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讀抗戰家書丨王有進致父書(1938年6月29日)

2020-12-16 中國軍網

王有進致父書(1938年6月29日)

剿倭寇去往沒有一定的地址,因此,至今四五載之久未曾往家去信,不知我處地面怎樣?家中景況如何?殊屬念念。男在雖然隨軍抗日作戰,對於身體非〈常〉強壯,祈勿錦念。祈信後將家中一切情形並地面景況詳細來信,以免男在外懸念。男於去年隨軍由陝來到山西,於今年二月間即來到晉西北(即山西地界)抗戰,打過數次勝仗,繳獲敵軍□□以及軍械甚眾,已收復晉西北城縣很多,將日寇已趕出雁北一帶,刻下晉西北已無敵蹤,現時此地民眾已能安全耕種。男在五寨休息工作,對於大部分隊伍又開往前方作戰,山西方面現在各處都能打勝仗的消息很好。對於與我同伴來之王有成,我們到貴州之時他就犧牲了,祈告知我伯父無須結計於他。男此次作戰左手代〔帶〕傷在此休養,現在已經快好了,請不必掛念,並代問隔方叔父等均好嗎,並咱處年景怎樣?時局形勢,並一概上述之事詳細來信為要。男現在第八路軍第十八集團軍第一百二十師三五八旅衛生處擔任工作,希祈來信時寄山西五寨縣照上寫之附號交男即妥。餘容後稟。

此致

合鄉族人等均安

國曆廿七年六月廿九日

男王有進叩稟

家書導讀:

這封家書是王有進於1938年6月29日在山西忻州五寨療傷時,寫給父親王上仁的信。

王有進參加革命後,隨部隊轉戰湘、貴、陝、晉等地,沒有固定的通訊地址,四五年的時間都沒有往家裡寫信,對家鄉和親人的境況十分掛念。在對日作戰養傷期間,寫了這封家書。因年代久遠,信件首頁已經遺失。

在家書中,王有進滿懷勝利的喜悅,向家人報告了八路軍120師在晉西北地區屢戰屢勝的驕人戰績:「於今年二月間即來到晉西北(即山西地界)抗戰,打過數次勝仗,繳獲敵軍□□以及軍械甚眾,已收復晉西北城縣很多,將日寇已趕出雁北一帶,刻下晉西北已無敵蹤,現時此地民眾已能安全耕種。」「大部分隊伍又開往前方作戰,山西方面現在各處都能打勝仗。」這封信真實記錄了八路軍120師進軍晉西北,廣泛發動群眾開展遊擊戰爭,鉗制和殲滅日偽軍大量兵力,建立和鞏固晉西北抗日根據地的光榮歲月,展現了抗日軍民抵抗侵略、奪取勝利的壯志豪情。

背景資料:

