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蘭跳蚤市場起源於法國,是一個地道的舶來品。
19世紀末期,跳蚤市場在巴黎出現時主要是一個交換舊衣物的場所。由於當時老百姓生活拮据,衛生條件差,常常是一件衣服從新到舊,很少有下水洗滌的條件,這樣衣服上生滿了蝨子和跳蚤。當人們添置了新衣服之後將這些換下來的衣服拿到露天集市銷售時,跳蚤還在到處跳,就這樣,為了區別於正規的商店,剛剛出現的二手衣物市場就有了新的代名詞——跳蚤市場。
芬蘭的跳蚤市場在20世紀50年代就已經出現,但當時還是一種以教會(慈善機構)經營為主、其他經營為輔的市場,即社會各界向教會捐贈的舊物,教會再根據這些東西的新舊程度和使用價值,拿到市場上去銷售,所得款項即義款將作為教會的活動資金或者到國外傳教的活動經費及贈款。
到了20世紀90年代,受到國際經濟危機的影響,芬蘭經濟開始陷入二戰以來的經濟危機即經濟蕭條期,居民的購買力明顯下滑,跳蚤市場開始變得紅火起來。逛市場的人多了,各種名目的市場也就應運而生。逛跳蚤市場的人不再是窮人百姓,也不再是「丐幫」,滿口斯文和西裝革履的人也大有人在。
如今,芬蘭的跳蚤市場經營的商品已經開始多元化,就連二手汽車也開始搬進跳蚤市場。可以說,如今的跳蚤市場已經從持續了100多年的原始跳蚤市場的概念中解脫出來,不再代表窮困潦倒,也不代表社會底層,而是商品社會中一種不可或缺的市場形式。
它不僅有利於減輕社會就業壓力,而且還可以做到物盡其用,已經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替代的一部分。這可能就是它經久不衰的原因所在。
(《光明日報》2.17 趙廣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