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說文水寺廟》之 章多祈雨青龍廟

2021-02-26 山林野叟

庚子年孟冬,我遷回文水,在縣城附近的章多村定居了。

文水縣,與水的命運休戚相關。千年前,縣城原在平川上的「舊城」村,位於今天縣城東5公裡處。宋元豐七年(1084),汾河和文峪河漲溢,大水衝毀城池。明《文水縣誌》記:「(宋)元符間(1098—1099)避水患,遷城於張沱裡之南,即今縣治也。」這個「張沱裡」就是今天的章多村。這是公元11世紀末的事。現在的章多村,與縣城以鳳凰路連為一體,屬於城關的鳳城鎮了。

辛丑年正月初二,我走訪不遠處的「青龍廟」。這座廟不大,在章多村的東南部,距文水縣城古代的北門僅2華裡。大年初一這天,村民聚於廟內祭拜。我今天來,廟門上了鎖。

從廟的紅磚牆和灰瓦來看,這是舊廟廢棄後於近年重修的。

國人崇拜龍,說我們華夏民族是「龍的傳人」。我們生存的這個星球上真的有過龍,那是兩三億年前的龐然大物,曾經是廣布於世的脊椎動物恐龍,挺可怕的,不是神。恐龍是怎樣從地球完全消失的,還是一個謎。到了石器時代的氏族社會,龍成為「圖騰」,成為民族的標誌,成為至高無上、無所不能的神,受到頂禮膜拜。以至於進入了文明社會,人們還把皇帝稱為「真龍天子」,皇帝的面容被稱為「龍顏」,御衣被稱為「龍袍」。

世代相傳的「龍」好像有十幾種,「青龍」是其中的一種,別名「蒼龍」,它是東方的神龍。古人不可能知道華夏九州在亞洲的東方,但認為青龍是「天地之主」,大自然的一切都是它的意志決定的,風雨雷電就是它的喜怒哀樂。

我們常說古人迷信,就依迷信來說吧。當然,越迷越信,越信越迷。我們的祖先在遇到自然災害的時候,認為這是冒犯了「龍威」造成的,於是用多種方式向「龍」請罪,向「龍」討好,祈求「龍」寬恕,禱告「龍」保佑小民的性命。遇到大旱之年,用各種虔誠的方式向「龍」跪拜,向「龍」訴求,盼望「龍」能行雲降雨,降服暴虐的旱魃,使風調雨順,五穀豐登,萬民食飽衣暖,安居樂業。

春季無雨,穀物難以入種;夏季無雨,嚴重影響大秋作物的收成,特別農曆六月的「卡脖子旱」,那將是顆粒無收的「活要命」。「赤日炎炎似火燒,野田禾稻半枯焦」,農夫「心如湯煮」,各地的「祈雨」活動就相約舉辦。

山西自古多旱,各地農村的百姓每逢春夏無雨之際,都向龍王祈雨。各地祈雨的形式大同小異,祈雨有分別的地點(廟宇、洞窟)和各自的路線。

眼前的「青龍廟」,就是古代章多村民祈禱青龍降雨的場所。清康熙十二年(1673)的《文水縣誌》記載:「邑人王士升、劉漢昌、劉漢相、郭世禎、郭維鼎等督建。」始建於順治庚子年(1660),距今360年了。章多村趙氏家譜中記載了乾隆十六年(1751)趙氏兄弟數人為修繕青龍廟捐資之事。現存光緒三十四年(1908)的「重修青龍廟碑記」,碑文殘缺,但碑陰落款的四個村名分別是「魚群村、吳家溝村青龍廟社、安頭村和章多村」。這四個村名中,只有章多村是文水的;「魚群村」為交城縣水峪貫鎮的榆郡村,安頭村和吳家溝村同屬交城縣水峪貫鎮,現在合併為「吳安村」。

青龍廟內還存有民國31年(1942)的祈雨記載,都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史料。

