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山山嵐茶古有盛名,那麼在環境相對閉塞的塔山,它又是通過什麼渠道廣為熟知的呢?食鹽是國家專營的,當時塔山的老百姓又是通過什麼渠道獲取這樣一個生活必需品呢?
這裡是塔山鹽茶古道,不知多少代的常寧人就是挑著茶葉、茶油等土特產從這裡出發,到廣東連州換取食鹽等生活必需品,又用腳板丈量著出發時的路回到常寧的家。六百裡鹽茶古道,在常寧塔山境內大約有50裡,這50裡路在哪個時代形成至今已無史料可考,文史專家推測應該不會晚於唐朝天寶年間。
鹽,是生活必需;路,是生命小道。對於當時的生意人來說,父老鄉親們的生命通道,再難走也得往前走。要想逃避苛捐雜稅取得食鹽,這條路,是一條必經之路。彎彎曲曲的古道,讓普通老百姓能夠吃得上鹽,也讓塔山茶走出常寧的深閨。晝夜更迭,寒來暑往,不知多少身強力壯的漢子在這條道上蒼老了容顏、雪染了青絲、佝僂了腰背。
遠離官家視野,沒有重重關卡,行走在鹽茶古道也並不就是高枕無憂了,險峻的地形、珍貴的食鹽,單薄的行人,總能引起一些劫匪打歪主意,讓大家在忍受肩上重負的同時,還必須打起精神來對付途中隨時都有可能出現劫匪。鹽茶古道配套設施完善,有廟宇供挑夫們祭拜祈求平安歸來;有亭子供過往挑夫歇腳甚至投宿。而這些亭臺廟宇一直發揮作用,有的直到80年代初常寧到塔山的公路修通後才荒廢。
新中國成立以後,人民政府廢除了苛捐雜稅,有計劃性地供應食鹽,古道也漸漸地失去了作為鹽茶運輸通道的意義,然而,在公路修築前的很長一段時間裡,古道依然是瑤漢群眾交換生產生活物質的商貿通道。
鹽茶古道是一條生命小道,也是一條反抗的大道。這裡山深林密,很容易成為據點,《常寧縣誌》記載的十數次瑤民起義都是從這裡出入的。奉虎滿起義聲震朝野,趙金龍的義軍後來在洋泉全軍覆滅,讓古道增添了悲壯的色彩。
鹽茶古道也是一條紅色的通道,大革命時期,中共地下黨組織也曾在這裡活動過,大家常以石屋嶺三亭一庵為「交通站」開會聯絡,並從這條路上將當地進步青年送去中共陽明山遊擊隊陳光寶部,送去井岡山參加革命。
時光荏苒,歲月如歌,在古道漸漸地褪下了他的歷史色彩時,它卻以人文遊道的身份再次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行走在古道,石板光滑,群山巍巍,流水潺潺,鳥啼聲聲,非常清幽,讓人十分愜意。
鹽茶古道地處天堂山風景名勝區,稍作修整便能成為一個極具觀賞價值的景點,同時為整個天堂山地區的秀美山水注入豐富的人文內涵。
鹽茶古道是湖廣兩地早期的商貿流通的見證,充滿了瑤漢群眾為反抗壓迫的血淚心酸,也目送了義無反顧探求真理的進步青年。時光流轉,山路不語,願這條生命小道、反抗大道、紅色通道、人文遊道能夠得到更多的關注,發掘更大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