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範
清·錢伊庵著
禪
源
般若
須知安心者安此,究心者究此,悟心者悟此,調心者調此。
入聖者入此,利人者利此。
乃至諸祖之顯喻機用、綱宗示辯,並圓頓諸經論,皆不離此心別有所指也。
在初祖證心之《楞伽經》,則謂之自覺境界、自覺聖智。
自覺,則靈光獨耀,迥脫根塵。常寂而照,故名為自覺智。常照而寂,故名為自覺境。
其餘如來藏、自心現、不生不滅真識,均可一一消歸。
故初祖引證心宗。可祖凡說法竟,每曰:此經四傳後,變成名相。悲哉。
馬祖引《楞伽》云:佛語心為宗,無門為法門。
三界惟心,一法之所印。
初祖旁出之慧滿師,常資《楞伽》以為心要,如說而行。
極知悟心之後,必須消識功燻。
乃今之禪客,微特不依經說而行,且不知《楞伽》所說為何語,亦不知初祖何以獨引此經以證心,置之不論不議之列,可嘆也。
只緣此經辭義古奧,數傳後幾致絕響。
三祖《信心銘》中,標此妙心為玄旨、真如、法界等名以顯之。
四祖則令人念摩訶般若。
五祖則兼令人誦《金剛般若經》。
六祖聞客誦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遂得開了。
五祖復徵其初悟,祖言下大徹,啟曰:「一切萬法不離自性,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本不生滅、本自具足、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迨後開堂說法,第一會便演摩訶般若波羅蜜法。
是知摩訶般若,便是初祖的傳妙心。
且知六祖所受五祖心印,盡在此篇發揮,罄盡無遺。
苟能細心體會,則「摩訶般若」一句,即是絕好話頭。
悟後燻修精密,便是絕好調習功夫。
又何必另覓話頭、別起爐灶耶?然此總在行人之便宜矣。
又六祖最後開示,提唱般若經中一相三昧、一行三昧。
若悟一切處不住相,於彼相中不生憎愛取捨,不念利益成壞等事,安閒恬靜,虛融淡泊,名一相三昧。
若一切時行住坐臥,純一直心,不動道場,真成淨土,名一行三昧。
人具二三昧,依吾行者,決獲菩提,證妙果。
此二三昧,出《文殊問般若經》,正是摩訶般若妙心體相,正是諸佛所傳無念而常知心體,正是《楞伽經》自覺境界自覺聖智。
名異而體同也。
圭峰《禪源詮》曰:
若頓悟自心本來清淨,元無煩惱,無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畢竟無異。
依此修者,是最上乘禪,亦名一行三昧,是一切三昧根本。
若能念念修習,自然漸得百千三昧。
達摩門下相傳者,是此禪也。
法運沿流,泯相歸性,故總以般若印心。
六祖而後,雖立有五家之綱宗,千七百則之藤,或平實商量,或機鋒相見。
乃至盡未來際,拈頌、代別、徵判、上堂、小參、秉拂、普說,千岐萬派,更無越乎摩訶般若一相三昧之一源矣。
源乎,源乎。
千山勢到嶽邊止,萬派聲歸海上消。
謂之教外別傳也可,謂之離教無禪也可,謂之不立文字也可,謂之無離文字而說解脫也亦可。
(藥師節錄並點校)
本系列歷史文章
《宗範》節要:禪源·妙心2020-05-05
分享轉發,傳無盡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