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格瓦拉同志
本文為作者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
1945年日本正式投降後,中國作為對日作戰最主要的國家之一,曾經有機會派出軍隊佔領日本本土,然而由於某個意外的事件,這支本可以揚我國威的駐外軍團卻在出發前「胎死腹中」,佔領日本計劃也隨之成為泡影,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究竟是誰應該為這件事情負全責呢?
分割計劃:中國都能佔領哪些地方?
按照同盟國《波茨坦宣言》的精神,日本無條件投降後,將仿效德國和奧地利的模式,實行「四大國分區佔領」。當時有三個分割佔領計劃方案,讓我們來看看中國究竟能佔領那些地區:
方案一:
美國佔領區:關東、中部、福井縣以外的北陸、三重縣。
蘇聯佔領區:北海道及本州島東北部。
中國佔領區:四國島、琉球群島。
英國佔領區:九州島及本州島西部。
另外,東京都由美、中、蘇、英共同佔領,而包括福井縣在內的近畿地方則由中美兩國共同佔領。
方案二
美國佔領區:關東、中部、福井縣以外的北陸、三重縣、琉球群島。
蘇聯佔領區:北海道及本州島東北。
中國佔領區:四國島。
英國佔領區:九州島及本州島西部。
另外,東京都由美、中、蘇、英共同佔領,大阪府則由中英兩國共同佔領。
方案三
美國佔領區:關東、中部、福井縣以外的北陸、三重縣、琉球群島。
蘇聯佔領區:北海道及本州島東北。
中國佔領區:四國島。
英國佔領區:九州島及本州島西部。
另外,東京都由美、中、蘇、英共同佔領,大阪府則由中美兩國共同佔領。
雖然四國島在日本屬於面積較小、資源較匱乏、經濟不發達的地區,但比之於分給蘇聯佔領的地區,條件還是相當好的。當然,最重要的還是「存在感」,畢竟能和美蘇英三大國平起平坐,共同佔領日本,這給中國的國際地位和形象加分很多,無論怎樣看上去,都很划得來。
進駐計劃:整編師整裝待發
中國政府對於派軍進駐日本的計劃還是非常熱心的,畢竟被小鬼子禍害了14年,如今可以來個「角色大轉換」,正大光明的對日本進行佔領,確實是一件揚眉吐氣的大事件,何樂而不為?所以日本正式宣布投降後,蔣介石立即派出以朱世明為團長的中國軍事代表團打前站,提前到日本熟悉要佔領區域的情況。
1945年10月,杜魯門政府正式以公文的形式致電中國,邀請中國派出一支人數約5萬人的軍隊進駐日本本土,並指名道姓的提出希望由孫立人將軍統帥新一軍過去。為什麼是孫立人?因為孫將軍畢業於美國維吉尼亞軍事學院,跟老美淵源頗深,而且在兩次入緬作戰中均痛擊過日軍,給美國留下了非常好好的印象,並因此收到過美國政府的嘉獎。美國認為由這樣一支戰鬥力強、作風優良的軍隊進駐日本,有助於提升中國的形象。
然而,此時的新一軍已經被派到東北戰場打內戰,根本不可能被抽調出來,因此蔣介石決定只派出一支5000人的部隊象徵性的進駐日本即可「交作業」。對於老蔣的敷衍了事,美國人表示很不滿意,一再堅持中國至少要派一個軍的人數才可以。蔣介石考慮再三,最終決定由曾在越南河內接受過日本投降任務的榮譽一師和榮譽二師組成的六十七師前往,由盧漢率領,總人數約為1.45萬。該師建制完整,兵員充足,有精良的美式裝備,是當時較為理想的赴日部隊。該師於1946年2月得到命令後,立即海運至上海江灣駐紮,等待坐飛機到日本。
半途而廢:毀在戰場上的佔領軍
然而,這支建制完整、裝備良好的駐日佔領軍最終卻沒有完成自己的應有使命,甚至根本沒有踏上過日本領土的半步,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原來,這支駐日佔領軍被蔣介石用於打內戰,毀滅在了國內戰場上。
就在六十七師準備前往日本前夕,國民黨政府在南方的戰事正吃緊,為了打贏這場戰事,蔣介石動了「歪」腦筋,準備讓裝備精良的六十七師在赴日之前先到國內戰場上「歷練」一下,打一場漂亮的勝仗,既可以緩解自己的軍事壓力,也可以牢固樹立駐日佔領軍的「作風優良、戰鬥力強」的良好形象,替自己掙足面子。於是他下令六十七師開赴蘇魯豫解放區,而原本應撥給駐日佔領軍的後勤物資也做同樣處理。就是這一愚蠢的決定,最終葬送了駐日佔領軍的命運。
話說第六十七師到達蘇中戰場之後,被分派到第一綏靖區司令官湯恩伯手下,用於進攻華中野戰軍。1946年7月6日,湯恩伯軍團發動進攻,華中野戰軍在粟裕指揮下,一舉擊潰國民黨的進攻,而第六十七師所在部隊遭到重創。至此,原來的第六十七師、準備派到日本的「駐日佔領軍」就這樣覆滅在內戰戰場上了。
所以,駐日佔領軍「胎死腹中」,蔣介石應該負全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