光緒《交城縣誌》記:「青龍洞,在縣西北七十裡水北都榆郡村,洞深數裡,從石窟穿入。禱雨最靈。與雙村之青龍洞異。」「龍堂巖,在縣西北七十裡水北都,又名臥雲庵。巖高三丈,深五尺,四羅石瓣,隱起如雲。中有一石,俯首下垂,宛若遊龍,故名。巖內南北各有洞,深不可測,有水流出,匯為小池。水滴巖下成寒起石,遇雷發,先一日洞中輒作聲,歷試不爽。明嘉靖間有行僧號懶雲者,移建龍王堂於巖外,又砌石臺拓基三丈許,上建禪室,穿廊曲欄,間以蒼松翠柏,足擅一鄉之勝。」

《交城縣地名辭典》記:「榆郡青龍洞,位於(今水峪貫鎮)榆郡村,石窟垂直而下始曲,蜿蜒數裡,鮮有人跡。因洞在榆郡村,縣洞深不可測,蜿蜒曲折如龍而得名,亦因洞中舊有水而得名。」

至1978年,山西省測繪局的地形圖上,榆郡、吳家溝和安頭村還都有泉水,皆在村西海拔1200—1250米處。

古代章多村民祈雨,組織嚴肅,態度真誠而懇切,程序是很講究的,形式也非常隆重。章多村與交城的榆郡、吳家溝和安頭三村共同組成「青龍社」,籌組和舉辦祈雨活動。

每逢大旱,章多村先派德高望重的村老去吳家溝村迎請大青龍和二青龍的「神駕」,就是龍王的「神轎」。前往祈雨的村民要帶上文水縣衙的「領文」,隆重出發。 

祈雨使用的「神轎」,「文革」被毀,照片攝於民國年間。

求雨村眾頭戴柳帽,敲鑼赤足步行,向北經龍泉、溝口、南徐、中舍、北徐,行約20裡,至北峪口村宿夜。次日經崖底村(此村已無,現為文峪河水庫庫區)進入交城縣界,過武元城(此村已無,現為文峪河水庫庫區)、橫嶺(今屬交城縣西社鎮),逆西冶川而上,行約40裡,經水峪貫到吳家溝村宿夜。第三日,先到榆郡村龍母廟祭拜,再回到吳家溝村的青龍廟上供,誦讀祭文,而後同往青龍洞口,派人縋繩下洞,用水瓶接泉水。接水人出洞後,村眾同到青龍廟祈禱,善人誦經,眾人念佛號磕頭。第四天返回,沿途各村村民自發「迎神」,或參加抬轎,或磕頭迎送,鳴鑼捶鼓,炮聲如雷,以表敬神之心。回時經交城縣的東社和曲裡,至文水縣的北峪口村再住宿一夜。第五天,章多村民百餘人去往北峪口村迎接,沿途各村都擺出供品,供奉牌位,鳴鑼擊鼓,以社火形式迎送,甚至會有以「自殘」「自虐」手段向天「悔罪」,忍痛許願,感動神龍。路上還有兩隻綿羊相隨,這是獻給神龍的供品。老善人邊走邊誦經,眾人異口同聲,長呼佛號。回到章多村後,先沿村轉一圈,然後進入青龍廟。「安神」之後,村眾靜默,齊跪院內磕頭。老善人沐手焚香,神前佔卜。而後誦經求雨,村民邊呼佛號,邊磕頭。拜雨七天,磕頭不止,呼號不斷。最後將祭羊宰殺,供到神案上,儀式全程結束。

據說祈雨非常靈驗,降雨之後要唱戲酬神。秋收完畢,章多村民要擇日將青龍神轎原路送回,送行時舉辦社火,鑼鼓喧天,有龍燈、獅子、旱船、背棍等,沿村轉送回吳家溝,入廟安神,焚香祭拜,至此禮畢。

