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固鎮者,鍾靈毓秀,人傑地靈;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居黃淮之腹地,處皖北之要衝;名雖曰鎮,實乃縣城。其名由來久矣,金代即已有西固鎮之稱。夏商時,此為淮夷之地;漢初建,設置谷陽縣城。四千年前,大汶口文化在此萌芽;乙巳建縣,迄今五十載風雨歷程。」這就是我們全面建設新時代「高特美強」的新固鎮!
我在河北邯鄲當了十幾年兵,聽慣了河北方言。上世紀八十年代,我隨部隊調防天津,軍營駐地為河東區衛國道。走出營房大門,就會聽到我們安徽固鎮人十分熟悉的鄉音,「您(ní)了這(jiè)是幹(gǎ)嘛(mà)呀」「膩歪」「么蛾子」「剋」等話音語調與固鎮如出一轍。
離開固鎮十多年,聽到這一聲聲家鄉土語,使遠離故土從軍多年的我,把天津視為第二故鄉。天津特產大麻花、狗不理包子等也是固鎮尋常百姓家裡的大眾食品,兩地人在風俗、生活、飲食習慣上十分接近。我與天津兵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大家也都把我當老鄉一樣看待,談心交流無拘無束。
鄉音是故鄉的山水,鄉情是親人的呼喚。鄉音是嫋嫋的炊煙,飄在故鄉的村莊,鄉情是對故土的依戀,鑲嵌在老屋的磚瓦縫間。鄉音是款款而來的跫聲,刻鏤在街巷的清幽裡,縷縷鄉情如生生不息的思鄉之情,記錄著穿越時空的每一個標點。
根據相關資料記載,「燕王掃北」明成祖朱棣在登基之前被封為燕王,被明太祖朱元璋派往北京、天津戍邊。在天津設衛建城之時,朱棣從固鎮帶走軍士在天津駐防。燕王南下奪得帝位後遷都北京,從固鎮帶走軍士駐紮天津,江淮方言成為天津強勢語言。600多年來,天津和蚌埠的話難解難分,鄉音不改。
2011年,天津《今晚報》《今晚網》派出報導小組赴固鎮一帶開展「探源天津方言島活動」,以百姓視角記錄固鎮當地的鄉音、鄉情,探尋津皖兩地在語言、文化、民俗等方面的歷史淵源,為津味文化尋根溯源。
在座談會上,縣政協常委單桂體吟誦《天津市政協文史委一行訪固有感》:「兄弟相尋數百年,鄉音仿佛證前緣。偏勞春雨報堂燕,正築夢中金谷園。」縣垓下研究會會長丁玉群吟誦《歡迎天津市政協考察團》:「日麗風和初夏時,谷陽城裡聚相知。悠悠歲月增遙念,浩浩情懷寄夙思。故地初遊尋舊雨,前緣再續賦新詩。鄉音鄉誼連千裡,共話滄桑唱竹枝。」
2016年1月,天津電視臺《這是天津衛》節目組啟動「尋根年夜飯」主題策劃,把歸鄉和年夜飯兩個概念合二為一,到固鎮以探尋最早的天津人從何而來為主線,講述天津和安徽之間從文化到美食,從方言到習俗的聯繫。
我與單桂體、丁玉群等同志們一起參加了此次活動。攝像組拍攝我提著籃子到津澮商場買鯉魚拐子和新鮮蔬菜,到我家拍攝固鎮產津浦香菸,恆大香菸煙標和天津老照片。然後到津浦鐵路固鎮大橋,老任橋安源牛肉館,拍攝丁玉群早餐吃豆腐腦油果子,到丁流魁(非遺傳人)家買濠城綠豆餅,買湖溝單高產油酥燒餅,廚房燒菜,燒魚貼餅,做花生糖餅.
單桂體書寫春聯:「好人揚正氣,春意滿書香」。貼春聯,上菜,喝蚌埠白酒,用豐盛的年夜飯共慶新春佳節。2016年2月28日,《尋根年夜飯》在天津電視臺播放。
年夜飯是歲尾年初最豐盛、最重要的一頓晚餐,是跨越時空的情感對接,天津尋根的往事如煙,清晰地寫在歲月的驛站。天津的老鄉們、戰友們,歡樂的年夜飯請多吃點年糕、餃子、四喜丸子、燉肉、燒肉、紫蟹、熬魚、素什錦等家鄉土菜。祝福你們身體健康、闔家歡樂、喜迎新春、幸福吉祥!
圖文:王 健
審稿:洛 霞
編輯:聽 雨
監製:谷 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