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樂教育,就能讓孩子快樂?錯誤的認知,會讓孩子的童年苦不堪言

2020-12-24 媽媽充電屋

自從有了娃,找個志同道合的朋友是越來越難。母乳or奶粉?尿不溼or尿布?中醫or西醫?育兒路上,江湖門派林立,門派間有能和諧共處的,也有一言不合就友盡的。好容易吃喝拉撒的問題搞定了,又到了最頭疼的教育問題,課外班上還是不上,提前學習好還是不好?

針對教育問題,朋友友圈裡的媽媽也是兩極分化。

有主張快樂教育的,讓孩子有個無憂無慮的童年,他們經常說的話是,「這麼小的孩子上什麼課外班,童年只有一次,要快樂教育,孩子想怎麼玩就怎麼玩,我就一個課外班都不報,讓孩子有個無憂無慮的童年不好嗎?」

也有報課成癮,孩子不是在上課外班,就是在上課外班的路上,看到那些崇尚快樂教育的家長,眼神中掠過一絲輕蔑,等孩子上學你們就知道了。

這兩種教育理念,無所謂對錯,但每每聽到快樂教育這四個字,我心裡總會咯噔一下,快樂教育明明是四個字,為什麼很多人只看到了快樂,卻沒有看到教育呢?

快樂教育的誤區

快樂教育,從語法結構上說,教育是名詞,快樂是形容詞。快樂教育,對應的是不快樂的教育,而不是不教育。

1. 快樂教育,不等於「放養」所謂的什麼都不學,讓孩子無憂無慮的長大,也許是給孩子更多的是快樂,卻缺少了教育。快樂教育,不等於放羊。

剛出生的孩子就是一張白紙,這張白紙會變成什麼樣子,取決於手握畫筆的父母給他什麼樣的色彩。孩子從小到大,是不斷汲取知識,充實自己的過程。其實不止孩子,每個人的一生都是如此,從外界吸收養分,內化成自己的能力,然後改變自己的狀態。

有個很現實的問題,上小學前,孩子到底要不要「幼小銜接」?幼兒園要減負,禁止小學化,小學又要求孩子能快速的會拼音,會寫字。

幼小銜接需要不需要呢?答案是肯定的。

我們去參加會議,上臺演講,都需要提前做好準備,更何況是年幼的孩子。但幼小銜接的形式卻是值得商榷的。所謂的幼小銜接,並不是簡單的讓孩子掌握知識,認識多少個漢字,掌握漢語拼音和英語單詞。幼小銜接最重要的,是給孩子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讓孩子適應小學的節奏。這些都不是「放養」能給孩子的。

2. 教育和快樂,不是矛盾體

人們對教育總是有刻板印象,認為教育和快樂是矛盾的。用快樂組詞,人們也會想到快樂玩耍,很少會說快樂教育。

其實,教育和快樂,並不是矛盾的。上同樣的課,有的孩子是飛奔向教室,快樂得像只小鳥,有的孩子在門口抱著家長的腿,連哭帶嚎,就是不肯進教室。所以,決定孩子快樂不快樂的並不是教育本身,而是你對待教育的方式。

英國著名教育學家赫伯特·斯賓塞,一生都在倡導快樂的教育方法,他的侄子小斯賓塞,14歲就被劍橋大學錄取,成為著名的植物學家。小斯賓塞不是神童,但他取得的成就比很多神童都大,最重要的是,他生活的很幸福。

在斯賓塞生活的小鎮,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幾乎所有家庭都在抱怨教育孩子是一件讓人苦惱和困惑的事情,而只有斯賓塞家除外。」

斯賓塞用他的快樂教育方法,證明了快樂和教育並不是矛盾體,他們是可以並存的。

3. 教育不快樂的源頭赫伯特·斯賓塞曾經受校長之託,教育三個「沒救」的孩子,他們都10歲左右,被學校開除了3次。斯賓塞和這三個孩子相處的過程中發現,這三個孩子並不像校長說的真的沒救了。