民國30年(1941),吳家溝村失火,神轎被焚。由章多村發起,好些村莊參加,重修神轎與神像。第二年天旱,章多村和宜兒村等再次舉辦祈雨活動。

從1942年開始,受戰爭影響,民間祈雨再未舉辦。1962年,村民曾到泉泉村「接」回神轎。「文化大革命」中,「神轎」被毀。2001年,村民把龍王娘娘和青龍、二龍「請回」交城榆郡青龍廟,「團聚」至今。2013年,章多村民整修「青龍廟」,重塑神像和「龍轎」。    

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交城縣榆郡、吳家溝和安頭村的石窟巖溶水驟減,90年代已完全枯竭。

至今,章多村民每年正月初一祭拜青龍廟。農曆六月十一,傳說是青龍的生日,舉辦青龍廟廟會。

大旱之年浩浩蕩蕩結隊外出,深入巖洞取水求雨,獻神求佛,隆重祭拜,這種有著濃厚宗教色彩的民俗活動隨著科學的普及已基本淘汰了。交城縣西社鎮高家嶺村重修了青龍廟,2018年農曆六月十一日為本村青龍廟開光,舉辦了包含祈雨內容的廟會,實際已是「過把癮」的群眾娛樂活動。

章多村的青龍廟的六月廟會延傳下來,成為民間娛樂和物資交流的節日,兼有古樸的民風,讓人們還能體驗一點兒堯天舜日的風情。這種民俗求雨活動,如果不能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就必會逐漸淡化,乃至消亡。

老年人還在搜索兒時的記憶,還在津津樂道。年輕的一代呢,興趣索然,也不想過問了。

 作者簡介:李晨光,筆名楚胥,曾用筆名程光,林業高級工程師。退休後熱衷考察晉商茶路和晉商家族史,先後出版《儒商常家》、《晉商茶路》、《晉商堡寨》、《晉商十大家族》等。

