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有了娃,找個志同道合的朋友是越來越難。母乳or奶粉?尿不溼or尿布?中醫or西醫?育兒路上,江湖門派林立,門派間有能和諧共處的,也有一言不合就友盡的。好容易吃喝拉撒的問題搞定了,又到了最頭疼的教育問題,課外班上還是不上,提前學習好還是不好?
針對教育問題,朋友友圈裡的媽媽也是兩極分化。
有主張快樂教育的,讓孩子有個無憂無慮的童年,他們經常說的話是,「這麼小的孩子上什麼課外班,童年只有一次,要快樂教育,孩子想怎麼玩就怎麼玩,我就一個課外班都不報,讓孩子有個無憂無慮的童年不好嗎?」
也有報課成癮,孩子不是在上課外班,就是在上課外班的路上,看到那些崇尚快樂教育的家長,眼神中掠過一絲輕蔑,等孩子上學你們就知道了。
這兩種教育理念,無所謂對錯,但每每聽到快樂教育這四個字,我心裡總會咯噔一下,快樂教育明明是四個字,為什麼很多人只看到了快樂,卻沒有看到教育呢?
快樂教育的誤區
快樂教育,從語法結構上說,教育是名詞,快樂是形容詞。快樂教育,對應的是不快樂的教育,而不是不教育。
1. 快樂教育,不等於「放養」所謂的什麼都不學,讓孩子無憂無慮的長大,也許是給孩子更多的是快樂,卻缺少了教育。快樂教育,不等於放羊。
剛出生的孩子就是一張白紙,這張白紙會變成什麼樣子,取決於手握畫筆的父母給他什麼樣的色彩。孩子從小到大,是不斷汲取知識,充實自己的過程。其實不止孩子,每個人的一生都是如此,從外界吸收養分,內化成自己的能力,然後改變自己的狀態。
有個很現實的問題,上小學前,孩子到底要不要「幼小銜接」?幼兒園要減負,禁止小學化,小學又要求孩子能快速的會拼音,會寫字。
幼小銜接需要不需要呢?答案是肯定的。
我們去參加會議,上臺演講,都需要提前做好準備,更何況是年幼的孩子。但幼小銜接的形式卻是值得商榷的。所謂的幼小銜接,並不是簡單的讓孩子掌握知識,認識多少個漢字,掌握漢語拼音和英語單詞。幼小銜接最重要的,是給孩子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讓孩子適應小學的節奏。這些都不是「放養」能給孩子的。
2. 教育和快樂,不是矛盾體
人們對教育總是有刻板印象,認為教育和快樂是矛盾的。用快樂組詞,人們也會想到快樂玩耍,很少會說快樂教育。
其實,教育和快樂,並不是矛盾的。上同樣的課,有的孩子是飛奔向教室,快樂得像只小鳥,有的孩子在門口抱著家長的腿,連哭帶嚎,就是不肯進教室。所以,決定孩子快樂不快樂的並不是教育本身,而是你對待教育的方式。
英國著名教育學家赫伯特·斯賓塞,一生都在倡導快樂的教育方法,他的侄子小斯賓塞,14歲就被劍橋大學錄取,成為著名的植物學家。小斯賓塞不是神童,但他取得的成就比很多神童都大,最重要的是,他生活的很幸福。
在斯賓塞生活的小鎮,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幾乎所有家庭都在抱怨教育孩子是一件讓人苦惱和困惑的事情,而只有斯賓塞家除外。」
斯賓塞用他的快樂教育方法,證明了快樂和教育並不是矛盾體,他們是可以並存的。
3. 教育不快樂的源頭赫伯特·斯賓塞曾經受校長之託,教育三個「沒救」的孩子,他們都10歲左右,被學校開除了3次。斯賓塞和這三個孩子相處的過程中發現,這三個孩子並不像校長說的真的沒救了。
10歲的勞倫斯說,「學校像個恐怖的城堡,老師刻薄的諷刺他,他一想到學校就害怕,不敢去上學。」
詹姆士說,「以前學習成績挺好的,但自從妹妹出生之後,媽媽就好像不喜歡我了,總是對我嘮叨沒完,還挑我的毛病,為了好好地氣媽媽,我就故意不好好學習。」
傑克說,「我討厭我自己,我管不住自己,我大腦裡總是想一些沒用的東西,數學老師上課的時候,我的心早就飛到河對岸的森林裡了。」