王有進(?-1938),湖南慈利人。1934年參加紅軍,全民族抗戰期間在八路軍120師358旅衛生處工作。1938年在陝西犧牲。

相關焦點

  • 地評線丨西安網評:重讀抗戰家書,愛國是永遠的家風
    「江水三千裡,家書十五行」。在抗戰年代,通訊技術還不發達,家書是傳遞思念、喜報平安主要方式。近日,手捧《重讀抗戰家書》細細品讀,一封封感人至深的家書如同一個個家國興亡、時代變遷的歷史切片,透過這些切片,我們可以回望過去,銘記先烈,感悟家風。
  • 重讀英烈家書、講述抗戰故事,青島舉辦國家公祭日線上紀念活動
    2020/12/13 17:50:57   來源:齊魯壹點       12月13日,在國家公祭日到來之際
  • 從抗戰家書看川軍:只解沙場為國死,何須馬革裹屍還
    從1937年到1945年戰爭結束共有350萬川軍出川抗戰,傷亡64萬多人。為了抗日救國這些川軍將士轉戰全國8年都不能回一次家,只有一封封家書寄託了他們對於家鄉的思念和抗戰到底報效祖國的決心。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中日全面戰爭開始。劉湘於十月主動請纓抗戰救國,並號召全國團結一致共同作戰。早年間中國軍閥混戰劉湘對此深感為恥,面對日本的侵略劉湘覺得報效祖國的時候到了。雖然四川是大後方,但他還是義無反顧的率領川軍不遠萬裡出川抗戰。可惜劉湘出川之前就已病重只能留在後方,1938年1月20日病逝於漢口。
  • 捐贈者談抗戰家書:碰一下心就隨之疼一下(圖)
    「家書信紙很薄 碰一下心就隨之疼一下」  對話人:抗戰將領王孝慈的女兒、67歲退休醫生 向裡南  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裡,有兩封抗戰家書,信中記錄著當年參與抗戰的部分場景。北京青年報記者看到,一封家書是抗戰將領王孝慈(原名向宗仁)寫給弟弟的,動員他一起抗日;另外一封是王孝慈的兒子——向俊安在抗戰前線給家人報平安,並且號召家人在村裡組織遊擊隊,聯合抗戰。這兩封信是由王孝慈的女兒向裡南捐贈給抗戰紀念館的,她希望這些書信可以對當代年輕人起到教育警示作用,繼承革命傳統,在祖國需要的時候挺身而出,為祖國而戰。
  • 真相:1938年蔣介石宋美齡住在珞珈山何處?
    那麼,1938年蔣介石宋美齡夫婦是否入住這棟宿舍樓呢?在公開出版物中最早提出這一說法的,是1993年出版的《漫話武大》一書中收錄的一篇文章。該文說半山廬曾被改名為「聽松廬」,民國時期是武漢大學的招待所,隨後又說1938年蔣介石曾住在該樓內,珞珈山軍官訓練團的所謂「團長官邸」也設於此樓內。不過關於此說的史料來源,文章並未說明。
  • 英雄家書|是什麼讓他那樣地戰鬥?重讀烈士劉英家書,感受「追夢」的...
    【編者按】公元1949年5月7日,70年前的今天,溫州和平解放。無數先烈為此獻出了生命。他們的故事,有的見諸史書,有的廣為流傳,有的鮮為人知。溫州新聞網支站-甌網特推出英雄家書專題,講述一個個這樣的故事。這些故事,緣於一封封烈士的家書。
  • 值得重讀的書:阿城《棋王樹王孩子王》
    又竭盡所能,把能買到的紙質書收入囊中。如今,除了《洛書河圖》、《曇曜五窯》躺在一堆書裡,尚未讀。《閒話閒說》《常識與通識》《遍地風流》等都讀過兩遍了。01最近,又重讀了一遍《棋王 樹王 孩子王》(以下簡稱「三王」),阿城先生的代表作。
  • 馬忠文丨李鴻章致李瀚章家書二通釋讀
    月餘未寄諭,年終例賞亦未奉到,四方無事詔書稀,洵屬意外之幸。若左公西事稍起色,永無徵調,滇黔不必兼顧,一兩年徐撤所部,報銷漸清,爽然一身,或有歸農避賢之望。家居月餘,靜觀默證,諸弟多為財累,我等實被官累。在臺上不能籌及私計,如醉如夢,將何結局?能返初服,當喚醒多少痴迷,但恐無此日也。省三不肯赴任,亦不肯赴直帶隊,滌帥此去不知如何密謀?
  • 1938年廈門保衛戰:日軍打開南進大門!
    1938年3月,廣西的梧州,南寧,龍州之線的以南地區也劃歸第4戰區,以便統籌海防。 由於福建省與中國臺灣,澎湖列島隔海相望,日軍決定先攻取廈門;以作為侵閩的橋頭堡。廈門日僑也早於1937年8月中晚撤離回國。1937年10月26日,日軍侵佔金門縣;威脅廈門。
  • 八路軍武漢辦事處舊址紀念館舉行抗戰家書朗誦會紀念抗戰83周年活動
    2020年7月7日,全民族抗戰爆發83周年,「翰墨寄深情,鴻鵠藏於心」抗戰家書朗誦會在八路軍武漢辦事處舊址紀念館內舉行。一封封抗戰家書鐵骨錚錚、感人肺腑,一位位朗讀者情真意切、打動人心,帶領觀眾們穿越歷史硝煙,重溫烽火歲月背後的家國情懷。