相關焦點

  • 文水景色美,更有奇女子
    文水舊縣誌載:文水之名由來,蓋因縣境文峪河(舊稱文谷水、文水)水波多紋,故以文水名之。文水縣總面積1068.57平方千米,山地平原各半。不同的地形地貌造就了文水自然之美;悠久的歷史使得文水具有獨特的文化和眾多的人文古蹟。文水縣蒼兒會生態旅遊區為國家AAA級旅遊景區,有著豐富的森林植被資源,綠色植被覆蓋率達到92%,森林植被覆蓋率達到83%。
  • 文水村名中的特殊方音之解讀,文水人都進來了解一下.
    在1982年文水地名普查辦公室編撰的《文水地名錄》一書中,是這樣解釋馬西、馬東、馬村、穆家寨村名由來的:宋朝楊家將北伐的馬隊曾駐紮於現在的馬村,步兵駐紮於今穆家寨,馬西因位於馬村之西而得名;步兵安營紮寨的地方叫做寨子,後因姓穆大戶人家來村子裡居住,就叫做了穆家寨,而現在的馬東村,是因位於穆家寨之東而得名。
  • 福裕與文水少林寺
    正如清景日眕《說嵩》云:"少林者,少室之林也"。文水少林寺與嵩山少林寺有什麼聯繫呢?經過一番查找與探訪終於撥雲見日,現將二者關係敘述如下。    我們先來了解少林寺歷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的生平。福裕(1203~1275),字好問,號雪庭,為元初著名禪師和曹洞宗師。太原文水人,俗姓張。九歲入學,理解力極強,鄉裡人稱他為「聖小兒」。
  • 文水:子夏聖跡遺存,全國首屈一指
    文水作為設教的主陣地,其大本營在文水的神堂村。當年子夏設教文水後,幾乎村村講學,人人虔誠,弟子三百,門徒廣眾,正如南武村子夏廟碑記所述「文汾之間沐其者指不可數」。不難想像是怎樣的一幅熱火朝天景象。因而,子夏留傳在文水的聖跡和遺存,在全國所有的子夏遺存中,範圍之廣、密度之大、含量之高,當首屈一指。
  • 呂梁採風:汾陽、文水、交城三地人文之旅
    呂梁採風:汾陽、文水、交城三地人文之旅 2020-12-09 14:1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天啊,文水明陽村竟然藏著一座少林寺
    正如清景日眕《說嵩》云:"少林者,少室之林也"。文水少林寺與嵩山少林寺有什麼聯繫呢?經過一番查找與探訪終於撥雲見日,現將二者關係敘述如下。我們先來了解少林寺歷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的生平。福裕(1203~1275),字好問,號雪庭,為元初著名禪師和曹洞宗師。 福裕出生於文水一戶張姓人家。據史料記載,福裕「五歲解語,日背千言。九歲入學,一目十行,鄉裡呼為聖小兒」。
  • 鄉村記憶——文水大象村的魅力
    文水作為一個擁有悠久農耕文明史的地方,遍布著眾多歷史悠久的傳統村落。這些傳統村落凝結著歷史的記憶,反映著文明的進步。它體現著文水當地的傳統文化、建築藝術和村鎮空間格局,體現了一種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文化精髓和空間記憶。
  • 文水有個大象村原來是個鎮駐地
    大象村在文水來講,是個大村子,但村名中的這個「大」字,人們不念「da」,而念作「dai」,就是「醫生大夫」其中的那個發音。1982年文水縣編印的《文水地名錄》對大象村的村名做了這樣的解釋:「原為一小村,後遷居者漸多,成為大村,村貌似大象,於是名為大象村。」
  • 呂梁文水:「請」老鄉回鄉創業 共謀發展大計
    十三五期間,該縣提出「一核三位五區」戰略,抓住「全國特色農業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縣」的政策支持,充分利用「十萬創業大軍走南闖北」的優勢,叫響「迎老鄉、回故鄉、建家鄉」的口號,把在外創業者作為文水聯結四方的紐帶、引資引智的橋梁、投資創業的骨幹、對外宣傳的窗口,發揮他們戀鄉愛家的情懷和熱愛本土的優勢,鼓勵其回鄉創業。
  • 文水老字號「通三益」的一份珍貴的清單
    提到陳忠甫就不得不說說文水商人獨攬北京城乾鮮果行的情況。早在明朝文水人就開始在北京擺乾鮮果攤子,滿清後發展成商店,便有了「義聚昌」 等集股經營的老字號,股東多數是祁太人,後來有部分是旗人,但掌柜的幾乎清一色是文水人。
  • 誰說山西文水無美食,饞到你流口水!南安的梨十大之一.細數文水十大地方特色食物.為家鄉驕傲我轉發
