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津固鎮宋金窯址:刷新中國陶瓷史

2020-12-21 新華網山西頻道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河津市文物局發掘的河津固鎮宋金瓷窯址獲得2016年中國考古新發現入圍項目獎……」1月10日,北京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的匯報廳裡,國內考古界大腕雲集,河津固鎮宋金瓷窯址(註:以下簡稱「河津窯」)考古項目負責人王曉毅從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王巍手中接過獎狀。此時的他,激動、感懷,因為,從2016年11月該窯址首次在太原市舉辦考古成果匯報到如今摘得考古界較權威的獎項,僅僅跨了一個元旦。

河津窯之所以能從山西走向北京,甚至走進全國考古人的視線,是因為該項目首次對山西古瓷窯進行系統、科學、完整的發掘,它的「橫空出世」,印證了已經故去的古陶瓷專家馮先銘先生在早年間說的話,「改寫中國陶瓷史,從山西開始。」

A 河津窯填補山西制瓷遺蹟空白

說起瓷器,很多人想到的都是景德鎮,那是產瓷「大戶」,而在山西歷史文獻記載上,對於瓷器的描述不多,相比數千年燦爛的華夏文明,瓷器這點事兒在山西黃土地上並不算出彩,大家只知道介休窯、渾源窯、八義窯,但從規模到形制,再到具體的工藝和產銷問題,撲朔迷離……河津固鎮宋金窯址的發現,就顯得分外珍貴——系統、完整地發現了窯爐、作坊、全面反映了該窯址的制瓷產業鏈,出土的瓷器造型獨特,工藝精湛,為全國其他窯口所無。

發現河津窯,純屬巧合。據王曉毅介紹,它們在做永濟蒲州故城考古時,出土了一批細白瓷,胎細釉白,通常這類瓷器會被認為是河北定窯生產,但通過實地考察,蒲州出土的這批東西與定窯白瓷有很大區別。「山西古陶瓷考古的奠基人水既生先生早年曾發表文章提到過,河津也燒造白瓷。」就是這麼簡單的一句話,讓王曉毅找到了突破口,將目光鎖定在了河津境內的古瓷窯址,而擺在山西考古人面前的驚喜也才剛剛開始。

2016年3月12日,考古工作人員在固鎮北澗發現一處窯址,接著在其周邊的灰坑裡發現了比較豐富的細白瓷片,而且能復原十多件器物,細密的胎質,柔白的色澤,在經過了歲月的洗滌之後,依然散發著清新脫俗的氣質,這讓考古人員頗為興奮。考古隊員賈堯說:「山西窯燒制黑瓷和白瓷為盛,白瓷更是彌足珍貴,河津窯出土的白瓷較磁州窯和其他窯口的古瓷有過之而無不及,顯示了較高的燒造水平。」3月20日,發現了一處瓷窯爐,這是燒制黑、醬釉瓷的窯爐;3月27日,制瓷的作坊在固鎮村附近被發掘出來,用來製作瓷胚的工具也隨之浮出水面……越來越多的瓷窯遺蹟,將河津窯的版圖一次次擴大、刷新,讓原本單一的窯址點多元化起來,集結成一個大的區域,越來越多的發掘成果,也向世人展示了這是一個非同一般的地方。在半年多的時間裡,出土數以萬計的瓷片、窯具,以及一定數量的陶器、銅錢、鐵器、骨器等,時代多為宋金時期,以金代遺存為主。

如果說山西介休窯、八義窯、渾源窯展示了山西有過制瓷的歷史,那麼河津窯則充分展現了山西古瓷器成熟完善的製作流程和工藝,其瓷器的品相完全可以與大眾熟知的五大官窯媲美。這樣的輝煌成就理應改寫中國古代陶瓷發展史。深圳文物考古鑑定所所長、著名陶瓷研究學者任志錄先生說:「以前在山西發掘的窯址,只解決了一部分問題,讓大家對山西窯的面貌有了了解,知道這些地方產過瓷器,但這次河津窯的發現使山西窯的面貌更加清晰。」河津窯址的發現、窯爐遺蹟的存在,使得瓷器燒制方法有了呈現;作坊內出土的工具,讓製作工藝得以顯露;出土的大量瓷片,又展示了當時製作手法的高超和精美……這一系列的發現,填補了山西地區沒有相關制瓷遺蹟的空白。

