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子年孟冬,我遷回文水,在縣城附近的章多村定居了。
文水縣,與水的命運休戚相關。千年前,縣城原在平川上的「舊城」村,位於今天縣城東5公裡處。宋元豐七年(1084),汾河和文峪河漲溢,大水衝毀城池。明《文水縣誌》記:「(宋)元符間(1098—1099)避水患,遷城於張沱裡之南,即今縣治也。」這個「張沱裡」就是今天的章多村。這是公元11世紀末的事。現在的章多村,與縣城以鳳凰路連為一體,屬於城關的鳳城鎮了。
辛丑年正月初二,我走訪不遠處的「青龍廟」。這座廟不大,在章多村的東南部,距文水縣城古代的北門僅2華裡。大年初一這天,村民聚於廟內祭拜。我今天來,廟門上了鎖。
從廟的紅磚牆和灰瓦來看,這是舊廟廢棄後於近年重修的。
國人崇拜龍,說我們華夏民族是「龍的傳人」。我們生存的這個星球上真的有過龍,那是兩三億年前的龐然大物,曾經是廣布於世的脊椎動物恐龍,挺可怕的,不是神。恐龍是怎樣從地球完全消失的,還是一個謎。到了石器時代的氏族社會,龍成為「圖騰」,成為民族的標誌,成為至高無上、無所不能的神,受到頂禮膜拜。以至於進入了文明社會,人們還把皇帝稱為「真龍天子」,皇帝的面容被稱為「龍顏」,御衣被稱為「龍袍」。
世代相傳的「龍」好像有十幾種,「青龍」是其中的一種,別名「蒼龍」,它是東方的神龍。古人不可能知道華夏九州在亞洲的東方,但認為青龍是「天地之主」,大自然的一切都是它的意志決定的,風雨雷電就是它的喜怒哀樂。
我們常說古人迷信,就依迷信來說吧。當然,越迷越信,越信越迷。我們的祖先在遇到自然災害的時候,認為這是冒犯了「龍威」造成的,於是用多種方式向「龍」請罪,向「龍」討好,祈求「龍」寬恕,禱告「龍」保佑小民的性命。遇到大旱之年,用各種虔誠的方式向「龍」跪拜,向「龍」訴求,盼望「龍」能行雲降雨,降服暴虐的旱魃,使風調雨順,五穀豐登,萬民食飽衣暖,安居樂業。
春季無雨,穀物難以入種;夏季無雨,嚴重影響大秋作物的收成,特別農曆六月的「卡脖子旱」,那將是顆粒無收的「活要命」。「赤日炎炎似火燒,野田禾稻半枯焦」,農夫「心如湯煮」,各地的「祈雨」活動就相約舉辦。
山西自古多旱,各地農村的百姓每逢春夏無雨之際,都向龍王祈雨。各地祈雨的形式大同小異,祈雨有分別的地點(廟宇、洞窟)和各自的路線。
眼前的「青龍廟」,就是古代章多村民祈禱青龍降雨的場所。清康熙十二年(1673)的《文水縣誌》記載:「邑人王士升、劉漢昌、劉漢相、郭世禎、郭維鼎等督建。」始建於順治庚子年(1660),距今360年了。章多村趙氏家譜中記載了乾隆十六年(1751)趙氏兄弟數人為修繕青龍廟捐資之事。現存光緒三十四年(1908)的「重修青龍廟碑記」,碑文殘缺,但碑陰落款的四個村名分別是「魚群村、吳家溝村青龍廟社、安頭村和章多村」。這四個村名中,只有章多村是文水的;「魚群村」為交城縣水峪貫鎮的榆郡村,安頭村和吳家溝村同屬交城縣水峪貫鎮,現在合併為「吳安村」。
青龍廟內還存有民國31年(1942)的祈雨記載,都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史料。
光緒《交城縣誌》記:「青龍洞,在縣西北七十裡水北都榆郡村,洞深數裡,從石窟穿入。禱雨最靈。與雙村之青龍洞異。」「龍堂巖,在縣西北七十裡水北都,又名臥雲庵。巖高三丈,深五尺,四羅石瓣,隱起如雲。中有一石,俯首下垂,宛若遊龍,故名。巖內南北各有洞,深不可測,有水流出,匯為小池。水滴巖下成寒起石,遇雷發,先一日洞中輒作聲,歷試不爽。明嘉靖間有行僧號懶雲者,移建龍王堂於巖外,又砌石臺拓基三丈許,上建禪室,穿廊曲欄,間以蒼松翠柏,足擅一鄉之勝。」
《交城縣地名辭典》記:「榆郡青龍洞,位於(今水峪貫鎮)榆郡村,石窟垂直而下始曲,蜿蜒數裡,鮮有人跡。因洞在榆郡村,縣洞深不可測,蜿蜒曲折如龍而得名,亦因洞中舊有水而得名。」
