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VS南平:行政中心遷駐歷史與地名文化認同感差異

2020-10-22 戍浦論劍

台州府長期駐地在臨海郡始於257年到現在大約1700年多。臨海郡歷史有優勢,很多台州人認為台州府最好放在臨海地方定位文化政治中心。台州話都是以臨海話為基礎影響力很大,已經分為北台州話、南台州話。南台州話包括樂清大荊鎮等,北台州話包括寧波寧海縣。臨海市城區有台州醫院、台州學院等,還不錯地方:台州府城文化旅遊區,卻是台州文化影響力核心。認為臨海火車站周邊不錯,將臨海中心城區東擴到20平方公裡建新城,跟臨海老城一起同步發展。台州撤地設市將政府遷駐椒江確實是一個失誤很大,不具有成熟撤市設區條件,反而流失台州認同感支撐,形成固定型認同感。黃巖區多年跟台州市裡分歧意見如爭取財政、組織等自主權限。認為撤地設市,台州政治中心宜於繼續在臨海地方搞城市文化教育等功能區為主發展需要二十年,有序推進將黃巖和椒江撤市設區跟紹興上虞撤市設區同步一樣,台州可以有能力成為甬臺溫三大中心城市條件。現在,台州三區分散難以聚集,如城市設施基礎不強、文化景區影響力軟實力差、市區首位度不高問題。



南平有地區專署和市府頻繁遷駐歷史,建陽、建甌、延平經曾是市府所在地歷史,卻是厲害的淵源。建寧府曾駐在建甌,地區專署曾駐建陽,市府曾駐延平區,最後重返建陽。現在,南平政治中心選好建陽,建陽處於南平最中心很好周邊輻射各縣,算是南平認同感合格。南平歷史有延平府和建寧府,南平各縣基本在建寧府基礎形成南平認同感範圍內。延平府只在延平區,其他縣區基本屬於三明管轄,形成分割型認同感。




很多台州人認定臨海作為台州市中心,台州府最好在臨海,擁有文化精神物質支撐,確實不考慮經濟實力因素,渴望台州文化影響力軟實力,所以對椒江等基本沒有感覺存在。

很多南平人認定建甌、建陽算是南平市中心,無法認為延平區算是市中心原因延平府管轄三明各縣很多。南平人按照歷史考據所將市府從延平遷駐建陽,形成南平人所有認同感整體提升甚至團結,也重建南平人認同感很來之不易。


