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譯/觀察者網 童黎】
德語的陰陽性讓不少外國人頭疼,但女權運動「Me Too」或將給學德語的人帶來新的挑戰。
近日,從美國發起的「Me Too」運動盯上了「德語」,指責這門語言悄咪咪地搞「性別歧視」,連國歌都在向「祖國爸爸」致敬。然而,有「性別歧視」嫌疑的不止德語……
當地時間7月9日,沒陰陽性煩惱的美國英語媒體《今日美國》報導稱,大多數德國人認為自己是性別平等運動的先鋒。舉個例子:
從2005年至今,德國「鐵娘子」默克爾已經執掌大權13年了。
但真相如何?據報導,德國現實職場中,女性仍然落後於男性。有女性權利倡導人士認為,阻礙職場女性升職的最大障礙之一,就是「德語」這門語言本身存在性別歧視。
文章稱,在英語中,男醫生、女醫生都叫醫生(doctor),男律師、女律師也都叫律師(lawyer),稱呼與性別無關。
但在德語中,專業頭銜和名詞能直接反映一個人的性別。例如,男醫生叫「Arzt」,女醫生則叫「Ärztin」。
而大多數德語招聘啟事上只寫了男性員工的職位名稱,國歌也是在對「祖國父親(Fatherland)」致敬(註:「祖國」的德文翻譯為「Vaterland」,「vater」其中一個意思為「父親」)。
隨著「Me Too」運動在德國的興起,「德語」這門語言已經進入了全國性別平等相關議題的討論中心。
「Me Too」運動指責德語性別歧視 報導截圖
專門研究女權主義言論的德國語言學家露易絲•普施(Luise Pusch)認為,性別偏見已經滲透入了「社會的每一個角落和縫隙」。
普施認為,招聘啟事上多用男性員工的稱呼名詞意味著:「女孩們經常沒意識到自己也在招聘要求範圍內,她們不僅在語法上被拒之門外,她們對這一職業的印象也會成為阻礙。」
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的德語副教授森塔(Senta Goertler)則稱,「在談到產假等問題時,德國人大多自認為非常先進。但從語言和男女機會均等的數據上看,德國人還真不算(進步)。」
報導援引政府統計數據稱,德國女性的工資比男性低了21%,稍大於美國男女員工的工資差。此外,很多德國人反對在職媽媽的做法。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2017年的研究顯示,德國女性的平均養老金只有男性的一半左右,在三十多個國家中相差最大。
文章稱,截至目前,旨在使德語更為中性化的鬥爭運動大多已經失敗。近日,負責制定德語拼寫和語法規則的德國正字法委員會擱置了一項關於該議題的討論。今年3月,一名女性在與德國一家銀行的官司中敗訴,她的訴求是獲得被對方以女性專用名詞稱呼的權利。
報導認為,默克爾也沒能對這項運動起到什麼幫助,還否決了把國歌中的「祖國(Vaterland)」改成「家園(Heimatland)」的建議。但在2012年,另一個德語國家——奧地利已經為體現男女平等修改有類似爭議的國歌歌詞。
德國國歌歌詞 圖自德媒
據觀察者網此前報導,一些德媒也抨擊提出這一想法的女議員,稱其「沒事找事」。
森塔稱,這種不順在德國並不令人吃驚,「德國人似乎沒有非常清醒地意識到」語言和性別歧視之間的聯繫。
對此,德國人有不同看法。一名33歲的柏林企業家認為,「德語裡的性別平衡完全沒問題。每個人都要參加一些關於平等的討論對話,但需要確保沒有被衝昏頭腦。」
另一名40歲的大學研究人員暨產假問題專家則稱,語言的改變將極大地增加女性就業機會。
她說:「這些陰性名詞多年來都沒被使用過,大家也從不將其等同於陽性名詞。讓學生們在幼時了解到名詞有兩種形式是非常有意義的。」
普施則為德語中性化議題的討論增加感到高興,「他們過去都說我們瘋了,」後者從數十年前就開始倡議改變德語,「但現在,這個話題已經引起了主流社會的討論。」
事實上,被指責搞性別歧視的不只有德語一門語言,法語也不例外。法語與德語一樣存在陰陽性,一名瑞士人還發明了「沒有性別歧視的法語」。
一瑞士人發明了一種「不性別歧視的法語」 報導截圖
更有意思的是,英語也沒能逃過性別歧視的指責。以《今日美國》中的「lawyer(律師)」和「doctor(醫生)」為例,有文章指出,現實生活中,特地強調女律師(female lawyer)和女醫生(female doctor)的場景也很常見,更別說一些以女性為主語的諺語了。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