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老祖宗留下的古早物,資深的永春人也未必認得出...

2021-02-07 永春網


▎你還記得這些古早物嗎?

歲月如梭,時代輪流更替,一切都變得越來越好。但無論生活怎麼變化,有些記憶卻永遠抹不去,小夥伴們,你們還記得這些古早物嗎?它們有的藏在爺爺奶奶的房間裡,有的現在還在用,還有的已經成為了收藏品。據說只有資深的永春人才認得出噢~




▎風鼓

這種風鼓是農耕時代非常重要的工具,雖然現在都用機器替代,但這造型真心比機械好看。現在也有很多藝術館或農家餐廳用風鼓做裝飾。


▎石磨

在以前,石磨都是三四戶人家合起來做一個,做豆腐要花上一整天的時間,一個推磨一個倒豆子....


▎八仙桌

八仙桌應該很多人家裡現在還有,逢年過節,宴請賓客的時候老家裡用的還是這種八仙桌,感覺真的很親切。


▎老衣櫃

這種紅色的儲物櫃做工精巧,紋路繁複,色彩喜慶。在古時候一般是嫁娶時囑咐工人做的,現在看來依然很美。

▎龜印

家裡每逢過年、過節、喪事、喜事,鼠曲粿,白果等之類的祭拜都要印上龜印,寓意著吉祥昌盛。

▎牛角聖杯

這個大家應該都認得吧~拜拜用的~無論大小廟宇都是用這個~

(suō)

蓑衣其實就是現在的雨衣,舊時候用蓑草編織而成的。穿在身上用來遮雨的雨具,很厚重,卻具有與眾不同的時代意義。


鬥笠

鬥笠到現在也是有很多老一輩人在用,他們喜歡戴著鬥笠出去,就算沒有下田也喜歡帶著它到鄰裡街坊走走。


▎大木床

這種大木床在閩南幾乎家家戶戶都有,雖然沒有席夢思舒服但是這種木板床睡了對脊椎好。(我爺爺說的~)


米篩

米篩現在除了一些茶葉店或是售五穀雜糧的店裡能看到,平常家裡並不多見。一般用來篩豆子或農作物。


舂臼(chōng jiù)

古時候這是搗藥物用的,現在也有一些藥店依然用種搗但大部分被機器替代了。


石臼

如果你去家裡的古厝逛一下,也許還能看到這種石臼,以前的白果啊鼠曲粿之類都是用石臼一槌一槌打出來的。


椅轎

這種椅轎是上一輩流傳下來的,也就是現在寶寶坐的座椅。沒有任何的螺絲零件,全是用竹子銜接而成,很耐用。(小編就是做這個長大的~)

掃帚

這個大家都不陌生吧,到現在我媽都要託我爺爺幫忙做幾把,她說用來用去還是這個好用。

大碗

老式的大碗做工會比較粗糙,和現在用的碗不同,碗底到碗口從窄到寬,據說古時候經常要下田幹活,食量也會比較大,用大碗吃省事。


▎火烘籠

很多人驚訝這個是用來幹嘛的,其作用也就是現在的熱水袋。在閩南一些地區嫁娶的時候還要用這個做一些祭拜儀式。


畚箕(běn jī)

在農村的一些務農地區,畚箕還是有很多人在用。也是用竹子編制而成,可以用來挑沙子,農作物,木材等等,非常實用。


扁擔

知道畚箕的都知道扁擔,它們是合起來一起用的。


絲瓜瓤(ráng)

很多人見過絲瓜瓤卻不知道它是用來幹嘛的,在以前人們會把大的絲瓜摘下來曬乾,再將外面的絲瓜皮和裡面的籽去掉,剩下的就是瓤,一般是用來洗碗,好用又環保。(小編用過哦,現在淘寶還有賣的~)


瓜瓢

瓜瓢其實和絲瓜瓤差不多一樣,只是把裡面的瓜肉全挖掉曬乾,一般用來瓢水用。乾淨又環保。


蒸籠

蒸籠現在在包子店還是可以看得到,在古時候也是每家每戶都有,製作成本不高,大都是用竹子編制而成。


雖然遠古的時代

一去不復返

但這些古早物

時刻無不在給我們啟發

守舊與潮流是可以並肩的

保護古早物

發揚創造精神

是每一位永春人的義務



來源:網絡   編輯丨黃茹瓊

即日起,歡迎各位朋友踴躍向永春網爆料。爆料內容不限,可以是你身邊發生的新聞、新鮮事、有趣事、不平事等你認為可以共同與大家分享的。一經採用,將會得到永春網為你特別準備的紅包5-200元。回復「爆料」即可進入爆料。

