朝重文輕武,種諤這樣能徵善戰的武將,卻要背上「窮兵黷武」的鍋,許多人都說:「種諤不死,邊境戰事不會停止。」
除了「三種」,種世衡的小兒子種誼也是一代名將。他倜儻有氣節,又喜歡讀書,是一位文武雙全的將領,治軍整嚴,軍令一下,將士們即使面對死亡也不敢迴避,遇到敵人的時候,如果沒有勝利的計算,就不會出戰,所以每一次戰鬥都不曾戰敗過。
當時延安百姓都說:「得到種誼,勝過精兵二十萬」。
三:壯士暮年的种師道。
种師道小時候跟著張載學習,開始走的是文官的路線,後來,因為得罪了蔡京等權宦,被迫「投筆從戎」,來到先祖戰鬥過的西部邊境之地。
當時,北宋已經走到了末年,宋徽宗當政,蔡京、童貫、王黼等人手握大權,肆意妄為,翕張威福,亂政禍國,种師道因為沒有去巴結權貴,所以他的軍旅生涯,處處受到打壓和掣肘。
然而即使這樣,种師道還是憑藉著自己的能力,受到了宋徽宗的賞識,並在抗擊西夏、出徵遼國、抵禦金兵之中屢屢有戰績,成為北宋末年朝廷倚重的名將,被稱之為「老種經略相公」,他的弟弟种師中則被稱之為「小種經略相公」。
金人南下的時候,种師道帶兵前來勤王,向宋欽宗建議不要讓孤軍深入的金兵安全歸回,可是宋欽宗卻以已經和議為由拒絕了。
後來,种師道又建議北宋拖延交納賠款,等金人懈怠思歸時,扼阻金人歸路,在黃河予以殲滅。結果又受到了主和的奸臣李邦彥的阻擾而失敗。
再後來,因為姚平仲嫉妒种師道的功勞,一直申請速戰,丞相李綱也同意姚平仲的看法,种師道卻認為再等七八天開春之後,再開戰更好。可是之前一直以和議推諉的宋欽宗這次又急著催戰,結果姚平仲出戰失敗,自己逃跑了。
金兵撤退,种師道建議追擊,宋欽宗不肯,以致成為日後的禍患。
宋欽宗不僅沒有聽從种師道的各種建議,見到金兵撤退,他還解除了种師道的兵權,讓他成為光杆司令。
金兵撤退之後,种師道請求集中關、河兵力在滄州、衛州、孟州、滑州修築防線,以防金兵再至。可是北宋朝廷那些掌權的人,卻覺得人家剛走,自己就要高築防線,這是示弱的表現,再一次拒絕了种師道的建議。
最後,种師道實在沒有辦法了,便勸宋欽宗他們乾脆跑去長安,以免金兵再來的時候,跑都來不及。結果,那些大臣卻嘲笑种師道膽怯,又沒有聽從他的意見。
眼看著自己的所有建議沒有一條被朝廷採納,种師道悲憤交加,沒多久就過世了。
這時候,宋欽宗才親自跑來祭奠,慟哭流涕,還贈种師道開府儀同三司。
然而,直到一兩個月之後,金兵再度南下,宋欽宗求和不成,堅守不下,最後被金兵俘虜,鑄成靖康之恥,北宋亡了國,他才真真正正地想念起种師道,捶胸大哭:「悔不該當初不聽從种師道的話,才有今天這樣的地步。」
种師道的弟弟种師中,則在种師道身故之前,因為保衛北宋西線,在山西壽陽遭到金兵主力的襲擊,种師中率領宋軍拼命死戰,五戰三勝,最後卻因為部將謊報軍情,援兵失約,糧草斷絕,力盡戰死。
种師中一死,宋朝軍隊因此氣奪,最終導致太原被金兵攻陷,北宋西線戰敗;种師道身死,則直接導致北宋都城開封被攻陷,北宋亡國。
種家軍,從種世衡,到種諤,再到种師道,三代之間,可謂英雄輩出,名將雲集,除了種世衡、種諤、种師道之外,像種詁、種診、種誼、種樸、种師中這些人,都是北宋中後期的棟梁之柱,其中種樸、种師中這些名將,還為了北宋朝廷壯灑熱血,戰死沙場。种師道之後,他們的子孫,孫子種彥崇、種彥崧,種彥崇這些人,也都死於兵事。
所以種家軍子弟五代從軍,數十人戰死沙場,他們在歷史之中的故事,可是要比楊家將要精彩壯烈許多。只是可惜,楊家將有演義傳說,被搬到了臺前戲說,而種家軍,卻依然躺在史冊之中,只被少數讀史的人看到,留下青史長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