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論文藝工作者的思想方法與工作方法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指出:「創作生產更多無愧於歷史、無愧於時代、無愧於人民的優秀作品,是文化繁榮發展的重要標誌。必須全面貫徹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立足發展先進文化、建設和諧文化,激發文化創作生產活力,提高文化產品質量,發揮文化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作用。」我們只有清醒地認識到自己的歷史使命,才能明確自己的工作任務、工作原則、工作屬性,從而找到通往目標的基本路徑。
筆者認為,對於文藝工作者而言「寓教於樂」與「寓樂於教」既是思想方法又是工作方法。掌握了它,就像是找到了過河時的「橋」或「船」,就可以順利抵達理想的彼岸。
一
當前,文藝工作者在文藝宣傳、教育、服務方面,應當堅持「寓教於樂」與「寓樂於教」的思想方法與工作方法。
「教」是文藝工作者的使命,這是不言而喻的。毋庸諱言,近年來,我們在運用「教」時,顯得方法單一、陳舊、不合時宜;在內容的表現方面依然存在「高、大、全」「假、大、空」的現象。這種狀況不改變,就很難使文藝工作有的放矢。因此,「教」必須擺脫僵死的、生硬的、一成不變的老方式,而應當在傳統「教」的基礎上,借鑑現代多元的「教」的方式。做到實現手段與表現形式的創新。譬如,廉政教育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如何讓人們在這個嚴肅的課題面前做到「寓樂於教」,是擺在文藝工作者面前的課題。去年,河北省文化廳與邯鄲武安平調落子團就注意在挖掘成語典故「黃粱一夢」上做文章,對藝術表現形式進行了大膽的創新,集傳統戲曲,現代舞蹈,雜技,魔術,現代聲、光、電技術於一體,精心打造了一臺舞臺魔幻劇《黃粱夢》。作品一經推出,在河北、北京等地演出多場,引起強烈反響,使人民群眾在盡享其「樂」中,感到了「教」,成為一部反腐倡廉的活教材。
二
文藝工作者首先是一個教育者,言為人師,行為世範,是塑造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所以,文藝工作者要正確運用「寓教於樂」與「寓樂於教」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處理好「教」與「樂」的關係。「寓教於樂」與「寓樂於教」既是文藝理論的基本原則,又是文藝創作的指導思想,更是文藝活動的實現形式。
「寓樂於教」把目的性與實踐性結合起來,把滿足人民群眾的身心愉悅作為教育的目的,把教育的理念方式作為觀眾喜聞樂見的最佳表達方式,使教育形式與內容相統一,出發點和落腳點相吻合,達到知與行高度一致。
「教」既是目的,又是手段;「樂」既是形式,又是內容。「教」既是動機,又是效果;「樂」既是載體,又是過程。
「寓」檢驗我們的思維能力,「於」檢驗我們的工作能力;「寓」是一個運籌、謀劃、策劃的過程,「於」是一個參與、運用、實踐的過程。在「寓教於樂」的過程中,「教」是目的,反映到文藝工作中,就是讓人民群眾的精神需求得到滿足,思想境界得到升華;「樂」是手段,反映到文藝工作中,就是運用豐富多彩的文藝形式,譬如舞蹈、雜技、交響樂、戲曲等等。在「寓樂於教」的過程中,「教」是手段,即對核心價值觀和人民群眾共同追求的精神文明的宣傳;「樂」是目的,即人們在「教」的過程中享受到深層次愉悅。
我們要學會把手段、路徑、目的、效果更好地統一起來,這就是二者的同一性。兩者的不同點在於「寓教於樂」是把「教」的要求做為重點,需把握好「教」的方式,使之融於「樂」的目的性要求之中;「寓樂於教」是把「樂」作為首要的問題,把「樂」的本質性、目的性要求,體現在「教」的形式要求上來。
由此,要做到「寓教於樂」和「寓樂於教」,就要求我們根據不同目的和對象採取更為有效的藝術形式來表現實質性的教育內容。
文藝品種是表現、是形式,文藝活動是宣傳的渠道,文藝創作是實踐的過程,文藝享受則是「教」與「樂」的共同目的。文藝工作者的責任就是把黨和政府的要求和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緊密結合,並通過豐富多彩的文藝形式表現出來,宣傳出去,使人民群眾得到美好的藝術享受。文藝工作者在具體的實踐中,是選擇「寓教於樂」,還是「寓樂於教」,就應當因地、因時、因事而異。
「寓教於樂」是把「教」的理論充分融入到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娛樂方式當中,通過潛移默化,達到「潤物細無聲」的目的。這種方式是當前文藝工作的主要實現形式,既能豐富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又能達到陶冶情操、淨化心靈、和諧社會的目的,應當大力倡導。「寓樂於教」則是把觀眾的興趣點引導到教育或宣傳的主題上來,讓觀眾在接受「教」的同時,享受獲得新知的快樂,使觀眾覺得接受「教」是一件無比愉快的事情。
「寓樂於教」必須以人為本,這就要求我們更加注重「教」的方式、方法,避免刻板、生硬、教條地說教,而是強調主動性、互動性、參與性、和諧性,達到「樂」與「教」互動雙贏的效果。譬如,最近,河北省在組織群眾文化活動時,將「八榮八恥」編成木板大鼓,在民眾中廣為傳唱。聲情並茂、通俗易懂,其藝術感染力遠勝直白的說教,群眾易於接受,實現了「教」與「樂」的統一。
文藝工作者是黨和政府的喉舌,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播的「傳聲筒」,是溝通黨和政府與人民群眾感情的「連心橋」,是人民群眾的「快樂天使」。其地位與作用決定了文藝工作者,必須躬身實踐,創作出好的文藝作品,策劃好文藝活動。因此,在文藝理論、文藝實踐活動中必須堅持「寓教於樂」與「寓樂於教」的思想方法與工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