相關焦點

  • 台州:探訪台州有趣地名——「台州」由來
    我們剛開始學語時,就從長輩口中知道:「我們是台州人。」「台州」兩字是我們最早學會讀寫的詞語之一。「臺」字有兩個讀音,很多外地客人,常常會讀錯,讀成「臺灣」的「臺」。那麼台州的「臺」為什麼要念第一聲呢?你們知道嗎?
  • 外地遊客「搞不懂」為何台州沒有市中心,也沒有台州人?
    地級市,長江三角洲中心區27城之一 ,國務院批覆確定的浙江沿海的區域性中心城市和現代化港口城市隨著浙江旅遊的快速發展,台州的知名度越來越高,遊客也越來越多。雖然很多外地遊客來到台州旅遊,但是好像都說不清真正的台州市中心在哪裡,有說臨海的,有說椒江的,最後直接用各自的區縣名字相稱,而不會用到"台州"這個地名。
  • 北京香港大學生的國家認同感差不多?
    那麼,當前香港青年的國家認同感究竟是怎樣的?他們的國家認同感與身處國家中心地區北京的大學生相比,存在哪些方面的差異?這些差異對於探索在國家邊遠地區構建穩定的國家認同感具有什麼啟示?研究結果與媒體渲染的小部分香港青年「反內地客」的情況不同,香港青年大學生的國家認同感普遍較高。儘管他們在國家共同體認同和民族文化認同兩方面要稍低於北京青年大學生,但兩方面的差異水平並不均衡,在國家共同體認同方面的差異明顯小於民族文化認同方面。
  • 為何台州當地人,很少說自己是台州人,卻喜歡以下轄區縣人自稱?
    台州在浙江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文化古城,素有山海水城,和合聖地之稱,從嚴格意義上說,台州從來就不是一座純粹意義上的旅遊城市,這裡幾乎一直遠離華夏文明的中心而不被國人所認識,雖然至今很多外地遊客依然會讀錯台州「臺」字的發音,但是像國清寺,天台山,大陳島,台州府城這樣著名的景點,每年還是會吸引很多遊客去台州旅行觀光
  • 南平市政府行政中心部署搬遷,部分機關已搬至武夷新區辦公
    劉洪建一行先後查看了武夷新區政務服務中心、南平實驗小學武夷新區分校、南平一中武夷新區初中部及南林核心區商務寫字樓、市委黨校武夷新區新校區、武夷智谷軟體園和赤岸統建房等重點項目。另據東南網3月29日報導,近年來,建陽區綠色產業發展勢頭良好,南平市遷府在即,為實現建陽區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3月28日,由建陽區工信局、區企業家聯合會及廈門銀行南平分行聯合主辦的政銀企對接會在建陽舉行。
  • 遼寧撫順市最獨特的縣:沒有縣城,行政中心駐在市區裡
    撫順縣下轄一共8個鄉鎮,然而它的行政中心(縣府),卻沒有駐在本縣境內,而是駐在了撫順市區的順城區新城路,撫順縣因此成為了「有縣無城」。縣市同名以及有縣無城都是歷史原因造成的。在舊時代時期,很多縣把縣城(一個點)新設立市,並以原有縣名為市名;而把縣城之外的農村(一個面)依然保留為縣,就造成了縣市同名。
  • 【地評線】南方網評:增進國家認同感 盛世蓮花別樣紅
    21年前的今天,飽經滄桑的澳門回到祖國懷抱,開啟了澳門歷史新紀元,21年後的今天,澳門開創了歷史上最好的發展局面,譜寫了具有澳門特色的「一國兩制」成功實踐的華彩篇章。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20日早晨在金蓮花廣場舉行隆重的升旗儀式,慶祝澳門回歸祖國21周年。
  • 外地遊客的困惑:台州人為什麼不把台州市區叫台州,而是叫椒江?
    最近,我和朋友一起來到浙江省台州市旅遊,在來台州之前,我就跟台州當地的朋友說,我馬上要來台州了,可是台州朋友卻問了我一個很奇怪的問題:你到台州哪裡?我有點奇怪,我說我就到台州市區啊,台州的朋友才說,哦,原來你要到椒江啊?
  • 福建南平,「逆襲」的建陽,從縣級市到市轄區,再到南平中心
    南平是福建省最北端的地級市,是福建省最大面積的地級市,也是福建省GDP最低的地級市……可能有人不知道著名的福建武夷山在南平市內,到2014年,南平市只有一個市區,也就是延平區, 2014年,當時的慶陽市(縣級市)拆除了市建設區,成為南平第二個市區, 但是這兩個市區沒有連接,兩個區之間隔開了順昌和建甌。
  • 瀋陽行政審批中心預備南遷 標誌城市重心或南移
    記者查金輝攝  沈行政審批中心擬南遷21世紀大廈 城市重心或南移  3人多高的大屏幕正在進行最後一塊顯示屏組件的安裝,原本是一個個寫字間的屋子,正在向「辦事大廳」的方向調整……瀋陽渾南新區的21世紀大廈目前已經成為一座「空樓」,正在裝修中,未來極有可能成為瀋陽行政審批中心的駐地
