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代初,科研人員在新村漁港進行珍珠養殖過程中的大貝養殖。
1980年代初,科研人員在進行珍珠課題研究。
編者按:陵水的新村港,不僅僅因天然良港而聞名,在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這裡還曾經是名盛一時的珍珠養殖場和海水珍珠產品銷售地。
在珍珠行業一直流傳著一句話,西珠不如東珠(日本),東珠不如南珠(中國),而這裡的南珠,一般指的就是兩廣和海南出產的珍珠。上個世紀六十年代中期,我國為了打破少數幾個國家稱霸珍珠大國的局面,決定要進行大珠育苗和大珠插核兩項尖端技術的研究,以填補我國在這兩項技術上的空白,當時擔負上述課題研究的中國水產科學院南海研究所最終選址於海南陵水的新村港。
隨著這兩項尖端技術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1980年秋,該所培育的我國第一顆用大珠母貝插核獲得成功的超巨型珍珠誕生於陵水。從此,新村天然良港引來了八方養珠人。
只可惜,上個世紀末,由於種種因素,曾經盛極一時的陵水珍珠養殖業開始走向衰落,許多珍珠養殖廠停產關閉或是縮小養殖範圍,那曾有的盛況,只有在人們的記憶中慢慢搜索了。
在許多陵水當地人的腦海裡,還記得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來到新村港時所見的美景:登上海堤,波光粼粼的海面上,排列著一條條繩索,上面飄浮著五顏六色的塑料球,就像遊泳池裡的彩色泳道線。葉葉扁舟,穿梭繩索間,舟上的工人仔細地查看著養殖在海水裡珠貝的情況,漂過海面的船隻划起漣漪陣陣,整個港灣就是一幅美麗的圖畫。
在上個世紀的八九十年代,這裡曾經是名盛一時的珍珠養殖場和海水珍珠產品銷售地。聽說這裡曾經誕生過「珍珠王」,記者近日來到這片美麗的土地,追尋當年養珠人育珠的傳奇故事。
珍珠課題試驗選址新村港
現已調到三亞熱帶水產研究開發中心工作的工程師邢孔武,曾是中國水產科學院南海研究所陵水海水養殖室內廠的廠長。邢孔武自1981年從水產學校畢業被分配到所裡後,與曹家錄、蒙釗美等科學家一起工作,長期參與了研究所有關珍珠的科技課題研究。
邢孔武說,在珍珠行業一直流傳著一句話,西珠不如東珠(日本),東珠不如南珠(中國),而這裡的南珠,一般指的就是兩廣和海南出產的珍珠。但是,中國在世界上並不屬於珍珠大國,上個世紀六十年代中期,我國為了打破少數幾個國家稱霸珍珠大國的局面,決定要進行大珠育苗和大珠插核兩項尖端技術的研究,以填補我國在這兩項技術上的空白。於是,擔負課題研究的中國水產科學院南海研究所開始在江浙、兩廣、福建一帶選址,最後選定海南陵水的新村港。經過申請,國家有關部門同意把白蝶貝大珠人工育苗和插核兩項尖端技術放到新村港進行試驗,中國水產科學院南海研究所陵水珍珠養殖試驗站便應運而生。
邢孔武介紹,白蝶貝是珍珠貝中最大的一種,用這種貝養殖的珍珠體大質好,色彩文雅,價值高。如果說在一頂珍珠皇冠上馬氏貝(小型貝)和企鵝貝(中型貝)只能鑲嵌在皇冠的周邊,那麼白蝶貝培育出來的珍珠就當之無愧地嵌在中央了。為了早日能攻克這兩項技術,研究所的工作人員開始了夜以繼日的研究。1970年8月1日,在曹家錄等科學家的努力下,我國第一顆大珠母貝人工育苗試驗取得成功,填補了我國在這一科研項目上的空白。
超級巨型「珍珠王」誕生
1971年,經過反覆多次試驗後,白蝶貝這種大珠母貝開始引向生產。在培育了一段時間後,研究所的科學家們開始對母貝進行插核試驗。經過10年的艱辛努力,1980年秋,我國第一顆用大珠母貝插核獲得成功的15.5×19毫米的超巨型珍珠誕生了,這是我國當時最大的一粒人工養殖珍珠,被譽為「珍珠王」,這一成果填補了我國長期以來在大珠插核上的空白。這顆珍珠比澳大利亞培育出的當時譽為世界最大的「珍珠王」還要重1克。
邢孔武還記得,他到所裡後看到這顆珍珠時的激動心情。這顆珠層厚0.6毫米的橢圓型大珍珠,頂部還附有一粒小珠,造型就像一個小葫蘆。
「可惜後來這珍珠可能是被參觀的人摸了太多次,那粒突起的小珠被摸掉了,在珠體上留下了一個疤痕。後來這顆珍珠被南海研究所收到廣州去收藏了。生產出「珍珠王」的母貝也被試驗站用福馬林浸泡保存了下來」,邢孔武說,後來在辦公場所搬遷時這個非常有紀念意義的標本被弄丟了,他感到非常可惜。
邢孔武來到試驗站後,大珠母貝的培育和插核工作仍在繼續進行,他被分派去養貝。因為這些大珠母貝培養不易,數量不是很多,所以每次開珠前,都要先用X光照射這些母貝的內部,看到哪個貝體裡已經產生珍珠才開貝。只是後來再也沒有開出第一批中出產的像「珍珠王」這麼大的珍珠來了。
邢孔武說,「珍珠王」作為一項科研成果被所裡收藏保留下來了,並未向外界進行公開售賣,可是1985年,來新村港與陵水珍珠養殖廠合作養珠的日本人卻利用我們培育出來的白蝶貝又再培養出一顆與「珍珠王」幾乎一樣大的巨型珍珠。據了解,這顆特別註明產地是中國新村港的珍珠,第一次在國際市場上拍賣,竟以3萬美元高價成交,後經幾次拍賣,價格還一路飆升呢。
1985年9月,因順利攻克「大珠母貝人工育苗」和「利用大珠母貝人工培育大型珍珠」兩個課題,曹家錄、蒙釗美、邢孔武等試驗站的科研人員受到了國家農牧漁業部的表彰。
天然良港引來八方養珠人
因為誕生了世界最大的「珍珠王」,再加上研究所試驗站成功攻克的兩項科研技術,自1985年以後陵水新村港在珍珠養殖界聲名鶴起,一時間國營、集體、聯合體、個體企業及科研單位還有境外不少商人都紛紛落戶新村港投資並養殖珍珠,養珠的木樁星羅棋布。
原陵水縣委常委文光朝還記得,那時陵水新村港就有大大小小上百家珍珠養殖廠,還不包括黎安港。每年到收珠的季節,就雲集了國內外一大批客商。除了收珠的客商以外,陵水本地人也借著旅遊的春風,賣起了珍珠首飾和珍珠粉等產品,有了相當可觀的經濟收入。
邢孔武還記得,那時候他們試驗站與陵水的珍珠養殖場一起合作搞開發,由白蝶貝生產出來的珍珠是論「顆」賣而不是論「斤」賣的,而且全部都是通過外貿出口賺取美金的。
遺憾的是,曾經培育出世界最大「珍珠王」的港灣現已難覓昔日的光環,海面上再難找到幾根養珠的木樁了。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末,陵水黎安、新村一帶的養珠人紛紛轉行。邢孔武認為,這與當地港口的海水環境的惡化不無關係,如今的海水已經不如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那樣清澈,各種汙染物越來越多,這對於珍珠養殖有著很大的影響。不知何時,新村港才能找回它昔日曾有過的「輝煌」?
(責任編輯:舊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