相關焦點

  • 這幾種水果剝皮後堪比「整容」,果農都未必全認得,你認得幾種?
    這幾種水果剝皮後堪比「整容」,果農都未必全認得,你認得幾種?水果是我們生活中常吃的一種食材,飯後吃水果對我們身體健康是有很大幫助的,水果富含維生素和礦物質,經常吃水果既能補充人體所需要的維生素和營養物質,增強體質,少生病。
  • 老祖宗留下的「識人七法」,教你察言觀色,看穿身邊人
    老祖宗留下的「識人七法」,教你察言觀色,看穿身邊人文/歷史大講廊我們大家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經常會遇到遇人不淑的問題,也對這個世界上最難琢磨的恐怕就是人心了,畢竟人心隔肚皮我們怎麼能輕而易舉地就看穿了人家的真實想法呢
  • 老祖宗留下的傳統木工工具 你還認識幾樣?
    老祖宗為我們留下了無窮的知識和財富,但有很多老祖宗留下的「寶貝」已經被我們「拋棄」和遺忘。古時候老祖宗沒有先進的技術和設備確能製作出一件件完美的木質工藝。  那麼問題來了,這些木質工藝品是怎麼做出來的?需要用到那些工具呢?說到古代製作木質品的老工具可能許多小夥伴們都沒有見過。今天小編就為大家揭秘。 剛好小編的爺爺是個老木匠,留下了零零散散不完整的木匠工具。
  • 從傳統香到「鼻尖上的享受」 永春香:打造百億產業
    宋元時期,它循海而來,在永春埋下種子。而後,它與中國傳統香文化相融,孕育出獨有的芬芳。它,就是永春香,中原文明與海洋文明的因緣際會,成就了中西文明碰撞交匯的璀璨結晶。  近年來,永春香在永春縣黨委政府與企業的聯手推動下,迎來了發展黃金期。
  • 老祖宗留下的「禁忌」,清明掃墓這3件事別做,很多人都不注意!
    老祖宗留下的「禁忌」,清明掃墓這3件事別做,很多人都不注意!清明節馬上就到了,對於我們上班族來說,終於可以放假休息3天了。在這個假期裡,很多人會選擇回老家去給祖先掃墓祭祀。中華民族本是禮儀之邦,在給祖先掃墓祭祀時當然會有很多「規矩」要遵守,而這些所謂的禁忌事宜也都是老祖宗們留下來的。隨著時代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對於這一塊不是很了解,今天就讓小編帶大家一塊來了解下:清明掃墓千萬別做這3件事,老祖宗留下的「禁忌」,很多人都不注意!第一件事:注意自己的穿衣打扮。
  • 有院子就種4種樹,老祖宗留下的「順口溜」,不是沒有道理
    有院子就種4種樹,老祖宗留下的「順口溜」,不是沒有道理的。出門遇貴人,進門有好酒有些地方老祖宗留下這樣一句順口溜:「出門遇貴人,進門有好酒」。「貴」和「桂」同音,所以人們喜歡在院子或者門前種一棵桂花樹,既能觀賞,又能取一個好意頭,出門就能見到「桂」。
  • 福建永春舉行「康養福地 舌尖永春」王味廚霸賽
    傳統小吃類包括,永春紅豆餡鼠粬龜(鹹)、永春香餅、永春白粬(甜,現場製作)、永春麻粩(花生) 、永春榜舍龜(甜)、永春肉羹湯(現場製作)、永春金桔饅頭、永春金桔糖等8道小吃;傳統美食類包括,永春醋豬腳、永春茶油兔子煲、永春豬肚養脾散、
  • 古人云:人過50,窮不管2事,富不管2人!老祖宗留下的處世智慧
    人不管是在那個年紀,不論是為人處世方面還是生活常識的方面,但都要遵循活到老學到老的原則,只有這樣才會在每個階段走好自己的路。在古人看來,三十而立與五十歲知天命同等重要。在這方面,古人有自己獨特的智慧。因此,先祖留下了這樣一句話:「人過50,窮不管2事,富不管2人」。
  • 盤點永春文化 周杰倫竟是永春人
    永春老醋、養脾散、天然蘆柑果汁、金桔糖、神香、漆籃等產品一直在國內外市場上享有有較高的聲譽。具有永春特色的生物製藥產業也正在快速發展。歷史文化永春山清水秀,景色宜人。福建省第二大山脈——戴雲山脈自德化南伸本縣,綿延全境。境內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以蓬壺馬跳為界,大致可分為兩部份。
  • 老祖宗留下的春節忌諱,有幾個字給錢也不能說,不要忘了
    在春節裡有些事情能做,有些事情不能做,這些老祖宗都給我們定好了範疇,當然我們做了也不能說會怎麼樣,其實也就是大家一般不要做這樣的事情,儘量少給自己帶來點晦氣。老祖宗留給我們的春節忌諱有哪些呢?小編這就跟大家說說。謝謝關注!一般在臘月初八之後,中國人的年味就越來越濃烈了。大街小巷裡也慢慢的會出現一些和節慶有關的事情。
  • 古厝茶飄香——走進永春茶葉博物館