B 昔日河津窯瓷器貿易興盛

我們無法穿越千年,去實地感受河津窯的「壯觀」,但是不難想像那樣的一個場面:固鎮村周邊窯口林立,手工匠人們在作坊裡利用各種工具來制坯,窯廠的漢子們掄著膀子在高溫的窯口燒制瓷器,等待成品出爐,而另一邊,商客往來好不熱鬧。既然有如此興旺的生產基地,那說明這些瓷器的銷路不錯,可是它們是怎樣達到產銷結合的呢?「從河津窯的位置上來看,它在一個渡口附近(禹門口及蒲津渡),這樣就為瓷器的銷售提供了便利。這邊生產好,那邊就能裝船,銷售到省內外。」按照考古隊員孫先徒的介紹,河津窯在宋金時期或許已經做到了產銷一條龍,從出土的瓷片中不難看到,細白瓷的細密和潔白,以及精美的紋飾,顯現出很高的品質,部分瓷器上繪製的圖案也非常精美,高雅的韻味顯出了文人的格調和情趣。相比而言,山西其他窯口所燒制的大多為日常用具,而河津窯已經開始生產具有藝術氣息的用具了。

另外,據相關專家介紹,河南考古所曾經在黃河古道上發現了一艘船,船上裝有細白瓷,但是從目前考古成果上來看,這樣的細白瓷不是河南的,也不是介休窯,很可能是河津窯的。如果聯繫上河津窯附近的渡口來判斷,其生產的瓷器很有可能流通到全國各地。

C 出土瓷器為國內外館藏品找到「根」

河津窯為何如此重要?它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通過其出土的器物和瓷片來看,很多與國內外博物館館藏的藏品相同。一直以來,這些館藏的瓷器珍品都找不到出處所在,而河津窯的考古成果,正好為它們找到了「根」。

在美國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日本靜嘉堂文庫,分別藏有一個六角形的剔花填黑彩的瓷枕,瓷枕通體白色,在枕頭正面有黑白相間的花紋,其中日本珍藏的瓷枕上,底子是除了黑白花紋外,還有文字,而在河津窯考古過程中,就發現了相同的剔花填黑字文字枕的殘片;在北京故宮博物館內,珍藏有一個圓形瓷枕,通體白色,被稱作珍珠地劃花瓷枕,枕頭正面的上半部分為清雅的花紋圖案,通常下方多為空白,不過故宮珍藏的這個瓷枕下方則留有乾隆皇帝的題詞,在河津窯中,就發現了珍珠地劃花瓷枕的殘片,這在國內任何窯址中都沒有發現過,屬於河津窯獨有的特徵,或許當地生產的某些瓷器,就是進貢到皇宮,為皇帝私人定製的,而乾隆皇帝之所以為其題詞,是因為這件金代的枕頭屬於他私藏的古董,乃心愛之物。

當河津窯發現的瓷片成果初次問世時,國內研究瓷器的頂尖專家秦大樹、郭學雷、王小蒙第一時間趕到山西。捧著這些沉睡千年的瓷片,興奮不已,縈繞他們多年的關於館藏瓷器出處的問題,終於在這一刻得到了解答,它們有可能都出自山西的河津窯。「白底黑花瓷枕的存世量很大,很多地方的博物館都有收藏,具有相同特性的瓷器也曾經在國內不少地方出土,如此推測的話,河津窯的規模不會太小。」省考古所信息資料考古研究部副主任高振華說。

中國社會科學研究院考古所所長王巍說,河津窯固鎮宋金窯址的發現比較重大,國內外許多產品的產地找到了。而且不僅找到了一個窯,也讓大家了解到了窯的形制、工藝等方面,是現代做瓷窯考古的根據。