10歲的勞倫斯說,「學校像個恐怖的城堡,老師刻薄的諷刺他,他一想到學校就害怕,不敢去上學。」

詹姆士說,「以前學習成績挺好的,但自從妹妹出生之後,媽媽就好像不喜歡我了,總是對我嘮叨沒完,還挑我的毛病,為了好好地氣媽媽,我就故意不好好學習。」

傑克說,「我討厭我自己,我管不住自己,我大腦裡總是想一些沒用的東西,數學老師上課的時候,我的心早就飛到河對岸的森林裡了。」

這三個孩子的真實想法,讓斯賓塞很震驚,也讓他惋惜。勞倫斯在學校遭受不公平待,自信心受挫,他不會像成人一樣忍受不公正的待遇,所以他不願意學習,他討厭學校;詹姆士的叛逆,來源於對媽媽的牴觸情緒;至於傑克,他只是更嚮往大自然而已,這是每個孩子的天性,卻因為不恰當的引導方式,讓孩子陷入深深的自責中。

如果家長或老師能及早發現孩子的秘密,孩子早就可以擺脫「不快樂的教育」了。

真正的快樂教育

赫伯特·斯賓塞說,「快樂是教育的目的,教育的手段和方法應該是快樂的。好比一根細小的蘆葦管,從這一頭輸進去的若是苦澀的汁水,孩子從另一端獲得的也絕不會是甘甜的蜜汁。」

我們都希望孩子能幸福快樂,孩子在快樂的時候,學東西也會很快,在情緒低落的時候,即使在最好的學校,最好的老師,也是徒勞無功。

1. 在快樂的前提下教育教育學家說過,教育應該在厭倦之前結束。教育的前提是快樂,快樂的方式,才能讓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這也是我們常說的寓教於樂。

斯賓塞在「改造」三個「沒救」的孩子時,他把消除孩子的不快樂作為首要任務。他根據三個孩子的不同情況,設計訓練課程,消除孩子的不快樂。

對勞倫斯,斯賓塞說鼓勵他,弱小者應該如何通過痛苦的經歷發現真理,成為強者,讓勞倫斯熱愛公平,後來,勞倫斯成了英國的著名律師。

對詹姆士,斯賓塞告訴他要同情媽媽,因為媽媽沒受過多少教育,但她對孩子有執著的愛。小詹姆士後來成為了令人尊敬的牧師。

斯賓塞教交給傑克很多研究動物的方法,後來傑克成為了鳥類學專家。

用孩子樂於接受的方式,學習孩子樂於學習的事物,需要家長有創新的意識,教育不是簡單的說教,學習更不是單純的死記硬背。用遊戲、親子活動等形式,讓孩子在收穫快樂的同時獲得教育,才是真正的快樂教育。

2. 幫孩子調整心態,探究不快樂的成因心理學家告訴我們,孩子越小,心理自助調節能力就越差:0~3 歲的孩子幾乎沒有自助能力;3~7 歲的孩子只有很少的心理自助能力;7~12 歲的孩子雖然明顯擁有了這種能力,但它的影響仍然十分微弱。

孩子很容易被周圍的環境影響,這就需要父母有敏銳的眼睛,及時察覺孩子可能存在的問題,分析原因,引導孩子調整心態。

孩子不想去學校,不要簡單的認為孩子厭學,可能學校裡發生了孩子不喜歡的事情。校園霸凌事件裡,被欺凌的孩子,肯定會對學校發生牴觸,作為家長,必須有一雙敏銳的眼睛,對孩子有同理心,看到孩子的問題,願意蹲下來和孩子坦誠的討論問題,解決問題。