    「我們充分利用有限資金,按照修舊如舊原則進行修繕,儘量恢復這些古厝的原來面貌。同時,我們也積極引入社會資金,結合文旅產業,對這些古厝量身打造。」謝永寧說。永春茶葉博物館就由其中一座古厝改造而來,佔地面積1200多平方米。如今,博物館不僅成為遊子寄託鄉愁的載體,也成為越來越多遊客深入了解永春茶文化的必訪之地。
  • 有一種生活叫永春,永遠生活在春天裡的永春
    永春,這座千年古縣,正在用它的醉人春景、歷史魅力和人文情懷招攬著遠方來客,嘗試著留下每一個客人,讓每一個客人留下來,愛上這裡,戀上這裡的生活方式。留住一個人,先要留住他的胃。念念不忘的,總是那些讓你魂牽夢繞的美食,躍躍欲試的,總是那些讓你覺得輕而易舉就可以下廚的菜式。
  • 老祖宗留下的三句話,直指人心,揭示人性,每讀一遍,醍醐灌頂!
    老祖宗留下的三句大實話,句句大智慧,直指人心,揭示人性,每讀一遍,醍醐灌頂中華上下五千年,傳統文化如璀璨星河,繽紛絢麗,形式多樣。除了詩詞歌賦、經史子集之外,有一種文化形式新穎獨到,別開生面,這就是俗話。
  • 一首《我愛永春家鄉》唱出了永春人的心聲給你聽.
    現有海外華僑華人116萬人、港澳臺胞4萬多人,分布世界五大洲49個國家和地區(新增南美洲蘇利南、非洲烏幹達等2個國家)。海外永春宗親同鄉社團組織115個,遍布世界各地,馬六甲永春會館成立於1800年。1993年11月,成立「世界永春社團聯誼會」。有自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越南、泰國、緬甸等地回國定居的歸僑2300多人。
  • 永春縣城裡的土樓,花園城市的理想
    在德化參觀了陶瓷博物館後,搭大巴約一個小時抵達永春縣城。新加坡有不少聲名顯赫的永春人,舉個慄子,新加坡規劃之父劉太格祖籍永春!新加坡建有永春會館!一直很想去永春,有意思的是,我這個福建人,卻是在到了新加坡後,才萌生去永春的念頭,人生兜兜轉轉。因為從未去過永春,有必要先去踩點看看,出發前收集了些資料,沒有驚擾永春會館的朋友,也沒有驚動永春當地的朋友。在永春跑了兩天兩夜,行色匆匆,第一天主要靠步行與當地公共運輸,第二天租車進入較為偏遠的鄉村。
  • 資深媒體人分析臺灣2022:國民黨在臺南未必沒機會
    臺灣資深媒體人謝寒冰分析,國民黨在新北市勝算大,桃園跟臺南「未必沒有機會」。至於臺中,盧秀燕若對上臺當局立法機構副負責人蔡其昌,蔡實力不容小覷,因此盧秀燕要能穩紮穩打,不要出重大錯誤,勝面應該會蠻高。謝寒冰在節目中表示,2022縣市長選舉,對民進黨是非常嚴重的難關,恐怕重演2018年的慘劇。
  • 人到中年想要招福避禍,牢記老祖宗3句話,讓你順風順水
    人到中年想要招福避禍,牢記老祖宗3句話,讓你順風順水 雖然時代在不斷的變化,但是生活的本質都是一樣的,都是柴米油鹽醬醋茶,古往今來都是如此。所以很多生活上的道理老祖宗說的未必錯,總結的也未必錯,到今天也未必不能用。
  • 春天到了,老祖宗留下的好東西要常吃,祈福又闢邪,懂的人都吃
    春天到了,老祖宗留下的好東西要常吃,祈福又闢邪,懂的人都吃!春天到了,一年以始,正是萬物復甦生長的好季節,這道菜是老祖宗留下來的好東西,不僅有祈福的意思,而且驅病闢邪,懂的人家都經常吃這道菜。正所謂順勢而為,飲食也需要如此多吃一些當季的蔬菜,而這道菜就只有春季才有,是老祖宗留下的好東西,過了這個季節都沒有。家裡有孩子更要注意了,我家這段時間就經常做這道菜,它就是香椿,相信很多人都不太了解這道菜,今天我就來給大家分享一下,我家的製作方法,快來一起了解一下吧!
  • 俗語「窮不搬家,富不遷墳」,精華在下半句,老祖宗留下的忠告
    相信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俗語都是一種不入流的文化。但是在廣大的農村地區,卻是一種茶餘飯後的談資。很多人在說話的時候,都會有一套一套的感覺,這其實就是俗語所帶來的魅力。可以毫不誇張的說農村俗語,簡直就是農村文化的代言人。
  • 永春人|「最美農民」巫金春:保種繁育十餘年 打響永春白番鴨品牌
    這些天,在永春縣東關鎮外碧村的雲河白番鴨保種繁育基地,農民巫金春一直在育雛室裡忙碌。這裡的小鴨子剛出生,毛髮未長全,抵抗不住寒冬的侵襲,巫金春用浴霸燈鴨寶寶們取暖。再過一段日子,這些小鴨子就可以進入基地的鴨舍和水池,在室外環境裡自然生長。巫金春將在它們中進行保種提純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