時光荏苒,昔日的河津窯窯址默默地呈現著千年前的繁盛,那些留下的頗為珍貴的瓷器和殘片,不管「躺在」哪裡,似乎也在此時飽含溫度,講述著曾經的故事。

本報特派北京記者 孫軼瓊


相關焦點

  • 河津固鎮宋金瓷窯址入選2016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由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河津市文物局共同發掘的河津固鎮宋金瓷窯址,以揭開山西古代陶瓷業的神秘面紗而成功入選2016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至此,山西考古已有13個項目14次獲此殊榮。  在終評會上,專家點評稱:做陶瓷考古的學者有一個認識,改寫中國陶瓷史要靠山西地區瓷窯遺址的發掘。
  • 「中國古陶瓷學會2019年年會」10月份將在河津舉辦
    在我市固鎮村出土的宋金時期瓷窯址,被評為「2016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填補了山西制瓷遺蹟的空白,為了進一步弘揚我國古代優秀的陶瓷文化,推動河津窯與宋元窯業技術交流的深入研究,10月份,我市將舉辦「中國古陶瓷學會2019年年會暨河津窯與宋元窯業技術交流學術研討會」
  • 改寫中國瓷器史的河津固鎮窯長啥樣?有什麼特別?
    在窯址附近隨處可撿拾到瓷片。剛剛公布的2106年度十大考古發現,河津固鎮宋金瓷窯址赫然在列。這個被評價為可以影響中國瓷器史的小村子也隨之聲名遠揚。4月14日,記者來到固鎮村宋金瓷窯址發掘地,聽當地文物局工作人員講述與發掘有關的故事。窯、爐、作坊整個生產鏈條保存完整固鎮村北,一個小土臺上,就是考古發掘點。
  • 河津正在申報中國灰陶琉璃文化之鄉
    8月10日,河津市組織召開申報中國灰陶琉璃文化之鄉專家評審會。中國民協顧問、中國民協彩燈專業委員會主任常嗣新,我市副市長賀紅林等出席會議。賀紅林致歡迎辭。他說,河津灰陶琉璃歷史悠久、技藝精湛。近年來,我市堅持「文化+產業+旅遊」融合發展理念,加快推進灰陶琉璃產業轉型升級、優化布局、綠色發展,制定《河津市灰陶琉璃產業發展指導意見》,打造集「文化旅遊藝術、研發體驗展覽、生物物流施工」等功能為一體的特色文化產業園,讓具有700年歷史的傳統產業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成為河津對外交流的靚麗名片。
  • 汝窯窯址發現認定第一人葉喆民逝世 享年94歲
    葉喆民(1924-2018年)   2018年1月2日,中國著名古陶瓷研究學家葉喆民先生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4歲,葉喆民被認為是汝窯窯址發現認定的第一人。其在1977至2000年曾四下河南尋找和考察汝窯窯址,1985年10月,在河南鄭州舉行的中國古陶瓷研究會年會上,葉喆民撰文首次提出寶豐清涼寺「未必不是尋覓汝窯窯址的一條重要線索」,成為發現並認定汝窯窯址的第一人,對清涼寺遺址的發現做出了重要貢獻。   葉喆民自幼隨父葉麟趾教授學習陶瓷,後在故宮博物院從陳萬裡、孫瀛洲二位先生,赴全國各大窯址考察,鑑定博物館藏瓷。
  • 河津的固鎮,很好玩的,沒有去過的夥伴都來看看吧!
    導語:河津的固鎮,很好玩的,沒有去過的夥伴都來看看吧!懷孕的時候,一直在想,如果是女孩,就每天把她打扮的漂漂亮亮的,在等她長大點,我就跟她穿成親子裝;如果是男孩,就帶他去旅行,心裡還是期待女孩多一點的,結果啊!現實總是不如我意,一個男孩。
  • 一個日本人,參與中國早期的古窯址考古發掘,還寫了《中國陶瓷》
    至今為止中國大陸共有三個團體和個人獲此殊榮。小山富士夫(1900-1979)是日本中國古代陶瓷史及考古學研究家,也是著名的陶藝家。先後任文部省國寶調查室囑託、東京國立博物館研究員、東洋陶瓷學會委員長等重要學術職務。在中國上古美術、古代建築、中國青瓷、宋元陶瓷等領域多有建樹。
  • 指明汝窯窯址第一人葉喆民辭世,曾在醫院走道接受治療引關注
    聽聞葉先生辭世的消息,中國美術學院副院長、知名學者杭間對「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回憶說:「葉先生是我國陶瓷史和書法史的著名學者,老先生與著名科技史家李約瑟有很深的交往,因而可見這一代學者的宏觀視野。按理說陶瓷史的研究,在古代文化研究領域是『顯學』,但在中國卻是『偏門』,這次先生去世,首先積極發聲悼念的是『收藏界』,這不能不引起深思。