像醫生一樣發現病因,和孩子一起解決問題,是快樂教育的家長應該做的事情。

3. 尊重孩子的發展規律,不拔苗助長

尊重孩子的成長規律,合適的年齡做合適的事情。只有孩子具備了相應的能力,才有可能進行快樂教育。比如讓三個月的孩子走路,讓一歲的孩子寫字,這些行為都是違背孩子成長規律的,屬於拔苗助長。

不管是讀書,寫字,學語言,還是學規則,玩遊戲,所有的教育,都要符合孩子的年齡特點。

3歲的孩子,能逐漸寫一些簡單的字,但不會閱讀。過一段時間之後,孩子才會對閱讀感興趣,這是因為孩子的語言能力和書寫能力逐漸增強,內心渴望促使他理解自己學會的字詞的含義,並嘗試閱讀。一般來說,孩子在6歲左右的時候,就能閱讀一本故事書,並讀懂書中的內容了。

快樂教育,一定是符合孩子成長規律的教育方式,符合孩子年齡特點的教育,不是超前教育,違背孩子成長規律的才是。偽快樂教育,會錯過孩子成長過程中吸收能量的絕佳時機。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抓抓孩子的求知慾和好奇心,給孩子足夠的餓能量補給,在適合的階段給孩子適當的教育,才是快樂教育的真諦。