至1978年,山西省測繪局的地形圖上,榆郡、吳家溝和安頭村還都有泉水,皆在村西海拔1200—1250米處。
古代章多村民祈雨,組織嚴肅,態度真誠而懇切,程序是很講究的,形式也非常隆重。章多村與交城的榆郡、吳家溝和安頭三村共同組成「青龍社」,籌組和舉辦祈雨活動。
每逢大旱,章多村先派德高望重的村老去吳家溝村迎請大青龍和二青龍的「神駕」,就是龍王的「神轎」。前往祈雨的村民要帶上文水縣衙的「領文」,隆重出發。
祈雨使用的「神轎」,「文革」被毀,照片攝於民國年間。求雨村眾頭戴柳帽,敲鑼赤足步行,向北經龍泉、溝口、南徐、中舍、北徐,行約20裡,至北峪口村宿夜。次日經崖底村(此村已無,現為文峪河水庫庫區)進入交城縣界,過武元城(此村已無,現為文峪河水庫庫區)、橫嶺(今屬交城縣西社鎮),逆西冶川而上,行約40裡,經水峪貫到吳家溝村宿夜。第三日,先到榆郡村龍母廟祭拜,再回到吳家溝村的青龍廟上供,誦讀祭文,而後同往青龍洞口,派人縋繩下洞,用水瓶接泉水。接水人出洞後,村眾同到青龍廟祈禱,善人誦經,眾人念佛號磕頭。第四天返回,沿途各村村民自發「迎神」,或參加抬轎,或磕頭迎送,鳴鑼捶鼓,炮聲如雷,以表敬神之心。回時經交城縣的東社和曲裡,至文水縣的北峪口村再住宿一夜。第五天,章多村民百餘人去往北峪口村迎接,沿途各村都擺出供品,供奉牌位,鳴鑼擊鼓,以社火形式迎送,甚至會有以「自殘」「自虐」手段向天「悔罪」,忍痛許願,感動神龍。路上還有兩隻綿羊相隨,這是獻給神龍的供品。老善人邊走邊誦經,眾人異口同聲,長呼佛號。回到章多村後,先沿村轉一圈,然後進入青龍廟。「安神」之後,村眾靜默,齊跪院內磕頭。老善人沐手焚香,神前佔卜。而後誦經求雨,村民邊呼佛號,邊磕頭。拜雨七天,磕頭不止,呼號不斷。最後將祭羊宰殺,供到神案上,儀式全程結束。
據說祈雨非常靈驗,降雨之後要唱戲酬神。秋收完畢,章多村民要擇日將青龍神轎原路送回,送行時舉辦社火,鑼鼓喧天,有龍燈、獅子、旱船、背棍等,沿村轉送回吳家溝,入廟安神,焚香祭拜,至此禮畢。
民國30年(1941),吳家溝村失火,神轎被焚。由章多村發起,好些村莊參加,重修神轎與神像。第二年天旱,章多村和宜兒村等再次舉辦祈雨活動。
從1942年開始,受戰爭影響,民間祈雨再未舉辦。1962年,村民曾到泉泉村「接」回神轎。「文化大革命」中,「神轎」被毀。2001年,村民把龍王娘娘和青龍、二龍「請回」交城榆郡青龍廟,「團聚」至今。2013年,章多村民整修「青龍廟」,重塑神像和「龍轎」。
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交城縣榆郡、吳家溝和安頭村的石窟巖溶水驟減,90年代已完全枯竭。
至今,章多村民每年正月初一祭拜青龍廟。農曆六月十一,傳說是青龍的生日,舉辦青龍廟廟會。
大旱之年浩浩蕩蕩結隊外出,深入巖洞取水求雨,獻神求佛,隆重祭拜,這種有著濃厚宗教色彩的民俗活動隨著科學的普及已基本淘汰了。交城縣西社鎮高家嶺村重修了青龍廟,2018年農曆六月十一日為本村青龍廟開光,舉辦了包含祈雨內容的廟會,實際已是「過把癮」的群眾娛樂活動。
章多村的青龍廟的六月廟會延傳下來,成為民間娛樂和物資交流的節日,兼有古樸的民風,讓人們還能體驗一點兒堯天舜日的風情。這種民俗求雨活動,如果不能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就必會逐漸淡化,乃至消亡。
老年人還在搜索兒時的記憶,還在津津樂道。年輕的一代呢,興趣索然,也不想過問了。
作者簡介:李晨光,筆名楚胥,曾用筆名程光,林業高級工程師。退休後熱衷考察晉商茶路和晉商家族史,先後出版《儒商常家》、《晉商茶路》、《晉商堡寨》、《晉商十大家族》等。