這三個孩子的真實想法,讓斯賓塞很震驚,也讓他惋惜。勞倫斯在學校遭受不公平待,自信心受挫,他不會像成人一樣忍受不公正的待遇,所以他不願意學習,他討厭學校;詹姆士的叛逆,來源於對媽媽的牴觸情緒;至於傑克,他只是更嚮往大自然而已,這是每個孩子的天性,卻因為不恰當的引導方式,讓孩子陷入深深的自責中。
如果家長或老師能及早發現孩子的秘密,孩子早就可以擺脫「不快樂的教育」了。
真正的快樂教育
赫伯特·斯賓塞說,「快樂是教育的目的,教育的手段和方法應該是快樂的。好比一根細小的蘆葦管,從這一頭輸進去的若是苦澀的汁水,孩子從另一端獲得的也絕不會是甘甜的蜜汁。」
我們都希望孩子能幸福快樂,孩子在快樂的時候,學東西也會很快,在情緒低落的時候,即使在最好的學校,最好的老師,也是徒勞無功。
1. 在快樂的前提下教育教育學家說過,教育應該在厭倦之前結束。教育的前提是快樂,快樂的方式,才能讓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這也是我們常說的寓教於樂。
斯賓塞在「改造」三個「沒救」的孩子時,他把消除孩子的不快樂作為首要任務。他根據三個孩子的不同情況,設計訓練課程,消除孩子的不快樂。
對勞倫斯,斯賓塞說鼓勵他,弱小者應該如何通過痛苦的經歷發現真理,成為強者,讓勞倫斯熱愛公平,後來,勞倫斯成了英國的著名律師。
對詹姆士,斯賓塞告訴他要同情媽媽,因為媽媽沒受過多少教育,但她對孩子有執著的愛。小詹姆士後來成為了令人尊敬的牧師。
斯賓塞教交給傑克很多研究動物的方法,後來傑克成為了鳥類學專家。
用孩子樂於接受的方式,學習孩子樂於學習的事物,需要家長有創新的意識,教育不是簡單的說教,學習更不是單純的死記硬背。用遊戲、親子活動等形式,讓孩子在收穫快樂的同時獲得教育,才是真正的快樂教育。
2. 幫孩子調整心態,探究不快樂的成因心理學家告訴我們,孩子越小,心理自助調節能力就越差:0~3 歲的孩子幾乎沒有自助能力;3~7 歲的孩子只有很少的心理自助能力;7~12 歲的孩子雖然明顯擁有了這種能力,但它的影響仍然十分微弱。
孩子很容易被周圍的環境影響,這就需要父母有敏銳的眼睛,及時察覺孩子可能存在的問題,分析原因,引導孩子調整心態。
孩子不想去學校,不要簡單的認為孩子厭學,可能學校裡發生了孩子不喜歡的事情。校園霸凌事件裡,被欺凌的孩子,肯定會對學校發生牴觸,作為家長,必須有一雙敏銳的眼睛,對孩子有同理心,看到孩子的問題,願意蹲下來和孩子坦誠的討論問題,解決問題。
像醫生一樣發現病因,和孩子一起解決問題,是快樂教育的家長應該做的事情。
3. 尊重孩子的發展規律,不拔苗助長
尊重孩子的成長規律,合適的年齡做合適的事情。只有孩子具備了相應的能力,才有可能進行快樂教育。比如讓三個月的孩子走路,讓一歲的孩子寫字,這些行為都是違背孩子成長規律的,屬於拔苗助長。
不管是讀書,寫字,學語言,還是學規則,玩遊戲,所有的教育,都要符合孩子的年齡特點。
3歲的孩子,能逐漸寫一些簡單的字,但不會閱讀。過一段時間之後,孩子才會對閱讀感興趣,這是因為孩子的語言能力和書寫能力逐漸增強,內心渴望促使他理解自己學會的字詞的含義,並嘗試閱讀。一般來說,孩子在6歲左右的時候,就能閱讀一本故事書,並讀懂書中的內容了。
快樂教育,一定是符合孩子成長規律的教育方式,符合孩子年齡特點的教育,不是超前教育,違背孩子成長規律的才是。偽快樂教育,會錯過孩子成長過程中吸收能量的絕佳時機。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抓抓孩子的求知慾和好奇心,給孩子足夠的餓能量補給,在適合的階段給孩子適當的教育,才是快樂教育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