相關焦點

  • 北鬥AR學生地球儀,給孩子真正的「快樂教育」
    談到教育,很多家長看到孩子背著沉重的書包去上學就認為孩子這樣不會開心,迫切希望能有既要學習又要快樂的教育形式就好了,其實大多數家長誤解了「快樂教育」的真正內涵,孩子真正的快樂應該來自於對世界的體驗和挑戰自我的成就感。
  • 一個家長的懺悔:想給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可是我大錯特錯
    看了一個家長的懺悔文章,題目大致類似於:我想給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可是我錯了。在看完全文後,筆者(超人爸爸)頗有些感慨,他們這個家庭的經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又有不尋常的東西在裡面,可以拿來為各位家長們分析、借鑑。
  • 精英教育才能培養出更多人才,別讓「快樂教育」扭曲孩子成長
    有專家大肆鼓吹「快樂教育」,神話「快樂教育」,說什麼快樂教育「釋放孩子的天性」,能給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快樂的童年能給孩子帶來一生的自信」等等。這些論調一度被家長們奉為「至理名言」,於是,孩子嫌學習枯燥無味的時候,家長們安慰自己:學習不是唯一出路,孩子不擅長就算了,別逼孩子迷失天性。當孩子鋼琴學了一學期,想要放棄的時候,家長還在這樣安慰自己:要尊重孩子的興趣,不能逼迫孩子。廣大家長中了「快樂教育」的蠱惑,孩子是快樂了,但往後餘生,將會有吃不盡的苦頭在等著他(她)。
  • 快樂教育的惡果正在顯現:養廢一個孩子的方法就是給他絕對的自由
    對於孩子的快樂教育樂此不疲,總之就是孩子想幹的事就想方設法幹,孩子不想幹的就堅決不幹。節假日吃喝玩樂,遊山玩水帶著孩子,聽從著孩子的興趣,一家人看上去幸福指數高高滴。然而這是個現實的社會。童年終將要過去,迎接孩子的每一個臺階是人生的另外一層級。小學初中高中總是要上的,知識總是要學習的,思想總是要進化的。
  • 高知家庭的孩子,比你的孩子更努力,而你還在強調快樂教育?
    全社會呼籲為孩子減負,實行快樂教育,一方面是家長拼命想把孩子送進名校,報這樣那樣的輔導班。那麼孩子到底該不該吃苦?孩子能在快樂中學到那麼難的知識嗎? 吃苦和快樂,相伴相生,誰也離不開誰。
  • 孩子經常到遊樂場玩,是不是會讓孩子童年更快樂?
    shi孩子們想玩一些喜歡的東西,經常需要排隊。二是衛生隱患。孩子在這樣的遊樂場所裡,經常會有空氣不夠流通,遊覽設施消毒不及時等情況,如果孩子年齡偏小,或者疾病爆發期,容易生病。三是安全隱患。市面上很多專門為孩子準備的遊樂設施,其實並不是完全地安全。比如遊樂設施裡邊大型的滑梯,如果孩子在滑滑梯的過程中,皮膚接觸到滑梯的壁道,有可能會造成皮膚擦傷。曾經在北京某遊樂場陪孩子玩的時候。我就看到過一個很高的話題上貼著「不要讓胳膊上的皮膚觸碰滑梯。
  • 快樂教育不等於放任孩子自由,遵循自然教育,讓孩子變得更優秀
    隨著素質教育的普及,越來越多的家長認為傳統的應試教育是死板的,填鴨式的教育給孩子制定了各種條條框框限制了孩子的發展,成績至上的觀念給孩子很大的壓力讓孩子失去了笑容,所以開始提倡快樂教育。但是走偏的快樂教育真的好嗎?因為孩子在學校不開心就逃避校園教育的方式真的對孩子好嗎?家長首先需要正確地認識快樂教育。
  • 快樂的底層邏輯是什麼?我們到底要不要快樂教育?
    1961年,美國心理學家米哈裡 齊克森米海伊寫道:「人們對快樂的追求是為了快樂本身,而其他所有的目標——健康、金錢或權力,卻是只有在我們認為會讓自身快樂時才會受到重視。」快樂的底層邏輯是什麼?沒有生孩子之前,看到聽到的都是要給孩子減負,那時候我就想孩子們有多累啊,孩子就應該擁有天真快樂的童年呀,想想自己從小學開始就被媽媽要求做一本本厚厚的習題集就心酸,於是心裡暗暗發誓,以後我有孩子了一定要快樂教育,不要給她太大壓力。
  • 致力於快樂童年教育 哈比棒領銜新一代娛教精品
    (原標題:致力於快樂童年教育 哈比棒領銜新一代娛教精品)
  • 兒童衣櫃這樣設計,給孩子一個快樂童年!
    父母總想要給孩子一個完美的童年,安全的環境,健康的生活。希望他們開開心心,快快樂樂地度過屬於他們的每一天。即使現在生活的房子空間有限,也會想要給孩子們闢出一個屬於他們的空間,那屬於孩子們的小小空間裡,怎麼才能裝下一整個童年呢?今天,小編就來告訴你!衣櫃定製的好,孩子成長沒煩惱!