    文水人,民風淳樸,很直爽,文水話聽起來覺得很生硬,說話嗓門很高,如果你是初到文水,操一口普通話出來逛街,那麼你會發現很多大爺、大娘會用蹩腳的文水普通話和你溝通,但他們臉上都會配上大幅度誇張的笑臉,生怕你會認為他們在對你進行語言攻擊。文水人很實在,不喜浮誇、好處。如果你有一位文水的好朋友,那麼恭喜你,他將是你這輩子最真實地朋友。
  • 來到呂梁文水必遊的幾個景點
    以下幾個是去文水必遊的景區。第一個:位於文水縣南徐村的武則天紀念館。最先讓文水縣走入大眾視野的,就是武則天紀念館,在307國道東側,高高聳立的是武則天故裡石牌坊。武則天是山西文水人,不得不說這是必去的地方之一。第二個:在劉胡蘭鎮汾河西提的世泰湖,是汾河的生態溼地,在這裡水生的動物、植物種類不計其數,陸地上生長著許多繁茂的野生植被,800畝的水上面積就佔了世泰湖總面積的三分之二,清新怡人的空氣,廣闊無比的視野,吸引了許多候鳥在此棲息。
  • 全球最奇特的「蛇廟」,寺廟裡面全是蛇,遊客卻一點也不怕
    現在大腳出門旅遊已經不只是局限於國內遊了,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出境遊,每個國家的文化都是不同的,每到一個國家都會體驗到不同的風土人情,這也是人們選擇出國遊的原因之一,目前大多國人都喜歡去東南亞的國家去旅行,而東南亞有許多的寺廟,這些寺廟也是大不相同,也有一些特別的寺廟今天給大家介紹一個廟裡全是蛇的寺廟
  • 全球最「神秘」的寺廟,寺內到處都是青蛇,遊客仍然絡繹不絕!
    我國近些年掀起了出國遊的浪潮,人們想要走出國門看看外面的世界,感受外國的風土和人情,但是世界之大,無奇不有,世界上總有很多事情出乎人們的意料,大家都知道,很多國家都有修建寺廟來祈福,寺廟建築雖有不同,卻沒有奇特的區別,但是在馬來西亞卻有一座寺廟院子裡到處都是青蛇,遊客反而有增無減。
  • 閒說日本「遍路」今昔
    閒說日本「遍路」今昔 久而久之,據說因「邊」字有邊緣化之意,漸漸就被 「遍」字取代,而行腳修行這個過程就慢慢地演變成「遍路」了。遍路,如果直譯,應該稱之為「朝聖修行」,但這畢竟是針對修行者而言,而鑑於今天的遍路人已不全是修行者,更多的是把它當作一次體驗修行旅行或乾脆就是觀光遊玩,因此,稱之為「朝聖旅遊」似乎更貼切些。  說起遍路,最有名的當屬日本四國地區的「四國遍路」或曰「四國八十八處所巡禮」。
  • 文水蒼兒會原來是這樣的
    臨時決定到文水蒼兒會轉轉吧,因為每每走青銀高速,都能在文水看到蒼兒會的巨型廣告。看導航需要兩個多小時距離,於是帶上足夠的水,帳篷果斷前往。從長風西上高速一路走京昆高速~青銀高速~241國道~320國道~到達文水蒼兒會經濟旅遊開發區景區。(這是導航讓走的路線)沒想到此路難走。
  • 山西文水蒼兒會,秋天到此層林盡染五色斑斕,有的人連聽都沒聽過
    秋季來臨,山西文水蒼兒會是賞秋極佳地點,這裡的秋季層林盡染五色斑斕,美得不得了,不過在本地卻很少有人知道。特別是始建於東漢永平10年的佛寺—東巖寺,是佛教傳入中國後建造最早的寺廟之一
  • 全世界最「奇特」的寺廟,各處都布滿青蛇,但遊客卻只增不減
    隨著經濟不斷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越來越高,閒暇之餘更多的人選擇用旅遊的方式來度過假期。這個國家也有自己信奉的教派,所以有著許多寺廟,其中無論從外觀還是內在,最獨特的應該是「蛇廟」。這所寺廟在馬來西亞的檳城,至今已經有100多年歷史了,真實的名字叫「青龍廟」。
  • 馬來西亞一寺廟,遍地都是青蛇,遊客卻不斷
    世界之大,大到有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大家都知道,在很多國家基本都有寺廟,人們在那裡祈福。不一樣的國家,不一樣的地區,寺廟的建築風格也不一樣,這也沒有什麼奇特之處,大同小異。但是,今天有一個寺廟,說它「恐怖」都不為過。
  • 文水的兩位火車司機
    在此之前,文水長期與鐵路隔陌,不少文水人對鐵路和火車感到新奇而陌生,如去太原或鄰近縣份只能坐汽車出行。只有外出遠行,才會到太原或祁縣乘坐火車。因之,文水人坐過火車的並不多,甚至偏遠地區的一些老年人一輩子都沒有見過火車。至於到鐵路工作的人,比之鐵路沿線的太谷、祁縣、平遙、介休來,更是廖廖無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