  • 【河津文化】—韓家院村名的由來
    韓家大院有遺址;趙家胡同有遺址(老祠堂正北那條巷為趙家胡同),而且村東家人後來遷往蘆莊村;王氏遺址不祥,後來遷往固鎮王家嶺定居,現在韓家院尚留有七八戶王氏人家。只有韓氏家族在此留下來繁衍生息,人丁興旺,後昆分支,逐步擴大,韓家院遂以韓姓命村名。建置沿革清代—午間裡韓家院村。
  • 【河津文化】—張家巷村名的由來
    張家嶺是張家巷行政村轄區的一個自然村,東鄰上寨嶺,北依雙峰山江山廟,西靠固鎮軟棗嶺,南臨大澗,現有55戶300多口人,240餘畝耕地。據老人們傳言,張家嶺分溝東、溝西,100多年前,從蘆莊遷來張姓家族住在溝東,從鄉寧縣遷來張姓家族住在溝西,張家嶺便以張姓命村名,至今未改。
  • 山西河津中學2020年高考喜報:659分名列河津理工類第一名
    河津中學2020年高考喜報桃盛李繁香飄三晉,根深葉茂功續百年。2020年高考成績已經揭曉,河津中學再次刷新記錄,為市委、市政府和全市人民交了一份滿意的答卷,為百年校誕獻上一份厚禮。一本達線340人,較去年326人增加14人;五、再次囊括河津文理魁首。吳晶同學以659分名列河津理工類第一名,董智韜同學以578分名列河津文史類第一名。來源:河津中學
  • 刷新紀錄!山西河津一中、二中、三中2020年高考成績喜報出爐!
    河津一中高考喜報桃盛李繁香飄三晉,根深葉茂功續百年。2020年高考成績已經揭曉,河津中學再次刷新記錄,為市委、市政府和全市人民交了一份滿意的答卷,為百年校誕獻上一份厚禮。一、達線總數持續增加。一本達線340人,較去年326人增加14人;五、再次囊括河津文理魁首。吳晶同學以659分名列河津理工類第一名,董智韜同學以578分名列河津文史類第一名。
  • 「魚躍龍門·華耀河津」文旅融合彰顯文化自信——回眸2018年河津...
    ,讓魚躍龍門亮起來,吸引更多的人走進河津,了解河津,投資河津。該市將加快實施琉璃灰陶主題公園、古耿文化園、固鎮宋金窯遺址博物館、高禖廟保護開發等十大文旅重點項目,以點帶面,多點開花,著力打造具有影響力和知名度的品牌景區。同時,該市以魚躍龍門為主題的大型青銅雕塑《黃河夢》在北城公園落成,是目前山西最大的黃河文化雕塑。青銅雕塑《黃河夢》精準地抓住了「鯉魚跳龍門」典故的精神內核,將傳統典故與現代理念相結合,設計塑造了魚躍龍門的全新藝術造型。
  • 固鎮有什麼好吃的?這些固鎮美食,固鎮縣人請頂起來
    舌尖上的安徽,推薦5道固鎮美食,吃貨們,準備好了嗎?固鎮辣湯首先,必須是固鎮早餐湯類的扛把子:固鎮辣湯。湖溝燒餅然後,是固鎮早餐燒餅界的一霸:湖溝燒餅。濠城綠豆餅最後,是固鎮小吃首推的御膳:濠城綠豆餅。
  • 河津手繪地圖出爐,河津景區一圖盡收
    河津市總面積593平方公裡,至2018年,下轄5鄉、2鎮、2個街道,9個社區,143個行政村,常住人口41.17萬,2012年榮獲「中國楹聯文化城市」稱號。 河津古稱龍門,歷史悠久,人文積厚,新石器時代就有先民集居。龍門,最早載於《尚書 禹貢》:「導河積石,至於龍門。」因戰國時期魏國的軍事要塞皮氏邑位於河津市,秦時在此置皮氏縣。
  • 美麗固鎮------濠城虞美人
    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體「美麗固鎮
  • 懷念葉喆民大師 ——參觀中國寶豐清涼寺汝官窯遺址展示館有感
    葉老在1977年至2000年曾四下河南尋找和考察汝窯窯址,1985年10月,在河南鄭州舉行的中國古陶瓷研究會年會上,葉老撰文首次提出寶豐清涼寺「未必不是尋覓汝窯窯址的一條重要線索」,成為指明汝窯窯址的第一人,對清涼寺遺址的發現做出了重要貢獻。喜歡中國古陶瓷的人們,都會知道葉氏家族。
  • 尋根年夜飯 (<話說固鎮>之 395)
    走出營房大門,就會聽到我們安徽固鎮人十分熟悉的鄉音,「您(ní)了這(jiè)是幹(gǎ)嘛(mà)呀」「膩歪」「么蛾子」「剋」等話音語調與固鎮如出一轍。離開固鎮十多年,聽到這一聲聲家鄉土語,使遠離故土從軍多年的我,把天津視為第二故鄉。天津特產大麻花、狗不理包子等也是固鎮尋常百姓家裡的大眾食品,兩地人在風俗、生活、飲食習慣上十分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