  • 小學生在寒假做了足足367張試卷,媽媽表示:孩子不需要快樂童年
    媽媽說出徐敬凱寒假完成的試卷,足足有367張,而且徐媽媽認為:「孩子不需要一個快樂的童年,而需要一個嚴格的學習態度和環境!」然而,學習並不是「病急亂投醫」就能取得成效的,某校資深市級優秀班主任老師曾說過:「小學教育由於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只有家長找準了戰略,用對了戰術,才能讓自己的孩子突出重圍。」
  • 給家長一個快樂暑假,也還孩子一個快樂童年
    近期,《7000元暑期培訓班報名靠搶》《60天報了7個班 孩子的童年如何『蕩起雙槳』?》等報導引起社會各界對教育消費話題的廣泛關注。暑期馬上就要結束了,「00後」「10後」的「假期味兒」足嗎,還是變成了「第三學期」?家長在教育消費過程中,如何提高對自身消費權益的保護?
  • 中南大學七彩假期彩虹包給孩子一個快樂童年
    魯凡磊 供圖  隨後,支教團的隊員們為列隊站好的孩子們依次發放了愛心書包,拿到愛心包的孩子們十分開心,迫不及待的將新書包背在肩上。  在書包發放完成之後,中南大學研究生支教團魯凡磊進行了發言。在介紹完愛心書包裡面包含有手電筒、雨衣、水杯、彩筆、中性筆、素描本、墊板等物品後,魯凡磊表示中南大學研究生支教團隨後將為源頭村小的孩子們募集一定數量的圖書,用來豐富孩子們的業餘生活。最後,他祝願孩子們學習進步,茁壯成長。  儀式結束後,所有參加活動的人員進行了合影留念。
  • 少兒教育 | 撕開「快樂童年」的謊言,成就十八般武藝才子
    適當的管教非常必要  特別是在小學時期  『給孩子報名那麼多興趣班,你在摧毀孩子的童年啊。』  『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啊,快樂就好。』  這是我們常常聽到的社會勸導,很多人提倡「快樂教育」,讓孩子無壓力成長。
  • 沒電腦手機童年是什麼樣?她用相機記錄,沒有3C產品孩子更快樂
    現代的小孩,從小就各種3C產品不離身,幾乎無時無刻手上都會有手機或平板,這樣的童年在20年前大家是否能夠想像得到?要是沒有這些3C產品,他們的童年是否會變得比較不一樣?紐西蘭就有一位攝影師Niki Boon,就用自己的相機記錄下了4個小孩在沒有3C產品的成長過程有多麼的歡樂。
  • 孩子,我寧願欠你一個快樂的童年,也不願看到你卑微的成年
    如何看待微信朋友圈裡這種論調「孩子,我寧願欠你一個快樂的童年,也不願看到你卑微的成年」?挺迷惑的,好像學生時代不吃苦刷題,就不能擁有美好的未來?還有吃苦刷題,學習是苦海嗎?那什麼才是快樂?刷某音是快樂?
  • 很多孩子並不快樂 要讓假期成為孩子成長加油站
    成年人大都以懷舊的口氣談論自己當年的寒假生活,同情當中又不免想方設法利用這幾十天的時間,再給自己的孩子灌點什麼。   在教育改革沒有最終解決一考定終身的情況下,對於那些面對日益迫近中考、高考的孩子,任何勸慰都顯得那麼蒼白無力。不過,更多孩子的父母確實也該反思一下,是否值得在高考這根指揮棒下,犧牲孩子美好的童年。
  • 有多少父母理解孩子的「快樂指數」
    更會動腦筋的商家乾脆搞起了主題性的名牌名品特賣會。在上海,一個這樣的名牌兒童用品特賣會居然出現了上千名家長排隊等候入場的壯觀景象。家長們一邊抱怨著兒童用品定價貴得離譜,憤憤地與其他國家做著對比,一邊又在搶著買單。有人於是總結說,兒童用品的價格組成裡,除了成本和商業利潤,還有一塊叫做「家長的愛」的附加價,昂貴自有道理。
  • 孩子要快樂 家長該思考什麼(組圖)
    和現在的孩子相比,我們的童年或許物質匱乏:一件新衣、一趟公園甚至一瓶汽水都可能是奢望。  但捫心自問,那時的我們缺少快樂嗎?  如果我們的孩子從幼兒園時期就忙著念小學課程;如果我們的孩子,將業餘時間都用在穿梭於各種「興趣班」、「特長班」和「提高班」上;如果我們的孩子,善於掌握各種「知識」和「能力」,卻分不出海棠和茉莉,認不出喜鵲和麻雀,聽不懂溪水和流泉,不知道蚱蜢怎樣跳,蒲公英怎樣飛……這樣的童年,能有那麼多快樂的回憶嗎!  「六一」節是孩子的節日。
  • 谷力天空:引進芬蘭創造力教育理念,讓孩子在快樂中學習 | 青松系...
    為什麼引進芬蘭優秀教育芬蘭的基礎教育滿地開花,除了語言、科學、文史等領域外,在哲學、藝術、建築、音樂、商業、創新、財富教育、社會責任教育等領域均有不俗的建樹。然而很多人總問「芬蘭的孩子10點上學,下午2點放學,其餘時間都在幹嘛?都是在補習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