  • 外地遊客最大的「困惑」:為什麼台州沒有市中心,也沒有台州人?
    台州,位於浙江省中部沿海,是浙江沿海的區域中心城市和現代化港口城市,也是一座著名的旅遊城市。不過,很多外地遊客來到台州旅遊,都會發現一有趣的現象,比如你在台州跟當地人交流的時候,大家好像都說不清真正的台州市中心在哪裡
  • 官方答覆:南平行政中心搬遷後,延平列車不減、各家醫院不搬
    「近期南平市政府搬到了武夷新區,南平北站、南站、汽車站也都相繼改名,諮詢一下南平市搬走後延平區城市公交會不會因此漲價、車型會不會變差、經過延平的列車會不會因此減少?城市環境會不會有變化?醫院等場所會不會搬走?」近日,有網友通過福建南平市12345便民服務平臺發出多項疑問。
  • 寧夏地名特徵與地名文化
    摘要:地名是人類社會歷史的產物,是人類社會發展階段由聚落—鄉鎮—城市的真實寫照。地名文化源遠流長,它既是歷史時期人類向大自然拓荒足跡的反映,又是戰亂、遷徙、民族融合的寫照。寧夏地名是寧夏自然生態與人文歷史形成、發展和演變的真實寫照,從而也構成了獨具地方特色的地名文化。
  • 縣市合併中,保留雙方地名的「縣轄區」模式探討
    其中,如何保留雙方的既有地名,則是尤為關鍵的問題之一。地名承載著太多的記憶、情感、認同,具有相當重要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和心理價值甚至經濟價值,任何簡單粗暴抹掉某一方地名的行徑,無異於是對當地居民集體記憶的一種無法饒恕的罪行。
  • 文化認同與跨文化交際
    經濟全球化時代,人們的社交活動日益便捷與暢通,跨文化交際現象也日益增多。但由於交際雙方所處地域、民族、文化和歷史背景的不同,交際雙方在習俗、語言、文化等方面存在的差異很容易導致交際出現障礙。因此,文化認同越來越得到跨文化交際研究者和交際雙方的重視。
  • 浙江台州起源地,以「佛宗道源,山水神秀」出名,遊客常讀錯!
    「台州」,「臺」字讀第一音,台州地名來源,取自天台山,因山來得名的,天台山,因為它的名字是古人說的,它和天上的臺宿星相對應,所以叫天台山。據史料記載,唐武德四年,唐高祖改郡為州。當時,臨海是台州的政治中心,但在文化上,天台山在外界的影響力更大。所以「台州」地名由來與天台山文化密不可分。台州是江南水鄉,水穿城過。歷史上台州「河網密布、港汊交縱」,水鄉風韻不亞於蘇杭,有「走遍蘇杭、不如溫黃」之說。
  • 廣東地名的歷史地理研究
    文化地理力圖通過地名研究,再現各地的自然景觀、歷史文化景觀,指示歷史上重大政治變革,經濟興衰,民族遷徙,宗教信仰等狀況。從地名可透視無限豐富的文化內涵。  一、廣東歷史政區地理與地名  嶺南未有行政建置時,地名早已產生。
  • 第十二屆海峽論壇南平分會場·海峽兩岸(浦城)章氏文化交流活動在浦城舉行!
    9月24日至25日,第十二屆海峽論壇南平分會場·海峽兩岸(浦城)章氏文化交流活動大會在浦城舉行。活動圍繞「擴大民間交流,深化融合發展」主題,積極發揮兩岸章氏宗親的文化交流紐帶作用,增進同胞的親情和福祉,推動兩岸交流合作提質增效。300多位來自海峽兩岸的章氏後裔齊聚浦城,尋根謁祖,共話深厚友誼、共商發展大計。 浦城地處閩、浙、贛三省四地七縣交界處,是福建的「北大門」,歷史文化底蘊深厚。
  • 臺灣地名的大陸情結:懂中國地理就不怕迷路
    「作為寫在大地上的歷史,地名有著和生命一樣豐富和深刻的內涵。一個臺灣地名,就是一個歷史片段,就是一段耐人尋味的故事。它猶如陳年老酒,甘醇綿厚,愈久彌香,值得我餘生慢慢品味。」5月16日,與記者聊起新書《臺灣地名溯源》(海風出版社出版),福建師範大學碩士生導師陳名實的言語中透著幾分謙遜。  對臺灣歷史文化十分關注的陳名實,對臺灣地名亦有濃厚的興趣。
  • 廣州往事——這些地名藏著文化密碼
    廣州往事|這些地名藏著文化密碼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 卜松竹與「甫」相似,廣州地名中與商貿相關的字還有「欄」,在很多時候,它也被寫做「蘭」或「藍」。而在粵西的潮汕地區,用這個字的地名幾乎沒有。根據中山大學教授、中國地理學會歷史地理專業委員會委員司徒尚紀解釋,因為這個字也與古代越族語言有關,而潮汕之地素來有「親閩疏越」的傳統,與閩越更為相近,與南越族群之間還是存在差異。在廣州,以「欄」字為名的地名主要分布在西關一帶,北京路往東的區域就比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