  • 為什麼說新四軍首戰的時間是1938年5月而不是6月?
    韋崗戰鬥發生時間是1938年6月17日。但據目前所見的史料,1938年3月新四軍第四支隊在皖西集中後奉命東進皖中敵後,於5月中旬在巢縣蔣家河口伏擊日軍獲勝。這次戰鬥發生的時間比韋崗戰鬥要早一個多月,因此,新四軍抗日首戰應為第四支隊的蔣家河口戰鬥。以下關於新四軍歷史資料中,看法是一致的。
  • 你好西安丨新聞早餐速遞 2020年9月29日
    2020年9月29日 周二 農曆八月十三會議決定,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於10月26日至29日在北京召開。◆ 9月30日是國家設立的烈士紀念日,當天上午,習近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將同各界代表一起,在天安門廣場向人民英雄敬獻花籃。今日封面
  • 在重慶建川博物館重溫抗戰記憶——讓偉大的抗戰精神永存
    ——一位參觀者的留言「銘記歷史,就是為了讓用鮮血和生命凝成的偉大的抗戰精神永存。」9月3日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紀念日,浙江90後遊客李卓昊在重慶建川博物館抗戰文物博物館參觀時,感嘆不已。講好抗戰故事,需要藏品支撐。
  • 1938年6月9日:戰爭邏輯下的花園口
    1938年6月9日:戰爭邏輯下的花園口 2005-05-31 14:55 作者:王鴻諒 2005年第20期
  • 抗戰時期的洛杉磯華人社區,1938年
    【洛杉磯唐人街人像】1850年(清朝道光三十年),已脫離墨西哥的洛杉磯地區,成為美國城市。1862年(清朝同治元年),林肯批准建設首條跨洲的南太平洋(Southern Pacific)鐵路;利蘭斯坦福(史丹福大學的創建者)成為鐵路公司董事長。
  • 1938年6月22日,馬當要塞保衛戰
    1938年,日軍沿長江西上,抗日戰爭中規模最大的戰役——武漢會戰即將拉開戰幕。中國軍隊於長江兩岸構築了許多堅固的堡壘和要塞,其中最為重要的要塞之一是馬當要塞。馬當要塞位於彭澤縣境內,與長江中著名的小孤山互為犄角。
  • 左權與妻家書透露關心女兒:不要冷著我倆的小寶貝
    「作為抗戰時代的見證者、親歷者,寫信人的視角,在一般史書中很難見到。」「搶救民間家書項目」負責人張丁告訴記者。  重讀抗戰家書,不僅是對歷史的回顧,也是民族抗爭中每一個個體的經歷、思想的重新發掘。本報特別刊登其中部分抗戰家書及相關背景,以還原那些被塵封的人、事和情懷。
  • 1938年國民黨炸花園口黃河大堤 死亡89萬人
    6月9日,為阻止日軍西進,蔣介石採取「以水代兵」的辦法,下令扒開位於中國河南省鄭州市區北郊17公裡處的黃河南岸的渡口——花園口,造成人為的黃河決堤改道,形成大片的黃泛區,史稱花園口決堤。關於這一事件,至今於史學界仍存在廣泛爭議。
  • 64封家書:華僑飛鷹丁壽康的航空救國故事(圖)
    中國僑網12月25日電 題:64封家書,華僑飛鷹丁壽康的航空救國故事  1940年7月16日,霧都重慶迎來了一個難得的晴天。  上午十點多,丁壽康剛剛寫完家書,筆墨未乾。刺耳的防空警報突然悽厲響起。  他來不及將信裝進信封,衝向自己的戰機。中國空軍24架戰機升空後,與27架日機展開了激戰。丁壽康駕駛的戰機不幸中彈起火,機毀人亡,時年25歲。丁壽康照片  丁壽康,祖籍廣東潮安,1915年1月12日出生於泰國曼谷。
  • 打響抗戰第一槍的29軍,鼎盛時達到了10萬人,抗戰後他們去了哪裡
    歌詞寫道:「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二十九軍的弟兄們,抗戰的一天來到了,抗戰的一天來到了!前面有東北的義勇軍,後面有全國的老百姓。咱二十九軍不是孤軍,看準那敵人。把他消滅!把他消滅!衝啊!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殺!」那麼,曾聞名全國的29軍在全面抗戰後怎麼樣了?29軍的前身是馮玉祥的西北軍,在1930年爆發的「中原大戰」中,馮玉祥戰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